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克良(我与茅台五十年)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季克良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由季克良等著的《季克良(我与茅台五十年)》讲述“茅台教父”与茅台酒半个世纪的不解情缘。

季克良讲述从“茅台异乡人”到国酒大师的坚持与蜕变。

深度解读企业领袖与匠人精神,多角度破解国酒茅台的秘密。

本书通过“茅台是我一生的主题——季克良自述”“茅台异乡人,是什么让您魂牵梦萦?——对话季克良”“他走过的成长之路我难以想象——他者眼中的季克良”三个不同的视角,呈现给读者一个更立体的季克良。同时,这本书也是为季克良过去五十年的职业生涯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总结与梳理。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观点集纳与成长折射,更是贵州经济史上一个值得收藏的文献。对于读者来说,透过这部书稿,可以便捷地了解一个知名品牌领军者的成长与思索。

内容推荐

从满头青丝到一头锹银发,季克良先生半个世纪的茅台时光,浓缩成了一杯醇香的老洒。季克良先生说,是茅台成就了他。抑成更应该说,这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命运。

这本由季克良等著的《季克良(我与茅台五十年)》呈现给我们,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成长侧面,也是中国过去半个世纪中,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折射。这本书是关于一个人、一个企业的观点集萃,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值得收藏的文献。

目录

性命、生命和使命(代序) 顾海兵

第一辑 茅台是我一生的主题——季克良文章选摘

 万吨梦圆

 品牌价值与地域价值——茅台酒引出的话题

 世界上最好的蒸馏酒:贵州茅台

 茅台酒在中国白酒发展中的影响、地位及作用

 神秘的茅台酒

 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人格力量

 国酒茅台永恒的主题

 科学解释神秘茅台酿造高品位生活

 一切为消费者着想

 茅台酒与健康

 茅台上市,恰逢时机

 让贵州茅台酒飘香全世界——介绍中、低度贵州茅台酒

 茅台集团如何成功兼并习酒

 坚持科学发展国酒茅台创造十多年辉煌

 质量永远是我们的生命

 哭张少勤同志

 央视会客厅:酿造国酒的人

第二辑 从“茅台异乡人”到国酒大师——对话季克良

 央视会客厅:酿造国酒的人

 举重若轻是一种境界

 揭开中国国酒神秘的面纱——与美国《国际日报》记者对话

 “酿”茅台瑰宝开国酒新篇——与《经理日报》记者对话

 “消费者的认可才是成功的”——与《华夏酒报》记者对话

 热销的茅台应有忧患意识

 酒业界的突破性创举和基础性工程——与《科学时报》记者对话

 继承创新:一座美酒的王国喷薄欲出——与《经济信息时报》记者对话

 茅台:我今生的挚友——与酒类行业记者对话

 四十八年为工作喝掉两吨茅台酒——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季克良与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实录

 WTO与国酒茅台——与《茅台酒报》记者对话

 国企“家长”要会忍耐——与《中外管理》记者对话

 你有权这样微笑 何士光

 有一双眼睛一生凝视茅台 罗梅

 拈花煮酒,云淡风清 罗梅

 季克良与他的时代 吴英

 “我的人生已没有秘密”——访“茅台教父”季克良 张苧月

 中国白酒人 石刚——印象季克良

 最初的相见,最深的怀念 李涛——“国酒”茅台走访记

第三辑 有一双眼睛一生凝视茅台——众人笔下的季克良

 季老和他的经销商大会 杨静王兰光

 住“贫民窑”的大董事长 吉瑞

 季克良:“国酒”桂冠的守护神 吉瑞

 定格白酒坐标:季克良·茅台·酒 张玲玉刘开津

 季克良:耗尽一生精力无悔为茅台 石林

 季克良,守望者 杨沐春

 国酒情缘——访“酿酒大师”季克良

 酒海弄潮人 世祥

 美酒“酿造”的酿酒大师——感受季克良 舒畅

 共和国六十年茅台六十年群像故事之六:季克良破解神秘茅台,引领健康酒时代 文轩

 国酒敬国魂茅台铸丰碑

 国酒茅台之光

 五十年后一瓶“国宝茅台”回到故乡 罗梅

 酱香型白酒走红说明了什么——访酿酒大师、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 罗仕湘郭孝谋谢念杜涛

