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研究
第一节 阐释与解构:“未来是批评的时代”
一、德里达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式解构
二、哈罗德·布鲁姆解构主义的误读观
三、希利斯·米勒、保罗·德曼的解构阐释
四、杰弗里·哈特曼的阐释与解构
第二节 “耶鲁学派”论反讽
一、“修辞批评”框架下的反讽
二、修正主义的反讽
三、叙事线条框架下的反讽
四、超越修辞的反讽
第三节 “耶鲁学派”四学者论“浪漫主义”
一、哈罗德·布鲁姆守护传统和经典的浪漫诗学
二、现象学语境下的杰弗里·哈特曼浪漫诗学
三、泛寓言观下保罗·德曼的浪漫诗学
四、非和谐框架下的希利斯·米勒浪漫诗学
第二章 解剖影响:诺斯替主义者哈罗德·布鲁姆
第一节 影响焦虑下的“原创性”
一、传统原创性含义的缘起
二、哈罗德·布鲁姆焦虑下的创造
三、哈罗德·布鲁姆误读后的原创
第二节 诗学影响下批评的“崇高性”
一、竞争暗流下的“强力”批评
二、修辞转义揭示的影响性
三、批判主义遮蔽下的诗学释义
第三节 弗洛伊德式的“焦虑”与民族想象力
一、哈罗德·布鲁姆的焦虑之焦虑
二、民族想象力
三、弗洛伊德精神
第四节 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诗学”
一、经典、影响、延宕
二、诗学语言的崇高性
三、缺憾与补充
第五节 感同身受:哈罗德·布鲁姆论“竞争”
一、哈代与雪莱的亲缘关系
二、哈代与雪莱的竞争
三、影响论下的对话与自我意识
第三章 道德寓言的探幽者:保罗·德曼
第一节 保罗·德曼思想中的“意图”
一、“去作者化”与意图并行
二、文本独立的自我法则
三、虚无主义的道德观
第二节 保罗·德曼论“失误”
一、保罗·德曼的“失误”之旅
二、失误不是错误
三、“错误”与“失误”的中间物
四、“真实”为“失误”辩护
第三节 保罗·德曼论“阅读的凯旋”与“修辞阅读”
一、抵制修辞
二、时间性修辞
三、自我阅读
第四节 保罗·德曼的“浪漫主义”比较研究
一、历史发展的辩证性与整体性
二、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浪漫意识形态
三、社会历史学语境下的浪漫情感与思想
第四章 荒野中的文化批评家:杰弗里·哈特曼
第一节 批评家的“弗洛伊德精神”
一、杰弗里·哈特曼心理批评源起
二、弗洛伊德式心理批评之实践
三、弗洛伊德式“偷盗式阐释”之阐释
第二节 杰弗里·哈特曼的“美学思想”
一、基于方法论问题的风格
二、基于激情与人性的想象
三、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第三节 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化批评”
一、文化批评的缘起
二、文化批评的思想内涵
三、文化批评的当代意义
第四节 杰弗里·哈特曼的“创伤研究”
一、“创伤研究”的缘起
二、“创伤研究”的内涵
三、“创伤研究”的当下意义
第五章 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批评家:希利斯·米勒
第一节 希利斯·米勒论“重复”
一、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与其哲学渊源
二、两种重复模式的关系
三、希利斯·米勒重复意义的意义与产生模式
第二节 希利斯·米勒文学解构的“异质性”
一、“异质性”的哲学渊源与现代思想之源
二、希利斯·米勒的“异质性”引发的文学命题
三、“异质性”内涵与作为解构批评的当下意义
第三节 希利斯·米勒的文学“阅读伦理”
一、希利斯·米勒论解构主义的“阅读伦理”
二、“阅读伦理”的生成现实语境
三、“阅读行动中的伦理”
四、本土视野下的“阅读伦理”实践
第四节 希利斯·米勒解构主义阅读理论的“叙述线条”
一、希利斯·米勒论解构主义叙述学
二、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线条意象”:多重线条
三、“叙述线条”与叙事迷宫、扭曲、并置
第六章 传统与变迁。审美与愉悦:“西方正典”的经典阅读
第一节 哈罗德·布鲁姆与“经典”
一、“经典”的缘起
二、“经典”的形成
三、“经典”的范围
四、“经典”的局限
第二节 互文性:济慈的诗歌与前拉斐尔画派
一、济慈之于前拉斐尔画派艺术的构建影响
二、视觉意象传达经济秩序和本能欲望
三、“经验主义”背后的图像与文字
第三节 感同身受:简·奥斯丁和济慈的浪漫现实主义
一、与莎士比亚的亲缘关系
二、感同身受:创作、道德、认识论
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联结
第四节 影响性:荷兰画派对《意中人》的文学化用
一、“低俗卑微”和“高雅尊贵”之争
二、《意中人》与荷兰画派视觉的类比
三、彰显现实主义艺术主题
第五节 想象力:斯蒂文斯对现代绘画的解读
一、现代艺术的影响:从“以物观物”到“取象类比”
二、秩序的缔造,自我的诞生
三、视觉感知叙事,文化反思历史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