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母校》是一部散文集。集中文字描述了作者郭占恒就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和从教的人生经历,文字细腻而质朴。这批表现力很强的文字,展现了一位学子对母校的深切眷恋和感恩,风格温淳,感情真挚,风趣和幽默亦在其中,很好读,也很值得读。
| 书名 | 我与母校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郭占恒 |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与母校》是一部散文集。集中文字描述了作者郭占恒就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和从教的人生经历,文字细腻而质朴。这批表现力很强的文字,展现了一位学子对母校的深切眷恋和感恩,风格温淳,感情真挚,风趣和幽默亦在其中,很好读,也很值得读。 内容推荐 《我与母校》由数十篇散文组成,描述了作者郭占恒从小学到硕士以及工作培训时的受教育生涯,也是他长大成人的人生历程。从同学情、师生情、学习感悟到人生经历、成长契机等等,勾勒出一个个让人魂牵梦萦的母校。读者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自己母校的影子,追忆自己的青春。此外,他还加了几篇描绘其退休生活的文章。可以说,本书从微观角度描写了时代发展中个人的努力与成长。 目录 记忆中的通县复兴庄小学 20世纪70年代初的通县二中 梦开始的通县一中 难忘的文二街杭州大学政治系 观海听涛的海航第一机务学校 桃花盛开的武警杭州指挥学校 就读首届研究生时的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我与中共中央党校的二三事 军旅生涯在航一师起航 故乡屋后的小河 流淌的运河流淌的人生——写在2叭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梦圆多哈之际 人生只合住湖州 60年一甲子,总该说点什么 向同事们话别 全景式阐述当代中国趋势与中国梦的力作——评王永昌新著《走在山坡上的中国》 一部以哲学视角探索金融资本文明的力作——评王永昌新著《金融资本文明论——走向财富创造的新时代》 让“一带一路”扬起文明之帆 宫传传奇——让故宫里的文物活起来 玉之八“最” 品味黄时康翡翠作品的艺术意境——评《黄时康翡翠作品集》 开创中国翡翠艺术赏牌创作的新时代——《黄时康翡翠作品集》新书座谈会暨作品鉴赏会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举行纪实 《项栋辉中西绘画大系综合编1》作品意境赏读 和氏璧图案解读 妙手银针尹文艺 老郭的尴尬事(续) 寒潮降临的随想 啊,这里是文昌 做客FM93浙江交通之声《对话浙江》高端访谈 母亲仙逝纪实 致谢《我与母亲》的读者 附录(读《我与母亲》) 无尽的思念 郭雪玲 我所知道的郭占恒 武延年 真水无香董联军 不忘初心才行至更远 陈霞 朴实的华泽韩晓露 坦诚而透明的文风 印小言 编辑后记 使劲用功的地方在文字之外 沈娴 后记 试读章节 通县二中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办学经验丰富,尤以初中见长,会聚了当时通县甚至北京一些最好的中学老师。后来,我的另一个母校——通县一中恢复高中班的时候,方田古校长和陈绍禹等老师被调到一中,欧阳中石老师被调到北京师范大学,可见当时通县二中的领导和师资力量有多么强大。据说即使在今天,通县二中的初中教学水平也是全区数一数二的。 当时的校长叫方田古,或许是由于“文革”靠边站的缘故,与我们接触不多。但这个人很传奇,据说是新四军五师的老革命,转业时就是团级干部,曾在一中当过校长,享受正县级待遇,热心教育,管理严厉,很多师生都怕他。我常见他围绕校园散步,或许是无奈,或许是思考,或许是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果然,“文革”结束后他重回一中当校长,大胆拨乱反正,把一中带进了一个新的春天。 当时校领导班子被称为革命委员会,革委会主任叫刘宝琴,她家住在杨富店5号,就在我家隔壁,论辈分我叫她“刘大姑”。我们两家走得很近,不是亲戚胜似亲戚。刘宝琴系师范学校毕业,教过我们政治课,我最初接触到的一些诸如人民群众、阶级斗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政治学概念,都是刘宝琴教的,课余时间她还指导我看了许多政治理论书籍。记得当年为防止红卫兵把学校珍贵的运动衣、运动鞋抄走,刘宝琴还特意与张斌等老师商量,将这些东西分头藏了起来,其中有几麻袋的冰鞋、跑鞋等就藏在我家堆柴火的棚子里,后来感到安全时才运回学校。