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珉著的《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晚清至民国的书刊形态研究)》旨在梳理晚清民国书刊形态变迁的历史。本书的亮点是将书刊的形态设计从纯美术的范畴中拖取出来,强调设计是社会文化的反馈与响应,它对文化的进程及人们的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同时,本书总结出民族化设计是现化性思考的自然结果,这无疑让当代的民族设计设置了光辉的原点,也为当代设计增加了一些自信。
| 书名 | 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晚清至民国的书刊形态研究) |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 作者 | 沈珉 |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沈珉著的《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晚清至民国的书刊形态研究)》旨在梳理晚清民国书刊形态变迁的历史。本书的亮点是将书刊的形态设计从纯美术的范畴中拖取出来,强调设计是社会文化的反馈与响应,它对文化的进程及人们的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同时,本书总结出民族化设计是现化性思考的自然结果,这无疑让当代的民族设计设置了光辉的原点,也为当代设计增加了一些自信。 目录 序 作者序 绪论 一、写作缘起 二、晚清民国书刊形态研究概况及评析 三、研究维度、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释词 五、年代与地点的说明 第一章 书刊形态的现代性演变 第一节 书刊结构的现代性演变 一、版权页 二、目录页 三、卷首插图 第二节 书刊版面的现代性演变:界格、字体、标点、横排 一、界格的消失与版面的分割 二、字体的丰富 三、新式标点的使用 四、横排的实践 第三节 图片的现代性演变 一、装饰图案画的使用演变 二、封面图片 第四节 封面设计的现代性演变 一、封面字体 二、封面构图 第五节 开本作为一种表述语言 第六节 书刊形态演变的特征 一、书刊形态共性化的演变 二、书刊形态的差异性存在 小结 第二章 文化转型及书刊形态的类征 第一节 文化转型与类型化出版 一、文化启蒙运动与通俗出版物的产生 二、新文化运动与精英出版 三、都市文化与图像出版 第二节 类型化书刊的类征分析 一、类型化出版物的出版差异 二、不同类型书刊的形态特征分析 三、不同类型书刊形态差异存在的复杂性分析 小结 第三章 生产的组织形态与形态的生产 第一节 设计的生产组织与人员配置方式 一、形态设计共同体的形成 二、美术人员的获得方法 三、系统和规模化的生产组织 第二节 绘制与编排的生产组织方式 一、绘制的生产组织方式 二、编排的生产组织方式 第三节 技术的利用与限制 一、技术的选择与利用 二、技术采用的局限性分析 小结 第四章 设计主体的差异对书刊形态的影响 第一节 设计主体群落的背景分析 一、早期书刊设计主体群落 二、中期书刊形态设计群落 三、都市文化背景下的书刊形态设计人员群落 第二节 设计主体的知识结构与自我身份的认知 一、设计主体的知识结构 二、设计主体的自我身份的认知 第三节 设计主体对图像资源的引进与整合 一、早期书刊形态设计对西方图像资源的利用 二、中期书刊形态设计对西方图像资源的引人 三、后期书刊形态设计对西方图像资源的整合 小结 第五章 形态演进与设计理念的深化 第一节 对书刊形态设计性质与功能的认识 一、形态设计从属性特征的认识 二、对形态设计大众性本质的认识 第二节 对书刊形态设计价值的追求 一、从组合到化合——闻一多的设计观 二、“神气”与东方蕴味——丰子恺的设计观 三、超越与永恒——鲁迅的设计观 小结 余论 在世界书刊形态坐标中的观照 第一节 19世纪书刊形态的世界格局及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 第二节 中国书刊形态对西方和日本形态的借鉴 总结 附录 一、陈之佛书刊形态设计作品(1925年至1936年)一览表 二、鲁迅书刊形态设计作品一览表 三、陶元庆书刊形态设计作品一览表 四、闻一多书刊形态设计作品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一、书籍文献(按著者拼音顺序排列) 二、主要论文(按著者拼音顺序排列) 三、主要杂志期刊 四、网络资源及数据库 后记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