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好的教育是等孩子自己长大
分类
作者 沈佳慧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最大的支撑点

很多人羡慕小K,在年纪这么小的时候,就可以有出国学习的机会,甚至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当然从这个方面来说,小K也的确是运气不错,但是大多数人无法体会不同环境中适应语言的辛苦。

所以很多人希望可以复制小K这样的学习过程。而我要说的是,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所以完全复制别人的教育经验,不见得对孩子好,而我认为可以复制的,是孩子学习的观念、方法,是我们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管是身处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国度,能学习到正确的观念教导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其实一开始,我们是跟着小K爸一起去苏格兰留学的。而小K爸毕业后到德国工作,并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只是我们在小K爸获得工作时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对当时来说,并不知道是对孩子好还是不好,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可以全家人一起去体验一种新的生活,这是很难得的一个机会。

所以我们跟着小K爸到欧洲“上学”,一开始只是一个很单纯“全家一定要在一起生活”的决定,却意外地让我们收获了许多珍贵的想法与经验。

小K跟着爸爸上学受到的身教影响就是经常在爸爸写论文的时候在一旁“陪读”——当然那个时候小K还无法真的“读”什么东西,只是拿着绘本在一旁装模作样,并且画画图,让自己感觉也和爸爸一样在“做功课”,而到了后来小K爸毕业后,这却变成了小K一个可贵的阅读习惯。而在德国,更是鼓励每一个人终身学习,因此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到的是“生活的态度”。

我相信大多数的人以为,只要将孩子放到那个环境之后,孩子就自然而然可以适应,可以学得很好,因此很多中国父母亲愿意花大把的钱、忍着和孩子分离的痛苦,把孩子送到国外的寄宿学校,期盼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当然是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但是更多的是失败的例子,只是不为人知罢了。而这过程中,失去的是什么?是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关系,错过的是孩子的成长,这个成长的过程是需要父母亲的,而此时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最需要关怀的时候,却必须独自面对陌生的一切,包括陌生的语言、环境和同学……父母以为这是为孩子好,但许多后来都演变成与孩子的关系渐行渐远,没有太多交集。

小K和上述的孩子不同的是,当他面临这些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我们都在身边陪伴他,让他有一个强大的支撑点,往后的学习和适应,也因为这个原因而越来越好。

我们从苏格兰搬到了德国,全家人开始学德文,并适应德国的新生活。不得不说,身教真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养,有时候不必多说,就可以达到比说教还好的效果。

通常孩子对于新的语言、新的环境,一开始都是排斥的。对于德语,一开始的态度也不例外,后来他渐渐发现,克服这个新环境是我们全家人的“课题”,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需要克服语言和环境的问题,因此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就减少许多,学习和适应能力也就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大多数的人都是不喜欢改变的,因此很多父母亲出外工作的时候,会将孩子留给家里的祖父母帮忙带,有人可以分担带孩子的重任并非不好,但长期下来,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孩子比较需要的是父母亲,而不是其他可以取代父母亲的照顾者。

在德国我就深刻地体验和学习到这一点。

小K爸爸在德国工作时有许多德国同事,他们在选择一个新工作的时候,有家庭、有孩子的,都会尽可能地让孩子在身边,即使不得已要分开,大多是短暂的时间,不会把一家人分开生活变成一种常态。在他们眼中,孩子在自己身边教养、一家人在一起的这种成长过程和氛围,比将来的任何成就都要重要,这也是与孩子建立感情的时光和机会,没有任何事可以取代。

大多数的德国企业,派员工驻外地的时候,会连员工孩子的学校、家庭一起考虑进去,并且白纸黑字地写在工作契约上,因为家庭一切安好,员工才会认真工作,这是德国人一贯的想法与做法。

当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考虑,但是我竟然在欧洲的教育和生活中,更体验出一家人在一起的重要性,用这样身教的方式育孩子,才是最好的态度!