前几年,我回故乡去看她,她虽已退休多年,身体也不大好,但见到我谈论最多的还是教育体制改革和防止两极分化等国家大事,还想给中央领导写信反映情况呢,可见其关心政治的习惯一直未改。 在刘宝琴老师的影响下,我也渐渐喜欢上了政治,并积极投身学校的活动,带头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学雷锋做好事等。大约在初二的下半年,我作为全班第一个、全年级第一批的三个同学之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任校团支部宣传委员,负责出黑板报、刻蜡纸等工作。同时,我还积极协助班主任进行家访,做同学的思想工作,在老师和同学中赢得了很好的威信,也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 当时我最喜欢上语文课,虽然那时候的语文课本很简单,语文教材大多是“语录加大批判”,但幸好教我们年级的语文老师水平都很高,像欧阳中石老师、朱少庄老师、康老师、陈老师等,能把简单枯燥的课文,通过生动的朗读、书写、讲解,传输给学生。教我们班语文的老师叫朱少庄,是回族人。他的粉笔字、毛笔字苍劲有力,尤其在黑板上写字时,常常先把粉笔折断一头,喉咙不自觉地轻哼一声,然后用气用力,一板一眼,字体工整漂亮。朱老师还教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使用不同的朗读语气,如朗读毛主席的诗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要用激昂的语气;朗读鲁迅《论“痛打落水狗”》《文学和出汗》,要用辛辣讽刺的语气;朗读《木兰诗》《藤野先生》,要用平缓的语气。记得一次周末,我带着王建国、武志慧、刘颖等几个同学出黑板报,朱老师在一旁指导,还特意买来白面馒头,在炉子上烤得焦黄喷香送给我们吃,这一场景和美食的味道至今难以忘怀。 当时教我们班数学的老师主要有刘学贤、王克扑、李娟,教物理的老师是胡佩哲,教化学的老师是陈绍禹,教历史的老师是宗玉寿,教政治的是李明珍,教英语的老师是申宝兰,还有教生物的是秦老师,等等。这些老师都非常敬业乐业、认真负责,善于循序诱导、深入浅出。记得我们学英语26个字母时,常常与汉语拼音混淆,而且总发不准音,申老师就不厌其烦地教。由于陈老师和宗老师当过我的班主任,经常到我家走访,与我父母和家人都很熟,以至于我当兵离开通县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与这两位老师保持着联系,回故乡探亲时也经常去看望他们。 在老师中,教体育的薛老师很有意思,他身材高挑,身板挺直,面带微笑,即使批评不听话的学生,也是面带笑容,有的同学私下叫他“笑面虎”。薛老师不仅体育示范动作潇洒,还懂得许多运动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每当上体育课遇到天气不好无法搞户外运动时,他就在教室里给我们讲解运动知识。有时,也讲一些国际时事政治,讲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等,这些信息大多来自我们当时看不到的《参考消息》。薛老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穿衣低调,从不穿崭新的套装。他有一套高档的深蓝色全毛制服,但他经常是分着穿,上身穿全毛制服下身套运动裤,或上身穿运动服下身套全毛裤。他的这一习惯对我影响很大,至今我也不大愿意穿套装尤其是笔挺的西装。还有一个难忘的老师是吕凤田,主要负责共青团和学生会工作,我入团后与吕老师接触较多。吕老师个头高,嗓门大,身材魁梧,声如洪钟,镇得住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每当学校召开师生大会时,往往都是由吕老师出面整队和训话。 P15-17 序言 亲切温暖真诚的好 王旭烽 世界上的确是存在着这样一种文体的——您说它是散文呢,它更像回忆录;您说它是回忆录呢,它又像口述史;您说它像口述史吧,它又像随笔;您说它是随笔吧,它又像评论。总之,面对这样的文本,是不能按常规套路来评论的,反复斟酌,我只能给本书作者郭占恒先生的劳动成果下这样一个定义:文化读本。 我又给读本下了一个判断:亲切温暖真诚的好——这本是一个相当道德化的评价,但人们难以否认,中国文化对全球精神产品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文以载道,它是厚德载物的最精确的文本标识。 当下,亲切、温暖、真诚,似乎太容易与普遍、幼稚、作秀扯在一起,殊不知阳光、空气与水也是最普遍的,有谁敢反讽呢。 这里的亲切、温暖和真诚包含了三层判断:第一,这部文本是好的,我喜欢读;第二,好读本的具体品相是“亲切、温暖、真诚”;第三,亲切、温暖、真诚属于读本评价体系中的最高层面,犹如雨果先生所说:“在人间一切之上,存在着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我以为,在一切的文艺评价之上,也有一个真、善、美的存在。 