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活在吾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覃炜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母亲说的这些,和堂姐的母亲(我的伯母)后来告诉我的基本一样。有一年我和堂姐去一个江边的小镇看她的母亲,也就是我原来的伯母,这个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双手拉着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我们兄弟,老泪纵横:“侄儿,告诉你们,如果不是你伯爷把我天天打得跪在门槛下,我是无论如何不会改嫁的,我对不起你们啊!”那时候我们还不能够体会到老人的心情。

而我自己也大约在那一年,通过在县城工厂做工人的邻居找到了我的十叔:一个驼背的老人,在一家国营的杂货店卖东西,每餐饭喜欢喝一点酒,睡觉要把一个长枕头竖起来,

十叔好像没有房子,我们在一个好像是集体食堂的地方吃饭以后,晚上,十叔把我带到街边一户人家,他临时在走廊用门板搭起了“床”,我们叔侄就睡在简陋无比的“床”上。

那天晚上睡觉之前,十叔和我提及家乡的小河,问还有没有鱼捉。他说很想回家乡看看,可惜没有几个钱。“看看吧,过几年……”到第二年我再路过县城,想再探探十叔的时候,找到他过去工作的店面,一问,得到的是十叔已经过身的消息。

当我回家把十叔已经过身的消息告诉母亲的时候,母亲一脸茫然。“你父亲的兄弟,就这样的命!”

母亲说,父亲给人家看了很多年牛,长大了到京南(一个村子)给人打长工,“那是大户人家。主人对你父亲很好。如果不是土改,你父亲就不会回家了;父亲不回来,也就没有你们兄弟了,”

解放了,分田地。父亲回家的时候,那家主人给了父亲一台“飞人牌”缝纫机。父亲就是靠这一台缝纫机,用一个“长工”的身份,把曾经也是大户人家的“大小姐”一一我的母亲,在那样一个有些特殊的年代,娶了回来。

不过据说,父亲和母亲的婚事,并不顺利,也不如意。母亲告诉过我:隔壁一个村子,曾经有一个叫家珍的人,向她提过婚事。但是母亲选择了父亲,“因为看中你父亲老实!”而家珍认为,我母亲是看中父亲有一台缝纫机。

而根据堂姐最近告诉我的情况是,当时的父亲,由一个叫保棋的好友带着去和母亲相睇(相亲)的时候,为了掩饰自己驼背,背后盖着一顶大竹帽’而我母亲居然没有看出我父亲是驼背的,匆匆答应了嫁给他。后来母亲知道父亲驼背难看,就想悔婚不嫁了,但是父亲已经把摆酒席的帖子都派了出去。父亲向母亲求情:“你就是真不想嫁,也帮我做完酒席,让我向亲戚有个交代再走好不好?”

堂姐说,你母亲心软,退不了婚,就糊里糊涂嫁了过来。

“你姨妈不接受你父亲,她说她很难启齿叫这个驼背的人作姐夫。”这是母亲亲口告诉我的话。

可是我从母亲口中,听到的仍然是对父亲的欣赏。母亲说:“我们家的房子,原来已经倒塌了副屋,是你父亲打工回来重新修葺的;大门,是你父亲回来建起来的;那些祖坟,很多是你父亲选地方修建的。”

母亲甚至说:“如果你父亲人不好,人家会把一个家给他打理吗?如果你父亲不积德,为什么他那么多兄弟,就他留下了你们兄弟?”

隐隐约约从母亲口中知道,父亲打工的人家,是京南一户罗姓的人家。主人是一个寡妇,有些开明,所以她的女儿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广西一个报社,帮一个忘年交整理他表姐对革命烈士罗文坤的回忆文章,这个忘年交的表姐就是京南罗姓人家的人。

P4-5

目录

第一辑 吾祖吾亲

 003 父亲的名字叫建中

 009 妈妈,苦命的妈妈

 020 外婆姓戴

 024 五舅若飞

 030 六舅典陶

 035 九舅若萍

 038 二叔:我的“养饭爷”

 045 六姨惠英

 056 姨丈李彪

 060 堂姐碧群

 065 我的阿德哥

 071 弟弟小哲

 079 梦回故园 往事依稀

 086 冬,大过年!

