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华宝初中就读于博学中学。这是一所来自武汉的著名学校,前身系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牧师杨格非教授创办于1899年的博学书院,为我国最早的西式学校之一,在盛行科举八股文的时代,便有着“重理算,授生化,近自然,习英文,强体魄”的先进办学理念。
迫于战争的威胁,博学中学几经迁徙落地于重庆,虽早已改制为国人的私立学校,但仍秉承了先师“勤朴博学”的校训,沿袭了教会学校的育人理念,在文理课程之外,还特别重视体育锻炼和英语教学。
无论冬夏,早上6点学生们必须准时起床,十分钟后在操场集合做早操。每天清晨,起床铃一响,训育主任就出现在宿舍中,手里拿着一根竹片,毫不留情地掀起那些赖床不起者的被子,驱赶着他们出去锻炼。
学校规定,期末考试倘若其他课程不及格都可以补考,唯英语不及格者必须留级。迫于留级的压力,学生们都不敢对英语课掉以轻心,因此,该校毕业生大都体魄强健,且拥有良好的英语基础。
初中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班上转来一位新同学,被老师安置在林华宝旁边的空位子上就座。这位新来的同桌,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林袁二人不仅很快就建立起友谊,还商定了一个互助互惠的君子协定。
林华宝学习不偏科,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尤以数学最为突出。袁隆平则不然,英语成绩特别好,数学则非常糟糕。这并不是因为他脑子笨,不擅长计算,而是别有缘由——上小学时,他曾认真地请教数学老师:“负负为什么得正呢?”
不知是这位老师自己也搞不清楚缘由,还是懒于跟一个小孩子多费口舌,一句简单粗暴的话就把他打发了:“没有为什么,你只要记住负负得正就行了!”
他当然不会想到,这是个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凡事都喜欢探求个究竟的孩子,听到这样的答复就觉得数学是一门不讲道理的课程,由此便失去了学习它的兴致。
袁隆平课外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打排球、下象棋、拉小提琴,尤其擅长游泳,小小年纪不但掌握了各种泳姿,还具备横渡长江的体能。林华宝则是只“旱鸭子”,一直不敢贸然下水。于是,二人达成协议,取长补短,互教互学。这个听上去很不错的双赢计划,结果却不尽人意。
日后袁隆平笑言:“我教林华宝游泳,他教我数学,他很快就学会了游泳,我却还是不会解数学题,苦思冥想了整整一个晚上都没能解出来的题,到了林华宝那里居然五分钟就搞定了。”
袁隆平、林华宝,当年同用一张课桌的这两个人,日后都因突出的业绩与贡献而先后入选工程院院士,共同为培育他们的母校增了光,添了彩。抗战胜利后迁回汉口原址的博学中学,后来改名为武汉四中。时至今日,该校的校史馆中还陈列着他们当年合用过的那张课桌和那条长凳,各届校友间更是广泛传颂着“一张课桌走出两位院士”的佳话。(P16-17)
心力交瘁地与病魔抗争了数年,仍未能挽留住亲人的生命,意态索然的我不甘心被命运击垮,强忍住内心的哀恸,全力以赴地投入了为航天界院士写传的工作中。完成了《童铠院士传记》的初稿后,未及喘息,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林华宝院士传记》的访谈与写作。
受前辈们不同凡响的事迹、纯净高尚的人格、克己奉公的精神感染和滋养,让我在完成写作任务的同时,也得以平顺渡过了这段惨淡的人生逆旅。
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薛继忠、李颐黎、陈祖贵、包锦忠、许汉成、唐伯昶、徐仲珊、盛磊、贺卫亮等先生和冯幼芳、张秋梅女士的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以真诚的谢意。
还要特别感谢余雪敏阿姨及林音、林咏两姐妹,她们不仅对书稿的完成付出了心血,也给予我个人很多的温暖与支持。
还要感谢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张铁钧副社长和刘凯编辑。
受学识及水平的局限,难免挂一漏万,甚至出现谬误,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和塑造了一大批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理论功底深厚,技术水平高超,善于引领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孕育航天精神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全面、系统地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把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方法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为中国航天事业积累精神财富,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决定,组织编写一套《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以下简称《丛书》)。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同时也为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指明了方向。在中国航天事业“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新形势下,出版这套《丛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记载航天历史。航天院士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成长历程反映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轨迹。这套《丛书》不仅是航天院士个人的传记,也从不同侧面记载了中国航天从技术到管理、从思想到精神的真实历史。
弘扬航天文化。宣传航天院士,就是站在科学的高度,向社会各界全面宣传航天事业,弘扬航天文化,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传承航天精神。航天精神是包括航天院士在内的几代航天人,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提炼、传承而逐渐形成的,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丛书》全面反映了航天院士的学术成就、科学作风和思想品格,有助于航天精神薪火相传。
培育航天人才。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完成了新老交替,一代航天新人正在茁壮成长。《丛书》是泽被后世的人才工程,对于培育航天人才、发展航天事业、铸造新的辉煌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丛书》是一套具有航天特色的爱国主义教材,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热爱航天、投身航天、奉献航天,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再攀高峰,使中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续写辉煌。
高红卫
2014年1月
朱晴著的《林华宝院士传记》以传记的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我国著名空间返回技术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林华宝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1978年获国防科委重大科研成果一等奖,1985年、1990年先后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本书旨在弘扬林华宝院士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为中国航天事业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与精神财富。
朱晴著的《林华宝院士传记》全面、系统地总结航天院士林华宝的成长规律,把林院士的科学思想和创新方法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为中国航天事业积累精神财富,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记载航天历史,弘扬航天文化,传承航天精神,是具有航天特色的爱国主义教材,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