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越编著的《断肠英女(朱淑真)/红颜才女系列》全面详细地讲述了朱淑真坎坷的一生,语言优美,故事趣味性强,结合了历史及现代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让读者了解一个更为真实的朱淑真。朱淑真清才丽质,工诗词,擅书画,通音律。曾写下大量寄愁供恨之作。爱情婚姻上的不幸,成为她忧郁悲伤的根源。朱淑真的部分作品被魏仲恭辑录并名之以“断肠诗”流传后,作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颇具“断肠人”色彩。然而,仔细品读这些作品便会感到,在这位女诗人忧伤的泪水、凄楚的情怀中,深藏着一颗孤高自负的心。她的部分创作难能可贵地表现了一定的主体意识和人格独立精神。
姜越编著的《断肠英女(朱淑真)/红颜才女系列》讲述,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爱情。她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佳人薄命,忧伤的泪水中深藏着一颗孤高自负的心。断肠才女,凄楚的情怀中感染着浓厚的悲观色彩。
可是关于朱淑真的生平事迹,史书文献极少记载;魏仲恭写的《断肠集序》中对朱淑真的身世语焉不详,而他所提及王唐佐为朱淑真写的传,又早已失传,后人根本无法见到,因此后人在辑录她的诗文时,虽然对她的作品及遗闻轶事,作过各种考证和记述,但大都寥寥数语,零星琐屑,或是牵强附会,或为武断臆说,缺乏科学的论断。所以有关朱淑真事迹的记述,说法很不一致,其中颇多谬误。因此,本书在撰述朱淑真的生平事迹时,不能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出颇多的考证与修订工作,并根据朱淑真的作品与有关资料,对其一生的经历,重新作出全面的探索,以求拨开历史的迷雾,恢复朱淑真本原的真实面貌。
关于朱淑真的籍贯和生卒年代,历来说法不一,错综复杂,至今未有定论。仅就其籍贯居里一项,历来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市);二是浙江海宁人(即今海宁县);三是归安人(今浙江吴兴县)。这就有如迷雾一般,令人弄不清了。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可靠的呢?
为了揭开这个谜,我们首先需要把这几种说法的来由与依据分别辨认清楚。
第一是关于钱塘说,最早见于明代文学家、钱塘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该书卷十三《衢巷河桥》中说,钱塘“大瓦巷,北通宝康巷。元时,诗妇朱淑真居此”。后来田汝成又在(洒湖游览志馀》卷十六《香奁艳语》中,说朱淑真是“钱塘人”,并叙及她的婚姻、恋情及诗作。稍后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1574一1646)在《情史》卷十三也说朱淑真是“钱塘人”,似乎是节自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之说。及至清代诗人王士祯(1634—1711)于康熙十年在京师见到《璇玑图记》文末署作“绍定三年二月钱塘幽栖居士朱淑真书”,王氏因而写了一篇《朱淑真璇玑图记》,叙述这篇《图记》的内容,后来收在清康熙三十年刊行的《池北偶谈》卷十五。虽然《四库全书总目》对此图提出怀疑,说:“流传墨迹,千伪一真。此文出淑真与否,无从考证。”不过,不论是否相信这篇《图记》的作者是否朱淑真,但《图记》出现以后,人们对朱淑真的别号、籍贯、家世等,都有了较为统一的说法。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四《集部·别集类存目—》著录朱淑真《断肠集》二卷,就题写道:“宋朱淑真撰。淑真,钱塘女子,自号幽栖居士。”及后,清人沈雄的《古今词话》、陶之藻的《全浙诗话》等均沿用此说。例如刊行于清嘉庆元年丙辰陶元藻的《全浙诗话》,在卷十九《朱淑真》条里就综合了各家的记载,写道:“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下里人,世居桃村。”此后,关于朱淑真的籍贯,史家大致就认为是“钱塘”了。
第二是关于浙江海宁说。明朝田汝成之子田艺蘅撰著的《诗女史》,沿袭了乃父《西湖游览志馀》中对朱淑真的诸种说法,但他在《断肠集·纪略》中却说朱淑真是“浙中海宁人,文公侄女”,不过他没有说明所持的依据。继后,赵世杰的《占今女史》刊行于明崇祯元年戊辰,卷前的《姓氏字里详解·朱淑真》条,亦题朱淑真为“海宁人,文公侄女”。及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集部·词曲二二》著录《断肠词》一卷,题写道:“宋朱淑真撰。淑真,海宁女子,自称幽栖居士。”清代胡薇元著《岁寒居词话》也载文为:“海宁朱淑真,乃文公族侄女。”四印斋刊本《断肠词》一卷,也题写为“宋海宁幽栖居士朱淑真”。《四朝诗选》则云:“淑真,海宁人,文公侄女也。”厉鹗的《宋诗纪事》卷八十七所载也与相同。
