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故事,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故事。
郭明著的《青涩年华》中故事多在一二千字,读者朋友可在繁忙之余的闲暇里,在紧张之后的松弛时,撮其一、二以阅之,或可会带你进入尘封的记忆、忘却的岁月;或可会令你蓦然想起业已失联的老友、曾经的故旧;或可会在品读中的一笑一乐后,凝成一段思索,生发一点启发;或可会……
| 书名 | 青涩年华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郭明 |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故事,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故事。 郭明著的《青涩年华》中故事多在一二千字,读者朋友可在繁忙之余的闲暇里,在紧张之后的松弛时,撮其一、二以阅之,或可会带你进入尘封的记忆、忘却的岁月;或可会令你蓦然想起业已失联的老友、曾经的故旧;或可会在品读中的一笑一乐后,凝成一段思索,生发一点启发;或可会…… 内容推荐 郭明著的《青涩年华》是一部以记事为主的散文集,全书着力写“他”之青少年时代的青涩之事,一事一记,累计近百篇,全书分二辑。其中第一辑“青涩三忆”,又分童年之忆、少年之忆和青春之忆三部分;第二辑“青涩三路”又分求学之路,求变之路和求文之路三部分。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青涩三忆 一、童年之忆 1.记忆,从陶家巷开始 2.抢饭 3.放牛伢 4.1加1等于1 5.麻哥 6.新手绢 7.养鸽子 8.在路上 9.吃喜酒 10.给牛屁股挠痒 11.罚站 12.渡口设卡 二、少年之忆 13.挖藕 14.打老叶 15.身教 16.作文上了宣传栏 17.见荤吐 18.闸刀盒之争 19.笛鸣月夜 20.配角 21.“真不会” 22.代写家信 23.三镇两日逛 24.黄老师的故事 25.张老师的话 26.挖沟 27.“调戏” 28.仰望星空 三、青年之忆 29.10分工 30.劳动的余兴 31.坟包上的工棚 32.记录员 33.无聊的冒险 34.招惹是非 35.“三门干部”二三事 36.互勉出乡关 37.说话算数 38.八个馒头 39.检讨 40.周副校长的遗憾 41.三拜岳父 42.三钵白酒 43.淘气学生更尊师 44.顶风冒雪不负约 45.出土文物修复照 46.治癌药的奇效 47.英语课不是英文课 48.挤班车 49.反扒 50.独立开伙 51.学以致用 52.“名人” 53.三辩余教授 54.退鞋 55.换衣 56.突袭听课 57.灌煤气 58.教书先生礼数重 59.辅导老师 60.“新闻故事的故事” 61.扭捏 62.斗奸商 63.沙头角的故事 64.半个医生 65.纵江擒贼 66.幸遇“狂龙” 第二辑 青涩三路 一、求学之路 67.弃学受阻上中学 68.无奈读中师 69.终圆“大学梦” 70.报考华师 71.考研 二、求变之路 72.饯行酒前后 73.入选“市级人才库” 74.错过 75.第一次调动 76.底线阙如 77.第三次调动 78.迟来的爱 三、求文之路 79.处女作 80.译作 81.“揭榜”之作 82.应邀之作 83.挂职见闻之作 后记 试读章节 1.记忆,从陶家巷开始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那年秋天,秋之脚步走得特快。秋高气爽没过多时,便开始了秋风细雨,树上翻转的黄叶没挂两旬便在风雨中渐次飘零。 武汉龟山脚下的一片民宅社区,屋舍几无砖砌水泥垒,倒是木制板房栋连栋。由于政策性的人口骤减,在这十月的清晨里,显得特别的清冷和寂寥。 尚只四岁的他,已于前几日随妈妈再次来到了这里。因他家在城里的“祖屋”(祖上在此所建之屋)就在这片“栋连栋”的木板房中间,且其父就住于此,并在一家工厂上班。他这次来,本是陪妈妈看医生的,恰巧,住同一街坊的伯爷爷去世,让他代替了伯爷爷尚未出生的孙子,双手端着遗像送葬,他朦朦胧胧地有点骄傲。 这天清晨,从被窝里醒来,一看身边没见了爸妈,但他没有哭叫,因这已是数天来的老常态了,他估摸着爸爸可能上班去了,妈妈可能只是先起了床。于是自个儿从被窝里溜出来,仅穿单衣单裤,靸着鞋便无声响的到厨屋门前打探妈妈的行踪。哦,原来妈妈在生煤炭炉,小妹妹还在厅堂的摇窝里酣睡。他一声“妈”,把妈妈的注意力很快扯了过来。妈妈回头一声喝:“别大叫,莫把妹妹叫醒了!快到房间里去,我马上来跟你穿外套!”看到了妈妈,他放心了,而对妈妈的话却置若罔闻,倒是扭头跑到厅堂,又兀自打开大门,探头街市。 