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祀、子舆、子梨、子来四人互相谈论说:“谁能把无当作头颅,把生当作脊梁,把死当作尾骨,谁能知道生死存亡是一体的,我们就与他做朋友了。”四人相视而笑,心意投合,于是互相结为朋友。
不久子舆病了,子祀前往问候他。子舆说:“伟大啊!造物者,把我变成这样一个拘曲着身子的人啊!”子舆腰弯驼背,五脏的穴位向上,面颊藏在肚脐下,肩高过头顶,头后的发髻朝天。阴阳之气虽然凌乱失调,但子舆的心却安闲而若无其事。他步履蹒跚地走向水井照着身影,说:“哎呀!造物者又把我变成这样一个拘曲着身子的人啊!”
子祀说:“你厌恶这样吗?”
子舆说:“不,我怎么会厌恶呢?假使把我的左臂变为鸡,我就用它来司夜报时;假使把我的右臂变为弹丸,我就用它打鹗鸟烤着吃;假使把我的尾骨变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变为马,我就乘着这马车走,哪里还会变更再用别的马车呢!况且人们获得生命,乃是适时;失去生命,乃是顺应。安心于适时而处于顺应,哀乐的情绪就不能进入心中。这就是古时所说的解除倒悬。而不能自我解脱的人,是因为被外物束缚住了。况且人力不能胜过自然规律是由来已久了,我又为什么要厌恶呢?”
不久子来生了病,气喘吁吁地快要死了,他的妻子儿女围着哭泣。子梨前往问候他,对子来的妻子、儿女们说:“去!走开!不要惊了将要变化的人!”他倚着门对子来说:“伟大啊!造化者!又要把你变为何物呢?要把你送到何处去呢?要把你变为老鼠的肝吗?要把你变为虫子的臂膀吗7”
子来说:“子女对父母,无论要到东西南北,都要听从父母的命令。人对于阴阳造化,不啻父母。它让我死,而我不听从,我就是违逆不顺,它有什么罪过呢?大自然给了我形体,用生来使我劳作,用老来使我安逸,用死来使我安息。所以把我的生视为好的,也应把我的死视为好的。譬如现在有个铁匠铸造金属器具,都金属跳跃起来说:‘一定要把我铸成镆铘宝剑!’铁匠必定会认为这是不祥的金属。现在造化一旦造出一个人的形体,这个人就说:‘我是人!我是人!’造化者必定认为这是不祥的人。现在把天地当作大熔炉,把造化视为铁匠,往哪里去而不可呢!”子来说完酣然睡去,一会儿又自在地醒来。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道家强调养生,保存生命是养生的重要目的,不过,生命终归是有限的,养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帮助人摆脱乐生恶死的羁绊。没有人能避免死亡,但人却可以通过加深对死亡的理解,通达地看待死亡,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从某种角度说,人生的过程就是人学习如何面对死亡的过程。
此节中,子祀、子舆、子梨、子来把生死视作一体,放下了对生的渴慕,也放下了对死的畏惧,成功地超越了生死。子舆患病,身体伛偻,仍可“其心闲而无事”;子来濒死,时目无多,却还能安然入睡。死亡并不会因为人害怕它、畏惧它、反抗它,就不会降临,既然它是所有人都不能逃避的宿命,那就不如听任命运的安排,平静地等待它的到来。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是《庄子》书中的一大要旨。人如果做到“安时而处顺”,就不会有什么能搅乱人的内心,即使是疾病、死亡这样重大的问题,也不会让人受到惊吓。而对大部分人来说,人生之中,没有什么问题比死亡更大。能够豁达地看待死亡的人,往往也能豁达地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利益得失。
P87-88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道德的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内容广博而不散杂,自始至终都围绕一套哲学观点来阐述自然、生命、政治和社会。作为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一起并称为“老庄思想”。和儒家、墨家形成鼎足之势,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关于庄子的生平,人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楚国贵族,因战乱逃往宋国,在宋国当过漆园吏。
庄子的书在三国时期开始盛行,阮籍、嵇康等文学家都曾为其文章做注释。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道”的学说。在哲学方面,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齐物论”。在庄子看来,事物之间的差异虽然明显,却并非绝对,人不可能用某个固定标准衡量天下所有事物。人的认识有局限,常人多只看到事物的“异”,看不到事物的“同”。而宇宙万物都出于大道,也都归于大道,究其本质,并没有什么差别,人应学会站在道的角度观望世界。
庄子曾说:“贫也,非惫也。”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庄子更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他希望能超越世俗,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其笔下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他心目中美好人格的化身,他们都拒绝和世俗同流合污,都摆脱了世俗的羁绊,不问名利,不惧生死,畅游于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
