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问新》的作者伍炳勋以史实为依据,突出重点情节,看问题客观公正,有独到的见解,并不人云亦云,也不以偏概全。作者的文笔朴实,思想纯洁,由古及今,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部人物评述,不如说是一部人生的的活教材。
古往今来,有的人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有的人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有的人追求功利、随波逐流,有的人脚踏实地、意志坚定……
| 书名 | 温故问新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伍炳勋 |
| 出版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温故问新》的作者伍炳勋以史实为依据,突出重点情节,看问题客观公正,有独到的见解,并不人云亦云,也不以偏概全。作者的文笔朴实,思想纯洁,由古及今,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部人物评述,不如说是一部人生的的活教材。 古往今来,有的人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有的人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有的人追求功利、随波逐流,有的人脚踏实地、意志坚定…… 内容推荐 伍炳勋著的这本《温故问新》以古代诸多名人的人生经历为线,以其在关键时刻的抉择为着墨点,漫谈古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或奋起或堕落的心路历程,映照当前世态人心,以警示今人在面临困顿或得志之时如何正心修身。作者以娓娓道来之笔调,或激越或调侃,帝王之刘邦朱元璋、文臣之朱博薛宣、武将之陈汤栾布、才子之李绅匡衡、佳人之小周后卓文君,诸多居于史籍之中的人物都跃然纸上、走入前来。 目录 正经述史 皇家那些事 天下财货归朱家 萧何跟刘邦混的结果 野心是自害的毒药 宠生骄 骄必败 良臣都有样 忠臣长什么样 军事干部的楷模 忠义双全学栾布 “天下之平”张释之 成也在侠义,败也在侠义 奸佞画个像 裙带“带”出来的坏人 少一点机心大家都不累 张汤何止是酷吏 以酷治暴是饮鸩止渴 吕嘉叛汉小记 文武双全难 两代丞相一种痛 钱财有时是另一种鸦片 半升米筒装不得一升米 扭曲的人生 谏官不好当 亦庄亦谐东方朔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假如…… 这样的官让人有点怕 父酷子贤成美谈 学优难为仕 君子不问荣辱事 他不仅订定了《太初历》…… 重要的是不忘初心 匡衡,从来就不是那么好 给儿女留什么 爱情那些理 别怨女人 莺莺有错 女子有才便是德 也说朱买臣休妻 郦寄真是有点冤 乱弹古今 穷困潦倒 曾国藩,讨盘缠上北京当翰林 从杂役到一代儒宗 富可敌国 哪一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人 穷富岂是一场梦 刀下留出来的知识超人 权倾天下 背着锅鼎做丞相 西汉第一相 从将到相的华丽转身 大汉智多星 番外拾遗 天何言哉 三无私 富与贵 试读章节 天下财货归朱家 一 朱元璋有朱元璋的苦恼。本来大头方脸的朱家经典款式,到了画家们的笔下,就成了塌鼻梁、瓦刀脸、高颧骨、大鼻子、浓眉毛、马脸猪嘴大麻子,还拖着个又长又大的下巴颚足足超过半张脸。 这还是个人模样吗?很不是!可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杀的人太多,仇家太多,恨他的人太多。 关键是,他刀下的冤魂太多! 在中国有史以来329个皇帝当中,朱元璋杀的贪官是最多的,多到无人能与他“比肩”。 贪银60两,杀。杀了还要把皮剥下来,装一皮稻草,做成草人放在官府门前的皮场庙里示众。 不足60两的咋办呢?剁手指,断手肘,砍脚板,或者干脆阉掉。 过60两的又咋办呢?凌迟,一刀一刀地零刀碎剐;斩首,咔嚓一刀,脑壳飞出几尺远;腰斩,割韭菜一样,血流光了,人还没断气。 对这些人而言,残忍是残忍了些,但毕竟自己犯了事,再冤也冤不到哪儿去。 而对于“空印案”和“郭恒案”里那些所谓的“同案犯”,那就真的是冤大了。 洪武9年,空印案发。按大明律法,各省、州、县的财务人员,每年要去朝廷的户部报一次账。那时候行走只有轿和马,上一趟北京,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带走的账稍有错误,如果返回改好了再进京,那是多么要命的事啊。为了避免走冤枉路,也不知是谁想了个害死人不赔命的招——在空白公文纸上盖上骑缝章,万一到了京城发生错误,改正了,换张纸就行,既省事又省时。因为是盖的骑缝章,事后有据可查,依理依法也诈不到哪儿去,算得是万全之策。可朱元璋不认,他认为这是钻朝庭的空子,是大逆不道的贪污手段。于是下令杀死全国所有主管财务印章的官员,其他相关人员统统杖责充军,一时间,死者数千,流配者数万,全国财政系统干部清零,机构瘫痪! 洪武18年(1385年),郭恒案发。户部侍郎郭恒,通合各省官吏作弊,盗卖官粮,涉案金额巨大。朱元璋首先下令处死中央六部所有左右侍郎共12人,接着下令追赃,牵连大小官吏以及全国各地的小富百姓,刑杀或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引起民怨。朱元璋为平息民怨,又将审刑官吴庸等人处死了事。史称:“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核赃所计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胡唯庸案,被牵连的文臣武将逾万; 蓝玉案,受牵连的开国元勋又是几万; 朱元璋几轮杀过,当年跟着他出生入死的沙场老将,所剩无几! 