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出典于《华严经》卷六十二至卷八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中。为了普及和弘扬善财童子虚心好学的精神,作者印顺法师把有关经文,节录其主要内容,用通俗白话文,讲故事方式,重新呈现。《般若莲花次第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以善财童子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为线索,每个善知识为一参,共53参,有菩萨五人、比丘五人、比丘尼一人、优婆塞一人、优婆夷五人、童男四人、童女二人、天人一人、天女一人、外道一人、婆罗门一人、长者九人、博士一人、医师一人、船师一人、国王二人、仙人一人、佛母一人、佛妃一人,以及诸神十人。善财童子在佛教里具有典范性意义。这是从佛陀时代就开始的参学求教传统,到现在仍然广泛流传。本书讲述了善财童子求真求知的经过,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智慧,继承中华文明神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书为平装本。
在佛教寺庙中,可看到观世音菩萨像侧立着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童子。这个童子就是善财童子。善财童子,出于佛教《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其经共八十卷,入法界品占二十卷。印顺法师主编的这本《般若莲花次第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叙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可见其重要性。
善财童子在参学过程中信心坚定,目标明确,为了学好本领,达到造福人间的目的,他不怕风险,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光明磊落,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少年男子汉。今天,人们的理想、追求与两千多年前固然不同,然而善财童子的高尚品德、美好情操,同样应该被当代人们所欣赏和学习。
善财童子告别了文殊师利菩萨以后,直向南行,到达胜乐国,登上妙峰山。为了寻访这位行踪不定的德云比丘,善财童子经过七昼夜,终于见到德云比丘在另一个山头上徐步经行。
善财童子前去向德云比丘顶礼、右绕后说:“圣者,我早已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可是我还不知道菩萨应怎样学修菩萨行,乃至怎样从普贤的大行中,很快得到圆满。我曾听文殊师利菩萨为我介绍说,你圣者善能诱导教诲于我,令我修菩萨行。我愿圣者大慈大悲为我宣说:菩萨是怎样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
德云比丘听到善财童子的来意后,赞叹说:“善哉!善哉!你这位善男子,已经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道心,你又能请问诸菩萨所修的行门,你有这样的诚心,真是难能可贵啊!”
德云比丘鼓励善财说:“这种不容易求得的菩萨行,你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的菩萨境界,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的菩萨出离三界之道,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的菩萨清净道,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菩萨清净广大的心,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菩萨成就的神通,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菩萨示现的解脱门,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菩萨示现于世界的一切作业境界,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的菩萨生死、涅槃门,你也能求得;这种不容易求得的菩萨观察有为、无为,你也能求得明了;这种心无所著的智慧,就能速满普贤行愿。”