 季克良:人生如甘醇 谭畅

 茅台酒为什么只能在茅台镇生产——访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季克良

 破解国酒茅台的秘密

 贵州茅台集团公司董事长季克良6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2005中国安全健康消费高层论坛”上解读国酒茅台的健康理念

 国酒茅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谢念杨静刘超凡

季克良年表

从一本书看企业家精神(代后记) 钟岳

试读章节

共和国主席、总理的嘱托,万吨之梦绚丽而沉重,数代国酒人拼搏奉献,开拓之路曲折而艰辛。四十载茅台情缘,四十五年铿锵岁月——季克良,见证历史,率众登临茅台万吨之巅峰。

从毛主席、周总理作出茅台酒搞一万吨的指示,到万吨梦圆,整整用了四十五年的时间,可谓曲折坎坷,千辛万苦。“雄关漫道真如铁”,为了实现毛主席、周总理的遗愿,一代代国酒人付出了汗水、心血,甚至生命!付出了青春、付出了终生、付出了子孙!回顾这段光辉的历史,我们可以感受到主席和总理对贵州茅台酒的关怀、期望和倾注的深情;品味这段铿锵的岁月,我们可以追逐前人那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步伐,激励今人实现新的梦想;凝眸这段风雨历程,我们还可理解前辈的艰辛以及他们对继承创新茅台酒工艺的殷切期望;追寻这些如歌往事,我们还可以感悟贵州茅台酒的深厚文化和伟大精神。

万吨之梦是1958年毛主席、周总理提出的,但圆梦之路却是在仁怀解放之初就开始了。

1950年仁怀解放,仁怀县人民政府为了保护贵州茅台酒这个贵州民族遗产,根据上级政府的指示精神,一方面对私营企业给予了积极的帮扶政策,给予贷款,供应粮食,帮助恢复生产;另一方面是县政府经请示省、地酒类专卖局同意,责成有关部门和人士与成义烧房商谈购买事宜。经多次艰苦谈判,最终以1.3万元成交,随即成立了“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根据当时的政策,1952年仁怀县财经委员会决定对工商业兼地主的荣和烧房进行没收、将其估价500元并入“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同年12月底,遵义地区财经委员会向仁怀县财经委员会转发贵阳市财经委员会关于接管赖永初恒兴酒厂财产的通知,由仁怀县财经委转“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接管,折合人民币2.25万元,至此三家私营的华茅、王茅、赖茅小作坊酒厂组成了“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并于1953年8月1日由省专卖酒业公司划归贵州省工业厅领导。

三家私人作坊规模很小,共有职工49人,厂房近4000平方米,窖41个,甑子5个,石磨11盘,产量仅五六十吨。为了尽快组织恢复生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陆续请回了部分老酒师和生产骨干,如王少彬、郑义兴;二是为了扩大生产需要,新招了一批工人(后来当了副厂长的李兴发、许明德就是那时招进厂的);三是及时拨款43000元用于购置生产设备和原辅材料;四是组织领导班子并不断充实和加强领导班子,请协调人负责购买、接管、恢复和扩大生产等工作(王善斋、张兴忠等人是初期负责人,郑光先、窦衍昌厂长是早期负责人,周梦生是当时的中证人,韦岑先生是当时资方的开明人士,他们都为组建贵州茅台酒厂出了力);五是不断投资、扩大产量。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重大措施,酒厂很快恢复了生产。1952年、1953年茅台酒产量达到了70多吨,创历史新水平。1952年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根据国家的规定,在国家工商总局登记注册了“金轮牌”商标,我们平时称“五星牌”。1957年后因出口的需要,设计了“飞天”牌商标,专用于出口。由于体制的原因,“飞天”牌商标由出口企业向外注册,先后曾由中国粮油、武汉粮油、广东食品、广西食品、贵州粮油进出口企业向外注册。“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提出“飞天”牌属封、资、修的东西,曾一度(1968年至1978年,少数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为“葵花”牌,但不被外商接受很快又改了过来,以后就一直使用“飞天”牌至今。