为什么说读这些文字非常亲切呢?这自然是与我这个读者的共鸣分不开的。可以说,除了乡村生活这一块我不曾与作者相同之外,作者其余的人生经历,我都相当熟悉。少年求学时的时代背景,几乎一模一样;当兵成了电影放映员、广播员的,那都是从前在眼前晃来晃去的英武军人——我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父亲就在政治部领着这些参谋干事戎马生涯。文中提到的参谋长式人物,栩栩如生。“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参谋长,我听师长的,你们都得听我的。包括洗澡,他陪师首长先洗,我们后洗。”不是部队出来的人绝听不到这样的话,也看不到这样个性奇特的军人。 再说读大学吧,老郭同学与我同校同届,均为77级。他文字中那些老师和同学,有多少是我相识的啊!就说他提到的那位当了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的薛克诚老师,彼时也给我们历史系上哲学课。有一次我们正低头做笔记,突然发现他在讲台上消失了,再一眨眼,他又从另一扇门里走进来了,原来他上哲学课还绕个圈上。作者提到的经济学家张旭昆教授,是我的好学友;至于在武警学校教学时的老同学吴雪景,他可是我们排话剧时的男主角。后来老郭同学转业去了省府大院,那也是我很熟悉的地方,大学毕业第一站我就去了省府,掐指一算,老郭同学还曾与我同在省府大楼工作,在一个饭厅打过饭呢。 一个人贴着生活写文字,读者一眨眼就看到活生生的存在,一伸手就抓住了这生活,这其实是一种心灵与技艺相结合的本事,这里除了磨炼,也是要有天赋的。 比如,怎样让文字温暖起来,这便是个大问题。首先你承不承认温暖是好的,这就已经是个各有论理的所在。有多少人以为高冷才是好,酷才是好,还有人以为零度创作才证明他是高手。但凡文字有温度了,就离无节制的善男信女不远了。而我们的郭同学却保持着生命的温度,这对他原本也非容易之事。都说“贫贱不能移”,为什么呢?因为贫穷特别容易让人移;贫穷虽然催生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但也容易让人滋生出一些反社会型人格。而穷人家的孩子郭占恒却在贫穷中学到了最珍贵的东西:自信与感恩。 再一个,就算你承认文章要温暖,你有这个能力吗?作为一名省委政策研究室领导,作者要多理性就该有多理性吧。这样一个基本在党校理论之树上挂至熟透的“金苹果”学者官员,要写出如此充满人性人情的抒情文章,你以为有心就有能力到达吗?老实说,何其难也。 我最想说的是他那真诚的感觉,他文中的某些段落,因为真诚而具备了很强的文学性,让我想到了王蒙先生的某些小说。而多年行政与理论的职业训练,没有遮蔽他少年时代一以贯之的天真烂漫,他记录下那么多的好人,好人,好人,他应该是吞下了坏人,只让好人一生平安啊。 作者让我佩服的还有他对客观事物的详细准确描写,这有点类似中国画中的工笔画,慢工出细活。而且,这样写作的人,必须直面生活,对外部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热爱自己之外的他人、他物、他世界。你看他从童年开始记得多少人的名字啊,一一数过来,一一地感谢,那从蕴藏在大地深处的化解的力量,使人惊叹。我这样说,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生活着一些无比热爱自己的人,他们看到的仿佛是客观世界,其实都是客观世界中的自己。而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们,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往往同样博大深远。今天,我们缺乏那些对自己之外的他物与他世界真正抱有热情和观察能力的人,俗话说就是不接地气,因为他们更愿意“接自己”,他们的热情被自己这个黑洞给吸完了。郭占恒不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文字中已经诚恳地表态,说自己是一个简单的人、简朴的人,我想他应该是一个不太愿意在自己身上花太多力气琢磨的人吧。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你的社会关系简朴,你这个人就简朴;你的社会关系一团乱麻,你就是个一团乱麻的人。 断文识人,可知郭占恒干净纯朴。他的文字中没有那种拿腔拿调的东西,更无我非常反感的傲慢与偏见。许多地方读着读着我就会笑出来,因为我读出了他自己其实很想隐藏的一些微妙,这使得他的文字在真诚中透露出了幽默和微微的善意讽诫。期待这样的文字风格在他的下一部作品中继续发扬光大吧。文字和人生一样,总是会有提升空间的。 