接着,德云比丘向善财童子介绍了自己所修的“忆念一切诸佛、智慧光明普见法门”,以及修学这些念佛法门的方法和境界。他说:“这一智慧光明普照的念佛法门,能使我常见到一切诸佛国土的种种宫殿,完全庄严的清净境界。又有使一切众生念佛的法门,随顺一切众生心所欢喜的,完全令他们见到佛,而得到清净的妙道。又有使众生安住于佛的十力中的念佛法门,能令众生证入佛的十力。又有使众生安住的念佛法门,能见无量佛,听闻正法。又有照耀诸法的念佛法门,能完全看见一切诸世界中,众生所造的业,平等无差别的诸佛大海。又有证入不可见处的念佛法门,完全看见一切微细的境界中,诸佛自在神通的事情。又有能住于诸劫中的念佛法门,在一切劫中,能常见到如来的所行所作,无有暂舍。又有住于一切时的念佛法门,在一切时都常见如来,和佛同住,不舍离的境界。又有住于一切佛刹的念佛法门,在一切国土中,都看见佛身,相好光明超过一切,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境界。又有住于一切世的念佛法门,能随顺自心之所欲乐,而普遍见到三世诸佛的境界……其他还有住于一切境界的念佛法门、住于寂灭的念佛法门、住于远离的念佛法门、住于广大的念佛法门、住于微细的念佛法门、住于庄严的念佛法门、住于能事的念佛法门、住于自在心的念佛法门、住于自业的念佛法门、住于神变的念佛法门、住于虚空的念佛法门等等。”
德云比丘认真而谦虚地说:“我只得到这忆念一切诸佛境界的三昧,以智慧光明普见一切诸佛的法门,但我岂能了解一切诸菩萨无边的智慧和清净的行门呢?善男子,在南方有一个国家,名叫海门,在那里有一位圣人比丘,名叫海云。这位比丘以观海为法门,以普眼法云润泽一切,你可以前去请问他:应怎样学习菩萨行,修菩萨道?海云比丘能为你详细分别解说,令你发起广大善根因缘,证入广大的助道位。”
善财童子在德云比丘处学习到了“忆念一切诸佛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在得到德云比丘的指引后,即向德云比丘顶礼、右绕,然后告辞而退,去寻访他的第二位善知识。
P5-7
佛经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明师难遇,善知识难求。由此可见,学佛道路很艰难,没有明师指点,容易走偏,缺少善知识的帮助,不能明理。所以,佛教界历来都有参学的传统,许多出家的僧人像一片飘游不定的浮云,于各处拜师,撷取众家之长,在机锋问答处开悟。古代的大德一生总是要走若干地方,参拜有学问的高僧和祖师。特别是禅宗的禅师们,将云游作为获得开悟的门径。临济宗义玄禅师为得到教外别传之旨,曾几次到黄檗希运门下接受痛打,终于悟得一切现成,佛法全在心中。云游参学,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阅历,是一部读不完、写不完的书。当代天台宗兴慈法师曾经说过:“自古胜游乌可胜记,皆无适而不以道为利也。岂彼寄怀于风景、选胜于诗赋者所可同日而语哉。”
善财童子是《华严经》里提到的一位菩萨,他曾经在印度先后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在参学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学识与思想道德境界,受益匪浅。故《华严经》说:“婆罗门中,善明相师,字曰善财。此童子者,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常乐清净;近善知识,身口意净;修菩萨道,求一切智;修诸佛法,心净如空,具菩萨行。”
善财童子为了遍求法门要义,从初参文殊师利菩萨开始,云游南方各地,先参德云比丘,辗转多途,最终参普贤菩萨,得到了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善财经历一百一十城,前后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实际有五十四位,其中一参为两位善知识),故称为五十三参。据有关学者研究,这些善知识的身份,有菩萨五人、比丘五人、比丘尼一人、优婆塞一人、优婆夷五人、童男四人、童女二人、天人一人、天女一人、外道一人、婆罗门一人、长者九人、博士一人、医师一人、船师一人、国王二人、仙人一人、佛母一人、佛妃一人,以及诸神十人。如此广泛参学众多人物,这在印度佛教史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事例。
善财童子在佛教里面具有非常典范性的意义。这个从佛陀时代就开始的参学求教的传统,到了现在仍然广泛地流传于佛门之中。整个佛教史可以被看作是一本参学史。正是因为有了不断的参学与交流,佛教的理论与实践才得到不断的普及和发展。如果我们的前辈没有孜孜不倦的努力参学,如何建立学识,获得众弟子的尊敬,成为一代宗师?可见,学佛之人若没有参学的经历,是不能完成佛教修行的。正是丰富的参学经历,才能让学佛者成为未来法门龙象。
善财童子对我国佛教徒的影响很大,历代高僧大德和广大信众都曾对善财童子讴歌举扬,并把他的造像放在寺里供人们参拜。在河南巩义市青龙山慈云寺,曾经立有五十三参的石碑,将慈云寺五十三峰冠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名,用线刻的笔触描绘而出。在云南大姚县妙峰山有一个德云寺,也是由善财童子参拜的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而得名。总之,善财童子已经深深地融入传统的中国佛教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佛教徒学习佛法的楷模。
