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纳粹没有集中军力在诺曼底打击盟军,避免盟军日后利用其发动对欧洲大陆的进攻?
1940年5月,在能把英军赶进大西洋的时候,为什么令人生畏的德国坦克停止前进,让英军得以重新集结并在敦刻尔克撤退?
面对切断苏联石油生命线,进而毁灭盟军在东线战场取胜的任何希望的机会,为什么希特勒执意分散和削弱军力,最终导致惨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为什么在1940年夏末,当德国空军即将摧毁英国皇家空军最后的防御基地时,希特勒却执意对伦敦进行狂轰滥炸?
当面临着把英军赶出埃及和苏伊士运河,并占领整个中东,进而可以获取巨量石油的机会时,为什么希特勒没能派遣一支坦克部队,来实施如此容易但至关重要的行动?
在即将能够集中德军优势兵力占领莫斯科,终结斯大林对东线战场的控制时,为什么纳粹转而去寻求无关紧要的基辅投降,因此彻底破坏了征服苏联的机遇?
……
贝文·亚历山大编著的这本《希特勒这样输掉了二战(德国的致命决策)》将为我们揭开问题的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时期之一。人们常认为,盟军通过合理地运用军事力量和战略战术赢得了完胜。但鲜为人知的是,希特勒独特的个人品性和错误的军事战略,对导致德军彻底战败也至关重要。
《希特勒这样输掉了二战(德国的致命决策)》配有精心绘制的最新地图,翔实描述了二战中的重要战场,解答了一些最令人疑惑的战略问题。作者贝文·亚历山大超越了种种历史假设,首次详细分析了希特勒面临的一些机会,他原本可以借此赢得胜利,但事实却南辕北辙,他的偏执心理和致命决策,使纳粹接连犯下战略错误,并最终导致第三帝国的覆灭……
苏军通过无线电拦截和在瑞士的间谍圈搜集德军在库尔斯克集结的情况。他们开始在突出部范围内和周边集结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军力。
苏军面临的德军进攻中唯一强劲的对手现在变成了古德里安,希特勒于1943年2月将其作为装甲部队检阅官又派了回来。在1943年5月3-4日于慕尼黑同希特勒和其他将领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古德里安通过航空摄影图发现,苏军正在拉开纵深防御态势——火炮、反坦克炮和地雷阵,特别是在德军进攻所指之处。
古德里安认为,德国应该将坦克生产能力用来应付即将到来的盟军在西线的登陆,而不是浪费在正面进攻蓄势待发、严阵以待的敌人上面。
几天之后在柏林,古德里安对希特勒说:“库尔斯克的成败对世界的影响将是意义深远的。”希特勒回应道:“所言极是。每当我想到这次进攻就觉得寝食难安。”
与此同时,古德里安正面临新式黑豹坦克的大问题,这种坦克与虎式坦克一样配有88毫米火炮。它的履带悬置和驱动力运转不灵,而且外部设备也不尽如人意。6月15日,他告诉希特勒说黑豹坦克尚未做好战斗准备,但是希特勒此时心意已定,对此并不理会。
在库尔斯克突出部,苏军以地雷阵和坦克陷阱阻断了一切可能靠近这里的通道,建立了多条抵抗线,并将重要地点变成了防御工事。即使德军开辟出穿越地雷阵的道路并突破障碍,苏军也仍有时间撤退,德军将一无所获。
希特勒正在犯曾在斯大林格勒犯过的同样的错误:他准备进攻一个要塞,抛弃了所有来自机动战术的优势并且在苏军自己选择的地面上与之会战。除此之外,他还将自己的力量压缩到一个狭窄的前线而严重地弱化了战线其他部分的力量,正如他曾经在斯大林格勒的做法一样。
德军集结了90万人、1万门加农炮、2000架飞机和2000辆坦克。苏军派出了190万人、20800门加农炮、2000架飞机和5100辆坦克。
除了在飞机数量上对等之外,希特勒进攻一支力量是自己的两倍多的敌军,无异于是在东线对自己整个阵线的冒险之举。更为不妙的是,苏军的其他方面军还并没有算进这支庞大的人员和武器阵列。他们在库尔斯克的两翼都集结了重兵,欲图突破并包抄德军,正如他们在斯大林格勒的两翼所做的那样。
希特勒的计划是,南面的赫尔曼·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与背面的沃尔特·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相向进攻。第4装甲集团军的主要的突击将跟在第48装甲集团军和武装党卫军装甲集团军之后进行。他们将在库尔斯克以东与率领着800辆坦克向南进军的第9集团军会合。
