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输得起的年纪,要全力以赴
把“我应该”变成“我能”,在输得起的年纪里,去疯去梦去拼命。坚持到绝不退缩,拼搏到感动自己。
很多职场新人其实是被惯坏的一代,说好听点儿叫没什么心眼,说难听点儿就叫被动、没责任心。在父母的包办和庇佑下长大的他们,完全意识不到在职场里必须要拥有主观能动性。
缺乏主动性多和他们接受的教育有关。
有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家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所以,这个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最终继承了父辈基业并发扬光大,他也如此向自己的子孙传承,几代以后,家族便有了百年企业。
另一个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家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很多钱啊,等我死了,这些钱都是你的了。”所以,这个小孩从小就被娇惯,从来没有认真学习处理事务的能力,终日大把花钱、无所事事。接手父辈产业后,很快就挥霍殆尽,于是重演了一次“富不过三代”的故事。
在任何地方做任何工作,都需要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但在父母包办下长大的孩子,几乎就是能不动就不动,能少干点儿就少干点儿,被调岗或遭解聘时还无比委屈:为什么别人过了试用期都转正了,我却要被调岗、被开除?
拜托,公司请你来解决问题,你却这也嫌麻烦那又觉得累,不烦不累的工作需要另外请人做吗?几个月下来,你不光白拿了工资,还占用了办公资源,给别人制造了一大堆问题,不调岗,不解聘,你叫人家怎么办?
我部门曾经有个职位岌岌可危的小姑娘,总是傻傻地问:能不能不干这个啦,能不能不干那个啦,我只好无可奈何地说:“你真是个傻丫头。”
一个股民会不会买一只股票,取决于他对这只股票的未来预期,会涨,或有很大可能会在短期内大涨,那么,他才会买,如果感觉手上持有的股票会跌,或已经在跌,他就会选择抛售。同理,一个单位要不要留用一个员工,则取决于这个员工能不能让人看到前途。
和很多初人职场甚至已经工作了几个年头的年轻人一样,她不知道,在短期内,像她那种员工,几乎只会产生公司纯粹的成本费用,而不是有利润预期的合作。他们的工作机会是:有人愿意用不多的成本代价,去看看他们是否能产生商业利润。
我想留下她,倒并非不舍得她走,而是不忍心她走后,她短暂的从业简历只能给人不光彩的推测:她没耐心或没能力。我希望她学得更多,变得更有价值时再离开。
那阵,她讨厌死我了,讨厌我逼她每周报多少选题,讨厌我逼她加班,讨厌我周末拉她来改写稿子,不过,像我这种职场老油条,早就不怕被她这样的小菜鸟讨厌了。正如我早就不怕任何人用任何有色眼镜看我一样。假如她再敏感一点儿的话,甚至可以感觉到我在刻意打击她的自尊。
但她不知道的是,她有一点点进步,我都会看在眼里,并为之欣喜。
当有人说感觉她突然变得主动了,能找选题了,我好开心,将来能不能留下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给同事的印象,变得好了一点点,可能是百分之十,不多,但终归是好了一些。有了这一点点主动,再到下一家公司去时,至少有了一些专业知识,至少有了一些职场历练。
那时,我常逼她看书,她非常讨厌我逼她看书,非常讨厌我逼她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其实我更讨厌:我竟然还要逼着人家成长。
她尤其讨厌我逼她翻译选题样稿,因为,如果选题未获通过,近乎无效劳作——显然这是谁都不想要的结果。有时,为了迁就她的任性,我只好挑一两节确实马上就用得着的内容让她学。不得不说,学习能力真是一种天赋,而她这方面的天赋要弱些,她看完那些内容,只能说出点儿模糊的感觉,却总是讲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似乎连学东西,都有“鲶鱼效应”。
很多人知道著名的“鲶鱼效应”,但我还是想再和年轻人讲一下我眼中的“鲶鱼效应”。
如果部门人员过于稳定,就会缺乏活力,容易产生暮气。因此有必要找些像鲶鱼一样有竞争力的员工加入。潜在竞争者的存在,会让工作环境有种压力感,让员工有种紧迫感,于是便会不自觉地努力起来,适当地运用“鲶鱼理论”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可以激发员工的潜力。
我认为,“鲶鱼效应”不仅仅是一条心理学上的“效应”或“定律”,很多人在得知一个事实或真实现象后,仅仅获得了一种肤浅的认知,很少有人会继续深人地延伸知识的价值——这就是很多人学识很丰富但始终无法发挥自己,总是“怀才不遇”的原因。(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