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组生动具体地飘在空中,大家都感到身边有它深深的魔力,人人心中都产生了一种万物萌发繁花盛开的感觉,一双双情侣手挽着手穿过广阔无垠的草场,洋溢着幸福,孩子们还不熟悉这种幸福,却感到内心的冲动迫使他们欢呼雀跃手舞足蹈,那快乐的声音随着轻风远漾,消失在密林之中。
普拉特尔的春天像荣耀的光轮普照在这些摆脱了繁重工作的幸福的人们身上。
他们两人丝毫没有感觉到这魔力也已经慢慢萦绕在他们心上。渐渐地在他们的欢快戏谑之中渗入一丝知心朋友间的亲密,这可是一位不请自来,但是颇受欢迎的客人。他们变成了好朋友,他遇见这位活泼开朗、快活迷人的姑娘,感到满心喜悦,她那旁若无人放浪形骸的神态使她看上去活像一位乔装的公主。她也喜欢这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而她与这个小伙子合演的这场喜剧,现在她自己也有些认真了。她穿上了过去的衣服,也找回了过去的感觉,她又渴望着一种幸福,那初恋的幸福……
她感到,她仿佛希望现在她是初次经历这种感情,那化为玩笑的赞赏,那隐而不露的渴望,那单纯宁静的幸福……
他轻轻挽住她的胳膊,她没有拒绝。他给她讲了好多好多事情,讲他的少年时代,讲他的种种经历,然后,讲他名叫汉斯,正在上大学,他非常非常喜欢她。他讲这些的时候,她感到他温暖的呼吸吹到她的发际。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向她求爱,使她因快乐和幸福而浑身颤栗。求爱的话她听过千百遍,有些人也许说得更美妙,她也接受过许多人的求爱,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求爱的表白像今天在她耳际低声道出的发自内心的朴素话语,使她的面颊变得绯红,发出光彩。他的声音因内心激动而微微震颤,这些发颤的话语听起来犹如一场人们渴望着亲身经历的甜蜜的梦,轻微的颤栗渐渐传遍她的全身,她幸福得浑身哆嗦起来。她觉得他的手臂越来越重地压着她的手臂,这男性的力量狂野、强烈,透着柔情蜜意,使她感到如醉如狂。
他们已经走进辽阔无边、人迹罕至的草场,只有汽车的轰鸣偶尔传来,声音轻微,犹如喃喃人语。时而万绿丛中会有鲜亮的妇女夏装闪现,宛如白色蝴蝶,又继续自顾自地翩然飞去。很少有人声传到他们耳际。宇宙万物都像不耐日晒,疲倦地沉入了酣梦之中……
只有他的声音不知疲倦地、在她身边温存地诉说着干种柔情,万般蜜意。一句比一句亲切,一句比一句奇妙。她昏昏沉沉地听他诉说,就像入睡时恍恍惚惚听着远处飘来的一首乐曲,听不清一个个音符,只听见音响的节奏和旋律。
当他用双手捧住她的头吻她的时候,她也不作反抗,那是长长的、深情的一吻,里面包含了无数埋在心底表示爱情的话语。 这一吻驱散了她的全部记忆,她觉得这是平生得到的第一个爱之吻。她想和这个年轻人演的这场戏现在变得生意盎然,感情充沛。她心中萌发了一种深挚的爱,使她忘记了自己的全部过去,就像演员演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时候,感到自己真是国王或者英雄,不再想到自己的职业。
她觉得,仿佛发生了一个奇迹,使她可以再一次体验初恋的滋味……
他们就这样漫无目标地走了几个小时,手挽着手,沉浸在脉脉柔情的甜蜜醉意之中。晚霞烧红了天幕,树梢像漆黑的手指插入赤红的天空,暮霭浓重,树木的轮廓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朦胧,晚风习习,树叶瑟瑟作响。
P10-11
关于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
茨威格初登文坛时,是个才气横溢的抒情诗人,接着又以剧作引人注目。早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已先后发表了两部诗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作为作家,茨威格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大学二年级时,茨威格到柏林去学习了一个学期,主要时间不是用在课堂里听讲,而是用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柏林之行开阔了茨威格的视野。他生活在富裕的维也纳市民阶层,来往的都是有教养有地位的上层社会男女,何尝接触过被社会唾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何尝认识过那些离经叛道、用自己怪异荒诞的艺术作品来和现存社会抗争的现代派诗人和艺术家,又何尝了解社会的阴暗面、臭气冲天的阴暗角落。他走进那些未来派的俱乐部,接触到他从未打过交道的酒鬼、同性恋者和吸毒分子等遭到社会摒弃的人,接触到一个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世界。