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乡 求学奋进
父亲1916年12月出生在四川省重庆永川三教镇乡间一个叫郝家坝的富裕之乡。永川位于重庆西部,长江流经南端,是一个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历来都是渝西和川东南的交通枢纽、商贸文化中心。三教镇驻地叫三教场,三教即指儒教、道教和佛教,在中国思想史上亦有“三教同源”之说,即将儒家的礼、道家的无、佛教的因果报应糅为一体,成为引导民众治世、养生、养心的经典。三教场始建于宋代,原名“溪市”,明万历年问在此建造了一个三教寺庙,寺内竖立有三教祖的石刻菩萨像,寺前有“圣庙重地”和“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两块石碑,三教场即因此寺而得名。由此看出三教场这个地方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历代民众深受儒、道、佛三教优秀文化的教养和传承。这地方有富饶的农田,勤劳的人民,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英砂等且很早就有较具规模的开采。父亲祖上是三教场地方的名门望族,祖父辈们种田、开矿、经营商贸而富甲一方。
父亲出生不久,不幸五岁丧母,九岁死父,孑然一身无兄弟姐妹。幼年即由二伯母抚养,二伯母出身于书香门第,也是知书达理之人,对这个幼年失怙的侄儿视如己出关爱呵护,注重培养他做人必须正直善良的品德,使其幼小就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又对他少有封建礼数的约束,因此使得父亲有着接受现代文化教育和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正因父亲幼年孑然一身,失去父母的管束也没有人要求他做什么或安排他的前程。父亲少了家庭的羁绊全凭自作主张选择道路,早早就走出乡间,闯入他向往的外部世界、广阔的社会,也由此造就了他特立独行崇尚自由的个性。
父亲是独子,继承了丰厚的遗产,因此他不必为生计奔波而且有财力用于他走出乡间,外出求学,接受在那个年代颇为时髦的新式现代教育。父亲7岁人当地铜梁县正谊小学住校接受了良好的新式教育,12岁便离开乡间到四川首府成都人成城中学念书。15岁便背井离乡远赴当时政治文化先进活跃的北平,考入辅仁大学高中部就读。
父亲少年远游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看到了社会的苦难,百姓颠沛流离,民族处于危难之中。与那时的热血青年一样,父亲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确立为国为民的志向。按规定父亲高中毕业后可以直接升人辅仁大学深造的,但父亲无意于这种按部就班的求学之路,又辗转奔赴更加现代更繁华的上海。为求得一技之长便进入“上海中文速记打字学校”经过半年学习,结束了求学生涯,进入职场,这时他只有18岁。这正是父亲确立人生观选择发展道路很重要的人生阶段。
父亲求学初人社会。他离开家乡游学于北平和上海这样的中国近现代史上新文化运动异常活跃、各种新思潮汇集的中心,在这样大浪淘沙社会动荡中,年少的父亲有幸受到当时进步文化和新思潮的教育熏陶,逐渐转变了封建剥削阶级发家致富传承家业的传统观念,使自己的人生置于更广阔的世界,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为他此后选择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革命,选择追随中国共产党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这其间必然会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经历和思想情感的蜕变过程,只可惜缺少这方面的记载。父亲没有写过回忆文章。我们也很少听过他的讲述。所幸我们找到了早年公开发表的,父亲16岁时亲自聆听鲁迅先生演讲,深受教育和感悟所写的纪念文章。由此可对父亲求学初人社会时思想情感的变化略见一斑。(P7-8)
代序二 谈王少燕 杜高
喜剧作家王肇禋,笔名王少燕,少燕比我年长十多岁,是祖光的老朋友,也是一位老资格的文化人。命运安排我和他在1950年冬一同走上朝鲜前线,后又一同回国,在青年艺术剧院共事,成为交往甚密的友人。少燕是一个很独特的人物。我只讲几件我亲眼看到的小事:
大概在1953年,灯市口“红星电影院”旁边新开了一家上海面食店,吸引了许多文化界的食客。有一天晚上,我和少燕一同进去,刚坐下,忽然看见隔几桌坐着郭沫若和夫人孩子,郭当时是政务院副总理,有警卫员陪着,他看见了少燕,立即站起身来打招呼,少燕快步过去和他握手问候,两人亲切交谈了片刻。我这才知道他原来是郭老的朋友!
