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东坡诗联巧吟妙对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纵观苏东坡之诗词联文,样样精通,得心应手,随意娴熟,是古今文人多所不及的。刘永清编著的《苏东坡诗联巧吟妙对故事》选编了127篇诗联故事,为读者更多地了解苏东坡的生活轨迹、创作背景提供了方便;为世人更深刻地领会大文豪的诗联创意、颖异才思开阔了视野。诗词故事大致按年代顺序编排,对联故事分类编辑。

内容推荐

刘永清编著的《苏东坡诗联巧吟妙对故事》分上编、下编和附录三个部分,上编按时间顺序选编了苏东坡在各个时期创作诗词中的50则有趣故事,下编按巧对、机智、戏谑、题赠、什锦5个方面选编了苏东坡77则趣联妙对故事,附录收录了《东坡先生墓志铭》《苏东坡年谱》。本书所选诗词豪放、对联巧妙、故事生动,读后给人以清新自然、幽默风趣、热情奔放、旷达不羁的感觉。

目录

上编 诗词故事

 秦始皇并吞六国

 一琴弹尽天下曲

 赏花归去马如飞

 风雨潇潇江上村

 次韵张公读杜诗

 船中吟诗妙言哉

 谁家阁楼与天齐

 一个“二”字两个“一”

 草没河堤雨暗村

 一曲小调却风流

 鸟宿池边僧敲门

 东坡八风吹不动

 戏题朝云息杀机

 小酌行令乐众客

 张眉弩目挺精神

 都尉藏春杏花梢

 黑云翻墨未遮山

 席间戏言巧入诗

 雨中督役感时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

 老夫聊发少年狂

 明月良宵照无眠

 弟韵兄和乐中秋

 乱山合沓围彭门

 依依惜别离徐州

 奇才终得悦天颜

 自笑平生为口忙

 卧闻百舌呼春风

 岐亭路上咏梅诗

 夜饮东坡醒复醉

 赤壁怀古唱大江

 一蓑烟雨任平生

 洗笔泉边感赋多

 佛印烧猪待子瞻

 玉砚莹然出尚方

 横看成岭侧成峰

 银烛高烧照玉堂

 中山松醪释襟怀

 浩然天地任我行

 软饱黑甜巧成趣

 亲酿桂酒佐长生

 不似杨枝别乐天

 二江合处朱楼开

 佳人相见一千年

 不谓青州六从事

 兄弟雷州和陶诗

 石马无蹄出府州

 沧海何曾断地脉

 吟诗作偈戏长老

 自拨床头一瓮云

 青山一发是中原

 与君相从非一日

下编 对联故事

 巧对篇

“六爻”“八尺”成妙对

醉汉骑驴算酒账

小妹戏对声声慢

门外窗前兄妹戏

东坡巧对王安石

松下围棋柳边钓

晚霞映水满江红

中途退席巧应对

东坡智对辽使者

兄弟携手对佛印

新城浮石巧入对

港口窑头为口头

苏氏一门巧填字

相公读书吊摇铃

思岸柳眉弯腰细

昔曾三到又重来

大老二疏成佳对

巧思妙联拒东坡

十百耍鱼沟内滚

一则二则皆仲父

中秋父子对妙句

孤山独庙一关公

三人巧对析字联

河里荷花和尚摘

 机智篇

东坡乘兴对哑联

衡门稚子璠玙器

辩解哑联惊使者

东坡妙联索磬鱼

迟来妙对进考场

东坡斜矣安石过

一串无鳞三盘壳

狗啃和尚水流尸

身缠龙与头站凤

贬谪途中对药联

兄妹联手对无赖

鼠上栗树蟹擒菱

大家齐吃大家茶

黑白炭与嫩老婆

栗破藕断丝横飞

 戏谑篇

东坡谜联戏和尚

蛇虺虾蟆巧成对

东坡题联讽住持

古稀翁娶而立妾

兄妹撰联戏王孙

山抹微云秦学士

东坡集句书妙联

诗人老去莺莺在

有甚意头求富贵

君子小人多乎哉

“弄獐”联讽李林甫

戏谑歌伎舞翩跹

佛印水边寻蚌吃

山僧头上唤姑姑

掩鼻吟对戏苏辙

 题赠篇

惟有朝云能识我

戏书春联赠挚友

发奋识遍天下字

三登庆历三人第

兄妹评改表兄联

带雨桑麻随意绿

乌龟寿联乐舅翁

自题堂联尚名节

东坡自题自诫联

庙貌齐天景常新

天上楼台山上寺

 什锦篇

一字改活甘露联

爷仨巧吟限字诗

汝作牛医余为农

梦中靴铭惊上御

公素虽病亦风雅

述古集句难东坡

千山万谷一梦中

东坡哑对半边山

且尽卢仝七碗茶

遇赦北归释愤怀

苏东坡年谱