 090 前厅旧事

 095 远去的贺村

第二辑 吾家吾邻

 103 阿娘名叫黄淑贞

 111 “鸡乸”七嫂

 114 正达三伯爷

 117 书声阿哥

 120 四兄颂声和他的军旅情怀

 124 二伯娘那一串龙眼果

 127 九月九,黄蜂绕瓦口……

 130 我村有个覃家福

 134 老郭

 139 白鸡村往事

 143 古和村遗事

 148 小河那边是屋地

 154 路过不田

 158 莫冲:一个小山村的人与事

 162 廊村这个村

 167 莫背的记忆

 171 过年的味道

第三辑 吾乡吾路

 177 且惊且险过童年

 182 榕荫下的岁月

 186 记忆中的大禾地

 191 冬天

 195 读书散忆

 199 冬回

 203 有个地方名叫险兵

 208 鸦雀塘旧事

序言

我与炜明结缘,是因为他的女儿可可是我的学生,后来我又不时地在他主编的《顺德视角》上发表一些时评短文。一来二去,我们便成了有码字同好的朋友。前几年到顺德调研,炜明还专门抽时间陪我去陈村考察。

月初,很荣幸接到炜明的电话,邀请我为他的散文集《活在吾乡》写序。他特地强调,可以不从文学的角度,而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来作出评介。依稀记得,上次在顺德时与他聊起很想做口述史的研究,可能就是因此令他想到了让我来作这个序。

儿时曾疯狂地爱读小说,那时是把演义小说当作历史来看的。后来当知青时,也曾和炜明一样,尝试着写过一些小说。改革开放以后,看到了国外记者写的关于普通人的纪实作品,顿时感到,这里面描述的才是真正的生活,后来国内也开始流行。扪心自问,为什么会被这些纪实作品拨动心弦?平心而论,是因为其中记录的凡人小事,总会与自己的经历有着种种奇妙的共鸣。

入了社会学这个圈,接触到口述史。圈内流传这样的说法:我们熟识的历史,大都源自官方文献,编撰者着眼于影响历史发展方向的大人物、大事件,不惜气力地精心雕琢;然而,对于在同样的时空条件下,普通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实在留白太多。口述史致力填补这个空白,落笔于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故”和“事”,并将这些小人物的故事以及由此发散开来的喜怒哀乐记录下来。不同人的不同故事积集起来,使后人看到的历史细节更加生动、更加翔实。

炜明的《活在吾乡》,立意是“为卑微者留痕”。沉浸在一篇篇回忆中的小散文,散布着“活在”的历时性的浓浓乡思乡愁。更重要的是,炜明写的是人,一个个围绕着、贯穿着他过往历史中曾经“活在”的人,其中的人情味甚至厚重到令人窒息,

炜明是站在这样的角度看待这部历史的:“以我的家庭,特别是我亲人的命运,乃至我自己的经历,无论如何都算是一个时代在一个农村、一个农民家庭投射出来的影子。我不能够说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悲欢离合,能够见证一路复杂变幻的中国,但是我敢说,由自己写下的一个普通山村里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肯定可以构成特定时期千姿百态的农村和农民的社会关系,我相信我的这些文字,组合起来可以让人得出这样的印象。”于是,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在中国西南部的农村流动着的历史中的社会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和社会关系。

的确,炜明所作,具有史料价值,折射出一个时代中农村与农民的生存状态。但以文学论,又是一部记叙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农村小人物的故事集。——我喜欢,因为我为书中小人物的遭遇而流泪。

内容推荐

由覃炜明著的《活在吾乡》是一本用系统性的回忆性散文反映时代、社会历史乃至民风民俗的散文专集。作者用十年时间策划,精心选择人物、事件,每一篇都是情感和细节非常动人的散文,合起来则可以看到一代人的命运和足迹。

编辑推荐

《活在吾乡》作者覃炜明著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我”生命中的亲人、老师、朋友对“我”人生的影响,以满怀感恩的心情回忆他们对“我”的恩惠和鼓励,使“我”从贫穷、颓丧的生活中振作起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之路和人生意义。

作者娴熟地运用语言,使作品既有乡土散文的平实质朴,又有个人写作特色和地域特色。书中使用动人的细节描述人、事、物,准确生动,信手拈来的民间说法,丰富了全书的语言和情感。

时而感慨艰苦条件下的人物命运,令人叹息感伤;时而在不经意间使用讽刺和比喻,使人捧腹大笑。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4: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