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有诗云:“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对二胡的记载。这里的胡琴指的就是二胡,说明二胡在唐代已经出现。到了宋代,有观点认为二胡为魏晋时期嵇康发明,因此又名嵇琴。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曾写道:“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稽琴格。”这是说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一名叫徐衍的演奏大师为皇帝演奏二胡,其间断了一根弦,徐衍就用仅存的一根弦将曲目演奏完毕。如此高超的技艺,不是一般人所能为。可见在北宋年间,二胡已经非常盛行。后来沈括又在《梦溪笔谈》中写道:“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这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既有了熟练的艺人演奏,又有高超的演奏技艺,可见二胡在当时的制作工艺也很成熟。
到了元代,《元史》中记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这是关于制造二胡最完整的记载,说明了制作二胡在元代依旧传承着严格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明清时期,二胡已经遍布我国大江南北。伴随着戏曲的兴起,二胡在戏曲演奏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二胡这个名称,是近代才出现的,意为有两根弦的胡琴。随着民间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各地文化的差异和地方戏曲的特色导致二胡也出现了很多种类,其中板胡就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伴奏乐器。
板胡在外形上与二胡差别不大,是随着清代戏曲的兴盛而产生的。地方梆子戏的兴起,带动板胡进入了黄金时代。因其是在二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把二胡用于发音的琴皮改成了桐木板,因此得名板胡,又名秦胡、胡呼、梆子胡、大弦等。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坚实、高昂,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板胡主要流行于北方,用于秦腔、京剧、河北梆子、豫剧等戏曲的伴奏,亦可用来进行独奏或合奏,是北方地区最常见的民间乐器之一。 板胡按照音色一般分为高音板胡、中音板胡和次中音板胡,其中高音板胡最为多见。它们在外形上大同小异。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板胡又衍生出了更多的品种,给各自适合的戏曲伴奏。如陕西的秦腔板胡、河北的梆子戏板胡、山西的晋中板胡等,大多是在传统板胡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加工的。经过一代代老制琴师和演奏家们的经验积累,板胡在我国北方的民间戏曲音乐中生根发芽,并成长为一棵茁壮的大树,将美好的音乐赋予大地。
西安,旧称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更是古代享誉全球的文化中心。伴随着大唐盛世的神话,二胡和板胡也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经代代传承,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胡和板胡的制作也已被收入了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P1-3
历时一年半,笔者拍摄各类照片两千余张,深入西安市一级辖区内的八九个县,接触和采访老艺人三十余位,最终从各类传统手艺中精选出十二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老技艺,汇编成《长安手艺活》一书。
恰逢2017年肇始,在新的一年中,这本书即将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面市。2014年的夏秋之际,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李挚找到笔者,谈起要编辑一部能够代表西安老手艺的书。经过多次的沟通和筹划,最终本书得以进入走访编著过程,可这个编著的过程,却异常艰辛。首先这些老艺人们大多散落在民间,无任何联系的方式,只能一路打昕,有些老手艺人已经离开了人世,而那些伴随了他们一生的老技艺,也因没有传承人而消失,不禁让人唏嘘;有些老手艺人已经远走他乡,将老技艺也带走,因此每每落空之事时有发生;有些老手艺人年事已高,或疾病缠身,或耳聋眼花,已经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几次都让笔者略有心灰意冷之意,但每每想起那儿时常见的技艺活儿,又重新燃烧起编撰之志。最终通过多方的打听,笔者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老手艺搜集起来,整理出版。
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民间技艺并加以保护。近些年来,因民族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以及各类保护政策的出台和执行,这些即将面临灭绝的手艺活儿都有效地保护了下来。各级地方政府也对传统的文化进行保护,或对老手艺人进行扶持,或对其艺术作品进行推广,使人们能够看到老手艺的艺术魅力,感受到老手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法替代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文化的传承,应该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本书涉及的十二种老手艺活,大部分已经获得了各级的非物质遗产保护,顺利地进入了保护名录,个别的至今仍旧默默无闻而又举步维艰地生存在民间,因而人们应该更加提高保护意识。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将保护老手艺推进到全民时代。
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关人类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文化。尤其是在西安这样的历史义化名城,老技艺名目繁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我们没有办法让时光倒流。每一门手艺都是有生命的,也是鲜活的,我们已经丢失的太多.而且已无法找回,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保护和发展,才能够将这些文化瑰宝更好地留在生活中。