1953年全面恢复生产后,党和政府继续投资扩大贵州茅台酒的产量。1954年投资8万元,1955年投资了7.3万元,1956年投资了15万元,1957年又投资130万元用于扩大茅台酒的生产能力。茅台酒的年产量由1954年的163吨达到了1958年的627吨。在这期间,国家曾于1952年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届评酒会,由于当时全国刚解放,国家除了接收了少数官僚资本家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是私人的,因此当时不可能像现在评酒这样,通过相应的轻工、商业、乡镇企业、军队企业等进行系统的选拔推荐,而只有当时市场销售信誉好的、理化分析好的酒类产品才能推荐评上国家名酒,因此白酒只有四种榜上有名,其中名列榜首的是贵州茅台酒,还有山西的汾酒,四川的泸州特曲,陕西的西凤酒。

评酒会后,中央轻工业管理部门随即召开了名酒工作会议,提出了总结国家名酒传统工艺的要求。根据这个要求,各个企业,特别是贵州茅台酒厂很快组织了力量,依靠老酒师、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收集、整理了贵州茅台酒传统生产工艺,共归纳了14条,后称14项操作规程,演变到现在叫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在1953年和1954年,由于当时的领导有部分是北方的同志,对贵州茅台酒传统工艺的合理性、科学性不甚了解,对贵州茅台酒因其工艺的特殊性而造成的商品的特殊情况也缺乏了解,同时中央政府又倡导推广烟台操作法,因此提出了改进工艺的要求,当然后来又按传统工艺生产了,这也为后面的万吨圆梦从另一角度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借鉴,可谓坏事变成了好事。这期间还应特别提到的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在会议期间,周总理以天才的政治家、革命家、外交家的风度赢得了各国代表的尊重,会议期间周总理还用茅台酒宴请了各国贵宾,用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促进了中方与各国代表之间的交流。会后周总理风趣地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帮助他成功的有两台,即“茅台”和“祝英台”。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又用茅台酒招待贵宾,这一次同样圆满完成了使命,取得了中国外交的巨大成功。万隆会议后,随即在东南亚、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茅台热,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掀起的贵州茅台热,为茅台酒走向亚洲、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

P3-5

序言

性命、生命和使命

(代序)

◎顾海兵

匡I酒茅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可撼动;金奖茅台,千年传承、百年荣耀,十年问鼎。这一切的一切、一切的背后,是什么?是人,是人做出来的,是人制造出来的,是人创造出来的。这其中,绝对离不开一个人,他叫季克良。

季克良的职业生涯中,留下太多的荣誉和称号。但我更愿意叫他茅酒领袖、酿酒名师、国酒先生。这本《季克良:我与茅台五十年》,是对茅台的解码,亦是对先生的解谱。

季克良,本不姓季,姓顾,和我是本家,1939年出生于和上海一江之隔的江苏南通一个普通农民之家。感谢先生的生父母和养父母,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支持先生1959年考大学读本科,在美丽而发达的江南名城无锡——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发酵专业——度过了五年的青葱岁月,是学霸——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是苦力——假期打工挣钱补贴生活,是猛男——带着相当稀缺的高颜值的徐英同学兼老乡“私奔”到深山老林,是英雄——江苏才子鹰钩鼻、毅然离家四千里、扎根于穷乡僻壤五十年。

关于先生的经历、成就和传奇,不需要不应该也不可能由我来叙述,因为这本《季克良:我与茅台五十年》会有充分而准确的回答。这里,我特别想摘出几段让我流泪、让我感动、让我无眠的文字,和诸位读者先睹为快。

关于五十年前茅台之艰苦,请看:

