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边村纪事》是作者沈世豪的回忆录。圳边村是作家沈世豪的家乡,他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在那里感受村民的质朴感受他们的喜乐。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爱听故事喜欢思考,这本书里有他许多的童年回忆有他少时的玩伴的过往,也有村中那些离奇有趣的小故事。
| 书名 | 圳边村纪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沈世豪 |
| 出版社 | 鹭江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圳边村纪事》是作者沈世豪的回忆录。圳边村是作家沈世豪的家乡,他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在那里感受村民的质朴感受他们的喜乐。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爱听故事喜欢思考,这本书里有他许多的童年回忆有他少时的玩伴的过往,也有村中那些离奇有趣的小故事。 内容推荐 这本以沈世豪的故乡—一福建省浦城县富岭镇圳边村的乡亲命运为题材的长篇散文《圳边村纪事》。书里有他许多的童年回忆有他少时的玩伴的过往,也有村中那些离奇有趣的小故事。 目录 序 自序:从故乡的黄泥小径起步 华珠 祖母; 佛事 药箭 老革命 二叔 老徐 父亲 养麦开花的地方 宗祠 逃婚 驼背 添油和尚 酒神 子敬之死 第一位农民企业家 有一个这样的地主 山寮传奇 养母 四婶的两个女儿 茶灯班纪事 铭心刻骨的1958年 饥饿:从1959年开始 一个绰号叫跳蚤的农民朋友 我的几位启蒙老师 想起了袁校长 雷维富的道路 母亲的爱情 下派干部徐行宇 陈兴一家人 风水先生 视死如归的王招弟 干爹 山村教师崔秀英 怀念我的弟弟沈世经 匡山 “决裂”的悲剧 最难忘怀的是细节 一位乡村医生的道路 香菇梦 雷厝 半座孔庙 我替故乡的舡妹打官司 附录 山和海的交响 亚运“壮丁”的传奇 我的求职神话 后记 试读章节 二叔 常想念二叔。屈指一算,他离开人世已经快30年了。 虽然,从血缘上算,他不是我的本家,但比真正的叔叔还要亲。父亲小时候,是由一位家住邻村前洋的衣家妇女养大的。在这户农家中,他一住就是14年,一直住到小学毕业。因此,父亲和他的养母很亲。二叔,是我父亲养母的第二个儿子。他没有念过书,新中国成立后,在扫盲班识的字。别看他文化水平不高,倘若论起工作能力,许多农村干部都是无法和他相比。 他最大的优势是长得漂亮。我的老家浦城,地处武夷山脉的腹地,山清水秀,出美女。当然,不是苏州小巷中走出的那种小家碧玉,而是眉清目秀如绿竹亭亭的那种清纯女子。而男人,从小爬山、种地、扛树,就比女人稍逊一筹了。二叔是个特例,他的个头高,一米八以上,脸色红润,剑眉、卧蚕眼,相貌堂堂,就像从传统戏剧舞台中走出的风流倜傥的小生。最让人羡慕的是他那一双腿,修长、有力,走起路来,如山风吹过林海,抒情而写意。在农民中像他那样潇洒、英俊的,十分罕见。是上苍对他的眷顾,还是山民太苦、生活l太寂寞单调,由他上演一系列的戏剧,给我们那片名不见经传的土地留下不凋的佳话呢? 美,魅力无穷。男人那种雄性的美,更是挡不住的诱惑。 二叔年轻时就当了村干部。他能言善辩,还会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且声音特别好听,有铜质的金属韵味,冷下乡的工作组感到惊叹不已。他最有号召力的工作方法,是处处带头。村里修水库,他挑着一担特制的土筐,只需往那里一站,就有无数的男男女女,自动地围在他的周围。他的形象、风度、气魄,使附近村庄的人们都自觉黯然失色。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他在现场,气氛就分外和谐、热烈。因此,村里的红白大事,,只要能请到他,必定办得皆大欢喜。颇有趣的是,春节时县里的剧团常常到村里来演出,那些厉害的导演,总是临时给他派上一个角色,他一上场,台下观众的目光就直了、亮了。结果,他无意中成了中心人物。无师自通,他的演出,一次次地获得狂热仙民的喝彩。人们对他热捧的程度,并不亚于今天那些红得发紫的明星大腕。 我为有一个这样的二叔感到骄傲。小时候,我几乎成了他的“跟屁虫”,他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他对我也很好,那样的信任感,现在想起来,真是难以想象。 