门还只是开启了一条缝,哇,一股凉风裹着香气乘虚袭来。“怎么这么香呀?”他的小嘴唇下意识地嗒了嗒,吞了一口涎,原来是油条、米粑的浓香。他扭头大声喊:“妈妈,我要吃油条!”妈答道:“什么?要吃油条!没钱。今天晚上你跟你爸爸要钱要粮票吧。要到了,明天我带你去买。”他说:“不行,我就要今天吃!”这时,妈妈很快地拿着他的夹衣夹裤冲过来,自个儿却不由地咳嗽起来。 木板房隔音效果差,娘俩的对话,早被早起的邻居大妈听闻。友善的邻居大妈答腔道:“小客伢,我借你钱和粮票,晚上跟你爸爸要过来还我,好吗?”他扭头直盯盯地望着妈妈,妈妈没答理,只顾给他穿衣。这时,邻居大妈已从隔壁过来,硬塞给了他钱和粮票。妈妈瞟了一眼,顺势点头道:“好,好!快去!”说完又去忙自个儿的事了。 那飘来油条、米粑浓香的摊位,并不在他家门前的马路边,而是在马路斜对面的巷子里不远处。他知道,那巷子叫陶家巷,那是周围百十来米内唯独有店铺的巷子。因他在“常来常往”时,尤其是近些时候,常被大人们带去那巷子里的杂货铺买零食吃,甚至在大人的“关照”下去打酱油什么的。陶家巷,对那时的他而言太有感情了。 门前的马路并不宽,而且人车寥寥。站在大门前,目光依稀可见升腾的油烟。大妈仍像往常一样,自个儿站在屋檐下,让他亲自去,并叮嘱他:“慢慢走,大妈在这儿看着你嘞。”同时也大声地招呼摊主。摊主根据大人的“招呼”,很快地收了他手上的钱和票,并且给了他油条和米粑,还帮助他用两支筷子穿着拿好,再往回走。他乐滋滋地,眼睛紧紧地盯着油条和米粑,一路快行,屁颠屁颠的。大妈在马路对面大声鼓励道:“真行!” 正在彼此高兴之时,忽地从陶家巷临近门前马路出口处的更小的横巷口处,窜出一个大男孩,还没让大家看清面容,便迅疾地抢走了他的筷子及筷子上的油条、米粑。他傻了眼,大妈也傻了眼。好一会儿,静静地看着大男孩一边大步奔跑一边往嘴里塞油条。大妈跺足怒吼,回过神来的他也大声哭喊起来。可那家伙已不见了踪影。 之后,又是大妈牵着他的手重新去买。 清凉的早晨,徐徐的秋风,连排的木屋,狭窄的巷道,忽地窜出的大男孩,那十三四岁的模样,蓬头垢面,颀长细瘦,尤其是那满身的污迹和那一长一短的半截长裤,让人记忆深刻。料想大男孩好多天都没吃上饱餐了。 这一幕这一景,形成了他永恒的印象,也开启了他的人生记忆:或许因为那垂直于祖屋门前马路的陶家巷,或许因为那抢夺油条米粑而形象少见的少年模样,或许因为油条米粑在此后好长好长时间里再也没有进入他的生活,或许因为此前的生活是懵懂的,而接下来的生活太有记忆了…… 就在他“油条米粑被抢”的次年早春,妈妈因病溘然离世。其时,他年仅4岁半。再过没两月,比他小近3岁的妹妹也逝去了。 自此,好长好长的时间里,他再也没去那在城里的祖屋了,更没进那陶家巷了。或许正是如此,陶家巷成了他长久的记忆。P3-4 序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故事,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有某些雷同,然而,社会中,芸芸众生中的他或她,因其所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家庭影响等差异,其故事也有所不同。 本书中“他”的故事,因有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等多重影响,因而具有其独特性,故事中的“他”也便具有了“这一个”(恩格斯在谈文学评论时常引用的一个概念,意即“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之典型特征。故而,即便非大人物、大名人的“他”的琐屑故事,也还有些许的写作成书的价值,进而想必其成书后也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上世纪50年代,他出生在昼夜奔腾不息的汉河边,出生在城里有屋、乡里有房的并非偏远的小村垮。接下来,他本可与其他农村“半边户”(一般系指父在城母在乡的农业户)的孩子一样愉快地成长,可不久即发生了他人生的重大变故——母亲早逝,父亲再婚。热心肠的至亲和近邻经过较长时日的协商,将他交由伯父伯母继养。接下来,他应可无忧无虑地生活,可在狭隘和愚见弥漫的整个村落,无亲娘呵护的孩童,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另眼相待和情感的冷落。自此,那只有自知的无以言表的感觉,便深深地烙在了幼小心灵上;加之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倔犟性子,小学阶段的他,便在懵懂中有了一种潜在的抗争意识——与不顺境遇抗争,与不平待遇抗争。