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一块丰碑,直愣愣地杵在那里,却和我原本普通又平稳的人生轨道保持着不远又不近的距离。我时常回望它,回望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最终,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我选择了走向它。
我的第一篇新闻稿
实习报到的时候,我起了个早,挤上地铁,目的地广州大道中289号,这个曾经辗转唇齿间千百次而如今终于能暂时置身其中的地方。那天我跑了第一个报料,在京溪南方医院的地铁站附近的天桥下,有个少年在街头摆摊求职,为了给自己的妹妹治病。我赶到现场,第一眼看见的便是少年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沧桑。他仓皇而立,手捏着衣角,低头,不说话。我把这一幕写成了导语,如同我第一眼看见他。这篇《妹妹重病需钱手术少年街头派求职信》登报之后不久,我收到报料人的反馈,据说已经筹集了二十来万医药费,治病需要的血小板也不紧张了。那天下班后,我坐在公交上,看着窗外车水马龙,心里一直有种说不出的情绪,什么词都不贴切,但我笃定这种情绪是正面的。
这便是我写的第一篇新闻稿。
除了经验值,还有方法论
多事之夏,301纵火案、威马逊台风、鲁甸地震。
301纵火案,南日机动部整个部门都被调动起来了,实习生被分成小队,派去各家医院,我是其中之一。
医院的烧伤科外,有警察,有家属,有我们。三种不同的身份,三种不同的心境。警察让家属登记,做笔录,我站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是伺机而动的观察者。等到时机成熟,我走到一名家属身边,装作不经意地问起。
那是一名年过六旬的老者,他十六岁的孙子在这个事件中重度烧伤,老人说至动情处,眼泪猝然而下。我也跟着哭,那种痛感是真实的,我悲伤于一个年轻的男孩在他最好的年纪遭遇了这场横祸,无妄之灾。
捕获、呈现,全都被我抛之脑后。还没有想明白要做什么,甚至连心理素质都不够好,就仓促前往现场。手忙脚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逃回报社,匆忙交差。那一回,我知道,我只是一个需要更多学习和历练的实习生。
之后是威马逊台风。台风尚未登陆,部门里的记者老师已经抵达前线。我切身体会到“行动力”三个字到底是什么,不仅是快,还要有准备。前线是危险的,狂风卷起铁皮,破坏力惊人。前线的记者们将一篇篇稿子传回来,文字准确,描述精准。我才知道,新闻写作于我,缺失的,除了经验值,还有方法论。
鲁甸地震,能派出去的男记者都被派去了前线。前线的记者们走了一通宵的山路,抵达震中龙头山镇。而此时,地震伤亡,救灾情况,门户网站与微博上随时都有新的消息。
我们作为传统纸媒是不是慢了呢?我不由思索。
部门里的梁文悦老师发回消息,他在帮着救援队搬运物资,胥柏波老师正在一线救援的现场,陈晨老师在现场发回稿件。新闻快或者慢,在此时都显得微不足道,在这场灾难里,主角是一个个人,遭遇灾难的人,救援的人,去现场的记者等等。微博、微信、门户网站、这些媒介也只是为了让事件更完整地呈现,而记者,便是记录者。
此时,新闻于我终于迷雾消散。每个新闻事件,切人的角度和报道都有其方法可言。作为记者,在前往现场之前就应该有个大致的逻辑构架,需要了解什么,要如何了解,轻重缓急的排序等等。然而,只有尽可能地感受到你要报道的那个人、那个事件,方能写出有温度的文字.最终呈现出这个世界。P3-5
行思
Lesson 1 终不似,少年游(刘志毅﹠傅剑锋)
Lesson 2 用心看见每个人(向芮萱﹠张蜀梅)
Lesson 3 数据生产熟手女工的养成(文轶然﹠谢斌)
Lesson 4 保有最初的冲动(刘宽﹠刘俊)
尝新
Lesson 5 几乎每一条路都纠结丛生(任梦莹﹠王与菡)
Lesson 6 政治新闻亦是风景(吴斌﹠杨嘉敏)
Lesson 7 实习像是进入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彭文蕊﹠景小华)
Lesson 8 超越“实习生”的实习(张悦﹠唐柳雯)
担当
Lesson 9 别为了稿费,忘了担当(汤蕊妍﹠陈乐伟)
Lesson 10 实习就像闯关打怪(习宜豪﹠史哲)
Lesson 11 “三进三出”的实习之路(冯璐赟﹠余少镭)
Lesson 12 心的距离比镜头的距离更重要(郑俊彬﹠宋文辉)
积极
Lesson 13 记者的基因一直都在(肖文舸﹠吴哲)
Lesson 14 收起卖萌心 一头扎进蔗地里(代羽﹠项栋梁)
Lesson 15 “工龄”最长实习生为何如此“固执”(麻乐﹠齐帅)
Lesson 16 一个大龄实习生的寻梦之旅(龚名扬﹠刘力勤)
谨勤
Lesson 17 从南方舆情再出发(凌莉君﹠温冲)
Lesson 18 我爱那跑不死的淡定(黄少宏﹠张胜波)
Lesson 19 爱瞎琢磨也能理直气壮地释放(林珊珊﹠施雨华)
Lesson 20 世上最好的工作之一(冯叶﹠冉孟顺)
实习,是一场贯穿人生的修行
掩卷,耳边不觉回荡起熟悉的旋律:回头有一群朴素的少年,轻轻松松地走远,不知道哪一天再相见。