还有几年一次的反贪运动,弄得官不聊生。朱元璋当政19年,两浙、江西、两广和福建,居然没有一个官员干满任期。 碰上朱元璋这样的官煞星,敢当官的那真是吃了豹子胆。 二 朱元璋之于官吏,就是“周扒皮黄世仁对待长工”的款式。取消了职田、取消了对官二代的“荫封”、取消了退休工资、能享受优礼的致仕官吏,也就是一半工资。在职干部的工资只有禄米,正一品年1044石,正二品年732石,正三品年420石,正四品年288石,正五品年192石,正六品年120石,正七品年90石,正八品年78石,正九品年66石。工资标准是历朝历代最低的。所以他手下的官吏,不是“……其卒也,妻子几无以自存。”(一死,妻子儿女立马无法生活),就是“及贵,无所增益。十年一布被,鼠伤,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家未尝从家累自随。”(一床被子盖十年,被老鼠咬烂了才换新的,旧的还得拼拼补补做成棉衣给儿女穿。一句话,简直不好活。) 朱元璋对官吏如此刻薄,但对皇族中人,却是大方得不得了。皇子封亲王,年俸禄米一万石,是一品官的7倍。皇族人镇国将军,得禄米千石。朱元璋规定,因为皇族出身高贵,不能从事高官以外的任何职业。所以他们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就是生孩子,生一个孩子增一份俸禄。这导致明代皇族人口爆增。明朝初建时,“初封亲郡王、将军才49位”,一二百年过去,皇族的繁衍速度十分惊人。以河南为例,洪武年问,这里只有一位周王,到万历年问,已有亲郡王将军5千多个。据安介生等人才专家推算,到崇祯年间,朱元璋的子孙已达到一百万人。 朱元璋的皇室俸禄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朱家吃尽天下。据史料记载,嘉靖40年,天下岁供京师粮食仅400万石,而皇室的禄米支出却达到853万石,缺口是453万石。也就是说,全国纳粮两年,还不够皇室一年的禄米!所以有官员愤愤不平:“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患者,莫甚于宗藩禄廪。”P3-5 序言 序言:人间正道是沧桑 烦勋同志是我在邵阳市工作时的同事,当时他在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任职,他为人正直,办事干练,不怕困难,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也成了彼此信任的朋友。自从我调离邵阳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但仍保持联系,有时会对一些问题和现象交流看法。两年前,炳勋同志退休了,我知道,他这个人,总会坚持做些有意义的事。 前不久,烦勋同志突然告诉我,说他已经写完了两本书稿,一本小说《人比黄花瘦》,一本人物评论《温故问新》,已有出版社计划出版,希望我能为《温故问新》写个序言。他的这个请求,对我确是个难题。因为通常为书作序的人,要么是大人物,要么是大学者,总得有点名气才行,这些条件我都不具备,自然没有作序的资格,如果作了序,难免让人觉得没有自知之明。想一想,这个压力可不小。但他是个执着的人,并且以前从来没有求我办过事,作为朋友,如果我断然拒绝,还真不够意思。于是答应了烦勋同志,就以朋友的身份,凑篇短文到他的作品中,并不算作序。 拿到《温故问新》的书稿,我决定在某个周末完成任务。先看了各章节的标题,就吸引了我,一口气读完,里面介绍的人物活脱脱地跃然纸上,他们的人生经历、成败得失、是非功过、起伏沉浮,再次让我深思,还真有了想写几句话的冲动。 炳勋同志对人物的评述,以史实为依据,突出重点情节,看问题客观公正,有独到的见解,并不人云亦云,也不以偏概全。他的文笔朴实,思想纯洁,由古及今,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部人物评述,不如说是一部人生的的活教材。他希望人们从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 古往今来,有的人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有的人身败名裂、遗臭万年,有的人追求功利、随波逐流,有的人脚踏实地、意志坚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有不同的归宿。有的人出身穷苦,出道之初还能勤政廉洁,甚至出生人死,久而久之,却在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面前败下阵来,一步步走上不归路,这样的人物角色古来不绝。究其原因,无一不是失了初心,忘了根本,乱了方寸,迷了方向,丢了人格。 大道至简。说做人不难,就是要坚持做正确的事,坚持正确地做事,做到知善知恶,信念在心,守牢防线,坚持原则,从容淡定,不生邪念,尽好本职,迎难而上,体现价值,知足感恩。说做人难,是因为拿不起、放不下、想不开,追求个人升迁,计较个人得失,谋划个人进退,这样做人自然会感到难和累,甚至经常面对流氓,很可能自己也会变成流氓,经常面对贪官,自己也变成贪官,经常面对“疯子”,自己也变成“疯子”。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凭良知想问题、办事情。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注定会成为失败者。人间正道是沧桑,正义与邪恶从来没有停止过较量,但正义必胜。 陈恢清于常德(湖南常德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2017年4月23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