东坡先生墓志铭

试读章节

席间戏言巧入诗

苏东坡在杭州时,一次应邀赴何秀才家会餐,主人准备得十分丰盛。其中,最具特色的油果做得最好。东坡看到做得很酥,但不知叫何名,遂问主人:“此物何名?”

主人笑而不答。

东坡又问:“为甚酥?”

四座皆言:“就以‘为甚酥’为名吧!”

席上有潘长官在坐,他知道东坡不善饮白酒,故特意为他准备了甜酒。东坡笑日:“此必错煮水吧?”

一天,东坡忽然想起那天吃的酥油果,便特作诗向何秀才索要。他这样写道:

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

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后两句“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直截了当地提出索要“为甚酥”。

“错煮水”,系对薄酒的戏称。

雨中督役感时作

熙宁五年(1072年)九月,朝廷颁旨开凿盐运河。

对于这件事,苏轼打开始就不赞成,尤其在这暑热难耐的日子,百姓的劳役之苦更是惨不忍睹。于是,他在仁和县汤村开凿运盐河工地实在看不下去,就骑着毛驴回州衙,向知州陈襄汇报。

恰巧运盐官正在州衙和陈襄争论开河之事。他就顺便说出了他的想法:“百姓牺牲耕种和秋收的利益,顶暑冒雨挖河。他们被驱赶着,那惨状真使人撕心裂肺呀!必须马上停工!”

实际上,苏轼的想法正合陈襄之意,见此情景,陈知州顺势说:“你看,苏通判刚从挖河工地回来,现在挖河确实影响百姓农事呀。我说得没错吧?”

盐官正在气头上,听他俩这么一说,干脆把圣旨展给他们看:“这是制置三司条例司起草的、皇上御批的圣旨,不是我盐官非要开河不可!如果停工,那可是抗旨,你们可要承担抗旨之罪!”

陈襄见盐官一味坚持己见,又拿出圣旨压人,便不吭声了。一旁的苏轼可不服气,仍争辩说:“我不是说不挖,而是现在不是挖河季节。如果我们向朝廷禀明实情,朝廷也会体谅百姓之苦的。”

“新圣旨没下来之前,就按原圣旨办!”盐官愤愤地说罢,扬长而去。这件事似乎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苏轼气得“呼”地从座椅上站起来,在大厅内来回踱着步。片刻后,他高声朗吟道:

居官不任事,萧散羡长卿。胡不归去来,滞留愧渊明。

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

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下马荒堤上,四顾但湖泓。线路不容足,又举牛羊争。

归田虽贱辱,岂失泥中行。寄语故山友,慎毋厌藜羹。

苏轼刚吟罢,陈襄便急切地问:“这诗是何时作的?”

“是我在汤村督役开运盐河时所作,叙述了百姓在雨中挖河的惨状,这有错吗?”

“有外人知道吗?”

“知道有什么不好?”

“如果让盐官知道,传到京城,对苏大人将很不利呀!”

苏轼不管那些,双目圆睁:“不怕他传到京城,能让皇上知道更好,能解除百姓之苦,我个人担当点算得了什么?”

陈知州很担心他的诗招惹是非,甚至株连自己,于是决定让他暂不要去工地督役了,集中精力处理关押的囚犯。因为监牢里已经人满为患了。苏轼点点头,很理解知州的用意。

十年生死两茫茫

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苏轼在杭州通判任期届满,朝廷又要他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密州,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市)。他实在舍不得离开这风景如画的西湖,而北上去那贫瘠穷困的山东。当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任掌书记。于是,他便想趁此机会去探望一下弟弟。可惜,因故没有去成。因此,心情一直闷闷不乐。

