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最大的支撑点
很多人羡慕小K,在年纪这么小的时候,就可以有出国学习的机会,甚至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当然从这个方面来说,小K也的确是运气不错,但是大多数人无法体会不同环境中适应语言的辛苦。
所以很多人希望可以复制小K这样的学习过程。而我要说的是,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所以完全复制别人的教育经验,不见得对孩子好,而我认为可以复制的,是孩子学习的观念、方法,是我们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管是身处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国度,能学习到正确的观念教导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其实一开始,我们是跟着小K爸一起去苏格兰留学的。而小K爸毕业后到德国工作,并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只是我们在小K爸获得工作时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对当时来说,并不知道是对孩子好还是不好,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可以全家人一起去体验一种新的生活,这是很难得的一个机会。
所以我们跟着小K爸到欧洲“上学”,一开始只是一个很单纯“全家一定要在一起生活”的决定,却意外地让我们收获了许多珍贵的想法与经验。
小K跟着爸爸上学受到的身教影响就是经常在爸爸写论文的时候在一旁“陪读”——当然那个时候小K还无法真的“读”什么东西,只是拿着绘本在一旁装模作样,并且画画图,让自己感觉也和爸爸一样在“做功课”,而到了后来小K爸毕业后,这却变成了小K一个可贵的阅读习惯。而在德国,更是鼓励每一个人终身学习,因此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到的是“生活的态度”。
我相信大多数的人以为,只要将孩子放到那个环境之后,孩子就自然而然可以适应,可以学得很好,因此很多中国父母亲愿意花大把的钱、忍着和孩子分离的痛苦,把孩子送到国外的寄宿学校,期盼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当然是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但是更多的是失败的例子,只是不为人知罢了。而这过程中,失去的是什么?是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关系,错过的是孩子的成长,这个成长的过程是需要父母亲的,而此时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最需要关怀的时候,却必须独自面对陌生的一切,包括陌生的语言、环境和同学……父母以为这是为孩子好,但许多后来都演变成与孩子的关系渐行渐远,没有太多交集。
小K和上述的孩子不同的是,当他面临这些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我们都在身边陪伴他,让他有一个强大的支撑点,往后的学习和适应,也因为这个原因而越来越好。
我们从苏格兰搬到了德国,全家人开始学德文,并适应德国的新生活。不得不说,身教真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养,有时候不必多说,就可以达到比说教还好的效果。
通常孩子对于新的语言、新的环境,一开始都是排斥的。对于德语,一开始的态度也不例外,后来他渐渐发现,克服这个新环境是我们全家人的“课题”,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需要克服语言和环境的问题,因此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就减少许多,学习和适应能力也就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大多数的人都是不喜欢改变的,因此很多父母亲出外工作的时候,会将孩子留给家里的祖父母帮忙带,有人可以分担带孩子的重任并非不好,但长期下来,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孩子比较需要的是父母亲,而不是其他可以取代父母亲的照顾者。
在德国我就深刻地体验和学习到这一点。
小K爸爸在德国工作时有许多德国同事,他们在选择一个新工作的时候,有家庭、有孩子的,都会尽可能地让孩子在身边,即使不得已要分开,大多是短暂的时间,不会把一家人分开生活变成一种常态。在他们眼中,孩子在自己身边教养、一家人在一起的这种成长过程和氛围,比将来的任何成就都要重要,这也是与孩子建立感情的时光和机会,没有任何事可以取代。
大多数的德国企业,派员工驻外地的时候,会连员工孩子的学校、家庭一起考虑进去,并且白纸黑字地写在工作契约上,因为家庭一切安好,员工才会认真工作,这是德国人一贯的想法与做法。
当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考虑,但是我竟然在欧洲的教育和生活中,更体验出一家人在一起的重要性,用这样身教的方式育孩子,才是最好的态度!
所以我真的很反对为了“孩子更好的前途”,而把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单独送到寄宿学校的这种行为,也许孩子的成就将来真的非凡,但是成长的过程中心灵上长期无法有父母陪伴的那种孤寂,是很多东西无法弥补的。
前程与发展固然重要,但“家”是孩子最有力的后盾,我们经常本末倒置了。
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