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侍卫亲军眼中的洪武大帝与明初史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林楠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四年后的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一支军队经过了皇觉寺,寺庙遭到焚毁,僧徒四散,朱元璋也为了躲避乱兵而逃出了寺庙。当天晚上,朱元璋回到寺庙,面对满目残垣断壁,他决定通过占卜寻找出路。关于这次占卜的结果,《明太祖实录》与《皇明本纪》保持了高度一致,即结果显示只有参加红巾军起兵才是出路。然而结果如此,朱元璋却没有立即出发,这其中或许有谨慎,或许还有不知如何进见的担忧,因此他仍旧留在了寺庙中。不过没过多久,一次偶然的事件,促使他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在这次占卜后“未旬日”,朱元璋儿时的一位朋友汤和从濠州红巾军中寄来一封信。在信中,汤和劝朱元璋加入他们,朱元璋看过信后就立即将之烧毁了。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朱元璋很快就得知这封信的事情已经泄露,他面临被元廷抓捕的局面,已经失去了最后的退路。因此,朱元璋走出了人生中至为关键的一步,出发投奔汤和所在的濠州红巾军郭子兴部。

朱元璋要投奔的这位郭子兴,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与孙德崖等起兵于定远县,很快攻占濠州城并以此为据点。朱元璋于当年闰三月抵达了濠州城,希望投奔郭子兴麾下。没想到的是,他还没见到郭子兴差点就被杀掉了。关于这次遇险,朱元璋后来在追述自己早期生涯的《纪梦》中有一段颇为直白的回忆:

以壬辰闰三月初一日至城门,守者不由分诉,执而欲斩之,良久得释,被收为步卒。

关于朱元璋的这段经历,《明太祖实录》与《皇明本纪》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在这两部史料中,都将朱元璋最后能够获救,归因于当时濠州红巾军的“首雄”郭子兴的救助。这却不如朱元璋自己的回忆可信了,毕竟当时朱元璋还不名一文,且其抵达濠州的闰三月正值元军当年第一次包围濠州的紧张时刻;很难想象当时的郭子兴还有闲心来过问朱元璋这样一个无名之辈。不过当时濠州的紧张局势,却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朱元璋的到来会遭到守军的怀疑,甚至被当作间谍。

此外,倘若要追究郭子兴亲自解救朱元璋这一情节的起源,还得说到朱元璋本身,因为正是他自己在为郭子兴所作的《滁阳王庙碑》中称, “为门者所执,将欲加害,王亲驰活之”。这一说法与朱元璋在另一篇文章《纪梦》中并未明言何人所救无疑是矛盾的。究竟哪一份史料更为可靠呢?这就要从这两篇文章的性质入手了。《滁阳王庙碑》无疑是一份具有宣传性质的文件,朱元璋有必要在其中强调自己一开始就很受郭子兴的重视与青睐。因此,《纪梦》这一收录于朱元璋个人文集《明太祖御制文集》中的回忆文章,无疑更为可靠;钱谦益虽然在《太祖实录辨证》中提出了《滁阳王庙碑》的问题,但他在《国初群雄事略》中也没有采纳郭子兴亲自解救朱元璋的说法。  无论朱元璋是如何脱险的,他最终还是得到了濠州红巾军的信任,并加入了这支队伍,投入了郭子兴的麾下。这也成为朱元璋一生事业的起点。

关于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最初的情况,各方记载颇有些错乱。朱元璋本人回忆“入伍几两月余,为亲兵,终岁如之。”,即作为步卒两月有余后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被任命为郭子兴的亲兵。《皇明本纪》记载“几日,拔长九夫”,但钱谦益在《国初群雄事略》中引用《皇明本纪》中此段记载则变为“几月,拔长九夫”。至于《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就显得太过概括,为“寻命长九夫”,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长度。对照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关键的分歧在于朱元璋被任命为九夫之长的时间,而朱元璋回忆中的“亲兵”应即这个九夫之长。

