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将金边镶在乌镇西栅一座复古的明清建筑屋檐上,中央牌匾上“孔另境纪念馆”六个字苍劲有力,是王元化伯伯手书。乌红门框抱柱上镌刻着对联“坦荡胸怀不脱文人本色,宽宏气度长留达士高风”,那是1979年6月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为我父亲平反昭雪大会上,秦瘦鸥先生送的挽联,2007年4月孔另境纪念馆开馆时,由书法家陆康先生题写。
那是父亲纪念馆开展之前一个冬日,我大姐海珠在那里驻扎布展已经忙了好几个月了,我关心得很少,正好《东方航空》杂志的朋友想去乌镇采访,便领她们驱车前往。
父亲的纪念馆中,有实物一百六十件,很多都是我非常熟悉的东西。离开四川北路老家已经二十多年了。乍一看见这些老旧的物件,我很兴奋,笑着不停地向朋友介绍。突然,我停留在一个玻璃展柜前,愣住了。明信片,这几张泛黄的明信片,有父亲笔迹的,妈妈名字的,写着需要物品的方块卡片,我以为早就消失在世上的这些纸片出现在眼前,猝不及防!急急的,我要拿出来看看洁攀。
乌镇旅游公司负责接待我们的小高找来钥匙,打开玻璃柜,取出三张泛着黄的明信片。拿在手里,我眼镜片一下子模糊了,说,这是我爸被虹口分局拘留的时候从里面写出来,要我们去送东西的明信片,是我少年时的噩梦。
我家是新式弄堂的街面房,我们住三楼,信箱设在底楼大门进来的走廊上,木头信箱正面有一小方块玻璃,可以看见里面的邮件。我家信件报纸比一般人家多,一我父亲是知识分子,二我哥哥姐姐亲戚在外地多。明信片不同于一般信件,它正面是地址,上款收信人,下款邮寄人。翻过来,写的内容一目了然,一般人们是为了快速传递信息而又省钱而寄明信片,上面写的都是些不干紧要的字句,方便阅读。也有喜欢集明信片的人,为的是漂亮的图片和珍贵的邮戳。我家信箱中明信片很少。
至今我还记得1968年7月4日那晚。晚饭后,我在父亲书房闲坐,先是有人来敲门,是不常见到的里弄干部,站在楼梯上问我家还养鸡吗?我们有点莫名其妙,城市里不准养鸡之后,我们一直很守法,早就不养鸡。父亲搭了一句腔,你不相信可以上晒台看看。哦,女干部听见父亲说话,脖子伸长张望了一眼,讪讪告别。没隔十分钟,楼梯门再次被敲响,声音沉重有点不同凡响。开了门,上来一群高个子的公安人员,大皮靴夸嚓夸嚓响。领头的问父亲,你是叫孔另境吗?父亲说是的。他说,跟我们去公安局走一趟。我妈妈在旁急了,问你们什么事情?那人不理我妈,对我父亲说,去谈谈话,谈完就回家。我妈她一急就要口吃,鼓足勇气问,拘……拘……拘留证呢?那人居然笑了。
父亲站起身,阻拦妈妈再说话,关照她去收拾几件衣服,拿上洗漱用品。他自己到写字台上把每天要吃的药拿上,还拿了两包香烟,接过妈妈递给他的换洗内衣裤和一只搪瓷缸子牙刷毛巾,跟着公安下楼。等到楼梯门“砰”地被关上,我飞也似的往东面房间沿街的落地钢窗跑,赫然看见楼底下真的停了一辆吉普车,过一会,看见父亲无声地从弄堂口出来,上车,车开走。
回到大房间,妈妈已经急得六神无主,幸亏慌忙中已问到是虹口分局,她和大姐商量第二天请假不上班,一起去问究竟为什么要把父亲抓去。大姐气愤地说,一定要他们出示凭证,不能毫无依据就抓人。
父亲就这样消失在黑夜里,那年我十四岁。
P110-113
我的非虚构文学写作
写作非虚构文学在我来说开始得很早,可以说是学习写作的初创时期,纯粹属于歪打正着。那是在1992年,我刚从日本回国不久。由于客观的原因,我1990年离开上海文艺出版社出国陪读,两年后回国没能重返出版社工作,而且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此时我呆在家里学习写作,写下处女作小说《东洋金银梦》,找到老东家,掏了自己打工的血汗钱补贴出版了。