李唐居士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的作品主要以佛教题材与花鸟、山水为主,曾经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与拍卖。李唐居士皈依佛门二十余年,精心绘制了三百幅历代高僧造像。佛教绘画不仅要求作画者本身的绘画技巧,更要求其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长期以来,在佛教艺术方面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才并不多见,而像李唐居士这样,既有相当的艺术造诣,又能深入佛学文化者,更为难得。李唐居士绘制的这些作品,无论是造型优美的飞天图,还是古朴凝重的高僧像,无不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与对佛学境界的感悟。
李唐居士对善财童子情有独钟,于近年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五十三参图。弘法寺历来重视和支持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出于对李唐居士的创作热情表示赞叹和支持,兹资助此书出版,以飨各界。
是为序。
印顺
于深圳弘法寺
中国国画艺术最终所表现的不是技法层面,而是文化。中国的文化,在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大体系,儒道两家是中国本土文化,佛家虽然源于国外,但是其本身与中国文化有诸多的相同因子,加之后来不断地融合、交流,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唐以后的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绘画与参佛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古人常以佛、禅论画。明代的大画家兼禅学研究家董其昌,依据禅宗的南北分宗而提出山水画的分宗,并且说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但顿悟、渐修的分宗理论依据相通,画家的修养阅历与佛家的修持也极其相近。一个优秀的画家必须要广泛交游,探寻名山大岳,历经世事磨砺,遍览经史子集,方能成就其艺术的高格局;得道的高僧大德也无不是芒鞋竹杖,箪食瓢饮,陇头天际,遍游深山古洞、远岫岩穴,在火石电光中开悟,在棒喝交加中得法。佛僧云游四海,画家行万里路,都是在历练自身的人生经历,积累人生精神财富。
这也正是我发愿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初衷。
善财童子为了求得佛法真谛,云游各地,辗转多方,前后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最终得到了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他所得到的知识是循序渐进的。他参访每一位善知识,得到了相应的学识见解、思想陶铸,而最终才得以升华,因此这个参访过程的意义要高于其结果本身。其实,所有苦行僧的修行、历练,其过程的意义也必然是要大于结果的,换句话说,过程就是修炼的本身,画家亦然。
善财童子在佛教中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这些在本书的前言中,印顺大和尚已经做了很中肯的表述,无需我再次赘言了。我要说的是,绘画也好,修佛也好,前方要有参访、参拜的目标,而不是要悬挂于某一亩地。有了目标,便可以路线清晰地走下去,即便是走些弯路,但是大的方向大抵不会发生本质错误,一路参访下去,而后积累、陶铸,最终由量变一发而为质变。禅宗所说的“一超直入如来地”,其实这正是积累之后的飞跃。但若要在出发前就悬挂某一亩地,真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为了达到此目的,就会用尽所有的手法,用尽所有的心思,心思的深层就是机智,就是机巧,若再过一些,那就是狡诈……心中存有机巧,存有狡诈,参访的真诚便会荡然无存。而真诚恰是道德修炼的基础,倘真诚荡然,道德何以附之?放眼当今画坛,欲以机智而达目的者,比比皆是,其中本真存有多少呢?
记得曾国藩有句话,“莫问收获,只问耕耘”,耕耘是过程,是历练,是人生积淀,是道德陶铸……当我们在世人所谓的功成名就的时候,回首往事,能留下一些痕迹的,只能是那些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点滴经历过程。《般若莲花次第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有缘付梓面世,带着我的一点感悟,并用笔墨的方式进行解读,如果我的解读能对有缘人有些许影响,我之私幸也。
这本《般若莲花次第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的面世,得到深圳弘法寺的大力支持,特向弘法寺本焕长老、印顺大和尚,以及全体僧众表示衷心感谢!印顺大和尚在寺务繁忙中为本书作序,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谢,祝六时吉祥!
以此为后记,乞正于大方之家!
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