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字
我叫万卡,这是一个有点像外族人的名字。
我隐约记得,我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我姑姑万新带着我看过一本名叫《万卡》的连环画,连环画是黑白色的,里面的主人公就叫万卡,可惜除了记得这么个名字,连环画的内容一点也不记得了。
我讨厌万卡这个名字,听见有人身前身后地叫万卡万卡,那声音真是刺耳,让人心房上不免生出霉花来。我由此对给我起名字的人很有意见,怎么给我起了这么一个难听的名字呢?
照理说,大人们给自家的孩子起名字,应该是很讲究的。名字就是一个人的招牌,一个人名字听起来响当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曾经听过一个叫满天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就叫满天星。虽然那是我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姑姑给我讲的,但至今我还记得一清二楚,不因为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满天星的名字响得很,我—下子就给记住了。
你再来看看我们班上的同学,听听他们的名字,比如柳甫、皮鲁、黎明德、高凡响、姜则天、曹耀祖、常畅,哪一个名字不都叫得那么亮?你再来了解了解他们名字的来历,哪一个名字不是他们家大人花心思起的呢?
柳甫的爸爸因为喜欢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以喊儿子为柳甫。
柳甫说他爸爸年轻时是个文学青年,仰慕杜甫的诗才,喜欢写点歪诗,可惜他爸爸天资不足,写出来的诗跟《红楼梦》里的那个薛蟠写的诗一样没雅昧。当时柳甫神气十足地对他爸爸的诗评头评足,我不免起了点疑心,我说,柳甫,你看过你爸爸年轻时写的诗?你看过薛蟠写的诗?柳甫甩甩脑袋,说那还用看吗?猜都猜得出来。我真是无话可说啦,瞧瞧柳甫这小子!他爸爸希望他这个做儿子的能有杜甫那样的诗才I才叫他柳甫呢,嘿嘿,怕要白寄托啦!
皮鲁之所以叫皮鲁,是因为他爸爸姓皮,他妈妈姓鲁;还有一个原因,他爸爸是个颇有童心的人,业余时间经常看一个叫皮皮鲁的系列童话故事,比较喜欢童话里那个叫皮皮鲁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学习不突出但天真而又顽皮,活泼可爱,还喜欢搞点小发明。他爸爸原先也打算将儿子叫做皮皮鲁,遭到家里其他人的一致反对,他爷爷的话最具权威性,说皮皮鲁听得多别扭,还不如叫皮鲁响脆呢。皮鲁的名字就这样被叫开了。
黎明德的名字来历就更有深意啦。名字是他姥爷起的。他姥爷退休之前是个大学教授,喜欢读古书,推崇古人讲的那套圣明的道德。有一本古书叫《礼记》,书中有一篇文章叫《大学》,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姥爷就从书中取“明德”作为外孙的名字。无怪乎黎明德一说起自己的名字,总有几分自豪,说他的名字是他姥爷从古人那里借的。他还当着我们的面,背诵“大学之道”那几句,再用大白话给我们解释—下: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圣明的道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第一次听他背诵解释“大学之道”,我们还真觉得他有两下子,后来再听他老是宣讲自己名字的来历,就觉得他是有点在显摆。
P1-2
作者附记
在我的眼里,青春当是不朽的。青春是一本质地轻柔但内容厚重的大书,书里写满了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就算青春已逝,这本书也能永远珍藏。
回想我的青春期,表面是一湖静水,实际上在静水下也偶有暗潮在涌。那时的日记可谓是粉红色的,里面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上初三时,一向对男孩子不屑一顾的我,突然对班上的一个男孩子非常关注。说来也有点意思,我从来不跟他多说话。偶尔他跟我说学习上的事,我多半敷衍两句,就躲开了。一个学年下来,我们之间说的话屈指可数。伴随初三毕业,我对这个男孩子的异样感觉也就慢慢淡了。一切逐渐如常。
成年之后,我深切地感到,青春岁月的那种所谓的“喜欢”仅仅是喜欢而已,跟成年时期的恋爱绝对是两码事。我后来当了中学老师,对于班上某些男女学生之间产生的那种青春萌动,是颇能理解的。但有的老师不理解,索性称之为“早恋”。那时我们的一个上了年纪的同事说到初中生“早恋”就颇为疑惑,说才多大的孩子呵?不好好念书,就想着搞对象了。真叫人想不明白!他教的那个班有一个男生学习不太上心,喜欢跟女生拉扯。他就在班上训斥说,有的同学书不好好念,却是小公鸡冠子红红的呢!他虽没直接点名,但大家都知道他训的是谁。遗憾的是,他的这种训斥并没有让那男生断了跟女生好的念头,男生私下里真的跟一个女生“搞起了对象”。若干年后,我回老家偶遇这个学生。提起当年的事,他实话实说,“其实那时并没有什么恋爱意识,我只是喜欢人家,跟人家接触多一点,就被同学和老师看成是谈恋爱了。这样一弄,让我很反感,我想我就跟人家好,你们又能将我怎么样!原本没有的事真的就有了。我也不是不知道这样会影响学习,可是我又无法让自己解脱出来。我那时有很多烦恼,可是不知道跟谁去说。”
学生的一番实话是值得深思的。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青春烦恼并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想要的是快乐。他们渴慕异性并没有错。从生理发育的角度来说,青春期性机能趋向成熟,青少年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向往的心理。所谓的“少男钟情”,“少女怀春”,其实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德国18世纪的文坛巨匠歌德在他早期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序诗中就曾写过这样的话:
