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增强编著的这本《百团大战--谁决定战争之胜负》是《抗战: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史记忆》系列丛书之一,面向大众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如实记述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大历史事件——“百团大战”,包括它的历史背景、历史起因、前后历史事态演变逻辑及其结果。
| 书名 | 百团大战--谁决定战争之胜负(抗战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史记忆)/抗战记忆系列/燕赵文化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把增强 |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把增强编著的这本《百团大战--谁决定战争之胜负》是《抗战: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史记忆》系列丛书之一,面向大众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如实记述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大历史事件——“百团大战”,包括它的历史背景、历史起因、前后历史事态演变逻辑及其结果。 内容推荐 《抗战: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史记忆》采用纪事本末体,以人类战争文明史与鸦片战争后至抗日战争百年中华民族复兴史、抗战史为双重视角,记叙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国经济及各种资源,一步步不断殖民、分裂和瓜分中国,以致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引发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战争——抗日战争,重点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区所发生的极其重要的三大历史事件“长城抗战”、“卢沟桥事变”、“百团大战”的深远历史背景、不同历史起因、前后历史事态演变及其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所在。以“大历史”全景观,开创中华民族复兴史记忆解读新范式。把增强编著的这本《百团大战--谁决定战争之胜负》解读的是其中的“百团大战”事件。 目录 卷之一 战争与沉沦:中华民族之国殇记忆 第一次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引国殇 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度沉沦创巨痛 中日甲午战争:耻败小国被瓜分 八国联军之役:弱肉强食遍体疮 卷之二 改革与阵痛:中华民族之奋争记忆 洋务运动:洋务派的自强努力与失败 戊戌变法:维新派的救国呐喊与失声 清末新政:执政者的自救改革与失控 预备立宪:清王朝的期以自救之一搏 卷之三 局部抗战:中华民族之激愤记忆 激愤先声:“九一八事变”与东北三省不战而亡 还我河山:江桥抗战与东北抗日义勇军雄起 奋起还击:“一·二八事变”与19路军奋勇抵抗 全民抗战: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宣言与联合民众 竖起战旗:中共率领下东北抗日联军浴血抗战 播种抗战:中共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悲壮与收获 卷之四 全国抗战:中华民族之复兴记忆 “七七事变”:血战日军激斗志 抗日战场:保家卫国歼虎狼 敌后战场:遍地英雄驱敌寇 平型关大捷:抗战首胜振民心 台儿庄战役:鼓舞抗战之士气 百团大战:打出抗日军民之声威 结语 伟大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试读章节 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救亡图存,即在保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来摆脱民族危机。其政治目标有二: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二是发展资本主义。为此,维新派提出的救国方案是:采取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自上而下地改革,兴民权、设议院,走君主立宪道路,改革内政,抵御外侮,将古老文明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宗旨引领下,维新变法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上,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开放言路。清光绪帝下诏,允许报刊“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堂官”(首长)代传。普通百姓可到都察院呈递。二是精简机构。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作相应精简。三是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帝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四是仿效清康、乾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行)。; 在经济上,维新派强调以工商立国的重要性,认为唯此才能富国养民。同时,虑及官商督办企业多弊病,故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命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等等。 在教育上,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堂,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在军事上,改用西式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开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等等。 尽管维新派想通过自上而下地和平推进变法改革,徐图求得大清江山的延续与永固,但历史并未按照维新派设想的蓝图进行,“百日维新”的一切规划设想半路夭折。对此,很多人总结失败之因都将之归结为新生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实际上,处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背景下刚刚起步登上近代中国政治舞台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无职无权,社会变革需要的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尚未形成。换言之,戊戌变法之失败,不在于维新派自身力量过于弱小,而在于反对势力及其社会基础过于强大。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旧制度基础实难撼动。维新尽管依托名义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光绪皇帝实施变法主张,但当时大权旁落,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是少数,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一旦她感到变法有可能触及她自身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立刻动手遏制、镇压维新派。 其二,维新派尚缺乏科学、系统明确的国家制度变革理论指导。近代化国家制度的建立,需要一整套系统地近代国家管理模式及其理论的支撑。