人生是那样的广袤无垠、光怪陆离、五光十色,有光明有黑暗,有善有恶。更重要的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一切闪光的并非全是金子,而一切乌黑的也并不全是粪土。他于是懂得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懂得了文学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当时初次接触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就是深刻的典范。茨威格深思了。
茨威格本来踌躇满志,这是一个初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惯有的心情。但是他有足够的自知之明,能够客观地分析和比较自己的作品和名家的杰作,找出差距。他还太稚嫩,太肤浅,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把一本几乎已经完成的长篇小说付之一炬,并且下定决心,先不忙着写作,而是听从德默尔的忠告,先通过翻译向名家学习,再从事写作,尤其不要贸贸然动手写长篇。
他似乎陷入一个写作的危机,实际上他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他可以居高临下地俯瞰自己过去的作品。他赢得了一个相当大的距离,可以不带偏见相当客观地评论自己的作品,就像评论别人的创作一样。他花了三年时间,在集中精力从事翻译的同时,深入生活,学习写作,创作了他最初的中短篇小说。
他的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并不意味着突破。他的第一部诗剧《特西特斯》,尽管轰动一时,也只能视为这位才气横溢的青年作家一次成功的尝试。真正的突破是他的中短篇小说。本世纪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和奥地利的茨威格。
《夜色朦胧》是茨威格—九一一年发表的小说集《最初的经历》的第一篇。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之中和一个神秘的少女度过了几个销魂荡魄的夜晚,而始终不知道这迷人的女神究竟是谁。他的三个表姐,还有其他女眷,都有可能,又都不可能。他探询、查考,终不得解。少女夜间激情似火,白天冷若冰霜,使少年陷于迷惘。他一直把二表姐当作是那个默默不语和他共度良宵的仙女,把她供在心里,把纯真的爱奉献给她。为了看她一眼,他爬上她窗前的大树,最后从树上摔下,折断腿骨。这个爱的哑谜使他痛苦,也给他带来神秘的欢乐。可在他卧床养伤的时候,朦胧夜色中的女神飘然而至,露出了自己的真实面貌。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女神不是他朝思暮想的二表姐,而是他根本没有想到过的三表姐。他简直以为自己身在梦中,那是朦胧夜色之中产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幻梦。
茨威格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朦胧夜色中的花园和令人目迷神眩的幽会:
夜色朦胧,万籁俱寂,馥郁的浓香使人心醉,泄露了淹没在黑夜之中的似锦繁花。泉水淙淙,树影幢幢,更使人感到花园的幽深,林木的茂密。
夜,神秘莫测,清凉静谧,暑热消退,喧声尽逝。少年的心里可并不平静,青春在骚动,激情在翻腾。朦胧的渴望,无名的惘怅驱使他在林间徘徊,在树下踯躅。突然间一道白光,一缕轻纱,一片浮云,从天外飞来一个仙女,从夜空降落一个女神,像朦胧的夜色一样虚无缥缈,似真似幻,飘然而至,倏然而逝,只留下荡气回肠的回忆,怅然若失的怅惘。这意外的艳遇,销魂的时光,激情如火,柔情似水,像一阕迷人的夜曲,诗意盎然,动人心弦,汇成小说《夜色朦胧》的主旋律。
……
最后茨威格对这本书进行了一个综合的评述。“综述:此书是一块月球上的陨石,头朝下一跤跌进了我们的文坛,是个了不起的壮举,一本空前绝后的奇书,奇幻无比,只许出自这一个人的手笔,这是一个顽强的个人主义者、一个独来独往的天才所进行的英雄主义的试验。没有《荷马史诗》的特点,丝毫没有。荷马的艺术在于脉络清晰,线条纯净,而这张荧光闪烁的银幕,反映的是精神冥府,正是由于它的画面飞驰而过,才吸引着人们的心灵。”茨威格在这里明确指出,这本书是个“绝无仅有的试验,任何比较都无法进行”。尽管他在全文的最后提到:“人类将像对待一切神秘莫测之物一样对它肃然起敬,反正今天已经如此,人类向这个偏执的、猛烈的、诱人的成就致敬,向詹姆斯·乔伊斯表示敬意,敬意。”但是他在结尾之前却预言,乔伊斯的试验是无法模拟,因而也不会传宗接代的。茨威格说,乔伊斯的这本书“和谁也不配对,大概因而也不会产生后代”。