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很爱看小人书。有一回,县里新华书店的一个姑娘下乡来卖书。最初,是放在供销社的门口,各种书都有,其中也包括小人书。其时,我真是囊中羞涩,连一本书也买不起。后来,天气不大好,这个姑娘的书摊就搬到一家地主的老宅,叫作雷家老屋的地方。地主早已被扫地出门,空置的大院无人居住。不知怎么一回事,二叔和这位城里来的卖书姑娘很快就混得很熟了。这一天,吃完午饭,他带着我,径直来到雷家老屋。天下起了大雨,只有这位姑娘一个人在那里。她见到我们来,十分高兴。我的注意力,当然是摆在大厅里的那些早已让我眼馋的小人书。二叔嘱咐我,你就在大厅里看书,爱看什么,就看什么,我和她在屋里说说话。说完,那位姑娘还向我笑了笑,此时,我才发现,这位城里来的姑娘长得还是很美的。不一会儿,卖书姑娘又给我送来一大盒精美的点心,外加一杯香茶,嫣然一笑,便无声地飘进小屋并轻轻地虚掩上了门。我真有点如高尔基所说,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完全沉浸在那一片迷人的书海之中。看了多久,不知道,因为当时没有手表。只知道书摊上好看的小人书都被我翻了个遍。抬头一看,天色已经有点暗了。整整一个下午过去了呀!二叔怎么讲这么久的话呢?我正想喊,他们两个人几乎是约好了的!打开门,一前一后向我走来。二叔很平静,倒是那个卖书姑娘,一脸桃红,头发蓬松,一见到我的目光,就羞涩地低下了头。我已经预感到他们做了什么事,二叔毫不回避我,笑吟吟地说:“今天下午的事,可不许告诉你二婶。”说完,二叔言犹未尽,补充说道:“你可不能去玩女孩子,否则,长不大的。”我一听,扑哧一声笑了起来,反而羞红了脸,不好意思了。 那时节,闽北乡下对男女关系还是十分在意的。他们两个人,是谁勾引谁呢?至今,我也弄不清楚。这一回,有我在二叔的身边,二婶对此是毫无觉察。以后呢?我心里倒是有点为二叔担心,他可不要在中国人非常敏感的男女关系问题上栽跟斗呀! 不幸被我言中了。1960年冬,农村正在开展整风整社运动,那时我还在县城读中学。有一次,在大会堂听报告,我突然见到了久违的二叔,他告诉我,他犯了错误,是来洗脑的,现住在仙楼山上的学习班里,白天劳动,晚上学习,辛苦倒无所谓,就是太饿了。他要我替他带个口信给二婶,请家里炒点米糠给他充饥。当时,正是困难时期,粮食奇缺,能吃上炒米糠就不错了。我听了,心里很难过,忙把口袋中一点粮票掏出来送给他,他凄然地笑了笑,拍了拍我的脑袋,又无声地把粮票塞回我的口袋里,当他还想要说点什么时,就被一位一脸严肃的人叫走了。他,显然已失去了自由。 过了一个月,他终于从全封闭的学习班里出来,但党籍、职务全没了,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对于他的错误,只听他私下向我辩解过一次:我真冤枉,很多时候,都是那些小媳妇、老嫂子先主动找我的,我才是真正的受害者。真是天地不公哟!当然,在公开场合,他从来没有把责任推给别人。对于男女之事,当时我还属于懵懂的年龄,只是觉得二叔因此而落到如此的境地,委实有点可惜。 种地、上山,样样农活他都是好手。受了处分以后,他并不气馁,依然像以前那样过日子,只是很少和那些小媳妇、老嫂子接近了。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山里,农民的生活好多了,他的日子也比以前好多了。不久,山里发现了一个钨矿,当时的公社领导请他出山,率领一批农民上山开矿,他大概是当了矿长之类的职务吧。P28-31 序言 序 相识沈世豪多年,算是老朋友了。在全国写作界,他是为数不多的既能从事理论研究又能操持文学创作的“两栖”教师。印象中,他总是那么精力旺盛,他刚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搏浪扬帆八万里——“厦门号”帆船环球航行纪实》一书,尚带着大海的浓郁气息,又跋涉闽北山区,推出这本以他的故乡—一福建省浦城县富岭镇圳边村的乡亲命运为题材的长篇散文《圳边村纪事》。创作辛苦,但更多的是快乐,或许,他是品到其中之味了,才乐此不疲。 读完此书,人们可以发现,此书不是如今时髦的忆旧之作,也不是单纯抒发思念故乡之情的普通文字,作者深得司马迁笔法之神韵,通过写烂熟于心的40多个乡杀的音容笑貌、性格命运,活现了一个山村的历史和时代的深刻变迁。可以这样说,此书实际是一部有着某种史诗韵味的圳边村村史,描绘出中国南方山村的缩影。 