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牧童画家(廖新学)/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俊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不合群的牧童

公元1900年,在这个山清水秀的永定镇上,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似乎,这个命中注定要远渡重洋学艺的人,投错了胎,这地方虽然称“富民”,他投生的这个家庭却十分贫穷。更大的厄运是他正需要父母供养呵护的时刻,父亲便早早地去世了,全家的生活担子都落在了母亲肩上。

廖新学家穷得什么也没有,然而,母亲却给予了他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贫穷并不妨碍母亲的欢乐,这个可爱的宝宝的到来,给母亲平淡苦涩的日子带来了阳光和希望,激起了她心中全部的爱。母亲把温暖与柔情化作优美动听的歌声,襁褓中的廖新学常常在这醉人的歌声中带着笑意进人梦乡。廖新学从小就跟着母亲唱民歌,母亲的歌声注人了他的心房,像一股暖流流遍他的周身。之后,廖新学一唱起母亲唱过的歌,就感受到母亲的温暖,这种温暖给予他无穷的力量。后来廖新学学会了拉二胡和小提琴,不管用什么琴拉奏,也不管身在中国还是国外,拉奏的曲调中一直保留着那些融人了母亲温暖的旋律。

母亲不仅给予了他无限的爱,还给予了他炽热的爱美之心,敏锐地发现美的眼睛,灵巧地表现美的手,让他终身不知疲倦地寻美、画美!

母亲心灵手巧,家中的吃穿全靠她做童装和刺绣活维持。廖新学学会叫妈妈、爸爸之后,就整天看着母亲画图案,配彩线,飞针走线,变魔术一般让栩栩如生的小猫、小狗、小鸡跃然布上。小新学被深深地迷住了,他经常呼唤母亲绣出的小猫、小狗、小鸡。他学步之后不久就慢慢学着母亲“变魔术”,把他喜欢的小动物,用手中的瓦片变成地上的画。一次“变”不好,两次、三次,无数次,天天变,越“变”越高兴。母亲可乐了,手把手地教他

“变”。慢慢地,这小孩“变”的小猫、小狗、小鸡,开始有几分像了。母亲十分惊喜,没想到闹着玩,这宝贝儿子的手就越玩越灵了!小新学也被深深地迷住了,他不再跟小伙伴乱跑乱跳,成天围在母亲身旁,手握一块瓦碴或一块木炭,不停地画。母亲布上画什么他就画什么,家里满地全是可爱的小动物。母亲正高兴自已有了帮手,可是他还没来得及帮母亲一把,父亲却突然去世了。

廖新学的父亲去世后不久,雪上加霜的是地主又逼迫他母亲搬家,母亲在争执中被打伤。又痛又气的母亲,无钱看病,病势13益加重,不久就抛下了他和弟弟离开了人世。此时廖新学才8岁,只上了一年多小学。为了活命,廖新学经人介绍到一位姓蔡的贡生家放牛。蔡贡生名芳,很有学识,县上人皆称“蔡贡爷”。

村里的牧童都觉得这个小伙伴有些古怪,他很少跟其他同伴嬉戏,常一个人在山上对着石崖、青松出神,要么站在河边对碧波绿草、翠柳粉荷发呆,他总是握着一根树枝或石块在地上到处乱画,有时一画起来,别人叫他都听不见。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首为人熟知的咏诵学艺难的诗,正道出了廖新学苦难艰辛的艺术历程。

古今中外的文艺大家的产生,往往都仰仗了一个或多个优势,要么出身于书香门弟,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要么生于一个文化繁荣的大城市,从小受到文艺的熏陶。可是,老天爷似乎有意安排给这个勤奋好学的少年一个难于成材的逆境,然而倔强的廖新学偏要与命运抗争。纵观廖新学艰难的成才之路,让我不由不想到坚忍不屈的黄山松。植物的成长都离不开土壤,可是倔强的黄山松颠覆了这个生物学铁的定律,它们在没有丁点土壤的岩石缝隙中不仅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有的还长成了“迎客松”“送客松”之类让黄山增光添彩的天下名松。它们让诸多自幼生长在广阔空间的树木们汗颜!