“那时候。窖期里还要下乡背粮食,还要踩曲子,还要去包装。生产时间里曲子自己拉,红粮自己背,工用具自己领,维修自己干,酒自己交,窖泥自己挖,自己运,火自己发,毛草自己拔,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动手!酒运出去靠人工背,领导出去开会是坐马车到遵义,后来有了汽车,但没有公共汽车。到了六十年代中期,才有了公共汽车,但也三天才有一趟公共汽车到遵义。而从茅台到遵义需要在长岗住一晚上,第二天才能到遵义,夏天住一夜须对付空中的蚊子,床上的臭虫。冬天是煤气熏天,饥寒交迫。当时的党委书记(十三级高干)柴希修同志也是这样过来的,厂长刘同清同志也是这样过来的。一直到1975年,省委书记鲁瑞林批了一辆武汉五座吉普,一辆八座武汉吉普才算改善了。当时住的条件也很差,书记柴希修同志是住在用茅台酒瓶砌的墙、油毛毡盖顶的砖木结构房屋,面积也很小。一家五口约有30平米,刘同清厂长住的是粮库,用火飘板隔成几间住的。窦厂长是住在三车间制曲发酵室里,王绍彬厂长、罗庆忠厂长是和工人住在一起。有的工人为了节约,甚至在家里床底下还养猪。办公条件也很差,我来时,办公楼是一幢三层楼砖木结构房,很拥挤,要挤出一部分作招待所用房,那时三个副厂长挤在一间办公室里。邹开良书记调进厂来时长期拎一个包,随时随地都在办公,前后共经历了十多年时间。柴希修书记、郭景德书记、周高廉书记兼厂长都是在一间既是会议室又是宿舍的屋子里办公。生活就更艰苦了,吃的是杂粮。1978年时我记得还吃高粱(红粱面),有时还有红苕干,苞谷成了主粮。猪肉很少,凭票……”

关于先生和茅台第一次亲密接触,请看:

“我至今清楚记得,1964年,当我得知被分配到茅台酒厂工作时,内心不免对这有着国酒之誉的茅台酒有了几分期许。我一路颠簸到达遵义,吃饭时看到饭店里有茅台酒卖,一问,竟然贵到三毛六分钱一杯,但最后,还是一咬牙买了一杯,要知道,当时一般人的工资也就二三十块钱。那天,平时根本不喝酒的我,小心翼翼地捧着那杯茅台酒细细品尝,当时的心境至今难以忘怀。我想,这大概就是普通人消费茅台酒时的心态吧。直至后来在茅台酒厂一千就是四十六年,我时刻都在提醒自己,告诫同事:要对得起消费者的期待和信任,要做真正的好酒,就要把自己当作消费者对待,为自己酿造每一滴美酒。”

关于先生的专业、职业和事业,请看:

“1964年至1966年,我参加了原轻工部主持的茅台酒试点研究,学习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因此,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揭示茅台酒传统工艺的奥秘,成了我毕生的追求。1965年,我所写论文《我们是如何勾酒的》科学总结了茅台酒的勾兑工艺,为提高酱香、浓香、米香、清香、兼香等香型白酒质量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标准。已故的老技术厂长李兴发在1964年提出了茅台酒三种典型体的科学划分,成为中国白酒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主管茅台酒的生产技术期间,我不断总结和继承茅台酒传统工艺,提出了《提高酱香酒质量的十条措施》,科学完善了茅台酒的酿造规程,极大地稳定提高了茅台酒的生产质量,为茅台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提出《提高茅台酒质量的九条经验》,系统地规范了茅台酒的生产工艺,为茅台酒质量的持续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茅台酒与其他白酒的生产工艺完全不同,是茅台人智慧的结晶,否定了茅台酒系“外来”一说:归纳提出了茅台酒的十大生产工艺特点。”

最让我感动也是先生最为感动的、让我流泪也许先生当时也会流泪的是:

“1984年省长王朝文、副省长周衍松来厂视察。王省长很平易近人,很关心干部。我记得我还是副科长的时候,有一次在遵义宾馆偶然见到了王省长,他拍着我的背说:‘老季啊,委屈你了。’每当我想起这句话和当时的情景时。我总是很激动。我还联想起邹开良书记在70年代末(大概是在1978年)快要过年的时候,冒着严寒,从上海专程到江苏南通市的南通县乡下看望我的父亲,关心我的父亲。也还联想到80年代中期,省轻纺工业厅的邱厅长,第一次是派了一个干部(不留姓名的)到我乡下老家看望我的父亲,第二次是亲自到我乡下看望我的父亲。三位老领导的关爱使我终生难忘,也体现了感情留人的魅力!也体现了毛主席教导我们搞五湖四海的正确性。相比之下,我相差甚远,一定要努力学习。”

