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你的包容有多广,事业就有多大
胸襟的大小可以丈量你的世界
为人处世,首先应当提倡“豁达大度”的胸怀。豁达,即性格开朗;大度,即气量宏大。合起来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气量宽宏,能够容人。
气量和容人,犹如器之容水,器量大则容水多,器量小则容水少,器漏则上注而下逝,无器者则有水而不容。
气量大的人,容人之量、容物之量也大,能和各种不同性格、不同脾气的人们处得来;能兼容并包,听得进批评自己的话;也能忍辱负重,经得起误会和委屈。
古语云:“大度集群朋。”一个人若能有宽宏的度量,那么他的身边便会集结起大群的知心朋友。大度,表现为对人、对友能“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特殊个性或癖好律人,唯以事业上的志同道合为交友基础。大度,也表现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相反的意见。大度,还要能容忍朋友的过失,尤其是当朋友对自己犯有过失时,能不计前嫌,一如既往。大度,更应表现为能够虚心接受批评,一经发现自己的过失,便立即改正;和朋友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检查自己,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大度者,能够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责己严、待人宽。
气量大,还表现为在小事上不顶真,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人生在世,谁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使人不快的小摩擦、小冲突。别人触犯了自己,就犯颜动怒,或者记下一笔,“秋后算账”,这样只会把自己孤立起来。“私怨宜解不宜结”,在处理朋友关系当中,尤其应当如此。“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计较小事,这是一种美德。如果朋友之间能够心地坦然,互相信赖、互相谅解,有了意见能及时交换,那么彼此之间即使有些成见也是不难消除的。有些青年相互之间容易结死疙瘩,就是因为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爱纠缠小事,时间长了,意见变成见,怨气变成怨恨,感情上就会格格不入转而反目成仇。在小事上宽大为怀,不会使你蒙受损失,只会使你受人敬佩。
西汉时的韩信,在年轻潦倒之时,曾有人逼他从胯下钻过去,实在是够欺人的。后来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不但没有杀这个人,反而赏之以金,委之以官,使其大受感动,不仅消除了私怨,最后还成了舍命保护韩信的勇士。韩信这种“以德报怨”的方法,比起有些青年一感到被欺负就“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做法来,实在要高明得多。
一个人的气量是大是小,在心平气和时较难鉴别,而当与他人发生矛盾和争执时,就容易看清楚了。气量宽宏的人,不把小矛盾放在心上,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待人随和。而气量狭小的人,则往往偏要占个上风,讨点便宜。还有的人在和别人的争论中,当自己处于正确的一方,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则心情舒坦,较为愿意谅解对方;但当自己处于错误的一方,成为失败者的时候,则往往容易恼羞成怒,对人家耿耿于怀,这也是气量小的一个表现。朋友之间的争论是常有的,一个真正豁达大度的人,不应该因为别人和自己争论问题而对人家耿耿于怀,更不应该因为别人驳倒了自己的意见而恼羞成怒。
宽宏的度量,往往包含在谅解之中。要想见到不顺心的事而不发脾气,就必须养成能够原谅他人缺点和过失的习惯。待人接物,不能过于苛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别人过于苛求,往往使自己跟别人合不来。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有讲道理的,也有不讲道理的,有懂事多的,也有懂事少的;有修养深的,也有修养浅的。我们总不能要求别人讲话办事都符合自己的标准和要求。真正的豁达大度者,当那些懂事较小、度量较小、修养较浅的人做了得罪自己的事情时,能够宽容他们,谅解他们,不和他们一般见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最豁达、最能宽容人的人,乃是最善于谅解人、最通达世事人情的人。
豁达的度量,从根本上说是来自一个人宽广的胸怀。一个人倘若没有远大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其心胸必然狭窄,就像马克思所形容的那样:“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看到自以为吃亏的事情”。比如,一个毫无教养的人常常只是因为一个过路人看了他几眼,就把这个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恶和最卑鄙的坏蛋。
眼睛只盯着自己的私利,根本不可能有豁达和宽容的胸怀和度量。“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从个人私利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心里经常装着更远、更大目标的人,才能具备宽广的胸怀,领略到海阔天空的精神境界。
P2-4
自古以来,包容就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大智慧。《尚书》云:“有容,德乃大。”《周易》云:“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佛教更是劝诫人们修行忍辱,“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达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境界。包容是一种美好的心性,是一种博大的胸襟,是一种能够放下一切的气度,是一种淡定从容的洒脱,是一种俯仰自如的风度。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他包容的大小决定的,正如一位哲人说的那样: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纵观古今成大事业者,无不有海纳百川的肚量,所谓“量小非君子”“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因此,包容实是成就我们一生的智慧。