“哪个少男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
不过。有一点也是不能忽视的,青少年的性心理发育远不如他们的性生理发育成熟。从生理方面讲,他们似乎已“成人”;而就心理方面而言,他们依然还是孩子。他们对异性充满好奇,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他们的自控力较差,不能像成年人那样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做出不应该做的傻事也在所难免。 前些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就跟我诉说,她曾一度为她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烦恼不已。她的儿子原本是个很乖,学习又很好的孩子,自从上了初二,感觉他好像变了个人,做什么事都心不在焉,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滑坡。她终于从儿子的日记中发现了秘密。儿子暗自喜欢邻班的一个女生,可是没有胆量找人家女孩子。他又不愿意跟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说他的苦恼,因而很压抑,他就偷偷地上网看那些黄色的东西,聊以“自慰”,结果越陷越深。她这个做母亲的看着儿子整日魂不守舍的样子,又气恼又难过。她将家里的电脑封锁起来,给儿子定下诸多“不准”,譬如不准儿子上网,不准儿子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书,不准儿子放学在外滞留,等等。如此诸多的“不准”并没有让儿子的境况有多大改观。儿子依然没精打采。她万般无奈,在知情人的建议下,带儿子去咨询某个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专家。专家单独跟她的儿子推心置腹地谈了两个多小时。那天,回到家里,她感觉她的儿子眼里有了难得的神采。从那之后,她的儿子渐渐变得精神了,一切终究恢复正常。事后,朋友对我这样慨叹:“我儿子属于那种典型的青春期躁动,我这个当妈的却忽视了这点。我那时没少骂他,甚至还动手打过他。我回头想想,挺后悔的。我儿子其实也挺可怜.小小年纪,就扛着这么沉重的心理包袱。你想,他能快乐吗?”
朋友的话不仅道出一个母亲的苦心,也道出青春期孩子真实的成长状况。
我想到我也是一个母亲,我的儿子尚且年少,但青春已经在不久的将来等着他。让我的儿子在未来拥有健康、快乐的青春岁月,是我做母亲的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也想到我同时作为一个教师和业余作者,我更有义务和责任为我们青春期的孩子写点什么。曾经划过的青春轨迹,曾经十年的中学教师经历,跟一些青春期孩子面对面的接触,使我对青春有着极其深切的感受。这种感受促使我写出《青青果》这部小说。我在小说中写了一群鲜活的青春期孩子,写了他们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我想借这部小说表达我真心的祝愿:愿我们的每一个青春少年都是健康、快乐、向上的阳光少年!
我也想借此小说表达我对青春期教育的几点浅显看法:
其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青春期性教育。比如让孩子了解男性和女性各自的生理构造及生理发育特点,使他们对于自己和异性有着比较客观的认识,从而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
其二,重视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引导他们确定明确的生活目标,让孩子明白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逐渐培养孩子的自尊、自爱与自我责任感。
其三,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自由、人性的成长空间。同时,要让他们远离各种低级趣味的读物,尤其要谨防来自网络的各色垃圾污染孩子的心灵。 2016年夏于北京
璩静斋所著的《青青果》是一部干爽纯净的青春期性萌动读本,一部值得高度关注的青春成长小说。它旨在引导青春期少年正确认识自己微妙、复杂的青春期性萌动,呼吁家长和教师重视青春期性教育,为青春期孩子营造自由、健康、人性的成长空间。
璩静斋所著的《青青果》是一部颇有特色的青春成长小说。小说以少年万卡初中三年间的学习与生活为主线,塑造了万卡、柳甫、曹耀祖、常畅、高凡响等一群个性鲜明的少年形象,以干练纯净的笔调描写这些少年的心理(情感)历程,尤其突出描写他们微妙、复杂的青春期萌动,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难以言说的烦恼。小说还穿插叙述万卡的班主任甄梦露对青春期少年情感世界的理解,着力描写万卡的阿姨(继母)尹雪敏对万卡予以正面的引导(帮助万卡度过青春危险期),作者试图通过这些内容来呼吁广大家长和老师:要高度重视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自由、人性的成长空间,这样才能让每一个青春少年都是健康、快乐、向上的阳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