是为序。 写于2016年2月10日 后记 大概我有恋母情结。甲骨文的“母”字是象形的,“女”字加两点,像母亲有乳之形,具有本源、源泉、繁殖和繁衍之意。一个人的出生和成长,离不开母亲、母校、母语、母国,以及许多与“母”字相关的字形字义。文学上,也常把祖国比喻为母亲。 正如孩儿恋母、学生恋校一样,我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也是一个长不大的学生。这种情感和心结一直陪伴着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青年走向壮年,从壮年走向老年。 于是乎,还在2014年创作出版《我与母亲》的时候,我就已拟定好了第二本散文集的书名,叫《我与母校》,借以抒发一个孩子和一个学子对母亲和母校的情怀,而这也就构成了我的散文集的姊妹篇。 《我与母校》主体部分由30篇散文、诗歌组成,内容大体可分为忆母校、忆军旅生涯、忆故乡、退休感言、学术评、艺术评、养生评、致谢读者等部分。 当然,既然取名《我与母校》,重头戏无疑是写母校。粗算起来,从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加上培训和教书,我一共待过8所学校,总共有15年在读书,有12年在教书,人生中共有27年的光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我在学校入的党,提的干,既当过学子,也做过园丁,可以说,人生岁月中留下了太多的对母校的记忆与回味。母校是我学习知识和汲取文化营养的地方,是我心智形成和身体长成的地方,是我人生之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我起初工作诲人不倦的地方。书中记述的8所母校,有的虽已消失,有的与人合并,有的如日辉煌,但无论兴衰,无论美丑,都是我的人生经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都承载着历史,我都有责任一一记怀。 作为一个血性男儿,从小当兵,献身国家,是我的一个志愿。自20岁到40岁,从军20年,我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身于人民解放军。干过10年海军航空兵,待过10年武装警察部队;当过战士,也当过干部;做过学员,也做过教员;长期在军营磨炼,也长期在地方进修。我的战友黄国范为此专门写过一篇属于报告文学的文章——《战士·学士·硕士——记武警杭州指挥学校讲师郭占恒》,刊登在1992年第3期的《武警教育》上。在我记述的8所学校中,就有2所是我工作过的军校。此外,我还专门写了一篇《军旅生涯在航一师起航》,记述我离开北京通县到江苏常州武进海军航空兵第一师服役的曲折经历。正是在航一师服役期间,我的人生航向发生了变化——我由一个师部机关的战士,转身为杭州大学的学子。由此也可以说,我的人生航向在航一师起航。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你不离开不觉得,而当你离开时,就像树木被移植一样,根系会断掉,树冠会损伤,直到完全适应新的土壤为止。虽说在《我与母亲》散文集中,写了好几篇故乡的故事,但故乡的故事是写不完的。经过多年酝酿,2015年初我在故乡写了一篇《故乡屋后的小河》,自以为是全部散文中最为满意的一篇,因为有回味,也有反思;因为消失了,才更显得弥足珍贵。正如读者任春娟所云:“读着您的新作《故乡屋后的小河》,有点恍惚,仿佛在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特别是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四节,细腻生动,画面感极强!冬夜,在温暖的室内通过您的笔触感受您儿时记忆中的四季变迁,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享受!更加珍惜今天的拥有!”同时,一条京杭大运河把我的故乡与我内人的故乡连接在一起,加上新故乡无与伦比的美丽和魅力,十分值得记怀。于是,我又写了《流淌的运河流淌的人生》和《人生只合住湖州》。 退休,即意味着老矣,也意味着成熟,还意味着新的开始。姜是老的辣,酒是醇的香。活了60年,人生一个甲子,到了耳顺之年,经历了不少人生体验,开窍了不少人生感悟,故应像牛等反刍动物一样,咀嚼一下人生过程,咂巴咂巴一下人生滋味,获取一些新的养分。为此,撰写了《60年一甲子,总该说点什么》和《向同事们话别》两篇散文。 王永昌是我十分敬重的老领导、大学者,是全国颇有名望的哲学大家。谁知他在经济研究领域,尤其是在经济形势、发展战略、政策把控、金融资本等方面,也有独到的研究和见解。尤其是近几年,他结合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苦心钻研,昼夜冥思,笔耕不辍,硕果累累,接连出版了好几本大部头著作,引得我学习不暇,接连撰写了两篇评述文章。