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战争与和平(上下全译本)(精)/名家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所著,朱宪生译的《战争与和平(上下全译本)(精)/名家译丛》讲述的是欧洲拿破仑时期的俄国所发生的事。故事以1812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在《战争与和平》中,人物就多达559个,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各有其独特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命的悸动,人的欢乐、痛苦、各种内心思绪——在这篇巨著里都应有尽有。

内容推荐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历时13年之久才完成的一部伟大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长篇小说的之作。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的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俄国和世界文学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公认为世界上杰出的几位文豪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所著,朱宪生译的《战争与和平(上下全译本)(精)/名家译丛》以一八一二年俄国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前后反映了一八○五年至一八二○年间俄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小说开始是从一八0五年在贵族沙龙里争论拿破仑入侵欧洲写起的,中经俄国阻击法军的申·格拉本战役、俄奥联军与拿破仑军队交战的奥斯特里兹战役,以及法军占领莫斯科、鲍罗金诺战役、莫斯科大火、直至拿破仑军队全线崩溃。小说以库拉金、罗斯托夫、保尔康斯基和别竺豪夫四大贵族家庭生活纪事为主线,集中表现了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整部作品在战争与和平交替的画面中,揭露了宫廷官僚和上层贵族的腐败,赞扬了人民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同对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

目录

 第一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二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三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尾声

 第一部

 第二部

试读章节

“我的天哪,多么激烈的进攻啊!”一位进来的公爵答道,对这种迎接丝毫不感到困惑,他穿着绣花的宫廷礼服、长统袜子、短靴皮鞋,佩戴着多枚明星勋章,扁平的面部流露出愉快的表情。

他讲的是优雅的法语,我们的祖辈不仅借助它来说话,而且借助它来思考,他说起话来带有很平静的、长辈庇护晚辈时特有的腔调,那是上流社会和宫廷中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独具的语调。他向安娜.帕甫洛夫娜跟前走来,把那洒满香水的闪闪发亮的秃头凑近她,吻了吻她的手,就从容地坐到长沙发上。

“亲爱的朋友,首先请您告诉我,您身体好吗?好让我放心。”他说道,嗓音并没有改变,透过他那礼貌的、关怀备至的腔调可以听出冷漠、甚至是讥讽的意味。

“当你精神遭受折磨时,身体怎么能够健康呢?……难道一个有感情的人在我们这个时代能保持平静吗?”安娜·帕甫洛夫娜说道,“我希望您整个晚上都待在我这儿,好吗?”

“那英国公使的庆祝活动呢?今天是星期三,我必须在那里露面,”公爵说道,“我女儿会来接我,把我送去。”

“我还以为今天的庆祝活动取消了呢。说实在的,这些庆祝活动和焰火等变得越来越使人厌烦了。”

“假如人家知道您有这种心愿,庆祝活动就会取消的。”公爵说道,他俨然像一座上紧发条的钟,习惯地说一些他不想要别人相信的话。

“别折磨我了。关于诺沃西利采夫的电报做出了什么决定?您可是什么都知道的。”

“怎么对您说呢?”公爵说道,他的语调冷淡,索然无味。“做了什么决定?他们认为波拿巴已经破釜沉舟了,我们也准备那样做。”

瓦西里公爵向来是慢吞吞地说话,像演员口中道出旧台词那样。安娜·帕甫洛夫娜·舍列尔则相反,她虽说年满40,却充满活力和激情。

她以自己的满腔热情赢得了社会地位。有时她甚至不想那样做,但为了不辜负熟悉她的人们的期望,她还表现出满腔热忱的样子。安娜·帕甫洛夫娜脸上经常流露的持重的微笑,虽与她憔悴的面容不相称,但却像娇生惯养的孩童那样,尽管她经常意识到自己可爱的缺点,但她不想,也不能,而且认为没有必要去改正它。

在有关政治行动的谈话进行到一半时,安娜·帕甫洛夫娜的心情激动起来。

“哎!请您不要对我谈论奥地利了!也许我什么都不懂,但奥地利过去、现在、任何时候都不需要战争。它会出卖我们①。只有俄罗斯才应当成为欧洲的救星。我们的恩人知道自己的崇高使命,他将忠于自己的天职。这就是我唯一的信条。我们慈善而杰出的国君将在世界上发挥最伟大的作用。他是那么善良,那么优秀,上帝决不会把他抛弃,他也必将履行自己的天职,镇压革命这一邪恶势力;如今这股邪恶势力竟以这个杀手和恶棍作为代表人物,革命就显得更加可怕了。遵守教规者付出了鲜血,唯独我们才应该讨还这一笔血债。我们要指望谁呢?我问您……散布着商业气息的英国决不懂得,也没法懂得亚历山大皇帝心灵的高尚。它拒绝让出马耳他。它想看到,并且探寻我们行动的用意。他们对诺沃西利采夫说了些什么呢?……什么也没说。他们不理解,也不可能理解我们皇帝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皇帝丝毫不贪图私利,他一心想为全世界造福。他们许诺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们许诺的东西,也将只是一纸空文!普鲁士已经宣布,说波拿巴是不可战胜的,整个欧洲都不能同他作对……我一点也不相信哈尔登贝格和豪格维茨的鬼话。普鲁士这种臭名昭著的中立只不过是个陷阱。我只相信上帝和我们可亲的皇帝的高贵命运。他一定能够拯救欧洲!……”她忽然停了下来,对她自己的激昂情绪流露出讥讽的微笑。