P3-P4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几乎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失去了人格的独立,被钳制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狭小空间里,然而朱淑真却有幸生活在一个富裕的书香之家。家庭氛围的宽松使她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受到过多的压制,内心充满了对爱情生活的无限憧憬。冬去春来,花开花谢,她出落成一位浪漫多情、才调出众的女子。然而爱情理想的破灭,婚姻生活的孤寂,使她更多地借诗词来抒发内心的愤愤不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朱淑真的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日“红艳诗人”。作品艺术成就很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较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朱淑真这位才情横溢的宋代才女,勇于用很多士大夫都不敢用的诗词来表现个人的“私情”,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爱情。由于其行为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所传者,百不一存”。千百年来,人们对她褒贬不一。南宋人魏仲恭曾因听到旅人传诵朱淑真诗作,感其“清新婉丽”,遂辑成集,名日《断肠集》。他在(侏淑真诗集序》称赞道:“间有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出言吐句有奇男子之所不如……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对她不幸的一生表示深切的同情,曾扼腕叹息道:“自古佳人多命薄,岂止颜色如花命如叶耶!”清代的文学评论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道:“朱淑真词,才力不逮易安,然规模唐、五代,不失分寸。如《年年玉镜台》及《春已半》等篇,殊不让和凝、李殉辈,惟骨韵不高,可称小品。”而陈廷焯在《词坛丛话》中所言的“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此话将宋代女性文学的最杰出代表作了一个较为确切的评点。
本书全面详细地讲述了朱淑真坎坷的一生,语言优美,故事趣味性强,结合了历史及现代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让读者了解一个更为真实的朱淑真。在这位女诗人忧伤的泪水、凄楚的情怀中,深藏着一颗孤高自负的心。她的部分创作难能可贵地表现了一定的主体意识和人格独立精神。
由于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漏缺点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希望本书可以让广大读者从中学到知识,开阔视野,全面细致地了解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
历史塑造出代代相传的绝代佳人,可对她们的生平事迹却又不屑一顾。除了那些跻身政坛的皇后嫔妃在史传中占了一点篇幅,且是惜墨如金,更多的美女佳人都只是在笔记、野史、小说、传奇、民间故事中才能搜罗出一点点传闻轶事,有的已变得面目全非。
传统的历史给了男人更多的关照,却少了对女人的关注和荣耀,她们是中国历史绕不开的死结。“红颜才女”系列图书共10本,从另一个视角展示了这些女性的美丽、欲望、才情和智慧等,并作了客观的评价。书中呈现了卓文君、班昭、蔡文姬、谢道韫、薛涛、鱼玄机、李清照、朱淑真、柳如是、顾太清lO位女中豪杰的风采,她们离奇跌宕的身世和不可复制的命运,无不是一个时代与历史的精彩缩影。
西汉卓文君天生丽质,容貌姣好,自幼聪明伶俐,博闻雅识,诗歌词赋,无一不精,更兼擅长音律,琴技无双。然而,这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却遭到狂风暴雨的摧残:父亲为了攀附权贵,将她嫁与李家公子。丈夫体弱多病,撒手西去,文君只得独守空房。李府内妻妾争风吃醋,丑态百出,文君发现身边有一双邪淫的眼睛……才华横溢而又穷困潦倒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一见倾心,双双坠人爱河。琴声相约,雪夜私奔,文君冲破世俗观念,抛却锦衣玉食的生活,毅然扑人爱人怀抱,贫寒的生活随之压向她柔弱的肩头。他日司马相如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心生纳妾之意。卓文君悲痛欲绝的眼泪化作哀婉动人的诗句,相如读罢如当头棒喝,羞愧中找回从前的自我,二人始得生死相依,百年好合。
东汉班昭出身儒学世家,父亲班彪是远近闻名的学者,长兄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次兄班超,为汉代著名外交家。在父兄的影响熏陶下,班昭学问广博,很有才干。十四岁时,班昭嫁于同郡人曹世叔。丈夫早年去世后,班昭清守妇规,举止合乎礼仪,气节品行非常好。班昭晚年,身患疾病,家中女子们又正当出嫁的年龄,班昭担心她们不懂妇女礼仪,令未来的夫家失面子,辱没了宗族,于闲暇时作《女诫》七章,以做勉励,书成后,对宫内妇女的教育很有帮助。班昭还继承长兄班固的事业,续写《汉书》。
东汉末年的蔡文姬是天生才女,通音律,善辞赋。命运苦难,她从繁华坠人风霜,宿命轮回,她遭遇爱与生命的流离。各色岁月一一尝遍,她终是无悔此生。她用一生风雨打磨饱满的灵魂,诉说着千古幽思。孤芳续汉史,血泪写春秋。《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再现了蔡文姬凄楚的生活经历与悲愤的思想感情,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干古绝唱。