好了,说说我和茅台的缘分吧。没有这样的缘分,就不会有今天的写序。

我和茅台的缘分,包括我与茅台酒的缘分和我与茅台公司的缘分。前一个缘分源于我的父亲,他是茅台酒的“铁粉”,这里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我专为茅台金奖百年所写的专文,题目是《茅台:少年的神往和中年的神交》此处我主要说说后一个缘分。

记得是在上世纪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纪之交,茅台的领导季克良、袁仁国等高瞻远瞩地超前认识到,茅台的发展需要战略,茅台的发展需要智库。经过贵州省作协原副主席苑坪玉的穿针引线,我和北京的诸多经济学者荣幸地成为茅台公司的战略顾问,并在十六年前第一次和茅台零距离接触。由此,拉开了我和茅台、我和先生十六年的友谊。

至今深深记得,十六年前就已满头白发的先生,在中国酒文化城平易儒雅全程为我们这些外来的顾问做导游,介绍世界的、中国的、茅台的酒文化;

至今深深记得,十六年来大体每年平均一次的智库会议,先生都是从头到尾聚精会神地听、一丝不苟地记,还和我们这些后生热烈地讨论;

至今深深记得,十多年前去茅台开会,听说先生受伤了,很忧虑。不可思议的是,先生受伤是因为骑车(好像是电动车还是助力车,或者是摩托车),一个特大企业的老总居然还骑车!

至今深深记得,2008年在贵阳举行的茅台经销商大会期间,我和先生同坐一辆中巴,先生当时说因为输入汉字困难,还没有用短信。我激将法地说,先生必须会用,有些常用短语可以保存,需要时可以调用。果然,没过多久,先生就已经灵活地运用短信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先生是个学习型的人,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

至今深深记得,四年前因为假茅台酒和先生电话沟通时,先生回答之认真、详细、客观、科学、用心,真的让我持续感到先生之人格魅力。

至今深深记得,当我在茅台镇和普通的茅台居民,甚至很多不是茅台的员工,聊天交流时,他们无一不表露出对先生的敬意敬仰,他们说,先生如此“位高权重”,却还和普通人一样,携夫人一起在菜场买菜,甚至和卖菜的“讨价还价”,为几分钱砍价。

先生的优秀不需要重复,但是有一点必须重复,那就是干净。干净做人,干净做事,干净做学,干净做官,干净做酒。

先生的特点,最突出的是重隋,重友情,无论老少,无论职位。先生专门为北京门头沟的茅台酒经销商张少勤写文悼念,字字有情、旬句有意,让人沉思、让人动容(详见本书《哭张少勤同志》)。

为先生作序,似乎有很多可用的华丽辞藻作为题目,先生已经成为茅台的金名片,然而如何选择真是个困难。但是这似乎又不是困难,因为十六年的交往,先生的印象是清晰的。人,最重要的是命,没有命也就没有人。但人有几条命呢?多数人、普通人有性命,一条命;少数人、优秀的人不仅有性命,而且有生命,两条命;极少数人、最优秀的人,不仅有性命和生命,他们更有使命,三条命。性命是生存、是生计,是就业;生命是生活、是生产,是谋业;使命是生机、是生色,是创业,是创造,是创新。先生当然有三条命,高山仰止。

最后的最后,还要补充的是,其实,依据传统依据陨例我是没有资格为这本书写序的,先生年长我二十岁,且是我的偶像,我是他的粉丝(可以叫“季粉”,也可以叫“良粉”或“凉粉”)。然而反过来想想,先生一辈子敢闯敢干敢创新,让我这个后生粉丝写个序也许就是一种创新。当然十六年前,我也曾经写过序,一个年长我二十四岁的企业家,序的题目是生命的质量,也是七月,子夜,超热之后的雨夜,必然、偶然或巧合乎?

这是序吗?也许不是。然而序没有定式!