一篇是《全景式阐述当代中国趋势与中国梦的力作——评王永昌新著(走在山坡上的中国>》,一篇是《一部以哲学视角探索金融资本文明的力作——评王永昌新著<金融资本文明论——走向财富创造的新时代)》。顺便说一下,王永昌还是写诗歌、歌词的高手,虽然作品不多,但都十分精美,尤其是《故乡的小荷塘》《回家的路远又近》《九月杭州桂花香》《思故乡》等,配音朗诵,谱曲传唱,很有味道。 …… 其次,感谢发表我作品的报刊、网站和编者。去年写完《难忘的杭州大学政治系》一文后,发给我的杭大同学、浙师大教授郑祥福,他和洪伟夫妇认为颇有史料价值,建议我寄给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的《浙江文史资料》。在时任主编曾骅和编辑田峰的支持下,这篇文章很快在《浙江文史资料》2014年的第3期刊发。接着该刊又接连刊发了《我与武警杭州指挥学校的岁月印记》《从文一路80号到文一西路1000号——省委党校三年的研究生岁月》,使我写的东西成为文史资料。我的母校领导——北京市通州二中党总支副书记刘利华,把我写的《20世纪70年代初的通县二中》推荐给通州区教委,区教委又推荐给北京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后被收入《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我的校园记忆”征文集》。同时,我的大部分作品在《浙江杂文界》《乐清湾》《书画江南》《艺文志》《羲之书画报》《党政视野》《杭商》等报刊发表,这要感谢黄亚洲、桑士达、董联军、徐卫华、徐明华、韩效祖、马晓才等老师的推荐和帮助。当然,在互联网时代,我的作品更多的是通过人民网、人民论坛网、新华网、光明网、凤凰网、半月谈网、财经网、浙江经济网等各大网站刊发传播,这要感谢金雄伟、刘江等人的推荐和帮助。 再次,感谢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上回因该社出版《我与母亲》,认识了社长鲍观明,认识了编辑沈娴,以及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美编和发行,特别是他们不计名利、扶持新人的人文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这次出版《我与母校》,鲍观明和沈娴又出了大力,询问书稿进展情况,交流编辑意见,安排最好的美编和印刷,方使本书顺利问世。其间,还得到了陈寿灿校长的关心和支持,一并致谢。 最后,感谢我自己。这有点不合常理,一般都是感谢夫人,感谢家人,但这次破例一回,主要是感谢一下自己过去一年多的调整和付出。退休后,我对人生取向及时做了重大调整,在职时是工作第一,身体第二,兴趣第三;退休后是身体第一,兴趣第二,工作第三。我觉得,在职不能任性,退休可以任性;当官不能任性,老百姓可以任性;底线不能任性,底线之上可以任性。故退休后,推掉了坐班性的兼职邀请,推掉了一些抛头露面“跑龙套”的活动,每天坚持早晚锻炼养生,然后是读书看报写文章。除此,每天还要从事做饭、拖地板、打扫房间等家务劳动,以及谋划家庭长远发展规划。如果说要感谢夫人,也是感谢她把繁重的家务劳动十分信任地交给了我,迫使我在读书写作中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在烧饭中过一把“烹小鲜如治大国”的瘾。 再最后,谨以此书,献给我的老师、同学、战友、同事、朋友,以及尚在母腹中躁动即将在猴年“横空出世”的小外孙! 2016年羊尾猴头之月于杭州、文昌 书评(媒体评论) 黄亚洲,著名作家、诗人 继《我与母亲》之后,郭占恒又推出了自己的散文集《我与母校》,我们又在作者就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和从教的人生经历中,再次看见了作者细腻而质朴的文字。这批表现力很强的文字,展现了一位学子对母校的深切眷恋和感恩,风格温淳,感情真挚,风趣和幽默亦在其中,很好读,也很值得读。 王旭烽,著名作家 我给郭占恒的《我与母校》下了一个判断:亲切温暖真诚的好——这本是一个相当道德化的评价,但人们难以否认,中国文化对全球精神产品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文以载道,它是厚德栽物的最精确的文本标识。 断文识人,可知郭占恒干净纯朴,他的文字中没有那种拿腔拿调的东西,许多地方读着读着我就会笑出来,因为我读出了他自己其实很想隐藏的一些微妙,这使得他的文字真诚中透露出了幽默和微微的善意讽诫。 一个人贴着生活写文字,读者一眨眼就看到活生生的存在,一伸手就抓住了这生活,这其实是一种心灵与技艺相结合的本事,这里除了磨炼,也是要有天赋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