在南边,第48集团军以“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和第3、第11装甲师的300辆坦克和60门突击炮从西侧发起进攻;同时,在以东约10英里,党卫军装甲集团军的3个武装党卫军师以几乎同样的兵力从别尔哥罗德出发沿铁路线向北出击。卡图科夫(M. E. Katukov)的第1坦克集团军正准备封堵这两支德军部队。
战场大部分为开阔的平原,粮田遍野,沟壑将平原分割开来,小片树丛此起彼伏,村庄错落有致,小河与溪流从此穿过。地势向北渐渐升高,也让苏军获得了更好的观察视野。
战役于7月5日正式打响,大炮的猛烈火力与空中轰炸齐发,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新式福克沃尔夫Fw190-A战斗轰炸机和新型亨舍尔Hs129B2反坦克飞机一起上场。德军在斯图卡和亨舍尔上设置了30毫米自动机关炮,可以刺穿T-34坦克顶部较薄的装甲。
但是第48集团军和党卫军装甲集团军都没能刺穿苏军防线。这不仅是因为整个区域地雷密布,还因为苏军的火炮给德军装甲以重击,飞机摧毁了大量坦克,加之苏军装甲占据较高的地势,德军装甲成了他们的靶子。
P221-222
约公元前400年,伟大的中国战略家孙子以极简单的语言道出了有关战争的最精辟论述:“避实击虚。”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并不知道孙子。但在他从1933至1940年作为德国独裁者的头七年里,他做到了“避实击虚”,因此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似乎离全面胜利也不远了。
然而,1940年以后,希特勒却没有按照可能完成其胜利使命的行为方式去做。他与强大的苏联正面对垒,给英国和美国建立强大军事力量留出了时间,而且没能阻止它们攻击德国的弱点。同盟国与德国的碰撞也成就了历史上最巨大的冲突。至于最终的结果,希特勒在1940年以及之后的致命失误已经埋下了伏笔。到了1945年,德国已经支离破碎,希特勒也命丧黄泉。
希特勒是举世皆知的“恶魔”之一。但他也是一名天赋异禀的政治家。精明的政治头脑使他通向权力的巅峰,通过为德国获取大的经济、领土和军事利益,他也将自己的邪恶隐藏起来。然而,希特勒追求的却并非理性的目标。事实上他的追求颇为癫狂。他认为,通过将婚姻关系和性关系限制在“雅利安人”内部,可以将德国人提升为“优等种族”,他拒绝承认欧洲人已经延续千年的异种交配传统,也不承认并不存在所谓纯粹的雅利安或其他“人种”的事实。他想为德国人在俄罗斯和乌克兰获取“生存空间”(Lebensraum),打算杀掉或饿死居住在这些土地上的斯拉夫人。此外,希特勒还想消灭整个犹太和吉普赛种族,他认为这些人都是身心俱残的人,不能遂其心意。
希特勒善于抓住和利用对手的弱点。依靠这些天赋,在1933年1月至1940年夏天担任德国总理的这段时间里,希特勒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胜利,而当战胜法国之后,人们更有理由相信他就是百战百胜的军事天才。他并没有认识到,胜利并非源自他自己的远见,而是拜两位将领所赐,即埃里克·冯·曼施坦因(Eric von Manstein)和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
希特勒深信英国不会成为主要问题,于是将矛头转向屠杀他所鄙视的犹太人和其他种族,接着就是摧毁苏联。
照此观念,对苏联作战和种族屠杀的“双轮驱动”政策消耗了希特勒的主要关注力和第三帝国的巨大物质和人力资源。
其结果则是直接导致他的覆灭。然而事情本应不如此。直到1940年中期,希特勒的战略几乎可谓天衣无缝。他孤立或吞并了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如愿与苏联结盟,摧毁了法国的军事力量,将英国人赶出欧洲大陆,构建了一个横跨欧洲大部、北非和中东的帝国势力版图,余下的障碍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这个帝国要么可能容易受到外部的攻击,要么就可能为征服全世界奠定基础。
