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部分 跨文化视角: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发展与经验教训
中国文学的近代、现代与当代须重新划定
现代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阶段性及经验教训
对现代中国文学一味趋新之教训的反思
第二部分 比较文学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
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
中国戏剧的现代转型及“样板戏”现象
第三部分 走向世界:鲁迅、莫言研究
鲁迅:文化身份的规定性与当代解读的片面性
夏志清贬损鲁迅的意识形态操控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现代意义
第四部分 走跨文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异端”
清华:现代文学被压抑的传统及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
白璧德中西弟子命运迥异的原因探源
钱锺书对中西悲剧精神研究的合理性及其界限
第五部分 走西方批评家的理论矛盾与作家作品的价值重估
伯林批评理论的矛盾及文化身份的根源
解构的解构:德里达的理论支点与哲学怪圈.
基督教文化的金秋硕果:重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文化价值
一个温情的生态神话:《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的哲理意蕴
《哈姆莱特》在当代中国的研究、改编与艺术重构
第六部分 学科的反思与名家的追忆
世界文学的跨文化反思与学科重估
季羡林:比较文学学科复兴的主将、跨文化研究的典范
《比较文学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以跨文化视野重新划分了中国文学的近代、现代与当代,并且赋予这种划分以尽可能充分的论据,凸显出传统分期的不合理,并进而反思了现代中国的西化追求与一味趋新的教训。
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切入,论述了胡适以西方悲剧精神批判中国传统的小说戏曲缺乏悲剧精神,却在新诗倡导中张扬乐观精神,使得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并不成功;而中国诗歌传统的悲剧精神却被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小说承传下来。在讨论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巨人鲁迅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当代作家莫言后,重点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被忽视的异端——与主流差异很大的被压抑的清华文学传统。
本书对世界文学进行了重新界定与学科重估,并以世界文学的视野,对西方伯林、德里达等理论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劳伦斯等作家进行了重新审视。
这是一本闪现着学术创新火花的书,集中表现了作者高旭东近年在中外文学领域的学术思考。
高旭东著的这本《比较文学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共分六部分内容:第一部介绍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发展与经验教训;第二部分是比较文学与中国文体的现代转型;第三部分研究鲁迅、莫言;第四部分是走跨文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异端”;第五部分介绍走西方批评家的理论矛盾与作家作品的价值重估;第六部分反思学科,追忆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