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这一天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一词,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接下来的几天内,中央四次提到了“供给侧改革”,这一现象使“供给侧改革”迅速成为中国经济领域的火热词汇,也因此引发了众人对“供给侧改革”的探讨。
在过去的很多年中,我们很少或者从未听说过这个词汇。如今这个词汇被多次提及,那么,到底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呢?
要想彻底弄懂这个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经济知识。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刺激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一直是依靠扩大需求来实现的,也就是依靠出口、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来拉动内需。
这一思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使我国在短短30年间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但是,粗放型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弊端,其中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加重了重复建设,致使产能过剩,消费品供需结构性出现失衡。这一弊端的主要表现就是,国内消费者有了良好的消费能力后,我国企业供给的产品由于品质过低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高品质的消费品却因为产量奇缺,导致供给不足。
或许我这样讲大家不太容易理解,那么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让事例来说明。
2015年初,一则新闻把中国制造推上了风口浪尖,这就是如今依然让我们难以释怀的去日本买马桶盖事件。众多国人趁着假期蜂拥至日本买马桶盖,由于抢购人员过多,导致很多免税店的马桶盖被卖断了货,这招致了很多日本人的不满,他们认为中国人抢占了他们的资源。
对于这一事件,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中有所论及。文中写道:“最让我吃惊的是,居然还有三个人买回了五只马桶盖。这款马桶盖一点也不便宜,售价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免税店的日本营业员用难掩喜悦的神情和拗口的汉语说:‘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买断货。’”
为什么买个马桶盖都要去日本呢?难道中国没有马桶盖吗?外国人觉得很奇怪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却很清楚个中缘由。中国也有马桶盖,并且种类繁多,但国人依然不惜重金不嫌麻烦地选择去国外买,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国内的产品质量跟不上国人的需求,国人对“中国制造”不信任。
这其实就是中国制造长期忽略供给侧的结果。以往我们只要把蛋糕生产出来就可以卖出去,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升级,仅有蛋糕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了,他们还需要好吃又好看的蛋糕。所以,供给侧改革的意思就是:从生产、供给端入手,提高竞争能力,增加有效的、适应我们需求特点的高品质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再简单直白一点的解释就是:企业要努力把“蛋糕”做好、做精,让所有消费者都抢着买,不愁没人买。
也就是说,要想让中国制造真正被国内消费者甚至国外消费者认可和青睐,目前只有供给侧改革一条路。一家企业如果没有高品质的产品,就算产品有再好的营销渠道、再优惠的价格,也难以在用户追求生活品质的时代生存下来。
同理,从国家角度来说,一个国家要想成为经济强国,首先就要提升国内消费能力。而要提升国内消费能力就需要扩大内需,从根本上改善供需错配的现象。比如,当前我国供需错配现象比较严重,国内消费萎靡不振,同时国人又在海外疯狂扫货,大到家电小到纸尿裤,可谓无所不买。这种鲜明的对比把中国制造推向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