廖新学这个本需要父母供养的小孩,不但要自己干活糊口,还得“养家”,家中还有个双目失明的小兄弟需要呵护。之后,廖新学在一生之中无论如何艰难困苦都在倾其全力供养、帮助着弟弟和他的后代。

在放牧的途中,牛群、马匹、羊羔成了他绘画的模特,农夫、村妇、孩童、老人成了他画面上的常客,家乡的山山水水给他注入了创作的灵感。他画大山、水渠、人物、动物、花鸟,还用粘土捏塑动物、人物。

不幸的小牧童虽然没有家,没有学校读书,却也有幸运之处。他不仅白天有一个青山绿水的广阔天地供他观察、描绘,夜晚还有一个属于他的小天地做书房与卧室——这是东家摆放农具的小房子。每天晚上他就沉浸在这个让他获得乐趣的世界里。晚上待主人睡熟,廖新学就悄悄在小屋里点燃小油灯,用簸箕遮住光,凭借着微弱的灯光,聚精会神地在柜子上读书写字。可惜爱读书的人,找不到书,只有把原来上学读过的《三字经》《幼学琼林》《百家姓》《千字文》等书反复读写。另外,找到什么就读什么,就连偶然捡到的一片报纸他也收集起来,用来学习生字,了解社会。他如饥似渴地学,就像海绵吸收水一样,点滴都不放过!

如果小牧童没有这几年画画与读书写字的基本功,也许就不会有后来那个远渡重洋的廖新学了。

廖新学终身对镇上那位教会他读书识字的周先生心存感激,这位教义塾的先生留着长须,因为眼睛近视,常常眯着眼看东西,他对学生十分严厉,只要谁连续两次读错或写错字,准得挨板子。学堂里的同学都怕这位先生,只有小新学不怕。起初大家都弄不清先生对这个家道贫寒,长相平平,并不招人喜欢的学生,是刁难还是偏爱?别人爱写错的字,专叫他写,别人背诵得结结巴巴的课文,就点他背。后来同学们发现这些难题都难不倒廖新学,所以这个穷学生从来没挨过先生的板子,竟成了周先生的得意门生……  P2-5

目录

牧童的追求

不合群的牧童

仰望王冕

被羡慕却很苦闷

离家学艺

辞别故土,拜师学艺

乐在其中

师徒攻关

自由画画的幸福

更高的追求

徐悲鸿的启迪

关于廖新学留学的几种“版本”

名震海外

第一个洋买主

天堂与地狱

沉醉在卢浮宫

在“洋”中求“土”

自费留学的艰辛

到意大利“朝圣”

硕果累累的十五年

不亚于明星的新闻人物

压抑的欢聚

被忘记的“准新娘”

甘当红烛

赤子归国

轰动昆明的画展

讲坛上的廖新学

画“地形图”的风波

为泥人“御寒”

光照千秋

甘当小学生的教授

作品无声胜有声

后继有人

注释

参考资料

序言

总 序

丛书编委会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中华文明自滥觞至汇聚干流,涵纳万水,奔腾迭起,云蒸霞蔚,延五千年之长史,至今生机勃然,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且衍传有序、光耀于人类的伟大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云南,是祖国西南神奇、美丽、富饶的宝地,是中华文明中极具特质和创造潜力的丰美之乡。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长期以来,云南大地上,各民族和睦与共,相濡相生,共同创造了色彩瑰丽、形态多元、底蕴厚重、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人,是历史的镜子,是历史最生动的环节,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主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个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产生过一些不同的影响。“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就是这样一丛历史的记录,一百位历史名人,虽未必尽能概全,各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也不尽相同,但都是“追梦人”,是振兴民族伟大理想的传薪人、探索者和实践家。

在这些代表人物中,无论是拓土开疆的将帅勇者,还是蹈海酬志的大国使节;无论是志于传播文明的鸿儒巨擘、先哲贤士,还是为民族独立解放而高歌猛进、慷慨捐躯的群雄英杰,都贯注了这一重要精神。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云南各族人民创造并抒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章,熔铸了坚韧不拔、奋为人先、包容博大、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才使云南在中华文明的长史中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尤在近代中国,在辛亥护国风云中,在反对外辱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尊严、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中,云南站在历史前台,以中华群雄的不屈身影演出了一幕幕豪迈悲壮的历史大戏,也更涌现了一批足以彪炳史册、光照后人的杰出人物。这一切,给予中国历史进程深远的影响。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谱写富民强滇中国梦的云南篇章,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接续这一光荣而伟大的精神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云南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聚合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凝心聚力。为此,我们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这对加强我省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了解、认同,爱国爱乡爱民并甘于奉献,对提升优秀精神品质,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坚定推进富民强滇的信心和决心,显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切实的助力。