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十五,天气阴沉沉的,晚上大地一片漆黑,更有点点雪花,飞打在行人的脸上,稀疏的灯火,更显得冷清。这使苏轼想起了远在江南的杭州。那里此时可是明月如霜,美人如画,笙管悠扬,罗帐芬芳。苏轼想着想着,低声哼唱道: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哼唱着,思索着,不一样,真的不一样。天不一样,地不一样,人也不一样。杭州为繁华热闹的都市,密州为寂寞萧条的州城。乘坐的不再是安稳的舟船,而是颠簸的马车;居住的不再是金碧辉煌的楼阁,而是尘土飞扬的庭院;而现在的妻子王闰之也不如前妻王弗。她本来就脾气不好,来到密州后,更是看什么都不顺眼,不是吵,就是骂,加之生活困窘,没有大米,没有白面,整天都吃玉米面,苏轼真是烦透了。

这几天,病中的苏轼,夜里总是梦见前妻。而惊醒后,看到熟睡在身边的王闰之,心生无限感慨:“她怎么一点也不像以前那位温柔体贴的堂姐呢?”

越想越睡不着觉。他索性披衣下床,踱步到书房,张灯秉笔,想记下刚才梦中的情景。然而,不知怎的,却填了一首《江城子》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松冈”,是埋葬前妻王弗的地方。苏轼未曾搁笔,已是泪流满面。最后,在词牌下写了词题:“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P23-26

序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乳名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祜二年(1057年),二十二岁时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二十四岁中御试制科,初授陕西凤翔判官,历通判、知州、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翰林承旨,擢兵部尚书,端明和侍读两学士,位至极尊。此后,新党得势,贬斥元祜旧臣,自此开始贬谪生涯。先贬英州、惠州,又贬儋州。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获迁廉州安置,恢复朝奉郎职务。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六月十五日到达常州,七月二十日,恩准致仕,二十八日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父亲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散文家,以文章著称于世,官至秘书省校书郎。母亲程氏,识翰墨。弟弟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散文家。嘉祜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父、兄合称“三苏”,三入皆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自幼酷爱诗书,受家庭熏陶,成年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干言”。他的文学创作,随着他的仕途相终始。苏轼一生创作诗2700余首,词300余首,联约200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件件作品都闪烁着他对人生感悟的思想火花;处处都是他的创作素材。“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然而,最为重要的是,他那行云流水般的、直抒胸臆的诗风,为时人开创了发表爱国愿望、表达热爱生活、歌颂美好河山激情的先河。

一、苏东坡诗词创作特点

(一)同情百姓,关心生产,热爱生活

熙宁五年(1072年)春,苏轼从杭州到新城、富阳巡查时,途中看到七十多岁的老农上山刨蕨菜和野笋充饥;又听说农民好久没有吃到盐了。于是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山村五绝》诗。其中之三这样写道: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笱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诗人想到春秋时的孔子,因为欣赏《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难道这些贫苦的农民也是因为欣赏什么音乐而“忘了盐味”了吗?这显然是在嘲讽“盐法太苛”。

这类诗表现了百姓痛苦、生活艰难的现状,犀利地针砭时弊,鞭挞时政。言辞朴素,感情真挚,通俗流畅,脍炙人口。

(二)描景抒情,融理于趣,讴歌大好河山,赞赏民俗风情

苏轼在入试院监试时,登望海楼,观钱塘江,心情似江涛难平。于是,欣然命笔,作《望海楼晚景》三首。其中,第三首这样写道: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呼欲应。

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西兴”,指西兴镇,宋置,清废。今为浙赣铁路线上重要的商业市镇。地当钱塘江渡口,隔岸与杭州相对。所以,杭州的钟鼓声,也能因急促的秋风传到西兴。

诗人凭栏望海楼,隔岸眺西兴,秋风阵阵,钟鼓声声,怎能不令人遐思?这里的山,这里的河,这里的风土民情,都使诗人陶醉,思之悠悠,联想颇多。

(三)托物喻人,指事设譬,师法前贤,超越古人

熙宁六年(1073年)正月二十一日,苏轼病愈后,与知州陈襄水边踏春,移厨饮湖上,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之美,天下人皆颂之。有其美妙的外貌,有其独特的神韵。无论晴天,还是阴雨,不管淡妆,还是浓抹,“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诗人用“西湖”比“西子”,只是个譬喻。在这里,他用诗人的艺术手法加以润饰和点染,使人感觉自然和谐,精辟独到,回味无穷。

(四)取材广泛,立意新颖,诗思敏锐,奔放灵动

苏诗给人以豪放、豁达、大气的感觉。同时,又像是诗人笔下的自然流露,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类诗如《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是苏轼刚到黄州后,太守大人为其接风时,在宴席上作的即兴诗。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主人安于贫贱、乐天知命、隐忍负重、苦中寻乐的旷达态度。

