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训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
家训可以说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存在。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历史已经证明,许多大家族的兴旺,并不是靠财富的积累,而是靠家族理念的传承。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通常被称为“家训”,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指家庭或家族对子女教导或训诫的话。家训被许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拿来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作为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如果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浩瀚的大海,家训就是大海中出产的一颗明亮的珍珠。中国家训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博、影响之深刻是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及的。
家训是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堪为“一家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家训对于稳定社会秩序都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是国法之外的重要补充与辅助手段。“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
家训萌芽于三皇五帝时期,初步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魏晋南北朝,繁荣于隋唐、宋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至清末与民国时期,传统家训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与西风渐进、时代变革有关。
中国流传至今比较有名的家训大多是帝王将相、仕宦之家和士大夫的各种作品,至于更多的平民家庭的家训,有的可以从各种族谱、家谱中找到,而绝大多数只能通过家庭、家族内部口口相传而被人们所了解。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家训,都可以找到许多共通的内容。这共通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类:“修身齐家”“为人处世”“读书勉学”。
1.关于修身齐家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处理好家庭关系,对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家训认为,在家庭里,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做到夫妻和顺,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其次要处理兄弟关系,做到兄友弟恭;再次要处理好长少关系,做到父慈子孝,为人父持家要宽严有度,有家主风范,而为人子要恪尽孝道;家主要善于持家,要勤勉、节俭、仁厚,家庭要和睦友爱,齐心协力;等等。
除了“齐家”,还需“修身”,中国传统家训认为,人生在世,总要有所作为;如果胸无大志,三心二意,就会虚度年华,无所作为。人生需有志,用正确的目标引领人生历程,因此要强调人生中立志的重要作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晋人嵇康曾说:“人无志,非人也。”明人杨继盛曾说:“人须要立志。”立志,对于修身是十分重要的。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还要志在圣贤,矢志不渝地追求远大理想,并时刻砥砺自己。
2.关于为人处世
中国家训中讲如何“为人处世”的比比皆是,其中讲得最多的是“宽厚”“交友”“谦恭”和“助人”等。在为人处世方面,传统家训认为,要谦和诚实,以礼相待;要戒除骄狂做『曼的作风;要善于扬人之长;戒己之短;要设身处地,善于留有余地,灵活机智;等等。如宋人袁采说:“处己接物,而常怀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轻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明人杨继盛说:“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这些看法,对于人们增强自我修养,在处世为人上树立好的德行,是有积极的启发性的。
中国传统家训还认为,人生在世,难免同人打交道,有时还少不了有交友的需求。交友,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交友中,人与人是互相影响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要慎交友、择友务贤。汉末魏初名士刘虞(yi,180—221)说:“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他们将交友看成人生中的大事,所以强调慎重对待。
3.关于读书勉学
中国传统家训认为,人非生而知之,人非生而圣贤,所谓知识和圣贤,都是勤学的结果。人必须向社会实践学习,向古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如果离开了学习,是不可能立身处世的。他们认为,知识只属于那些勤奋学习的人,学习的志趣越高,学习的动力就越大,取得的成就也就越突出。宋人欧阳修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关于学习方法,强调勤、恒、苦、知、行和终生不渝,等等,如唐人韩愈说:“诗书乃勤有,不勤腹中空。”清人章学诚说:“夫学贵专门,识须坚定。”陆游认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传统的学习方法,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关于家训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一是引用儒家经典,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子孙进行教育,《颜氏家训》是这类家训的代表。
二是不做理论上的论证,不进行陈述铺染,而是直接定出家训条款,让家人共同遵守。
三是利用书信的形式,经常对子孙进行教育,久而集成册子,这种形式的家训以曾国藩的《曾文正公治家全书》为代表。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