从采访的所有的老手艺人口中,听到最多的就是传承二字。他们有的有了传承,有的至今无人问津,这也是老技艺所遇见的尴尬之处。没了传承,就意味着要灭绝。每当说到传承,那些老手艺人就不由得长吁短叹,更有甚者忍不住老泪纵横。可见这些老技艺对于他们来讲多么重要。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笔者深感做得太少.我们都每天忙于各类所谓的生计,而忽略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一个人若没有精神生活终究是一副空皮囊。为此笔者希望看到,只需我们的生活中有老手艺存在,就应通过各种方法将其保护、发扬光大,从自身做起,为一个永立在文化之巅的民族尽到应尽的责任。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再次对太白文艺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本社的责任编辑李挚、编辑蔡晶晶。以及诸位出版界的老师和朋友们的支持。另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智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您们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让我们一起对本书中的老手艺人们致以谢意,感谢你们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毕生付出。同时,对那些默默无闻散布在民间所有的老手艺人们的无私奉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穆海宏
2017.1.1
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古都。历史变迁,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文明,还有琳琅满目的艺术瑰宝。人类文明发展兴衰的脉络在那一件件艺术瑰宝上清晰可见。除了博物馆中的典藏之外,在民间也散落着各种各样见证人类发展史的艺术珍品,而将这些艺术珍品传承下来的创造者,我们称之为手艺人。千百年来,他们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为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默默奉献着。
然而,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历史不断地进步,更新换代必然会到来。因此,很多手艺活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更有甚者,在记忆中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在少得可怜的史料里才能窥得一二。
《长安手艺活》是一部记录老手艺的作品,以大量的照片与文字汇编而成。书中收录了西安市以及周边辖区的各类手艺活中的十二门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这十二门手艺全部来自于民间,每一门老手艺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和人文价值。它们从两个方面展现了长安民间艺术的特色:一方面,书中的老手艺收录于民间最基层,所涉及内容涵盖了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以及精神追求方面的特点。如文中的竹篾子编织、风箱制作、打铁、锔瓷等这些老手艺的诞生和发展都是从生活而来,展现的也是最普通老百姓的智慧。而造纸、剪纸、泥叫叫、皮影、泥塑、鸟笼制作以及撕画则反映出的是普通百姓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呈现出的是长安民间手艺的璀璨和辉煌。另一方面,则是以长安厚重的历史为出发点,所收录的手艺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时代脉络.可以从中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如造纸术,始于东汉时期的起良村,而最新的手撕画也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书中清晰地反映出不同时代民间艺术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艺人们所传承的并不单单是一门手艺,而是一种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一直延续至今,而且从中会诞生出新的民间工艺,这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长安龙兴之地,人杰地灵,诞生和繁衍的文化让人目不暇接,大大小小的传统工艺上千类,从这些琳琅满目的手工技艺中,仅以十二门独特的老手艺试图全面阐述民族文化的传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应该引起我们现代人的深思。我们应该从这些传统技艺入手,进行挖掘整理,将更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展示出来,并加以保护和发扬。这是我们伟大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宝贵精神食粮。
编者
2016.1.30
穆海宏著的《长安手艺活(十二门老手艺)》收录了十二门长安老手艺,其中十门都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些手艺活作品扬名海内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比如剪纸,造纸等。作者实地采访老手艺传承人,竭力呈现最真实的手工艺制作过程,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穆海宏著的《长安手艺活(十二门老手艺)》根据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筛选出手艺名录,并结合传统认知,以西安周边手工艺为主线,用中心城市大而强的张力反衬出边缘小手艺的存在感,力求呈现一种平静生活的基调。官方非遗名录中严肃的官方语言带给读者的生疏感与经过非遗筛选留下的不被注意的空间是构成本书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