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队列之末(Ⅰ有的人没有)(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国)福特·马多克斯·福特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有的人没有》是20世纪初英国小说家福特·马多克斯·福特的长篇小说,系《队列之末》系列小说第一部。书中讲述战争的荒谬和人的脆弱,尤其是对一战英国贵族的影响,讲看起来安定的世界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战争。书中一并穿插有三个主要主角情感纠葛,从不同的角度反思战争即是主旨。

内容推荐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著的《队列之末》是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经典作品,写于1924—1928年间,故事跨越一战前后十年,讲述十年间男女情事的纠葛、战争前后的社会图景、人心动向,以及战争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作品不仅绘制出恢宏历史画卷,也勾勒出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恶意的艰难。当个人坚持的原则遭到全世界背弃,内心的纯净与无私遭到全世界的误解和中伤,是缴械投降,是奋争到底,还是坦然接受?

《队列之末》共分四册,本书是其中的第一册《有的人没有》。

目录

导读

卷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卷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试读章节

因为,如果这些聚会不直接代表他已经进入上流社会的话,它们至少可以被当作一块通往一流政府工作的那条需要谨慎的漫漫长路上的垫脚石。而且,与自己对事业或职位彻底漫不经心的态度相应,提金斯还对朋友的野心带有讽刺意味地表示同情。这段友情有些古怪,但友情中的古怪成分常常保证了其持久性。

作为一位约克郡绅士最小的儿子,提金斯所享有的都是最好的——一流政府公务员工作和上流社会人士能负担得起的最好的生活。他没有野心,但他所拥有的东西都不请自来,这在英国是理所当然的。他有本钱为自己漫不经心的穿着打扮、身边的客人和表达的观点负责。他有一小笔他母亲账下的私人收入,一小笔来自帝国统计局的收入。他娶了一位家底殷实的太太,而他自己说话的时候,以一种托利派的方式,充分掌握了讥讽和嘲弄的本领。他二十六岁,但是块头很大,像约克郡人那样浅肤色,不修边幅,比他这个年纪应有的体态还要胖一点。每当提金斯选择发表一番关于影响数据统计的公众倾向的言论时,他的上司雷金纳德·英格比爵士都会认真地听。有时候雷金纳德爵士会说:“你是一本写满准确事实知识的、完美的百科全书,提金斯。”提金斯认为这是他应得的,因此会不作声响地接受这一赞扬。

听到雷金纳德爵士这样的话,如果是麦克马斯特,则会咕哝道:“你真好,雷金纳德爵士!”提金斯认为这样的回答非常合适。

麦克马斯特在部门里的资历稍老一些,因为他很有可能年龄也要大一点。因为无论是他室友的年龄,还是他确切的出身,提金斯都不十分清楚。麦克马斯特明显有苏格兰血统,一般人当他是所谓“牧师住宅里长大的孩子”。毫无疑问,他其实是库珀。的杂货店老板或者爱丁堡的火车行李员的儿子。这对苏格兰人来说没什么问题,而且,因为麦克马斯特得体地对他的出身表示缄默,已经接受了他的人不会——甚至都不会在心里——提出任何质疑。

提金斯一直以来都认可麦克马斯特——不论是在克里夫顿。,在剑桥,在法院街,还是在他们在格雷律师学院的房间。因此可以说,他对麦克马斯特有着深深的喜爱——甚至是一点感激之情。而麦克马斯特对他也像是有相似的感情。当然,他一直以来都尽可能地帮助提金斯。麦克马斯特在财政部做雷金纳德’英格比爵士的私人秘书的时候,提金斯还在剑桥读书,麦克马斯特就向雷金纳德爵士提到了提金斯身上许多卓越的才能。而一直在为了心肝宝贝——刚成立的新部门——寻找年轻人才的雷金纳德爵士,也十分乐意地将提金斯收为他的三把手。另一方面,正是提金斯的父亲向财政部的托马斯·布洛克爵士推荐了麦克马斯特。而事实上,也是提金斯家——准确地说是提金斯的母亲——给麦克马斯特提供了一点资助以让他在剑桥完成学业,还在城里安了家。他已经部分偿还了这一小笔钱——当提金斯回到城里的时候,他在自己的住处给提金斯找了个房间。

一个苏格兰年轻人能有这样的地位在当时是不稀奇的。提金斯可以去晨问起居室,对他肤色白皙、体态丰满、圣人一般的母亲说:“看,妈妈,这个叫麦克马斯特的家伙!他需要一点钱上完大学。”

他母亲会回答:“好的,亲爱的。多少钱?”