“我认为,”公爵面带微笑地说道,“假如不委派我们这个可爱的温岑格罗德,而是委派您去,您就会一举成功,迫使普鲁士国王同意。您是个能言善辩的人。给我倒点茶,好吗?”

“我马上把茶端来。顺带提一句,”她又心平气和地补充说,“今天在我这儿有两位饶有风趣的人士,一位是莫特马尔子爵,他通过罗甘家族的关系与蒙莫朗西家结了亲。罗甘是法国最优秀的家族之一。他是侨民之中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佼佼者。另一位则是莫里约神父,您认识这位思想深邃的人吗?国王接见过他了。您知道吗?”(P4-P6)

序言

译本序

史诗型家庭小说的巅峰

在世界文学中,列夫·托尔斯泰一向被人称为“巨人”,而《战争与和平》则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的最伟大的作品”(高尔基语)。就“巨人写巨著”而言,几乎很少有哪一位作家及其作品可以与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相提并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亨利·詹姆斯把托尔斯泰称为一头“大象”,一头拉着一辆“大篷车”的大象,而在这辆“大篷车”上,装载着“整个人类的生活”。

一生平和创作

世界文学巨人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莫斯科以南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这是一个贵族世家。托尔斯泰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正是在这样一个秀美而安静的庄园度过的。而雅斯纳亚·波良纳对托尔斯泰的一生来说则是他精神的支柱,有时也是他精神的避难所。

托尔斯泰处于童年时代的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无忧无虑的心性、对爱的渴求和信仰的力量是那么强烈、那么美好。但父母的先后逝去使得托尔斯泰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正是在经历变故之后,少年托尔斯泰开始关注内心的精神活动、寻求生命的意义。他钟爱文学,还开始接触哲学著作。自此,对生与死、对人为什么要活着的探索伴随着托尔斯泰的一生。

1844年时年16岁的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学习。次年,他转入了法律系学习。大学时代的托尔斯泰对哲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他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并称他为自己的第一位老师。文学和哲学的养料滋养着这个少年,然而现实的大学生活并不能使托尔斯泰感到满意。

在得到父母留下的家产、成了一名拥有大量土地和农奴的青年地主之后,托尔斯泰的生活和内心受到了侵扰。他不仅退了学,还一度沉溺在荒唐的生活之中。如同张满风帆的小船失去了航标。该何去何从呢?这颗年轻的、焦躁不安地寻求着生活意义的心灵开始注意到了一个新的生活目标。

托尔斯泰决定参军。六年的戎马生涯使托尔斯泰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祖国边疆的大好河山使他的心境更加开阔;各地人民的善良热情和他们贫寒的现实处境使他的内心起了波澜。因此,托尔斯泰是如此强烈地想改变自己与领地农民的关系,想创立一种与人类相适应的新宗教,更想全身心投入于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主要创作是:《童年》《少年》《青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一个地主的早晨》。这些托尔斯泰早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这些作品一开始就显示了托尔斯泰擅长心理分析的卓越才能。因而被屠格涅夫热情地赞扬为“这是一等天才”。重要的是创作初期的托尔斯泰已经坚定了“真实”这一创作基石。因为只有发自肺腑的声音才会有打动人心弦的力量。

1856年退伍回到波良纳庄园之后的几十年,托尔斯泰既一次次地进行了农事改革,又屡次为农民子弟开办学校。其中的不易和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其间,时年34岁的托尔斯泰和比他小16岁的索尼娅举行了婚礼。婚后一段幸福的家庭生活得以使托尔斯泰迎来了他的创作高峰。

首先是《哥萨克》受到了评论界的好评。这个时期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开始表现出一种史诗性风格的发展。被罗曼.罗兰誉为“我们时代最浩瀚的史诗”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历经七个年头数易其稿。这部小说涉及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战争誉和平的问题、历史人物是作用问题、农民的问题、对上层贵族精神世界的剖析等。这些问题相互烘托,使小说出现了“百川汇流”式的丰富性。在这次成功尝试之后,托尔斯泰逐渐认识到“史诗的体裁对我是最合适的”。随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颗永远闪耀着天才光芒的明亮巨星。首先是它的结构不同凡响。两条情节线索平行发展,并由安娜和列文两个对应人物构成结构中心。它展现了人物的两条逆向的生活道路,并使之在家庭思想的凝聚下共同构成布局的主体。因此,这部小说结构的开阔感、层次感和整体感很强烈。其次,小说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尤其是安娜这一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用大量的心理分析、以异常的浓度和力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俄罗斯文学世界中不朽的艺术形象。此时的托尔斯泰在他的文学道路上已经迈出了惊人的一步。因此,契诃夫认为托尔斯泰的事业证实着文学中所有的希望和期待。

