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著的《去意徘徊》努力去说真话,做真人,走进内心,用心感知生命,感知人生,不做作,不伪饰。自然地写作,出自真情,表现美好,这是作者的目标和追求。
在文中,不论是花草树木还是山石江河,作者都把它们视为有生命有心识的存在,它们远离了俗气和腐气,在作者眼中都是生动活泼的生命,是可敬的。
| 书名 | 去意徘徊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苍耳 |
| 出版社 | 朝华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苍耳著的《去意徘徊》努力去说真话,做真人,走进内心,用心感知生命,感知人生,不做作,不伪饰。自然地写作,出自真情,表现美好,这是作者的目标和追求。 在文中,不论是花草树木还是山石江河,作者都把它们视为有生命有心识的存在,它们远离了俗气和腐气,在作者眼中都是生动活泼的生命,是可敬的。 内容推荐 苍耳著的《去意徘徊》是一本散文随笔集,共分四辑。收录的文章中既有作者对故乡、对亲人、对童年、对师友的回忆与感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人的帮助,不能忘恩;也有作者在各地游览时的见闻与体会,不论是花草树木还是山石江河,都把它们视为有生命有心识的存在,感情真挚,深具韵味。 目录 序言 第一辑 相逢不用忙归去 明日黄花蝶也愁 最后一位老师 去意徘徊 君生我未生 古井清清 北大的猫 燕园的树 红蚂蚱 绿蚂蚱 上有白花池下有板桥湾 有些人是不应该忘记的 玉米真自信 十年生死两茫茫 第二辑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飘逝的面灯 家乡的老树 黄樱桃 默默的小油灯 清明节的山楂片 老舅 二老爷的地窨子 石榴红了 遥远的回望 地之头 宋开胜杀虱子 第三辑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那时枣花 窗子里的风景 一蟋秋凉 俑殇 丑树 匠眼 翠鸟 最后的庄稼 猫惑 在城市里种菜 那一片树林 诗意的花朵 高梁地 城市边缘的鸟巢 如兰 住在一个有依靠的小城 大美永济 把自己沉入水底 第四辑 芳心向春尽 所得是沾衣 小虫的歉疚 父亲与花 流浪的红吉他(三章) 榴花情 春雨 电影场 有我吗 人之出 三哥 不思量自难忘 试读章节 最后一位老师 从小学到大学,朱运申老师是我的最后一位老师,也是给我留下复杂感情的一位老师。 虽然他仅仅给我们上过一个月的课,但我至今怀念他。 十六年前那个五月的一天上午,他走进了我们人声嘈杂的教室,就像谁在农村老家的父亲来找自己的孩子一样平常。小平头,黑黑的脸,刮得黑黑的胡渣,一副很普通的宽边黑塑料框眼镜扣在脸上,遮住了大半个脸。听完他的开场白,我们才知道他是六十年代从我们系毕业,在微山湖畔的中学教了三十多年书,刚刚调来教我们“中学教法”的。接着他按花名册开始一个个地点名,叫到谁,谁就要一站,他那很厚的镜片后的大而圆的眼睛会十分认真地上下打量你一番,像是要把你一下子牢牢记住一样,而后很诚恳地一点头,这才让你坐下。我们对他这样的认真有些不以为然,而更让我们觉得有些“过分”的还在后面。他上每一节课都要点名,只是不要你再站起来,叫到你,喊“到”就是了;接着就是“爬黑板”。对于任何一个上过学的人来说,这恐怕是启蒙教育阶段才有的吧。而我们这些大学马上就要毕业当老师的人,也要被叫起来“爬黑板”,于是大家都有点儿不胜其烦了。况且,他出奇地严,还要当堂打分,与标准答案有一点儿不一样,就是一个字写得不规范也要专门画出来扣上半分,并用粉笔大大地把分打在黑板上,且记在花名册上。这一切结束后,才开始讲课,讲起来又特别慢,生怕我们听不懂的样子,慢到有时听起来有点儿翻来覆去。他还有更绝的一手,一周一考,且监考特严,往往还要请系里的书记或者主任莅临监考。这一切与我们四年来闲散惯了的生活相去太远了,也与我们当时面临毕业的心态不相适应,于是“好戏”便开始上演了。 先是从教室后面的某个角落此起彼伏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饭盒的声音,起初声音还有些怯怯的,有点儿害羞,像是在试探,不久,就汇成了拍桌子、跺脚、吹口哨的合奏,从教室后面波浪式地向前翻滚。只有他板书完毕转过身来,才一下子没了声息。可待他一转身,“大合唱”又迅即响起。一节课过去,他忍了;又一节课过去,他也忍了,充其量是不解地怔怔地看着我们,嘴角微微抖动着,但并不发一言。我有点儿气愤了,或者是有点儿同情和可怜他了,为他的朴实和木讷,虽然我也并不喜欢他的教法。于是在一节课开始不久,“大合唱”正酣之际,我忍不住地举起手来用力拍了两下桌子,意在不满大家对他的不尊。但偏偏这时朱老师一下子转过身来,把我盯了个正着,而我的胳膊还悬在头上。教室里顿时静得怕人,接着响起了他的极其震怒的声音,我十分不情愿地但又不得不站了起来…… 教室里所有的眼睛都看着我,有幸灾乐祸的,也有同情的,我感到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恨不得从地上找条缝钻进去…… “我会对系里讲清楚的,你也要写出检查……”说完,他夹起课本气冲冲地走了…… 一节课,还没上到一半。 为洗清冤情,当天晚上,我忐忑不安地找到他的家,想向他解释。他的家很简朴,住的是别人不住了的旧房子,不少家什还是从农村老家搬来的,没有粉刷的黑乎乎的墙上垂挂着几支快用秃了的毛笔。他正端坐在桌前看书,见我来了,他有些吃惊,身子晃了晃从昏黄的灯晕里站了起来。听了我的解释,他十分激动的样子,还郑重地向我道歉,请我和同学们谅解。他说是自己讲课不得法,同学们不爱听才惹出了乱子,不怨大家。接着,他谈起了他在农村中学艰苦的三十年,说眼看快退休了,竞幸运地又调回了母校,当教授自然是没有太大的奢望了,只希望能尽力把学生们教好,别到中学教书时误人子弟,足矣……此后,他也没有再到系里去告我。 一个月转眼就过去了,他给我们上的课也结业了。我们开始了紧张的毕业实习,我再也没有看见他,但不久他却主动找我来了。