事情并未这样发展,希特勒的偏执蒙蔽了他的政治理性。他放弃了攻击薄弱环节的间接取胜战略,直到1940年夏天以前他运用这种战略都颇为成功,而转为依靠直接的肉搏式的获取“生存空间”的战略。他并没有意识到,他原本可以更加容易同时理所当然地通过间接方式实现这些目标,即攻击薄弱的而非强大的对手。
即使在1941年6月入侵苏联后,希特勒仍然还有赢得局部胜利的机会,前提是如果他不固执于两个致命失误的话——在自身实力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仍坚持用进攻方法解决军事问题,以及试图保持对所有占领区域的控制,而假如撤退的话原本可以保存他的实力。这些判断失误也导致了灾难性的进攻行为——如斯大林格勒、突尼斯、库尔斯克和突出部战役等,“绝不退缩”的命令也使其损兵折将。
赢得胜利的正确方式并非通过对苏联的正面进攻能成就,而应从北非间接为之。这个道理很明显,所有英国将领都看到了,许多德国将领也认识到了,包括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Alfred Jodl)、德国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Erich Raeder),以及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北非“沙漠之狐”的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
1940年法国军事力量被摧毁后,英国只剩下一个装甲师护卫埃及和苏伊士运河。德国有20个装甲师枕戈待旦。轴心国(德国及其盟国意大利)只需出动4个装甲师即可拿下苏伊士运河,那么英国皇家海军只有被迫放弃地中海,拱手让给轴心国作为内湖。法属北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可能被占领,德国军队还可占领位于非洲西海岸的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以此为基地,其潜艇和飞机可以形成对南大西洋海上主要航线的有效控制。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南斯拉夫和希腊恐怕也只有被迫投降。希特勒此前已经获得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支持,这样德国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就实现了对所有南欧国家的控制。
一旦苏伊士运河被德国控制,德国向东进取的大门就打开了,装甲部队可以肆意横扫巴勒斯坦、外约旦、整个阿拉伯半岛、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这样德国就可获得其亟需的最重要物资——石油的源源不断的供应。
与石油供应同样重要的是现代战争的行为法则,对德国而言,占领阿拉伯地区和伊朗的最大战略优势是可以孤立土耳其,威胁英国对印度的控制,并且将德国坦克和大炮的打击范围延伸到苏联的高加索和里海海滨的油田。其结果是,土耳其将被迫成为德国的盟友或者允许德国军队过境,英国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印度殖民地,苏联也将因其危险的处境而竭尽全力与德国维持和平。
这样,德国就无须动用U型潜艇,或是对英国的船只或城市进行轰炸,因为英国的参与对战争进程来说会变得越发无关紧要。英国即使想扩充军力进攻欧洲大陆,恐怕也只能是独木难支。
除非苏联的实力骤增,否则美国是不会跨越大西洋投放足够的军力的,甚至在相当长时期内,面对遥不可及的德国战争机器,美国也不会贸然以两栖登陆方式夺回欧洲。加之美国正要应付来自日本的日益增长的威胁,显然更不会挑战德国。
因此,德国就将建立起万夫莫敌的帝国,并有充足时间巩固国防、储备资源,假以时日,就可与美国的实力匹敌。尽管英国可能拒绝言和,但事实上的停火或许不可避免。美国将把主要精力放在西半球和太平洋的防御上。即便美国在发展原子弹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在针对德国时,它也会十分慎重。
本书分析了希特勒面临的一些机会,他原本可以借此赢得胜利。但事实却南辕北辙,因为他没有看到可以赢取胜利的迂回方式,以及固执地对苏联发动了正面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