如果帮助的是一个英国的下层年轻人,这反映的就是一种阶级责任。对麦克马斯特来说,则并非如此。

在提金斯最近碰到麻烦的这段时间——四个月前提金斯的妻子离开他,和另一个男人私奔去了国外——麦克马斯特充当了一个除他以外无人可以胜任的角色。因为克里斯托弗·提金斯的感情建立在彻底的沉默寡言上,在任何情况下,只要谈到感情他都是这个样子。从提金斯看世界的角度来说,人们并不“谈论”什么。他们甚至不去考虑他们自己的感受。

而且,事实上,他妻子离家出走一事把他所有能意识到的情感都抽空了,关于这件事他说了不到二十个字。这几个字主要是向他父亲说的——当时,他高大魁梧、满头银发、身板挺直的父亲无声无息地就飘进了麦克马斯特在格雷律师学院的客厅。在五分钟的寂静之后,他说:“你会跟她离婚?”

P6-8

序言

在英国文学史上,福特·马多克斯。福特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比他早一代的作家们将其视作惹人厌的新潮人物,而自视为新时代真正书写者的现代派作家又把他划入了令人厌烦的老朽当中。在现代派作家海明威的巴黎回忆里,和福特一起在咖啡馆喝酒纯粹是受折磨。这位年长的作家先点了一杯味美思酒,随口又改成白兰地加水,等到酒上来之后,他却又非说自己点的是味美思酒。不光如此,他的言谈也无聊得很,他邀请海明威去参加自己的聚会,不论海明威重复多少遍自己曾经在聚会的地方住过两年,福特只顾着唠唠叨叨要怎么才能找到地方。他还不忘给海明威指明,曹经是英国军官的自己,自然是一位绅士,而海明威虽然是位好小伙子,但永远成不了绅士。海明威只好回忆诗人庞德是怎么给他描述福特的,提醒自己福特“只有在很累的时候他才撒谎,他是一个很好的作家,他经历过很多很糟的家庭问题”。就算这样,海明威发现自己也没有办法把庞德的评价和面前这个嘟嘟囔囔的大个子中年人联系起来。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记下的这一笔恐怕是很多人对福特的唯一印象,不过,海明威在回忆录里并没有提到,当时还名声不显的他有三则短篇小说发表在文学杂志《大西洋彼岸评论》上,这份杂志的主编正是福特。海明威担任过一期《大西洋彼岸评论》的特邀编辑,还曾想取代福特成为主编。在回忆录里贬低福特难免让人觉得海明威是在发泄心中积怨,多少有点“弑父”的嫌疑。福特·马多克斯·福特也绝非海明威回忆中糊涂无聊的傲慢老作家,如果没有福特,海明威和他的现代派朋友们登场的时间只怕要大大推迟。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原名福特。赫尔曼·休弗,一八七三年出生在英国萨里郡的默顿市(现为大伦敦市的一部分)。福特出身于艺术世家,按照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说法,福特的“出身和幼年经历逼他只能去过艺术家的生活”。他的外祖父福特·马多克斯·布朗是英国拉斐尔前派著名画家之一,他的父亲弗朗西斯·休弗是《泰晤士报》著名的音乐评论家,而他的教父则是英国十九世纪晚期著名诗人阿尔杰衣·斯温波恩。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福特的确被熏陶出了超乎常人的文学才能,十八岁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棕色的猫头鹰》,一生共出版了七十多本小说、诗歌和评论文集。在他的朋友、美国作家和评论家亚伦·泰特的笔下,福特几乎就是一位文学天才。他通晓古今欧洲文学,从希腊罗马文学到当代的欧洲各国文学无不涉猎。除了母语英语,福特还自如地在法文和德文之间游走,意大利文阅读也不成问题。泰特回忆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一家法国的出版社想出版福特的小说《好兵》,请福特介绍一位翻译,结果两个月之后,福特把自己的小说用法文重写一遍交给了出版社,无怪乎泰特惊呼福特是“最后一位伟大的欧洲文人”。  一九○八年,福特创立了《英国评论》。他自己开玩笑说,创立这份杂志是为了发表哈代那些没人愿意发表的诗歌。不过福特的野心其实不小,他在发刊词中写道,这本刊物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想象文学一次在英国发展的机会”。很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文坛甚至欧洲文坛顶尖人物都纷纷聚拢到福特和他的评论周围。《英国评论》第一期的作者名单足可以让所有文学刊物主编嫉妒得发狂:托马斯·哈代、亨利·詹姆斯、约瑟夫·康拉德、约翰·高尔斯华绥、托尔斯泰和H.G.威尔斯等等。作为主编的福特不仅仅能够吸引这些文坛大豪,他还不遗余力地发掘、提携新作家。后来为人熟知的美国诗人庞德、英国作家D.H.劳伦斯都是在福特编辑《英国评论》的时候被荐入文坛的(用庞德的话说,劳伦斯是福特“从伦敦郊区的寄宿学校里挖出来的”)。在福特故去之后,他对年轻作家的热情在他人的回忆中也常常被提及。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略微夸张地说:“和福特说一次话,就能让年轻作家飘到羽绒一样的云朵之上,出版商和编辑们会争抢他的作品,当他早上醒过来的时候,会有一打出版商和编辑在他家门口扎营等候。”