那么,朱元璋从入伍为步卒到升为亲兵、九夫之长究竟经过了多长时间呢?我们还是能够从朱元璋抵达濠州时险遭不测的记载中看出结论。当时,朱元璋不仅不各一文,还遭到守军怀疑,且濠州还处于元军包围之中。因此朱元璋不可能在入伍仅几天后就得到如此提拔,还当以朱元璋回忆的“两月余”更为准确。

朱元璋入伍的时候,正值濠州危急。元廷为了应对濠州红巾军,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以彻里不花率骑兵三千,会同原濠州守军包围了濠州城。俞本忠实记录了此次围城,但将这次围城的主将错记为当年第二次围城的元军主将贾鲁。关于第一次围城,因系加入红巾军后的初战,因此朱元璋在《纪梦》中也留下了颇为详细的回忆。

此次围城,彻里不花虽然声称攻城,但始终逡巡不进,反而四出杀掠平民。导致附近百姓“呼亲唤旧”,进入濠州帮助红巾军共同守城,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当时濠州的防御。至九月,围城已经不可能继续下去了,加之元廷此时正在集中兵力进攻徐州,因此围攻濠州的元军解围而去,濠州红巾军度过了第一次危机。朱元璋正是在此次围城期间被郭子兴提拔为“九夫”之长的。此后他越来越得到郭子兴的信任。很快,为了笼络朱元璋,郭子兴又将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收为家人,亲待同子弟”。

P8-9

目录

引言:《纪事录》折射的时代

第一章 起于定远

第二章 立业江淮

第三章 两线作战

第四章 称王立业

第五章 两个吴王

第六章 大明开国

第七章 北征西讨

第八章 北伐受挫

第九章 全面调整

第十章 洪武暮光

尾声:轶事折射出的朱元璋时代

参考文献

序言

明太祖朱元璋的崛起之路与明朝洪武年间的历史,向来是一个研究明史的热点领域,相关著作也已经很多了。不过细细看来,其中仍旧存在一些盲点,比如对一些史料的运用。《纪事录》正是这样一部史料,以之为棱镜对朱元璋及明初史事进行折射,会有一些特别的收获。  《纪事录》全名为《皇明纪事录》,俞本撰。此书如今能够呈现在大家面前,过程其实颇为曲折。《纪事录》最早为人所知主要是靠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和潘柽章,钱谦益在其著作《国初群雄事略》、《开国功臣事略》和《太祖实录辨证》中多所引用。《开国功臣事略》虽然失传,另两部著作却流传了下来。潘柽章在《国史考异》中也对《纪事录》进行了引用。两人均利用《纪事录》对《明太祖实录》中的曲笔、隐讳、歪曲进行纠正,为后世保存了可贵的资料。然而随着清朝的到来,钱谦益与潘柽章的书成为禁书,加之绛云楼大火焚毁了钱谦益的大量藏书,世间遂认为《纪事录》已经失传。

至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约翰?达迪斯(John Dardess,主要研究东亚历史,剑桥中国明代史作者之一)首次推介了收藏于台北“国家图书馆”中一部名为《明兴野记》的书,认为其地位非常重要。此后,美国学者爱德华?德雷尔(Edward Dreyer)又对这本已经被鉴定为《纪事录》的《明兴野记》进行了详细考察。最后在20世纪90年代,美籍华人学者陈学霖(Chan Hok-lam)对《明兴野记》全书进行了研究校对,并对作者俞本的生平进行了初步考证,最后将《明兴野记》全文校对本,收录于其著作《史林漫识》的附录中,首次将其全文推介给公众。最后在本世纪初,北大教授李新峰通过运用元末明初大量史料对《纪事录》进行笺证,完成了里程碑式的著作《纪事录笺证》,使得后人充分运用这部史料成为了可能。

《纪事录》的作者俞本,高邮人,生于公元1334年左右,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加入红巾军,效力于朱元璋麾下,曾经作为朱元璋三百六十人警卫部队的一员,被朱元璋称为“曾跟朕小厮”。明朝建立后,俞本得到明军将领韦正的赏识,跟随韦正征战并长期戍守西北,晚年著成《纪事录》两卷,主要记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见闻。且由于他一开始就没有刊刻的打算,因此无所顾忌,为我们保存下来了许多珍贵史料。