(五)诗文并茂,词赋兼收,题材多样,各见其长

诗人不拘泥于诗体的形式,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古体、近体,填词作赋,等等,只为表达胸臆,抒发感情,无不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他在密州打虎时曾填写过《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苏轼任密州知州时,与同官会猎于城东铁钩时乘兴而作。上阕写打猎情况。用简洁的语言,形象地描写打猎时的威武与豪迈,更欢快地叙述了打猎时的热烈场面。下阕抒情。在表白自己心高胆壮的同时,自比冯唐,抒发愿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二、苏东坡楹艺创作特点

苏轼是诗人,又是楹联家,更是我国早期楹联发展史上的大胆开拓者。苏轼没有楹联作品集传世,但在众多的宋、元、明、清的笔记,诗话,文集,方志,野史中存有不少他的楹联。有春联、婚联、寿联、挽联、名胜联,更多的是与人属对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格调新奇,趣味横生。与他的诗、词、文一样,无不体现出他那幽默风趣、开朗大度的性情。分析其特点,大致有三。

(一)气势雄浑,豪放超迈

苏轼游许昌天宝宫时,应住持所邀,曾为吕祖殿题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庙貌与天齐,云去云来风不定,无异空中楼阁;

画工从地起,花开花谢景常新,真乃仙境蓬莱。

联语用“与天齐”和“空中楼阁”,说明天宝宫之高大雄伟;用“景常新”和“仙境蓬莱”,说明画工技艺高超。文辞典雅,气势恢宏,给人以天宝宫宏伟壮丽、高深莫测之感。

一日,苏东坡在一豪士家饮酒时,有一名媚儿的丫鬟伴舞。一阵轻歌曼舞之后,媚儿向东坡索诗。东坡据其身材高大、姿容美丽、舞技娴熟的特点,赠一联日:

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

歌喉婉转,声撼半天风雨寒。

联语在赞美歌舞的同时,采取夸张手法,“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用“龙蛇动”“风雨寒”,极言其舞姿之美,使人震撼。虽褒亦贬,形象生动,活跃了歌舞酒宴之气氛。

(二)幽默诙谐,饶有情趣

苏东坡在为舅舅做七十大寿时,先在寿联上写了四个大字“真、老、乌、龟”。挂起后使人吃惊不小,很多人认为东坡这玩笑开大了。正当人们惊异之时,但见他龙飞凤舞,续出如下贺寿联:

真真君子,乌纱盖顶;

老老大人,龟鹤之龄。

人们见后,掌声骤起。刚才还满腹狐疑的老寿星,此时也乐开了花,不住地点头称道。

一日,佛印与东坡同游。佛印忽见路边沟内有泥鳅游动,脱口出联道:

十百耍鱼沟内滚,泥拌千鳅。

东坡看了看佛印那光秃秃的头顶,诙谐地说:

三双和尚灶前蹲,灰泊六壳。

“耍鱼”,为泥鳅之别称。“十百”为“一千”,“三双”为“六”。佛印出句为实指,东坡对句为虚构。联语巧妙运用数字,前后呼应,幽默传神,趣味盎然。

(三)构思精妙,流韵远逸

苏东坡被贬往黄州任团练副使时,王安石曾出一上联相送:

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

当他与好友陈季常同游九溪蛮洞时,忽然对出王安石的上联: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一年秋天,东坡与二位学友赴九江二门赶考。途中突发大水,耽搁多日。待船赶到时,已经迟到了。考场的值日门官,见他们几位斯文儒雅,便想借机测试一下他们的才华。于是,根据他们的述说,脱口道:

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官,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达九江,十分来迟。

三位学友互视片刻,东坡急中生智,用倒叙法对道: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纵观苏东坡之诗词联文,样样精通,得心应手,随意娴熟,是古今文人多所不及的。本书选编了127篇诗联故事,为读者更多地了解苏东坡的生活轨迹、创作背景提供了方便;为世人更深刻地领会大文豪的诗联创意、颖异才思开阔了视野。诗词故事大致按年代顺序编排,对联故事分类编辑。东坡对联传世不多,至今没有看到一本专集。今以对联故事形式呈献给广大读者,权当作者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由于作者阅历不深,研究不够透彻,难免出现瑕疵,祈望专家学者指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