……

福特在写作这本小说时运用了纯熟的现代主义手法。整部小说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展开,他带领我们从一个角色的头脑中跳到另一个角色的头脑中,而小说的语言也从来不会直接把关键事件呈现给读者,它总是在伸展枝蔓和游移,碰一下,然后又赶紧缩回去,绕开,最后在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地方不经意地提起,绝不用任何确定的语言简单地为事情定性。换句话说,福特用虚构语言重构了生活的朦胧和不确定。故事中没有任何俯视众生的视角,读者必须和角色一起前进,一起选择,一起承认错误。关于福特的语言特色,英国作家V.S.普里彻特有很经典的评价:“混淆是他作为小说家的主要艺术特征,但他迷惑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展示一切。”

对读者来说,现在重读福特的这部小说,还有超越狭义的文学的意义。虽然历史学的考据、经济学的统计,甚至政治学的阐释都给我们提供了解释百年前战争的种种可能的答案,但是这些理论似乎都没有办法再让我们回到一个世纪前做出决定的那些人的头脑中,无法再直击他们心中的权衡和割含,也没有办法让我们感同身受地体验生活在战火中普通人的压抑和无力。文学作品似乎是唯一让我们有可能近距离触碰一个世纪前那些被战争摧毁的灵魂,和他们一起品尝战争恶魔被释放出来之后人间的辛酸苦楚的途径。从这个角度说,文学作品可以算得上是“主观”的历史,字里行间封存的正是过去世代的心灵历程。昔人已逝,但是保留在文字中的挣扎和痛苦会让后来的我们,面对类似的情景时,多几分谨慎,少几分动辄喊打喊杀的戾气。

肖一之  二○一四年秋

于布朗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称得上伟大作品的英文小说数量不多,《队列之末》是其中一部。

——W.H.奥登

之前我并不知道这部书,我想,这是一部被人们遗忘了的伟大作品。我现在依然不断地重读它,依然迷恋着它,捧起来就不想放下。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假如现在就把这部书埋藏起来,三百年后再取出,得到它的人一定能得到二十世纪初英格兰的翔实图景。

——《书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6: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