而说起生死,无疑和名利一样,为世人记挂于心。庄子一早意识到,人一天放不下对死的恐惧,就一天无法实现真正的逍遥。他提醒世人,死生一体,并将天地比作一个大熔炉,将人比作炉中的金属。人由生人死,无非是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是自然使然,不需惊慌。人可以通过和自然合而为一,实现生命的永恒。事实上,庄子的生死观有一定乐死恶生的色彩,“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疣溃痈”,生成了拘束,死反倒成了解脱。庄子曾在《至乐》中虚构了一个和骷髅对话的场景。故事中的骷髅这样形容死:“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的哲学观、人生观、生死观和其所在的时代有很大关系。杀伐四起的战国时期,百姓苦不堪言。庄子试图找到摆脱苦难的办法,他虽没有从政为官的想法,却很有自己的政治态度。他指责诸侯君主利用仁义危害百姓,“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他激烈地批判现实,认为即使是得道之人,在乱世之中,也只能“仅免刑哉”。他将儒家推崇的仁义礼法当作天下大乱的根源,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而在批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同时,他大力推崇无为之治,十分向往宁静朴拙的古代。
庄子的文章不仅极富思想性,还有很高的艺术性。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数庄子的成就最高。他的文章瑰丽奇美,富于幻想,即便是描写平凡小事,也能写出排山倒海的气势。南宋文学家刘辰翁称庄子“不随人观物,故自有所见”。庄子在文学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擅长运用比喻、寓言,他因事譬喻,随物赋形,寓中设寓,同时又文情奔放,行文多变,将恣意飞扬的文风和张扬的想象力、深沉的思想完美交融。
《庄子》一书历来备受推崇,此版《图解庄子》为精编精校版,将《庄子》的三十三篇全部收录其中,并参考了大量和《庄子》有关的资料,以确保全书的严谨性、权威性。人们不仅可以把该书当作了解庄子的读物,还可以当作学习古文的参考。而为方便读者理解,本书除了在原文之后附有注释、译文,还在每篇篇首设置“题解”,每段内容前设置“分节导读”,以便读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庄子》的思想脉络。对一些重点句子、段落,则特设“品庄悟道”栏目,结合现实,进行深入解读。
此外,本书随文配图600余张,色彩明快、丰富的插图和庄子一篇篇缥缈奇变的文章、一个个精妙奇巧的寓言故事完美交融,将阅读变成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这些图片的每个细节都经过仔细的考据,力求做到再现文中所表现的时代的真实情景,人们可以一边体味庄子的文字之美、思想之精,一边借助图片想象其所描绘的场面。文字传递作者的思想,图画则散发着历史的韵味,二者的结合,大大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
真正的经典不会因时间流逝褪色,相反,还会被新的时代赋予新的光彩。对生活压力巨大、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人来说,《庄子》就如一付养心良药,它提倡的安时处顺、顺其自然、返归真我,会让人暂放追逐名利的脚步,审视内心,到底何为自己真正需要,避免在行进的路上迷失自我。
作为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和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是继《道德经》之后体现道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之作,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动摇的“绝对经典”地位。全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罗万象,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道德的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庄子》一书融合了寓言的生动、哲理的思辨、生活的鲜活。但是,想要真正读懂它,体悟它,运用它却并非易事。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庄子》,读出真正的“逍遥”,将庄子的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庄周著的《图解庄子(全彩图解典藏版)》将《庄子》的三十三篇全部收录其中,并参考了大量和《庄子》有关的资料,以确保全书的严谨性、权威性。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庄周著的《图解庄子(全彩图解典藏版)》不仅对原文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还结合现实对重点句子、段落进行了深入解读,以帮助读者方便快捷地掌握其精华。
600余幅精美图片,与缥缈奇变的文章、精妙奇巧的寓言故事完美交融,将阅读变成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带领读者轻松进入《庄子》的丰饶世界,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科学简明的体例、精美珍贵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要素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彩色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