(P2-4) 序言 2016年的第一场雪 窗外是呼呼的风声。 昨天天气预报说,晚上有小到中雪。雪还没下,但人们的热情却先起来了,不论是网上、手机上,还是街谈巷议都是热切的关于雪的话题,人们想雪盼雪等雪快到了疯魔的地步,有人竟激动得一宿不睡,不时发布着关于雪的讯息。久违了雪!今晨起来一看,雪确实是下了,但很小,可再小也毕竟是下了。这次天气预报没有如往常有的时候那样让人们失望。 下不下雪,还要靠天气预报吗?其实,不管天气预报如何,当该下雪了天就该下雪,该下雨了天就该下雨,下不下雪和下不下雨是老天爷的事,本该就与所谓的天气预报无关。 前些时候,走在山边路上,不经意间看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秋色变化,也顿悟红黄蓝绿的迁衍与变奏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春绿秋红,该绿的时候就该绿,该红的时候就该红,顺势而为,顺应时变,是恰到好处的自然。 可是,为什么一场本不该大惊小怪的雪就无端引起那么多人的奠名激动呢!是真的莫名吗?说来也不奇怪,我们确实与雪已经久违了,一年一朵雪花也不见已经是不鲜见了,三两年不下一点儿雪也已经很平常了。有的一代人或者两代人根本就没有见过真正的雪也不是什么矫情和夸大其词了!冬日里的雪不再下来,就是自然已经不再自然了。 读罢《项脊轩志》,合上《火炉》和《炉火》,我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站在窗前,窗外的雪除了树上的都已经不见了踪影。我不是为了雪的消逝而伤感,而是又一次为了归有光“吾要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流露出的对亡妻的真挚深情;又一次为了孙犁对所钟爱的火炉“它伴我度过了热情火炽的壮年,又伴我度过着衰年的严冬”而表达出的朴素情感;又一次为了臧克家饱含感情的“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着我”“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人心的声响”的对炉火的生动描写。这些描写都是出于自然,就如同我对雨和雪,对山色浓淡的感受。这些文章都不长,所描写的对象也很单一,根本不能算是流行意义上的所谓“大散文”,但是谁又能肯定它们不是大文章呢!说来也是,从孔子与其学生,到老庄,到魏晋南北朝名士,到唐宋八大家,再到后世的散文大家,其实后世人们口口相传的莫不是他们自然天成、朴素本真、至诚至善的文字。只是到了近些年,仿佛云来雾去、莫衷一是、东拉西扯、胡吹海谤、言不由衷,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散”得没了形没了边的才是好散文,才是好文笔。按所谓的“大散文”者的观点,像庄子的《逍遥游》,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像刘禹锡的《陋室铭》,像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像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像贾平凹的《丑石》,等等,还有很多,这些小篇章、小感情,都不能称之为好散文,因为这些文章都只是描写了那么一点儿小事、一个人物、一个物件、一个情节、一段经历,简短、逼仄、穷陋、寡淡,既无旁征,也无博引,实在是让人怀疑作者江郎才尽,才华尔尔,实在不是大格局,不是大境界,不是大手笔……但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时代不知已有了多少更迭,流传至今的,却依然是它们。究其一点,不论是小格局还是大格局,不论是小旮旯还是大场面,不论是上下五千年还是刹那一瞬间,多少文章告诉我们,为文者要求真向善,文章本身要求真情出实感秉美义,一切虚伪造作的、言不由衷的、高高在上的,一切让人感觉不到真情实感美义的,纵使再“气盖八荒,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目骋四方”,也断不是好文章。 承朝华出版社厚爱,我把这些年来杂七杂八写下的一些文字找了出来,辑成了这个本子。之所以写下以上那些文字,一半也是为了自己给自己壮胆。但好在还有些自信,自信在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都是真诚的,都是付诸真感情的。因为文中所述之人无不是对我有真感情真帮助的人,写下来是对他们的感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别人的帮助,不能忘本忘恩。对好的人和好的事诉诸好的感情好的表达,是对人的尊重,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我也写下了去过的一些地方,但不论是花草树木还是山石江河,我都把它们视为有生命有心识的存在,其实比之一些“哀莫大于心死”或者“形同肉偶”者,它们远离了俗气和腐气,在我眼中都是生动活泼的生命,是可敬的。我在文章中也写到了人性,我的感触是,人性是不能深究的,如果较真儿,非出丑不可。人性里有善也有恶,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只有人能抑恶扬善,所谓的求真不是求“恶”之真,而是要扬“善”之美。如果展露人性之恶与丑,那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鞭挞和埋葬!作为作者,我要求自己努力去说真话,做真人,走进内心,用心感知生命,感知人生,不做作,不伪饰。自然地写作,出自真情,表现美好,这是我的目标和追求。雪花又下来了,飘飘摇摇的,像是一朵朵的花伞,自然,静谧,纯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