所以我真的很反对为了“孩子更好的前途”,而把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单独送到寄宿学校的这种行为,也许孩子的成就将来真的非凡,但是成长的过程中心灵上长期无法有父母陪伴的那种孤寂,是很多东西无法弥补的。

前程与发展固然重要,但“家”是孩子最有力的后盾,我们经常本末倒置了。

P13-15

目录

第一章 孩子的天性全球相同

 欧化的教育让儿子变成“怪小孩”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最大的支撑点

 生活细节决定孩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是为了以后独立生活

 让爱告状的孩子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认清自己和努力的方向比“成绩”更重要

 理性的尊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无聊”是孩子自己拥有的美好时光

 打孩子,是因为你没有耐心和他沟通

 快乐学习其实是主动探索的品格培养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不要随便给孩子标准答案

第二章 德国的基础教育保护孩子的天性

 健康管理是德国学校的头等大事

 玩是引导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

 母语教学在德国极为受重视

 在学校学习到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把阅读变成全家人的乐趣

 想象力比成绩更重要

第三章 德国父母重视“生活即教育”

 小孩需要大量的玩耍和运动时间

 德国父母乐于让孩子自己找答案

 德国进行的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从生活开始——用嘴说不如动手做

 旅行和阅读,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体验

第四章 旅行也是一种教育

 夏令营是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体验

 旅行带给孩子和家庭的意义

 旅行是孩子独立人生的历练

 全家人一起运动是对孩子最好的陪伴

第五章 德国父母认为,生活教育比100分重要

 生活态度是德国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聊一些无聊的事也是一种陪伴

 忘了带东西,请孩子自己想办法

 从德国人身上学到,孩子要承担自己的错误

 电子产品时代如何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

 自发性学习比考100分重要

 爸爸失业的时候对孩子的正面教育

第六章 在德国感受到,最好的教育是等待孩子长大

 学会和孩子聊天

 教出讲理、自律的孩子

 培养孩子未来的竞争力

 在德国,玩是孩子的第一堂课

 不要剥夺孩子简单的快乐

 被信任的孩子不撒谎

 不急,等孩子慢慢长大

 孩子叛逆,是为了证明自己长大了

序言

教育无国界,从德国教育反思教育的目的性

本书可视为我前几年出版的《没有边界的教室》一书之续集。

从欧洲返回亚洲之后,更多的、不同的东西方教育观念,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因此我想延续着德国教育的方法,在亚洲社会实践,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方式。

基本上,德国的教育主要采用的是自然引导的方式,从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从思考的独处中,去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这些都非一夕可成,需要有爱心地培养和耐心地等待,才能见到明显的成效。

德国的朋友常说,他们总是把孩子看成是一颗种子,经过长时间的施肥灌溉,才能让这颗种子不断地茁壮成长。

原本我并没有刻意要写关于德国教育的书,因为在德国那样的环境下生活,一切的教育方式都被我视为理所当然,认为教育孩子的方式就该如此,但回到亚洲以后,才赫然发现,我们在亚洲体验到的教育方式,跟我印象中的欧洲教育,已经差得越来越远了。

现在的父母亲生活过得稍为富裕了,加上孩子生得少,就特别担心自己孩子将来的前途,因此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做“长远的打算”。

我理解这是天下父母心,但是我们却忽略了由于时代的不同,现在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还有知识学习的丰富性,早已远远超过上一代父母亲的想象,因此父母亲给的所谓的知识和培养,真的一定对孩子好吗?

相对于中国父母对孩子变本加厉的要求,我发现德国孩子的生活是自在的,且是可以适性发展的,德国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心态,这些都为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前途,奠定了最扎实的基础。

于是我开始乐意分享我在欧洲所体验到的生活与教育上的经验和观念,当然也遇到过本位主义很重的父母亲的不友善质疑:“我们又不是德国人,为什么要学德国?”

沈佳慧

2016春中国 台北

内容推荐

《最好的教育是等孩子自己长大》作者沈佳慧一家在德国生活几年,经常带着孩子周游世界,了解了各国的文化和教育。从西方教育回归到亚洲教育,在不同的文化激荡之下,让作者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孩子教育的方式,思考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经历了英国、德国、美国与亚洲教育的各种不同,作者发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其实教育的根本是一样的,家庭教育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重要的,而在父母的陪伴与正确价值观引领下,等待孩子自己长大,这是最国际化的教育,也是最好的教育。

编辑推荐

《最好的教育是等孩子自己长大》作者沈佳慧通过儿子在德国游学的经历,对比欧洲、亚洲教育的不同。

在不同的教育制度下,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天性,如何让孩子在适应各种教育体制的过程中,构建自信、独立、爱思考、有教养、有责任感、自我认同的人格。最终作者发现无论在哪个国家,家庭教育才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根本。

作者希望用客观的角度,透过东、西方教育的经验与观察,提供给焦虑的中国父母,与孩子更好、更和谐的互动与学习方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