此书收录的这20个故事的作者都是过去三年在南方报业学习生活工作的实习生,他们与自己的记者“老湿”一起,有的卧底工厂,看到了一代产业工人的命运;有的投身数据海洋,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有的在故事背后,感受生命之美;有的在观察之余,找到自己的方法论;有的用小小笔尖,揭开黑幕背后的逻辑;有的换个角度看世界,在无趣中寻找乐趣;有的在突发现场,直面自己的内心;有的在镜头里,发现了灵性的力量;有的在传统报媒和新媒体平台自由切换,成为驾驭疯狂节奏的多面手……
编辑部花了一年多时间收集这些故事、这些人,他们中的不少人如今已成为真正的新闻人。如果说《记者不下班》第一辑是新锐记者的生存手记,那么第二辑可以说是新老媒体人共通的修行攻略。
或许没有一个行业,会像传媒行业一样,如此看重实习生涯。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实习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状态,更是一场贯穿人生的修行。
当一波波小鲜肉涌进各个媒体机构,开始他们的职业历练时,对于他们而言,每一个任务都是崭新的,就像打网络游戏一样,跟着老师混,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不断打怪升级,直到最后通关。而老师对于他们,往往是爱恨交加,或者恨甚于爱。爱的是他们偶尔灵光一闪的新念头,恨的是他们常常自作主张的“临时发挥”。
有人总结说,“90后”没有“60后”的焦虑,没有“70后”的听话,没有“80后”的压力,所以他们不遵守传统,不按常理出牌,不靠谱。
是的,他们年轻稚嫩,不惮于犯错;他们个性十足,敢于挑战权威;他们熟悉互联网语言,更善于单刀直入表达观点;他们思维没有定式,更乐于尝试一切新鲜事物。
这正是可贵之处,也为传媒行业注人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传承与创新,每天都在这个行业里面发生着,薪火相传,赓续光芒。
谁没年轻过。想想当年,我们这些他们口中的“老湿”,不也让老师们头疼不已?不也一样天马行空棱角分明?不也是顶着“不靠谱”的标签,从前辈们手里接过了接力棒继续奔跑?但除了在工作磨练中累积起来的老道,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回曾经的朝气和冲劲?
这是一个从来不曾有过的时代,变革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传媒行业也在调整前进的路径。“融合发展”“新媒体”“移动互联”“颠覆”“转型”等等字眼,每天都在刷新我们的视野。面对变化,我们重审媒体的价值所在,重新学习网络话语体系。我们同时欣喜地发现,这些我们眼中“不靠谱”的他们,却在这片广阔的新天地中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的基因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他们就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早已习惯了利用网络、驾驭网络。他们拥有快速应变和学习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技能、在采写新媒体稿件过程中进发出来的无穷机智。
在新媒体时代,他们就是我们的“老湿”,我们就是跟着打怪升级的实习生。保持求学的心态,勤勉努力,历久弥新,一样可以品味通关的愉悦。
记者在路上,修行才刚刚开始。
是为序。
《记者不下班2》编辑部
2f11 5年10月
谢思佳编著的《记者不下班(2实习生的20堂职场课)》记录的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给“80后”记者职场培训和新闻培训的故事。22位作者均是曾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内部实习、目前已经成长为业内优秀采编人员或者业外已取得成就的人士,畅谈他们在实习期间的所思所得。20堂职场课分为“行思”“尝新”“担当”“积极”“谨勤”5个主题,通过他们的各自讲述以及行业前辈的点睛评价,可以激励正在自己岗位上奋斗或者行将踏入新闻行业的后来者,并思考在传统媒体大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坚守、如何转型、如何迎接时代的挑战。同时也展示了这批人在行业内外的心路历程与人生道路上的点滴感悟,引起读者共鸣。
谢思佳编著的《记者不下班(2实习生的20堂职场课)》介绍了,把一个事件、想法或者灵感,变成动人的故事,再变成一种情怀留在读者心中——这个过程是记者这份职业中最美妙的部分之一,而保证这一个过程的,正是由信念支撑的行动力。
用脚跑出故事,用眼见证事实,用耳认真倾听,用手记录现场,用脑思考规律,用心做好记者。
实习是一个不断发掘自身价值的过程,也是为自己的未来寻求多种可能性的机会。
我们每天耕耘着,无所谓疲惫,无所谓结果,为的是四十年后回想过去时,会发现这个世界因为有我们的存在而有了一点点改变。
世界上已没有所谓一条路叫“完美”,所有的路都充满了或大或小的困难,而随着时间推移,或许任何一种工作最初带来的新鲜感和兴奋都会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需要脚踏实地解决一件件事情,耐住寂寞,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