跳绳·跳皮筋·跳房子
跳绳
跳绳游戏历史悠久,唐代的孩子称之为“透索”,宋代的娃娃叫它“跳百索”。古人聪慧,观绳索飞转犹如幻化,“百索”之谓实在生动。
民国初年的时候,跳绳已成为天津中小学生的体育课内容,成为颇受民众喜爱的业余健身活动,经久不衰。跳绳可分单人跳与集体跳,使用短绳或长绳。传统的跳绳为棉线所制,两端有木把手柄,有些重量又耐磨。有的孩子虽然家境拮据,但找来一根旧麻绳也不耽误玩。玩时双手摇绳并轻盈跳过,一定时间内谁跳得多谁优胜。技术熟练就玩出花样了,除了双脚蹦跳还可单腿跳、踏步跳、双摇一跳、8字绳跳等。使用短绳还可以玩双人跳,两人并排,一人用左手,另一人用右手一起摇绳两人同时跳。还有前后双人跳:一人摇绳两人跳。
跳长绳是集体游戏,孩子们排成一队依次跳,所有队员不许触绳。只见人人闪转腾挪,一轮接一轮,在规定时间内比赛哪个队跳过的次数最多。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号召跳绳健身,少年们在大小运动会上纷纷一展身手。
跳皮筋
“猴皮筋,我会跳,抗美援朝我知道……”
欢快的儿歌伴着不断抬高的皮筋,女孩们欢快不已。若干个细细的胶皮圈串成皮筋,由两个女孩架起拉直,可以玩跳单根的或跳双根的。跳双根皮筋的高度一般从脚踝处开始。女孩随着歌谣的节奏在皮筋上蹦跳,或者通过脚与小腿的点、迈、挑、绕、掏、转、摆、勾、压、踩、踢、甩等动作,编连组合来回“舞动”皮筋,变化多端。一段歌谣唱罢,一节终了,随着下一节开始,皮筋的高度也在增加,直到双臂高举皮筋扣在指尖上(俗称“大举”),跳者甚至要跃起抬腿才能够到,这最能体现女孩的肢体灵巧与协调性,个个如燕子一般轻盈。跳皮筋的过程讲究保持连续性,不得间断磕绊。
跳皮筋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随的儿歌童谣曲目丰富,如:“江姐江姐好江姐,你为人民洒热血。叛徒叛徒甫志高,千刀万剐的大草包。”还有“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姐姐摘棉花。姐姐摘了一大篮,我才摘了一小把”;“学习英雄好榜样,刘胡兰姐姐不能忘”等等,无不脍炙人口。
跳房子
女孩喜欢跳房子游戏,可以是两人或两队姐妹对决。跳房子需要关键的道具——珠珠儿,是用废旧算盘珠、纽扣、橡皮筋之类串成的环状小玩意儿。先在地上画出一个长方形,里面分成5至10个格(简单的画几条横线即可),格间写上1、2、3、4、5,每个格子俗称为一间房子。
跳房子需要单腿蹦跳,人随珠子而动。比如先将珠子扔到1格,女孩就要跳到这间房子中,用落地脚踢珠子(珠子不得停在原格),珠子到达前方的哪个格子就需要她一下子跳到那里。这就要看力度的控制了,珠子踢得太远属于自不量力,因为你很难跳到那里,所以要讲究分寸,但珠子圆滑,向前滚动的距离经常难以控制。更关键的一点,踢出的珠子不可出界或压线,否则为输。最具挑战的是珠子刚过近端的线,却又紧挨着线的位置,珠子与线之间让你连放下一只脚的空儿都没有,逢此只好提口气用脚尖挑珠子了。这也正是女孩展示灵巧的好机会,身轻如燕、蜻蜓点水地一挑,常常会博得喝彩。
跳房子还有其他多种玩法,也有画多格、异形格房子的,编号错落,方法大同小异,但难度增加。
P13-15
谢谢诸君阅读这本书,想说的话大多写在了前面。在这里还特别要向本书的责任编辑韩玉霞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
面对二百余个老游戏篇目,怎样合理统筹架构,如何更便于“悦读”,我曾陷入苦思冥想之中,甚至钻进瓶颈,难得良策。为此,玉霞老师数次与我促膝商谈,以她资深的编辑经验,高屋建瓴地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我们一边回味着老游戏,一边在纸页上勾勾画画,反反复复十几个来回,终于拿出了比较理想的整合方案。在撰写前言的时候,玉霞老师也将她对老游戏的各种感悟与我分享,令我受益。从每段的“前言后语”,到配图中的细节,玉霞老师无不精益求精,甚至有点苛刻,无形中给了我很大压力。面对她的真诚与敬业,作为作者,我只有加倍用心,力争让书稿以完美的面貌呈献给读者。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小时候,因为玩游戏而负伤、闯祸、被请家长等事时有发生,实在没少给妈妈添事惹麻烦,即便如此,妈妈也从未勒令我停止玩耍,现在想来,母爱给予我的自由空间多大啊!在挖掘、编撰老游戏的这些年里,眼前时常浮现出妈妈给我买玩具、带我玩游戏,以及为我带孩子老少同乐的生活画面……妈妈远去了,一切过往的美好化作了追忆,更显得弥足珍贵。