从小学至中学,在莽莽撞撞中,总算渐次认识到了“人从书里乖”、“一屋不读书一屋都是猪”的粗浅道理;再后进入高中,在无痕的几脚中迈入青年期后,便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帖子贴到了自己的蚊帐中,把“今生无作为,要他百十来斤干什么”的誓言,刻在了自己房间的破桌面上。此时的他,虽还不知他的“作为”究竟是什么,可自此始,不甘平庸,奋斗不已,便成了他生存、发展的人生主线。好在那时代,那社会和那“典型环境”,给了他更多的是正面引导——勤学多思、自立自强、诚实正直、乐善向上。在潜滋暗长中,这些正面人生应有的品格,也渐次成了他人生的基本色调。如此,在其莽莽撞撞的青葱时代里,也便有了“他”的诸多的“这一个”的青涩故事。 无论何人之人生,均可构成一部丰富多彩的凸凹起伏的长篇故事集。只是其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影响、所受教育及人生际遇等之不一,便有了各自“长篇故事”之特色。关于人生,人们总是喜欢简言概括,什么波澜壮阔的人生,清淡平凡的人生,悲怆凄凉的人生,猥琐阴暗的人生……,而其实单色的人生是少有的。关于人生之长篇故事,倒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每个人的故事皆由许许多多连绵不断的短小故事组成。短小故事则是人生长篇故事之片段,这些“片段”之中又有不同之色调。如独立成篇,当然会是小巧紧凑。“他”的人生故事亦然。限于写作者的精力和能力,也考虑其可读性,本散文故事汇编皆选取“他”之童年稚趣、少年倔犟、年轻冒冲之事以小记,且概为生活、学习之类的“偏史”、“旁传”,单独成篇,并冠名“青涩”。青涩者,不成熟也。不成熟中,有莽撞,有抗争,有探索,更有奋进。 本散文故事汇编,既然写“他”之童少趣事、青春往事,无疑多有“原型”作支撑。但为弥补记忆之残缺,将就故事之完整,在事件、人物、场景,甚至时序上,也没少移花接木、穿凿附会之“创作”。书中故事多在一二千字,读者朋友可在繁忙之余的闲暇里,在紧张之后的松弛时,撮其一、二以阅之,或可会带你进入尘封的记忆、忘却的岁月;或可会令你蓦然想起业已失联的老友、曾经的故旧;或可会在品读中的一笑一乐后,凝成一段思索,生发一点启发;或可会…… 后记 一天,几个朋友在一起品茶聊天。其中一位对文学写作颇有志趣的年轻朋友对著者说:“您过去写过也发过一些文学短文,我们觉得读来颇有趣味。现在您又忙后赋闲,可否将您过去的一些经历过、听闻过的有趣事儿写成故事或散文,汇编成册,让我们后辈对当初社会人文多一分了解,也为您的同龄人增加一段勾连有趣回忆的笑谈和思索,还可为广大读者朋友”该年轻朋友的话未完,在座几位便七嘴八舌地“怂恿”起来:“是呀,你平时跟我们闲谈的一些‘故事’还是蛮有趣的,假如再加工一下,更加文学化一点,也是颇有价值的”,“相信你一定能写成一部好作品!我们期待着!” 在朋友们的“哄抬”下,在初始赋闲的日子里,“创作”之情还真被激发起来了。此其时,还坚决地放弃了原已拟写的《乡村经济能人散记》一书的初稿,也坚决地放弃了汇编过去自己发表过的小“豆腐干”之文集的想法,把思绪完全地“拉”到了“他”之早年往事之中,东拼西凑地写作起来。一篇、两篇。居然一口气写了近百篇,打印出来一统计,竟有20余万字。说实在的,看着案桌上厚厚的一摞打印稿,心底油然升起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毕竟,那是数月夜以继日的劳动成果呀! 既往的写作经验,文稿初成时料定瑕疵不少,故而有意冷却之。时过数月,当办完另事后再次阅读时,果不其然,当初的感觉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到底是一气呵成之作,深感粗糙!于是,又拿起笔,首先围绕“早年”、“青涩”之定调,进行了删减;其次,又在“创作”上着了一些墨。接下来,又去请对文学有着深厚感悟的老艾同志评点。老艾同志系同地区同时代人,对当地之风土人情悉数于心,真诚地提出了许多切实的意见。本人又一次修改。再后,又请建平同志以“编者”身份进行删改编排。最后再一次地“推敲”,便成了今日书之模样。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用的插图,因无法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请作者见书后,及时联系我,我定当面表示感谢。 今之成书,还应特别感谢吾弟以平一遍又一遍的辛勤打印及字词之校订,同时也感谢吾妻及一批好友的鼓励和支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