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只有刺世之功,而无建业之用,对于变法之后的政治改革导向,没有有说服力的论证,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亦不赞同。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和主张,缺乏社会运行机制基础,无形中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其三,维新派及光绪帝在实施变法上犯了急进病。变法伊始,光绪帝就因不满帝师、军机重臣翁同铄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之后,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又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又未及时给所裁减之官安排出路,引发官场动荡。再加上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了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且失之过重。诸多因素合在一起。变法阻力接踵而至。 此外,维新派对如何实现变法的手段及程序欠缺考量,盲目性大,在自身力量如此弱小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单一的剜疮补肉式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变法,显然难奏奇效。最终,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之下,光绪帝被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至海外,兴起一时的戊戌变法胎死腹中。 P56-58 序言 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几乎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有战争或武力冲突、对抗的记忆史。因此,战争与和平是人类永恒记忆的话题。世界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对战争的定义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不过,他又强调“战争是多种多样的”,“假使说文明民族的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比野蛮民族的战争小得多,那么,这也是交战国本身的社会状态和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世界近代记忆史上的战争,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随着欧洲为探索新大陆开辟新航路以及早期的对外殖民野蛮扩张,特别是1760年代英国开启工业革命浪潮后,法、美、德、俄、日等国相继开启了本国工业化发展之路,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地位,并形成最初的世界性的资本市场和早期工业体系,世界政治随之发生颠覆性的根本变化,工业化大国或强国开始主宰世界历史发展命运——弱国、小国被迫卷入工业文明社会时代,备受殖民化、半殖民化的统治、奴役和欺凌,同时西方列强大肆对外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不断为所谓的利益分割不均而引发世界性的局部战争,乃至世界大战,战争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与被侵略、被压迫国家和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记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有60多个国家的近20亿人被卷入世界大战,伤亡人数逾9000万,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所以说,一部人类文明辉煌发展的近现代世界发展记忆史。也可谓是一部血淋淋的、充满战争苦难的战争记忆史。 在中国人民的近代记忆史中,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的百余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发动侵华战争,迫使中国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大肆掠夺中国领土和资源,无恶不用其极。特别是八年抗日战争中日本对中国实施了灭绝人性的残暴侵略行为,在中国制造了数万起杀害中国平民的血案,遇难中国同胞达数千万人。仅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后持续六个星期的大屠杀就有约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天怒难平!这场战争,是人类文明记忆史上的一次巨大浩劫,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噩梦难消的悲愤记忆。 2015年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此,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共同策划和组织编写了《抗战: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史记忆》三卷本:《长城抗战——谁守卫中华国土》、《七七事变——谁打响了第一枪》、《百团大战——谁决定战争之胜负》。面向大众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如实记述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抗日战争的百余年问,西方列强是如何侵略和掠夺中国经济及各种资源,怎样一步步地殖民、分裂和瓜分中国,以致放任、怂恿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直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全景式地展示中华民族百年争取独立、自由、解放和伟大复兴的历史,揭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而造成的民族屈辱史的成因之所在,特别是重点记叙中国抗战史上的三大历史事件“长城抗战”、“七七事变”、“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历史起因、前后历史事态演变逻辑及其结果。 以此复现,中华民族百年抗战——不畏强暴、抵御外侮,不畏牺牲、前仆后继,追求和平、坚忍不拔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力,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和国民党军正面抗战的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全貌。 以此阐释这样一个真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代表中国先进力量和希望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创立、建设新中国的坚强领导核心。 我们记忆历史,是要告诉世人,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并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涅槃新生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正像毛泽东当年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历经百年抗战的反侵略战争特别是八年抗战,中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四大战胜国之一,成为1945年10月成立的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一洗百年耻辱。 