2015年8月中旬是约定的交稿时间,然天有不测风云,8月4日清晨,耄耋之年的父亲突发脑梗,经抢救保住了生命,但病情依然危重。我的生活节奏一下子打乱了,次日,我临时脱身,将刚刚完成的书稿火速送到出版社,生怕接下来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出版进度。小时候,父亲支援西部建设,只有春节才能回家探亲,无一例外,每逢他回来,我总要在他背上玩上几次骑大马!他也用从新疆带回的甜杏杏核给我做小哨子玩。如今,祈望天降奇迹,能让父亲康复,让他看看我写在书中的他曾陪我玩过的那些老游戏。
又啰嗦了这些。唯愿朋友们都好好的,常念老游戏,常玩老游戏,让童心永驻,快乐幸福。
由国庆
2016年10月1日
写在前面的话
这本书的部分内容源自我与漫画家田恒玉先生在《中老年时报》上开设的专栏。专栏的形式为一文一图,轻松活泼,深受读者欢迎。源自民间的老游戏,有很多难以写进正史文献,所以在整理和挖掘过程中发现,可供查考的资料相对较少,需要在“细枝末节”中去发现。为了老游戏这个选题,我做了相当多的功课。我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算得上是在“摸爬滚打、上蹿下跳、嘻嘻哈哈”中玩大的,可谓“接地气”的一代。书中所列大部分游戏,我们都曾玩过,如此搜肠刮肚回忆出的内容,加之民间采访、田野调查,乃至钻研有关中外儿童教育的理论等,我几乎达到了殚精竭虑的状态,其目的只有一个——让笔下的文字更真实更鲜活更有滋味,离读者近些再近些。
在撰写专栏与本书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老游戏?“阳春白雪”的教科书里没有标准答案,“下里巴人”的民俗资料中也难寻统一说法。但这并不妨碍我的思考,慢慢的我发现,乡土的、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老游戏大多取材简单、廉价,甚至无须分文,重要的是,它们成为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闲情活动。此乃共同特征。
民间游戏肇始于何时?一般认为,现代人玩的抽陀螺,其原型抽冰猴儿早在汉代就有流行。随着造纸术的发明,汉代出现了以竹篾扎制骨架、用纸张糊制的风筝雏形,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飞行器。唐代以来,因风筝以鸟形样式居多,放飞时双翼不动,好像鸢鹰展翅翱翔的样子,故得“纸鸢”之名。到了五代,人们常把小竹笛安装在纸鸢上,当其飞到空中,风吹笛响,声似筝鸣,因此称之为“风筝”。
言及风筝,天津素来是我国著名的风筝产地之一,清末民初之际就涌现出一批能工巧匠,比如张七把、老金记、帘子李、风筝魏等。天津风筝融会南北技艺与风格,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以结构科学、做工精细、造型生动、色调明快而著称,放飞效果远近俱佳,深受人们喜爱。每逢春秋两季,老天津繁华闹市有不少风筝摊,摊主边放边卖,物美价廉。清代诗人樊彬在《津门小令》中道:“津门好,薄技细搜求。烟管雕成罗汉笑,风筝放出美人游。花样巧工留。”周宝善在《津门竹枝词》中曰:“书生结绾已残年,手挽红绳放纸鸢。一片筝弦风送响,蒲方拽满在遥天。”老游戏,让天津人玩得不亦乐乎。
这里还要说到经典老游戏——捉迷藏。在宫中,它曾得唐明皇、杨贵妃喜欢,玩耍情状被记录在《致虚阁杂俎》中。唐代诗人元稹在诗中曾描写过他与崔莺莺在晚间玩捉迷藏的情景。五代时,花蕊夫人在《宫词》中也有“内人深夜学迷藏,绕遍花丛水岸旁”的记载。宋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更反映出捉迷藏游戏的盛行。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清人褚人获的《坚瓠集》里,均有小孩子玩捉迷藏的细节描述。