没料到,过了大半年我接到通知,日本东京的近代文艺社从出版社买去了国际版权,已由他们请了人翻译出版了。我拿到日本方面所付版税之百分之五十,虽然还抵不上我补贴出版付出去的钱,但是我还是十分激动,毕竟自己是无名小卒,又是处女作。日本出版的书腰封上印着很大的字,说是“一本绝好的,研究中国留学生在东京”的好书。可见我《东洋金银梦》被翻译的原因,大部分是小说中相当真实的素材,我觉得,这些是非虚构文学的价值核心。
接着我用自己在日本小酒店居酒屋打工的经历,写了几个日本人的故事。因为当时我想,反正日本人看不懂中文,不会看到我写的文章,我就放开写真实的他们,姓名是真实的,故事也是真实的,细节描绘我大胆地形容,挖得比较深。成文后,我交给《小说界》主编,他们觉得故事好看,发表了,那是1994年左右。
幸运的是,不久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李兆忠老师主持编选《中国留学生大系》日本大洋洲卷之日本部分,将刊登在《小说界》上我的那组不知叫小说还是叫散文的“鹤竹居酒屋系列”收到里面(感谢《小说界》主编郏宗培的宽容)。素未谋面(至今没见到)的李老师还托人辗转告诉我,孔明珠写的日本是当时写日本的作品中写得很好的,非常真实反映了日本底层人民的生活。听说李老师在日本呆过很长时期,熟悉日本,我非常高兴遇到了伯乐,也觉得自己采用如此框架与文体,写的时候舒服流畅,作品也能受到读者欢迎,很幸运。
之后我写了青春长篇小说,很多城市女性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就在我一直抱怨自己不善于编故事,写不好小说,大概是天生笨的时候,有师长赵丽宏老师、吴亮老师鼓励我,说我的经历比较多,少年时期与父亲等父辈相处的回忆那么多,可以写出来,不一定写小说,你怎么舒服怎么写,慢慢写,不要着急。吴亮老师理直气壮地反问我,为什么回忆录得到老年人了才能写?!
所以,写所谓非虚构文学的开始,我是无意识的,当时文学界也没有形成风潮,这样的文体受到一定的争议,从传统文学分类看,归类确实难。但是无知者无畏,不太懂文艺理论的我就这样写起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
父亲这个人当然不是完美的,但他是我最亲爱的父亲。在我的少女时期,我曾经那么无知,不能理解一个很早参加革命,之后一直追随革命文化,为之献出一切的人,在晚年陷入心情抑郁的处境,我曾经每天和他对着干,没有好好与父亲交流,体贴、照顾好他。尤其没有从父亲身上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写作技巧,告诉他我会继承他未竞的事业。
几十年来我对父亲深深怀念,却写不出一点东西,因为我一想起来就心痛,就后悔,回忆父亲变成不能触碰的禁区。后来终于可以写了,记忆的闸门打开,有时候写到泪流满面。我想,那是一种好的创作状态,有写作激隋,才会写出动人的文字。
我出生在上海石库门房子里,在虹口区的弄堂里长大,家里说上海话,热爱鲜活的民间沪语,写作时会有意无意运用上海方言来讲述一些我们心领神会的东西。这样的沪语在文章中的加入不是生涩难懂的,而是经过选择与加工,相信一般全国读者都能理解。
《一笔尘封旧账》在2013年底颁发的第十届《上海文学》奖上获得了散文奖。我很惭愧自己写得不多也不够好,要感谢在文学写作道路上一路支持、扶植的前辈师长,感谢读者朋友们。
孔明珠
2015年5月
孔明珠为前辈作家孔令境之幼女,与文史界前辈茅盾、施蛰存、陆澹安等均有接触。《月明珠还》一书为其非虚构作品之结集,分为先辈文人、童年往事、她们脸庞、生活踪迹四部分,有对前辈文化人的温馨印象,有对往昔生活的点滴记忆。其中《一笔尘封旧账》一文,获得第十届《上海文学》奖“散文奖”。
《月明珠还》是作者孔明珠的散文集,收录作品三十篇,包括《一笔尘封旧账——父亲孔另境与陆澹安》、《啦啦啦,发育了》、《外婆的红烧肉》、《奢华低调永福路》等,分四辑编排,包括“先辈文人”、“童年往事”、“她们脸庞”和“生活踪迹”。文章内容是对前辈文化人的温馨印象和对往昔生活的点滴记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