茨威格以他独特的语言,对这本小说,对这样一种所谓纯意识流的小说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分析。既然我们写作是为了赢得读者,是为了让读者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我们的作品创造得和真正的意识流那样混杂。文学毕竟不是杂乱的人的意识的翻版,这样做就完全违背了文学的初衷,完全失去了文学的价值。所以尽管茨威格在这里也使用了相当多肯定和褒扬的言词,但实际上他认为这种作品和文学史上的大师们的名著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不同于《荷马史诗》,也不同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它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能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异象,而不可能成为人们学习的范文。它注定是没有后代的。
事实上现代文学中涌现出来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几乎都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但是没有一个作家会头脑发昏到去模仿《尤利西斯》的地步。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意识流或者内心独自,作为表现人们内心世界的文学技巧和手段是成功的、有效的,但如通篇以再现人的意识的杂乱无章为目的,恐怕很难成功。
文艺毕竟不是哲学、政治,单单运用思维而不诉诸人的感情,很难发挥文艺的功效。席勒说悲剧能给人以快感,使人的心灵涤荡,起到净化的作用,就是建立在文艺有动人心魄之力这一前提之上。而要刻画人的感情,必须展示人们的内心世界。茨威格的长处,恰好在于表现人们心灵时的深度。他是出于这方面的需要才采用心理分析、内心独自这些手法。他不是小说写作技巧的革新者,而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取得成功者。不去追求形式的新,而是追求内容的新。内容的新颖和深邃,实际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这些特点,使得茨威格的作品在今天还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欢迎。二十几年来,茨威格在中国找到越来越多的热情读者,证明他的优秀作品已经越过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造成的鸿沟,使他成为中国读者的挚友。
张玉书
二○○六年二月干蓝旗营
张玉书编译的这套《茨威格文集(共3册)》精选了茨威格不同创作时期的重要作品,尤其侧重作者艺术成就最高、最受读者喜爱的中短篇小说。第一卷包括《夜色朦胧》、《马来狂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不见的珍藏》、《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篇;第二卷包括《象棋的故事》等中篇小说,以及法国大革命时代的风云人物约瑟夫·富歇的传记;第三卷为其生前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
茨威格对叙事艺术发展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方面。茨威格继承了德语文学的优秀传统,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细腻的心理分析,热情的心灵描摹,具有想象瑰奇、情节跌宕、语言优美、诗意浓郁的艺术特征,从而征服了世界各国无数的读者。
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创作因其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无与伦比的艺术才能深受世人喜爱,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分析见长。由张玉书编译的这套《茨威格文集(共3册)》收录的就是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是其中短篇小说。此外,还有一部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