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太春编著的《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增订本上下)》是一部研究和探讨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及其发展轨迹的新闻学专著,对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前到“五四”时期新闻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作了比较细致深入的剖析,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和线索。本书在论述时,把这一时期的新闻思想和西方殖民扩张、西学东渐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考察;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产生和发展和各个历史阶段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考察。这种研究方法颇具特色,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整理近代中国新闻思想的一次尝试。
胡太春编著的《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增订本上下)》是一部研究和探讨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及其发展轨迹的新闻学专著,可供大专院校及研究生新闻专业教学参考使用。
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现至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百年近代中国新闻思想的发生和发展风云激荡。本书对这一时期中国新闻思想生长历程做了比较细致深入的剖析,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脉络和线索。作者在论述时,把这一时期的新闻思想和西方殖民扩张、西学东渐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把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产牛和发展,以及中西文化对立、互识、汲取乃至不成熟的融合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这种研究方法颇具特色,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整理近代中国新闻思想的一次尝试。
本书在勾画近代中国新闻思想发生、发展的历程时,分中外两条线索追踪探讨,涉及马礼逊、米怜、郭实腊、麦都思、伟烈亚力、丁韪良、傅兰雅、林乐知、李提摩太;林则徐、洪仁圩、王韬、沈毓桂、郑观应、康有为、严复、谭嗣同、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英敛之、汪康年、黄远生、史量才、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等二十余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本书紧紧围绕办报思想这一中心议题,既注意对每个人物和事件在新闻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又注意揭示整个近代新闻思想本身递进嬗变的规律与慨貌。
导言
第一章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孕育期——新教传教士来华与近代中国的“新报”出现
第一节 清帝国在近代国际世界中
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殖民扩张
二、清王朝“一口通商”对外贸易体制坍塌
三、中西文化由欣赏互读,逆转到西方对东方“假死”的欺凌宰割
四、清帝国的出版与传媒
第二节 马礼逊和他的传教士伙伴办起了最早的“新报”期刊
一、马礼逊和他的传教士伙伴
二、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办刊宗旨
三、《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刊特点与社会影响
四、英文季刊《印中搜闻》和英文月刊《中国丛报》
第三节 郭实腊和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一、郭实腊其人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办刊宗旨
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办刊特点和社会影响
第四节 麦都思和香港刊行的中文月刊《遐迩贯珍》
一、麦都思在中国
二、香港中文月刊《遐迩贯珍》的办刊宗旨
三、《遐迩贯珍》的办刊特点和社会影响
第五节 伟烈亚力在上海刊行中文月刊《六合丛谈》
一、伟烈亚力在中国
二、上海中文月刊《六合丛谈》的办刊宗旨
三、《六合丛谈》的办刊特点和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孕育期——鸦片战争至洋务新政“新报”各种形态和国人对其功能的思索
第一节 从“医瞑眩”到洋务新政
第二节 林则徐《澳门新闻纸》与魏源《海国图志》
一、林则徐和《澳门新闻纸》
二、魏源“医瞑眩”的“夷情备采”主张
第三节 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业的设想
一、洪仁玕和《资政新篇》
二、洪仁玕的“新闻篇”主张
第四节 王韬的新闻思想
一、王韬和《循环日报》
二、王韬的办报主张
第五节 洋务新政中的《中西闻见录》
一、京师同文馆和丁韪良
二、《中西闻见录》的办报思想和社会影响
第六节 洋务新政中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一、徐寿、傅兰雅
二、翻译馆的译书活动
第七节 洋务新政中的《西国近事》
一、《西国近事》创办宗旨
二、《西国近事》办刊特色与社会影响
第八节 上海格致书院和科技月刊《格致汇编》
一、《格致汇编》创刊思想
……
第三章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萌发期——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关于报刊是耳目喉舌思想的提出
第四章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发展期——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关于报刊是社会舆论机关思想的形成
第五章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总结期——“五四”运动前“言论独立”思想提出和新闻学专著出现
附:关于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史前期的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