我们记忆历史,是想告诫世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德国和日本在战后的70年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历史认知与态度,令人深思和反省。当年审判日本战犯的东京审判规模超过了审判德国战犯的纽伦堡审判,堪称人类文明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为时最长的审理世界战争罪犯的判决书长达1213页。对日本的战争罪行进行了国际法理清算,但历史是曲折的,包括对日本搞的细菌战、化学战等在内的很多重大问题并未厘清以及得到彻底解决,日本的右翼势力一直在极力否认、掩盖、粉饰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历史。正因如此,它也在无形之中深刻影响了战后东亚国际关系格局及世界和平历史进程。 我们记忆历史,是想说,当下日益强大起来的中国需要构建大国国民心态以及大国和平崛起记忆史。2015年3月31日《环球时报》社评《中国人,让我们对历史悲情说再见》意味深长地指出:“自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饱受侵略和欺凌……近代的悲惨历史不可能像盲肠一样从民族记忆中剪去,屈辱感因此代代相传……任何外部力量想像19世纪下半叶或20世纪上半叶那样用实力威逼中国,都已是幻想……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的超越。在这个时候同近代以来不断积累的历史悲情做告别最有意义,它将塑造中华民族新的自尊,向世界展现我们从内到外的自信。” 我们记忆历史,是要说,毋忘国耻,以史为鉴,绝不允许被侵略、被掠夺、被奴役、被欺凌的历史悲剧在中国重演。在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拥有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记忆史的中国人,必须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脚下的路充满和平与光明——将书写未来中华民族百年强盛记忆史。 胡克夫 2015年4月于五古书斋 后记 伟大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人类文明史上,战争一直断断续续发生,但自近代以来的世界性的战争主要性质是侵略和反侵略战争,即以正义与非正义相区别。 近代以降,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行为主要有三次:一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大清国丧师失地,并被迫支付日本大量赔款,日本国家实力由此迅速增长。二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一举侵夺中国东北三省,此举刺激了日本进一步肢解华北的野心,并开始加紧谋划与部署。三是日本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欲占据中国大部分领土,进而将中国彻底沦为其殖民地。日本内阁于7月18日召开的五相会议上,一片杀气腾腾,决定动员兵力入华作战,一举而获大胜。在遇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抗击之后,日本首相近卫文唐甚至发出要坚决征服中国的狂言:“今日日本唯一之途径,为痛击中国使之屈服而不再有主战之精神。” 面对日军公然意图灭亡中国的大举军事进攻,中国社会舆论纷然不定,有的妄持亡国论,有的极言速胜论,有的根据不定因素盲目揣测战局走向,中国再次被来自外部世界的军事侵略置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口。在此纷繁不定的危局下,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审时度势,积极应对战局之变化,向全国人民提出持久抗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强调:“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做英勇的战争……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并高瞻远瞩地指出:“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所以,战争的最终胜利必将属于正义的中国人民。 八年抗战,国共两党建成抗日统一战线,共御外敌。中国人民和军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武装力量迅速深入敌后,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抗战——在一场旷日持久的长期抗战中。以机动力量不断出击,夜以继日地消耗日本侵华日军的有生力量。不以一城一池之得失,也不以一次战役之胜负及战果大小,来论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负,坚持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始终咬紧牙关,以坚毅不拔的抗战精神和巨大牺牲,最终迎来抗日战争的全面大反攻,赢得战胜日本侵华战争的最后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任何发动侵略战争者,都是人类文明的公敌。放眼“七七事变”爆发后的世界舆论及其导向,法国巴黎大学历史学教授居肯在《资本周刊》撰文指出:“目下远东方面之斗争非可以中日两国之武力优劣为评定,中国拥有四万万人口之众,苟能充分发挥其民族意识,纵使目下不能获得胜利,其前途实以未可限量。中国最近所获有之进步业已甚巨,经铁与火之锻炼以后,若其民族意识愈益发扬而坚强,则纵令日本占着北平、张家口以及上海一部分领土,并在华北各省及内蒙古建立缓冲国,与其在满洲所为者相同,然其最后结果,必非日本吸收中国,而将中国吸收日本。”美国《孟却斯特导报》的文章宣称:“苟日本继续侵略,则中国抵抗何时可止,唯中国能言之耳……将来胜利属于弱者,纵日本北抵黄河,南据上海,然仍须继续作战,与初开战时无异,磐石上山,终将自坠,日本其将为其自己胜利所打倒欤。” 这场正义对非正义战争较量的最终结果证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持久抗战战略方针是非常正确的,唯此,全民抗战、全民皆兵,以弱胜强、以小博大、攻其不备、誓死决战,取得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战争的失败也彻底改变了日本的命运,在亚洲人民面前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那些大肆屠杀侵占国和地区人民的日本战争罪犯被押送到国际法庭上,接受全世界人民的正义审判。 勿忘国耻,铭记历史。“殷忧所以启圣,外患乃以兴邦。”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奴役,但是,历经反侵略战争特别是八年抗战,最终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不断沉沦的历史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国,最终成为战胜国,并被世界媒体描述为战后的美、英、苏、中四大世界强国,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一洗百年耻辱。 2015年,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大受害国和两大战胜国——中国、俄罗斯将共同举办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共同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共同纪念在战争中献身于正义事业的千千万万英烈,共同为战争中被无辜夺取生命的无数死难同胞默哀,共同为世界和平祈福,共同携手开创未来——共同集合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和一切正义力量,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建设繁荣、文明、和平、幸福的大同世界。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