现存《纪事录》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记述明朝建立前的亲身经历,下卷主要记述明朝建立后的经历与见闻,上卷较下卷更为详细。有观点认为,《纪事录》上卷较下卷价值更高,因为上卷是所谓“原始史料”,下卷则包含了很多官方宣传与传闻,因此价值不如上卷。这种论点其实不然,下卷固然包含很多官方宣传与民间传闻,但这正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中央政策的认识。同时,下卷中俞本更直接记载了自己在戍守西北时期,对明朝经略西北各种政策的大量见闻与评价,很多记载价值甚高,丝毫不亚于上卷中的“原始史料”。

不过,有得必有失,由于俞本处于濠州红巾军及此后明军的基层,因此注定了俞本的见闻是有限的。《纪事录》主要详于军事方面,对于朱元璋集团及明朝中央政府的各种人事任命、政策调整则涉及较少。举例来说,俞本保存下了朱元璋集团在早期发展阶段、长期被隐没的二号人物邵荣大量的军功,还有韦正对陕西、宁夏、甘肃地区的大力经略,以及自己与开国功臣邓愈的私下谈话等众多宝贵史料;但对于在朱元璋崛起并最终夺取天下,统一全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刘基却几乎毫无涉及,仅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名单中提到了一次“诚意伯刘伯温”由此可见俞本著述的详略情况。

正是因为俞本的无所顾忌,才使我们能够看到明初的很多珍贵史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与官方宣传大相径庭的严酷、暴虐、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一个和官方塑造的“圣主”形象完全不同的冷酷、狡诈而又雄才大略的朱元璋。

但同样,有利就有弊。也正是因为俞本的无所顾忌,他也将很强的个人感情代入到了书中,对于他反感的冯胜、郭子兴等明军将领,他不惜颠倒黑白,对他们大肆诋毁。对于自己的“恩主”韦正、傅友德,他又不吝溢美之词,甚至为他们虚构功绩,这些问题无疑都会影响到《纪事录》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俞本晚年完全依靠个人记忆著史,因此在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上往往颠倒错乱,给人们运用这部史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幸而李新峰在《纪事录笺证》中,对每一条记载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为我们利用这部史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当然,正因为上面提到的《纪事录》的局限性,因此想要通过侍卫亲军的视角呈现朱元璋与明初史事,仅仅依靠《纪事录》也是不行的,为此,笔者也依靠了包括《明太祖实录》在内的官方史料乃至元末明初的各种文集,他们的作者很多也是朱元璋的部下、臣子或者过从甚密,将它们与《纪事录》集合起来,能够得到更为宽广的视角。

总的来说,在如今这样一个关于朱元璋的研究已经颇为泛滥,更有吴晗《朱元璋传》这样重要作品存在的环境下,利用《纪事录》为棱镜,结合经过筛选的其他元末明初可靠史料,一定能够折射出一个虽然不全面,但却很独特,甚至之前没有引起过足够关注的朱元璋与相关的明初史事。

内容推荐

李林楠著的《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侍卫亲军眼中的洪武大帝与明初史事)》以朱元璋参加濠州红巾军为开始,以元朝覆灭为结束,详细讲述朱元璋是如何扩张势力,及其乱世年间南征北战的历程。书中穿插朱元璋个人的点滴细节,记录其在政治谋略和个人性情上的演变,从而描绘出了更为立体、更为严谨的朱元璋形象。

编辑推荐

在明史热的大环境下,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自然也成为了热门人物。然而由于明初史料混乱,我们至今认识到的朱元璋和明初史事仍旧是不完整的。李林楠著的《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侍卫亲军眼中的洪武大帝与明初史事)》依据朱元璋的侍卫亲兵俞本辑的《皇明纪事录》出发,结合其他明初史料,讲述并探讨明初的一些重要事件,从更具可考证性的角度去折射出一个独特的朱元璋与明初历史,从而近距离地接触到一个更真实的在立业初期的朱元璋和明初的政治生活环境。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