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三知”
生活总会碰见些意外,尝到没预想到的滋味。前些时,和全国一帮作家到南雄采风,就有这种感触。走访梅关古道时,中途不期遇上大风雨,一时有些扫兴;可在寻找躲避风雨地方之际,却发现一旁有块名为《赏梅宝典》的木牌子,一下子令我眼前一亮,心中那点不爽悄然消逝,不由冒着风雨饶有兴趣地驻足观看。
牌子上赏梅要“三知”即知色、知形、知香的内容,竟让我浮想联翩:梅关古道两旁各种梅树数不胜数,是闻名的赏梅佳地,是南雄的景观亮点。开花季节漫野姹紫嫣红,来赏梅者摩肩接踵,普通人欲知各树迷人繁花的妙处并非易事,有这“三知”,情况则大为不同,大可循其引导去欣赏品味了。立此牌子,不能不说是南雄人善解人意之举。更可贵的是,这“三知”内涵丰富,还道出了可广加沿用的哲理,不仅是赏梅的宝典,也是观察认识事物的秘籍。
这么一想,往事历历再现,我随之顿悟:我认识南雄,不也堪称是个“三知”的过程。
对于南雄,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到桂林陆军学院工作时就有所听闻。当时,有位战友是南雄人,经常用家乡的烟叶切丝卷“喇叭筒”抽,并津津乐道地向人介绍家乡与烟有关的趣事。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南雄盛产烟叶,给许多名烟提供原料,名闻遐迩,好烟的人大都爱弄点南雄烟丝来抽抽。
十多年前,我曾出差到过南雄,来去匆匆,留下的依然是个烟叶产区的印象,韶关卷烟厂正是得益于南雄盛产烟叶而建起来的;不过,也知道南雄还是古代开发岭南、人口南迁的重要通道,形成了独特的珠玑巷文化现象,广府文化主要起源于此。
现在参加“全国百名作家走进中央苏区——南雄”采风活动,将对南雄进行更多的了解。
顺着这个思路,我豁然明朗,要真正认识一个地方,大抵离不开把握其过去、观察其现在、预测其未来。这次采风不妨对南雄再来个“三知”:了解其历史沿革,明白其底蕴渊源,以理解其当下进取的策略、举措和实效;掌握其现状,以展望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和预期目标。
于是,此后到了其他地点,我就格外留意有关南雄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还阅读了许多文字资料,从中有了不少的收获。
历史上,为开发管理岭南,秦在南雄始设梅关,后经各代更修,尤其唐朝张九龄请旨拓路,畅通车马,渐成为中原人南迁的重要中转站、集散地,频繁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使本土文化与之碰撞兼蓄发展,并随着人群的继续迁徙向珠三角等地区散发传播,再经过与新迁地原有人文的交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府文化,所以被称之为广府人的发祥地。国内以及海外各地广府人经常回南雄来寻根认祖,又给它带来了不同地方的文化。而且南雄还是我党革命初期的重要根据地,1928年2月18日就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经来到这片热土,打过大仗胜仗;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率部在此坚持了三年多的游击战,写下了《登大庾岭》《偷渡梅关》和《梅岭三章》等光辉诗篇,至今仍留有不少“红色”印记。这就使南雄的文化元素十分丰富多彩,构成了可贵的历史人文资源。
几经变迁,现在的南雄,各个方面都有了发展,已被评为中央苏区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产粮大县、中国黄烟之乡、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恐龙之乡、中国特色竹乡、中国姓氏文化名都、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文化先进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广东省财政直管试点县、广东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世界广府人发祥地,可谓荣誉异彩纷呈。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南雄正利用所具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确定“打苏区牌,走生态路”,实施“工业强市”、“旅游旺市”、“民生优先”、“生态城乡”、“姓氏名都”和“法治南雄”六大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南雄协调发展、焕发新貌,使这颗粤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鉴于历代延续的传统和今天打下的基础,不难预见,南雄“打苏区牌,走生态路”,将会越走越宽越远,发展将会逐渐加快,区位提升将会继续爬高。假以时日,未来呈现在人前的,将是一个更具动力、活力、实力和魅力的南雄。
由此来看,我对南雄的“三知”,且来且深,认识跟着逐步提升。进而我发现,南雄这“三知”不仅在告诉人们赏梅的方法,更是在传承一种传统文化。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