包容是为人处世中与他人和谐共处的良方。古希腊神话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力大无穷的英雄海格力斯在山路上行走时,发现路中间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事,便踢了它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踢开反而膨胀起来。海格力斯有点生气,便狠狠踩了一脚,想把它踩破,哪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又膨胀了许多。海格力斯恼羞成怒,便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狠砸起来,那东西竟然加倍地膨胀,最后大到把路堵死了。一位学者路过,连忙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忽略它,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的心里老记着它,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前进的路,与你敌对到底!”人生在世,不可能离群索居,人与人相处,哪怕个个心地善良,也难免会发生磕碰和摩擦。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有了矛盾,重要的是面对现实,用包容去化解矛盾。包容人,包容事,忍下的是一时之气,得到的却是长久的安然、宁静、和谐与友好,其善莫大焉。包容是人生的一座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走过这座桥,人们的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多一份爱心;人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阳光。
包容是化解和升华人生一切痛苦的力量。对蚌来说,一粒沙子嵌入体内,那是一种苦难。起初,蚌与苦难也作坚决的斗争:它拼命地驱赶着沙子,但无法撵走它;它努力地挤压着沙子,想把沙子压得粉碎,但无济于事。最后,蚌无计可施。怎么办呢?蚌想:我无法战胜苦难,无法改变命运,那就改变自己吧,改变自己对苦难的态度,与苦难讲和,用一颗宽容而博大的心去包容苦难。正是这种想法,改变了蚌的命运,也提升了蚌生命的价值。在包容的过程中,蚌渐渐减轻了沙子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在包容的过程中,那一粒粒给蚌制造苦难的沙子,竟升华成了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其实每个生命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每种人的生活都免不了苦难,包容你所遭受的伤害、折磨、痛苦,你就会感到生活道路两旁,困难固然有,但更多的是花香。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在风吹雨打的荷塘里守望着盛夏,这就是对包容最好的诠释。生活中固然有苦难,但正是由于不懈的奋斗,不断的仰望、攀缘,生命才不至于全然黯淡,而变得熠熠生辉,获得了崇高的意义。
包容更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不可能靠单打独斗,必须得有强有力的团队和广阔的人脉网络。而这一切的拥有都得靠包容的胸怀。团队是若干人的集合体,既然是若干人,就可能个性、气质和能力特点迥异。不同类型员工,既有所长也伴有所短。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就要求团队的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肚量,用人不求全责备,用其所长,容其所短。虽然说没有完美的人,但由不完美的不同类型的人搭配组成的团队,却有可能消弭所短而尽显所长,造就臻于完美的团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1+1>2的团队效应。有了这样的团队效应,领导者才可能开创个人力量无法实现的事业。而一个格局很小、境界很低、心胸狭隘的人永远不可能干出一番大的事业。同时,经营事业,除了要管理多元化的员工队伍,还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客户、供应商、政府官员、社会组织等,社会上行行色色的人都有,要处理好复杂的关系就需要高超的技能和一颗包容的心,让所有人都成为你的资源,做到了,你的事业才会不断壮大。所以说,你的包容有多广,你的事业就有多大。
总之,包容是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已的根基”。包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接纳和宽恕;包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和心灵的丰盈;包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生活的艺术,是那种看透了社会人生后的从容、自信和超然。懂得包容的人总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帮助,懂得包容的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和谐之中,无论工作、事业还是生活,都顺风顺水。领悟包容的智慧,你才能成就无悔、和乐、健康、美满的人生。
圣铎编著的《包容(成就一生的智慧)(精)》从心态、职场、婚姻、人际等方面,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对包容进行阐述,帮助读者感悟包容的真谛与人生智慧。只有学会了包容,才能站到比别人更高的位置,看问题和处理问题也会比别人更加透彻,更加有效。包容是一种力量、一种自信,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有了这种力量和自信,你就会胸有成竹,获得人生的成功。
包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接纳和宽恕;包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和心灵的丰盈;包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生活的艺术,是那种看透了社会人生后的从容、自信和超然。懂得包容的人总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帮助,懂得包容的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和谐之中,无论工作、事业还是生活,都顺风顺水。圣铎编著的《包容(成就一生的智慧)(精)》旨在告诉读者,领悟包容的智慧,你才能成就无悔、和乐、健康、美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