一百位历史人物,所处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其历史作用也有差异,甚至就个人的全面历史评断方面也难以等量趋同。但我们以为这些留存史迹的人物,所以传扬至今,为后世崇奉,均有他们共同的历史向度和价值取向,我们学习这些历史人物,至少应当着重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即:“守大德、重大义、集大成、有大度、达大观”。

守大德,即恪守道德规范。“德者,本也。”(《礼记·大学》)“大德”既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及标准。古语“行德则兴,背德则崩”,不仅是资政经验,也是个人修习完善的根基。所谓“厚德载物”,直观的理解,就是如果德行浅薄,是不能兴物成事,更不能造就伟大功业的。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大多以德立身,大节不移,并对此恪守坚定,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正确信念和理想,并为之奋斗到底。这是我们首先要学习尊崇的。

重大义,即以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为个人行为取舍的标准。有大义,才有大爱。这些先贤无不爱云南爱乡土,以兴业乡梓、造福一方为己任。尤在国家民族命运攸关、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些令人崇敬的先辈,大义擎天,逢难不避,敢于担当,责无旁贷,勇往直前,不惧牺牲。一个心存天下大公的人总会在不经意的一瞬决定大义的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更何况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有很多异常艰危的事业在等待我们去克难攻坚。所以,举凡大义、为民为国、全身而进的精神是我们应当效法崇尚的。

集大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些历史人物留下的足迹,予人深刻启迪。他们无论是出将入相,还是布衣一袭,均勤学不辍,求索不止,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刻苦务实,义无反顾,永无终期,故能成大器,胜大任,不辱使命。今天,世界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软硬实力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赢得发展机遇,乃至自立于强国之列的地位。其紧迫性不亚于先辈梦想中国富强的百年期许。但今天所谓“集大成”,是更高更大更具有生存挑战性和发展战略性的,是集世界之“大成”,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制度建设、社会发展等一切领域“总成”,玉成中国梦的空前伟大的事业。所以,先人刻苦自律、博学精进的学习精神我们应当秉持继承。

有大度,即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云南历史文化名人的一个共通品质,也是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即使身处僻远,总能破除狭隘与陋见,以宏大度量,兼容并包,接纳先进,吸收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资源,总成一股创造历史的宏大动力,来完成伟大的事业。哪怕是割股舍己,也在所不惜。今天,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保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尤其重要。所以,先辈“天下云南”的大度我们应当弘扬光大。  达大观,即要眼观天下,达察全局,与时俱进,审时知变,敢为人先。推动云南社会历史进步的代表人物,无不目光远大,胸怀全局,对世界潮流、时代嬗变,都能审视洞悉,并欣然顺应规律,故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成就改天换地的一番伟业。古语有“小智自私”、“达人大观”,是将为个人谋私的小智谋与担当天下兴亡的大智慧尖锐对比而言的。否则,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为民为国而应用心智的人,必然有达观天下的心怀,也由此激发潜能、超迈寻常,而使人生境界也更加美好而宏丽。遍观世界文明史,许多影响人类进步的伟大创新,正是以此为动力和起点的。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大,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也为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着更加富实的前景。所以,先辈们达观天下的精神我们应当引为楷模。

我们对志向高远、仰观天下、俯察民情、甘为路石、慨当以慷、求真务实的历史名人,心存景仰,并愿与千千万万的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一道学习弘扬。

组织编撰“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编撰出版人员都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众手修书,书稿层次不一,成书体例难以做到完全一致,对存在的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并在修订再版时一并吸纳修改完善。

内容推荐

廖新学犹如一棵石缝中求生存的黄山松,他是一位不畏艰难,从大山走向世界的艺术大师。他不知【困难】二字怎么写,他只知道献身艺术、教诲学生、报效祖国,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无怨无悔:廖新学身上闪耀着云南精神的光辉:张俊著的《牧童画家(廖新学)》以翔实的史料,生动有趣的笔触,还原了在历史大背景和海外大环境中,这位为云南人增光,为中华添彩的艺术家有血有肉的传奇故事。希望可以激励一切有志于探索艺术的人永不气馁,让广大的读者读到一个曲折感人的真实故事,也希望能为专家学者深入研究这位艺术巨人提供线索。

编辑推荐

张俊著的《牧童画家(廖新学)》是一部大师的传记。廖新学出生于富民县永定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就替人放牛打工。1919年到昆明学画,1933年赴法学习艺术,1948年学成归国。他短暂的56年人生,几乎写满了”艺术”两个字。 是一位艺术大师、原省文联副主席、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现在通过本书把这位被尘封的艺术大师被重新介绍给了社会。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