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精神上发生了激变。“这激变早就在我身上酝酿着,它的萌芽一直存在。情况是这样的:我的圈子——官人和有学问人的生活,不仅使我厌恶,而且丧失了任何意义。”他越来越强烈地感到自己的贵族生活与广大的农民生活之间的巨大差异,意识到自己正在形成的宗教哲学观点与他的小说创作之间的深刻矛盾。他彷徨、忧虑、痛苦,如同莱蒙托夫笔下的孤帆——不安的、祈求风暴,仿佛在风暴中才有安详。托尔斯泰当时找到的摆脱危机的出路就是接近人民、学习农民的信仰。他逐渐形成了“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要恢复真正的基督教教义,将道德自我完善视作改造人类的最好途径。托尔斯泰的这些观点在《忏悔录》《我们的信仰是什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等长篇论文中不仅清晰地显示了他的精神危机的演变过程,而且明确地表明了作家与旧的生活方式决裂后的新的人生态度和宗教道德主张。

因此。激变后的托尔斯泰开始着手创作“人民戏剧”。他意识到他的时代有千百万的人民正在学会阅读。他似乎听到了他们的呼声——“为我们写作,我们渴望活的文字。”因此,托尔斯泰渴望通过直观的、平民读者容易接受的戏剧形式来更好地反映农民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中以《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活尸》和《光在黑暗中闪耀》的成就最高。

……

普希金有着希腊艺术家的分寸感,他常常满足于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思想家托尔斯泰有时却简直抛开了艺术家托尔斯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不修边幅,听任他思想的翅膀天马行空、四处游弋。当他执着于一些问题的探究时,有时甚至还把艺术抛开,把哲学论文引入他的长篇小说;当他为了弄清思维发展的过程时,常常不惜挖掘出大量的心理细节来反复玩味。这一切,自如亨利·詹姆斯所说,他不然做来似乎得心应手,而别人学来下场极其悲惨。

至此,我们大约可以对作为史诗型家庭小说的《战争与和平》文体上的主要特征做出扼要的归纳:

1.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在《战争与和平》中,对1812年俄法战争的直接描写占有极大的比重,甚至上升到主体的地位,以致有不少人认定它为一部历史小说。然而,从本质上看,这分量很大的有关战争的描写依旧只是为家庭小说提供的一种背景。背景的史诗特性与家庭小说结构特性交相辉映。

2.尽管历史人物与虚构的艺术人物“同台献艺”,但历史人物依旧只是虚构的艺术人物的“陪托”。作品真正的主人公不是历史人物,而是艺术人物。

3.与上述特点相联系,作家对历史人物和艺术人物的描写采取重心不同的描写:总体上说,对于前者的描写,主要是一种“外部”的展示,其目的在于背景的完整“再现”。而对于后者,则是一种全方位的“创造”,特别是在对艺术人物内心世界的“追本溯源”上,达到空前的程度,所谓“心灵的辩证法”便由此而来

自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问世以来,我们称之的史诗型家庭小说的结构方式和艺术表现方式在世界文学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俄罗斯文学中、在欧美文学中,乃至在我国当代文学中都出现了这方面成功的例子。那种把重大的历史事件与个人、家庭的悲欢离合结合起来的结构方式和艺术表现方式在如今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创作的规律。不过,对当代小说家来说,《战争与和平》也许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巅峰。

这个译本是组织从事俄罗斯文学翻译研究和文学研究的6位博士共同翻译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翻译实践比较此前多种译本探讨文学翻译的经验和得失,总结文学翻译的规律,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为了署名的便利,将6位博士合称为“陆博”。具体分工如下:胡谷明博士:第1卷1—3部;熊友奇博士:第2卷第1—3部;白文昌博士:第2卷第4—5部,第3卷第1部;刘肖岩博士:第3卷第2—3部;杨玉波博士和朱宪生——第4卷第1—4部;戴可可博士和朱宪生:尾声。陈静洁硕士为译序撰写了初稿,刘肖岩博士和戴可可博士在译稿的后期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在此感谢。本书根据1986年“苏联真理”出版社出版的4卷本《战争与和平》译出,附录中收录了原书由苏联学者撰写的序言(胡谷明译),供读者参考。由于学力和素养的限制,译本一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朱宪生

2007.12.上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