你想真正了解农村吗?你想真正了解生活在这片如今已经被无情地边缘化的土地上的人们吗?沈世豪的这本书,为你提供了难得的真实、生动的文本。 沈世豪是个讲故事的好手。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而写入此书的人物,和某些较为封闭的乡村中的农民截然不同,无论是被命运无情抛到台湾的青年学生华珠,还是机智救出地下党员李益的祖母以及三次穿过草地终于回到故乡的老红军,还有命运极为不幸的“添油和尚”、不得不选择逃亡的村中第一个农民企业家等等,他们都是非常有故事的人物。这些有名有姓的乡亲,经过岁月的沉淀和作者情感的消融,化为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艺术形象,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给人伸手可触之感。从生活到艺术的升华,并非是简单的诗化,而是作者独特的发现、感觉、领悟乃至极为难得的顿悟,创作的难处、突破、精彩诱人就在于此。 沈世豪以侍弄散文见长;他的文字,大气、儒雅,且能够运用多种笔法。因此,阅读此书,犹如倾听一个赤子和故乡的深情对话,又像是倾听一个老朋友津津有味地讲述他的所见所闻。文中写的人物,绝大多数曾经和作者朝夕相处,甚至命运与共。没有任何阅读的阻隔,你可以随着作者栩栩如生的描写、叙述,走进一个个人物的灵魂深处,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甚至领悟生命密码的神奇、诡异。 好作品是由传神的细节组成的。惊叹作者的记忆力,阅读此书,人们可以感觉到,他似乎是以细节来记取人物、故事、环境的。从创作的视角看,细节是无法编造的,40多个人物之所以能够跃然纸上,细节的使用是此书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浦城是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沈世豪的故乡圳边村,在20世纪的80年代,曾经出了100多位大中专学生,被誉为驰名的“秀才村”;后来,大批乡亲勇闯上海并获得成功,又成为远近闻名的“老板村”。有幸生活在传统和现代隆重交接的这片土地上,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洗礼,此地才会涌现如此之多的传奇人物,或许,这也是文化的伟力吧! 孙绍振 2014年7月 后记 后记 我在学习散文创作前,就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数十年来的业余创作生涯中,此书始终陪伴着我,鲁迅先生和故园亲切而深情的对话,声声叩击着我的心灵和情感,一次次激发着我的创作灵感。他老人家的回忆文字,纯朴、简洁、儒雅、清新。如果要论对我散文创作影响至深的前辈,首推鲁迅先生。我知道,模仿只是创作的初步,但神韵之浸润和影响,却往往是一辈子的事情。鲁迅远去,借《圳边村纪事》一书的出版,我深深地感激他老人家。 乡土题材并不算新鲜,但进入我笔下的这些乡亲,却是个个有血有肉且有着特殊性格和命运的人们。如今时髦讲精神家园,我常想.作为中国人,即使他走得很远、很远,却永远也走不出生养他的故土,因为根在那里。或许,这就是血缘、亲缘乃至文化的力量。 农村被无情地边缘化了,是有幸,还是不幸?留待社会学家去评判吧!作为从那里走出的人们,我相信,即使故土变为一片废墟,在他们心目中留下的记忆,也是堪称永恒的。有幸为故乡,尤其是那些曾经和我朝夕相处的乡亲,留下真实的记录,让后人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人生之旅同样是如此跌宕起伏甚至情趣横溢,足矣! 此书写到的不少乡亲,已经到了天国,他们一生平凡,如尘埃散去,已经被繁忙的人们忘却。他们或许远远没有料到,还会有人记得起他们,并把他们的故事写成文字成书出版,让世人细细地品味他们的草根人生。想到能够为他们做点事情,我就感到无比的欣慰,甚至有点自豪。 感谢著名学者、作家孙绍振先生为此书作序,他的美言将鼓舞我继续拿起笔,书写社会,书写人生。 感谢长期支持我的鹭江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他们在出版业并不十分景气的艰难日子里,助我将此作成书出版。 沈世豪 2014年7月15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