东晋才女谢道韫留下来的事迹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中: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谢安的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文姬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物,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在孙恩之乱时,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但守备不力,逃出被抓被杀,谢道韫听闻敌至,举措自若,拿刀出门杀敌数人才被抓。孙恩因感其节义,故赦免道韫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在会稽独居,终生未改嫁。
薛涛是古代十大才女之一,唐代首屈可指的女诗人,历史上的才女不少,但没有哪一个能像薛涛那样才艺双绝,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尤其在人生经验和政治素质上的历练无人可比。薛涛和很多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女子一样,有着清丽的容貌,虽然不幸坠人风尘,她的心灵却生长着一双自由的翅膀,以天性敏感和细腻,委婉地书写着温润的内心世界,细致人微地发掘个体生命体验,用哀怨的泪水勇敢地控诉时代的不公。身处庞大而炫目的诗歌唐朝,在那些光焰万丈的文学繁星中,她灼灼地发出自己的光芒,注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晚唐的女诗人当中,以鱼玄机最为知名,也最为传奇,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又被誉为“才媛中之诗圣”。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风流佳人,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牵连进包括笞杀婢女绿翘在内的多宗谋杀案,最终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宋代李清照的人与文,是一致的清丽,一样地充满光的气味,她是绝品的女子。生命被把持得清洁自如。纵然有曲折、有挫折、有跌宕、有不可预知的舛错,但她携着内心清正的道一点一点化解,从不拖沓。
南宋女诗人朱淑真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她生于仕宦之家,饱读诗书,精通音律,尤擅诗词,后人称之为“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但却婚姻不幸,遇人不淑,与丈夫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情绪时时抑郁苦闷而又无可奈何,她只有寄情于诗,移情于物来排遣爱情生活带来的“颦眉”,最终因抑郁早逝。传朱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是劫后余篇。
明末柳如是是秦淮八艳之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二十四岁遇见钱谦益,他们以诗文为媒,惺惺相惜而走到了一起。面对改朝换代,柳如是与钱谦益两人由于认识上的不同,陷入了巨大的分歧之中,感情出现裂痕:一个远去北京做了清廷的官员,一个南下追寻抗清的南明军队。当一切繁华落尽,两人再度破镜重圆,在红豆山庄过起了平淡而恬静的田园生活,钱谦益死后,钱氏族人意欲争夺钱家家产,柳如是为了保全后代与钱氏家族的财产,用三尺白绫自缢而死。
顾太清是清代著名女词人。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顾太清多才多艺,且一生写作不辍,她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小说、绘画,尤以词名重士林。她做诗词全凭才气,不摆“唐模宋轨”的架子,倒也潇洒自如,平添一种风流态度。
女性用自己的经历创造历史,但在由男性书写的历史上,她们的存在史、她们的挣扎与奋斗,她们的快乐与痛苦都被压抑在黑暗之中,所以她们的人生经历更值得一读,透过它,人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重读历史。
为了增加图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古今大量史料和札记轶闻,也参阅了今人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的相关著作和文字,特对此隆重致谢。凡所参考文字大部分已得到作者同意并付与相应稿酬,但也有部分文字无法联系到原作者,若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贵文,烦请联络我处获得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