2015年7月30日于北京世纪城小区阳光书舍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二级教授)

后记

从一本书看企业家精神

(代后记)

◎钟岳

透过这部书稿,我不只看到了一个企业家的成长侧面,也看到了中国过去半个世纪中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生动折射。

1964,年9月,二十五岁的季克良与同班同学徐英一起,从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发酵专业毕业,分配到贵州茅台酒厂,成为这里历史上最早的发酵专业工程系大学生。

本来,作为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季克良是有可能被分到类似上海这样的大都会的。但是在1964年,国家轻工业部正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组织力量对稳定提高贵州茅台酒的生产质量进行试点攻关。于是,轻工部决定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贵州茅台酒厂。

命运无意间的安排,给了季克良—个最合适他成长的平台。

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从工商业发达的江南到群山环绕的赤水河谷,从火车到汽车,差不多要一周时间。两地间的地理隔断,经济、文化的落差,几乎可以用两个世界或是两个世纪来形容。对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仍有记忆的人会明白,这种远行不只是年轻人的异乡体验,地区间巨大的生活差异、文化距离,以及远离故土的思念痛苦,对于季克良来说更是人生的巨大挑战。

半个多世纪过去,季克良在中国企业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远远超过大部分同时代的大学毕业生。我们不能忽视,季克良当年千里别乡,第一天进入茅台酒厂时,这里还是一个文盲占相当比例的传统企业。难得的是,科班出身的季克良不仅呆了下来,而且从普通的技术员做起,最终成为号称“茅台教父”的企业领袖。

从1964年到现在,中国以及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放在过去一百年的大历史中分析,积弱已久的中国经济败于工业革命,也败于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缺位。十年“文革”浩劫的激进与封闭,更是让中国经济持续下滑,中国的GDP从1964+年的世界排行第六,一度跌到第十_。

站在这个维度上分析季克良这一代知识分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命运的起伏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会有多大。与乡邻伙伴相比,季克良无疑属于幸运的。因为,他的家庭在那个时代就有一种特殊的远见,节衣缩食,支持他完成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教育。这在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显然凤毛麟角。与同龄大学生相比,季克良同样经历了大环境带来的种种坎坷,但因所处平台不同,他也经历了更多的阅历、承担了更重的责任。

贵州茅台酒是中国的国酒,也是为数不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品牌。1964年季克良进厂时,茅台酒的年产量仅仅220吨,没有完整的工艺标准,没有现代意义的管理流程,完全是一种作坊式的形态。半个世纪后,贵州茅台酒厂早已今非昔比,到2011年茅台酒产量30000余吨的生产能力,当年销售收入240多亿,考虑到其他因素,茅台酒供公司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和应交税金以及上交税金、股市市值、股价、品牌价值均为行业第一,销售网点遍布国内并延伸到海外重要都市。茅台的裂变,无疑是中国过去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巨大进步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她的成长,凝聚了以季克良为代表的众多新老茅台人的心血。

在茅台酒厂的历史上,季克良肯定是个重要的象征。正是以他加盟贵州茅台为节点,这里才开始逐步启动以现代科技手段总结传统工艺的历程,并加速了由传统作坊向现代企业转化的速度。从那时起,更多掌握现代技术、有着现代意识的人才带着不同口音出现在这里,与那些掌握传统工艺的工人们,一起把中国国酒的神秘工艺不断总结,并加以稳定和提升。

从一位扎实的技术人员,到有远见的企业家,再到有智慧的行业领袖,季克良毕其一生,都在围绕做好茅台、做大茅台、做强茅台、做久茅台解答各种复杂的命题。

贵州具有五彩斑斓的多元文化。六百余年前,这里迎来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外来移民,并首次以行省纳入中央政权的有效管辖。从那时起到现在,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的融合共生,成为这片神奇土地上不断上演的精彩故事。来自江苏南通的季克良与赤水河畔的茅台酒,就是那些美丽篇章中的精彩情节。

季克良身上,有着江南人特有的敏锐,也有东方文化称道的宽厚与包容。他是技术员出身,做事专注,重视实证与数据,更重视长远战略的规划与布局。这些特质,既有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茅台环境的影响,日积月累,给季克良身上塑造了一种特别的企业家精神——有坚持是非的勇气,也有甄别对错的智慧。

季克良在他为茅台服务届满五十周年之际,开始这部书的筹备,意义非常明显。这些角度丰富的文章,为季克良过去五十年的职业生涯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总结与梳理。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观点集纳与成长折射,更是贵州经济史上一个值得收藏的文献。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透过这部书稿,更可以便捷地了解一个知名品牌领军者的成长与思索。

是为编后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