不仅如此,荡秋千、打压板等游戏,在唐宋时期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中迅速流行开来,与放风筝一道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消闲娱乐活动。清代,各种民间游戏蓬勃发展,如今偶有所见的一些游戏即旧年遗风,比如颇具代表性的官兵捉强盗(官兵拿贼)、老鹰捉小鸡等。
民国时期的孩童玩烟画(香烟牌子)、弹球、跳山羊、搭积木、玩七巧板等,其中不少游戏现在得以传承。
……
岁月总在演进,生活总在发展。当下,老游戏正面临着迅速减少与衰落的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说。社会生活是游戏产生与存在的土壤,老游戏大多是传统农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发生、演变、流传与不同时代的实际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如今,我们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生活日新月异,大到自然环境,小到衣食住行,乃至人的思维与思想,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此,开展老游戏所需的空间、时间、环境等都已不具备或发生了逆转,特别是在城市中。简单地说,老旧的胡同、院落、空地没了,追逐嬉闹的空间没了:单元房消减了传统意义上的邻居概念,孩子的玩伴少了:一味追求分数,学童的课余时间少了;社会复杂了,家长无不看重孩子外出的安全性;网络无处不在,很多孩子成为孤单的“低头族”,如此种种,客观存在,老游戏走向衰落,不可避免。但我也注意到,老游戏中的一些元素与形式,近年被嫁接到现代网络游戏或电视娱乐节目中,这也算一种传承吧。
虽然老游戏渐行渐远,可对于曾陶醉其中的中老年人来说,老游戏承载着他们对过往生活的幸福回味。今天的青少年偶尔还会接触到一些老游戏,或者闲来翻翻这本书,该能体会到不一样的、最质朴最本真的乐趣。这时,老游戏好像成为了某种渠道,沟通着人们的心灵;好像是一座桥梁,跨越着不同的年代。这也是我写《天津老游戏》的目的之一吧。如果说,没有游戏的童年难言完美,那么,请还给孩子们一片蓝天吧!他们需要快乐。
由国庆
2016年9月29日
游戏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有些老游戏今天已经完全消失,有些游戏是当年孩子们的最爱,如今已经成为祖辈父辈们心中恋恋不舍的记忆。老游戏承载着他们质朴纯真、无忧无虑的童年,他们是玩着这些老游戏长大的一代,所以一大批读者对老游戏有着强烈的怀旧情结。
由国庆著的这本《天津老游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梳理描述了以天津地区为代表的北方地区最常见、最流行的老游戏,包括男孩的、女孩的、各年龄段的、一年四季的、竞技性的、娱乐性的、技巧性的、身体的、动手动脑的,总之是各种各样的老游戏,有200多项。时间跨度自清末直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六七十年代,还挖掘出一些今天已经鲜为人知的老游戏项目。本书文字活泼,图片生动,内容接地气,非常具有可读性,温暖怀旧,令人感慨回味,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有关游戏文化的大众读物,也是社会生活史的一种生动资料。
本书为“天津旧事丛书”入选天津市“三大工程”重点图书。
由国庆著的这本《天津老游戏》以图文互动、轻松活泼的形式,整理、挖掘了天津地区的民间老游戏,比如,掰腕子、摔跤、立大顶、挤摞摞垛、跳房子、推铁环、扇方宝、翻绳、玩虫养蚕、打水仗、捕蜻蜓、逮蚂蚱、拔老根儿、蒙眼画大脸、手腕上画手表、画幻灯片、放飞竹蜻蜓、叠纸船、扣泥模子、过家家、点牛眼唱童谣、老鹰捉小鸡、蒙面猜过会、玩打仗、官兵拿贼、玩耍红缨枪、撞拐、玩毛号儿、天下太平、骑竹马、击鼓传花、走浪桥等,相信会唤起您对孩提时代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