又一次在剧院看戏,阳翰笙陪周恩来总理坐在前排,幕间休息时,翰老看见了少燕,忙走过来同他谈话,关切地询问他的工作情况,不久后翰老就把他调到文联工作。少燕告诉我,在重庆时期,他曾是郭老、阳翰笙、陈白尘等一批进步作家的著作保护人,帮过他们很多忙。
少燕到青艺工作,是院长吴雪请来的。许多新加入青艺的人并不知道,少燕应该说还是青艺的元老之一。在抗战初期,四川有一批进步的青年戏剧工作者,包括吴雪、陈戈、戴碧湘、雷平等人,组成了一个“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实际领导人是共产党员吴雪,而名义上的队长是王少燕。他家有钱,资金是他筹集的。这个旅外演剧队从成都出发,一路宣传抗日,一直奔向了延安。只有这位队长留在了成都。到延安后就改建为青年艺术剧院,即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前身,创作演出了轰动一时的话剧《抓壮丁》。
王少燕是一位天生的喜剧家。他诙谐风趣,思维灵敏,妙语连珠,同他聊天是一大乐事。那一年号召大家学哲学,读《实践论》《矛盾论》,批判唯心主义。他去参加一个婚礼,祝贺新郎新娘说:“你俩是矛盾的两面,通过结婚这个实践,达到和谐的统一。”大家哈哈大笑。后来这话就成了他恶毒诬蔑两部伟大著作的反动言论。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王少燕兄认为他大展艺术风采的时机到来了。他一时锋芒毕露,接连发表了形式新颖的政治讽刺剧《葡萄烂了》《春光明媚》《墙》等四五个剧本,塑造了一个叫“陈主任”的官僚主义者的讽刺形象。这个人物是所有这些剧本的主角,是他精心创造的艺术典型。到了第二年,1957年,反右运动来了,这个人物就成了“丑化党员形象”的代表,这些剧本也都成了“攻击党和社会主义的毒草”。少燕本人自然也逃脱不了戴上一顶右派分子帽子。
我们各自熬过了22年不可想象的苦难生涯后,终于又在1979年春天重逢。少燕这时已近70岁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讽刺喜剧集《主任外传》重新出版,由陈白尘作序,丁聪装帧设计。
少燕留下的讽刺喜剧作品虽然不多,但由于它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和艺术思潮,因而近年来被戏剧理论家们称作“第四种剧本”加以研究。“第四种剧本”指的就是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剧作,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冲破当时戏剧创作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束缚,面向真实的人和生活,特别是敢于用讽刺的火去烧毁现实中腐朽丑恶的现象。
王少燕于1995年12月病逝。记得送别他的那天,刮起大风,寒冷彻骨。祖光一早乘地铁赶到八宝山公墓。那天送别的人不多,因为等他的家属,仪式迟迟不能举行。我们瑟缩着站在寒风中等待,少燕的大儿子很不安,一再劝吴伯伯别等了,祖光坚决不走,定要向老友鞠躬。祖光是一个特别重情义的人。第二年,1996年6月1日,我从《光明日报》副刊上读到了祖光的一篇短文:《怀念老友王少燕》。
摘自杜高著《生命在我》(153-155页)
《<吴祖光日记>唤起的回忆》一文,作家出版社,2014年8月
《王少燕与讽刺喜剧》系著名讽刺喜剧作家王少燕的三个子女王益龙、王益玲、王益鹏编著的一本文集。书稿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戏剧家王少燕的生平历史,创作经历和写作成就的记叙,讲述了王少燕革命奋斗,为祖国文艺工作奉献终身的历程。第二部分是王少燕代表作剧本。第三部分是王少燕三个子女分别创作的追忆父亲的文章。
喜剧作家王肇禋,笔名王少燕,是一位天生的喜剧家,他诙谐风趣,思维灵敏,妙语连珠。
王益龙、王益玲、王益鹏编著的《王少燕与讽刺喜剧》还他本来的面目,使他为之奋斗付出心血的讽刺喜剧的著作和论文能得以面世,使更多的人能够发现他、认识他、弘扬他,使“讽刺喜剧”这一稀有的、艰难的剧种能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