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烽火工作室著的《战争事典(MOOK36)》回顾了匈奴的崛起与汉朝的征服者时代,讲述了继业者战争时代托勒密王朝第一位女王阿西诺的传奇人生,梳理了1885年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来龙去脉,介绍了关原合战前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从实战角度分析了古代好盔甲的几个要素。
| 书名 | 战争事典(MOOK36)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 作者 | 指文烽火工作室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指文烽火工作室著的《战争事典(MOOK36)》回顾了匈奴的崛起与汉朝的征服者时代,讲述了继业者战争时代托勒密王朝第一位女王阿西诺的传奇人生,梳理了1885年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来龙去脉,介绍了关原合战前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从实战角度分析了古代好盔甲的几个要素。 内容推荐 指文烽火工作室著的《战争事典(MOOK36)》讲述了以下内容: 匈奴,纵横大漠草原的“天之骄子”。他们到底来自何处?又是如何建立了辽阔而强大的匈奴帝国的?其与汉帝国的冲突真的是无法避免的吗?《并立于东亚大陆的狼与龙——匈奴的崛起与汉帝国的征服者时代》将解答所有这些疑问。 《继业者血泊里走出的埃及女王——托勒密王朝首任女法老阿西诺二世传奇》所要讲述的,是希腊化时代古埃及托勒密王朝阿西诺二世·爱弟者的传奇一生,及继业者之间的争斗。 提及镇南关之役,大家也许会想起那句“法国不胜而胜、清政府不败而败”。如果想知道镇南关之役的前因后果和具体情况到底如何,且看《转折点,还是无足轻重?——详解中法战争之镇南关大捷》一文。 曾有人戏称,关原合战是用不到6小时就决定了日本此后的200年的命运。然而,实际上决定胜负的不光是一线的对决与拼杀,更有之前长期的布局与准备、前哨战的激烈较量。决定日本未来命运也不会是那短短的6小时,而是自丰臣秀吉死后的政治博弈与利益纷争。这也是《德川幕府的前奏曲——关原合战前东西军的明争暗斗》所要讲述的。 大多数人只是从影视作品或游戏中获得对古代盔甲的概念,也许存在很多的误解与想当然。《好盔甲要满足哪些条件?——谈谈古代战场军人防护要素》将从实战的角度,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盔甲是古代战场上的好盔甲,或者说好盔甲的几大要素。 明代中后期,面对蒙古骑兵的入侵,明军往往陷入兵力与机动的双重劣势。然而就是在如此困境下,却涌现出大量以寡击众的勇武之士。《以寡击众、死战不退——说说大明帝国嘉靖朝的悍勇武人》一文讲述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目录 前言 并立于东亚大陆的狼与龙——匈奴的崛起与汉帝国的征服者时代 继业者血泊里走出的埃及女王——托勒密王朝首任女法老阿西诺二世传奇 转折点,还是无足轻重?——详解中法战争之镇南关大捷 德川幕府的前奏曲——关原合战前东西军的明争暗斗 好盔甲要满足哪些条件?——谈谈古代战场军人防护要素 以寡击众、死战不退——说说大明帝国嘉靖朝的悍勇武人 试读章节 另一方面,戎狄也和华夏有着密切的往来,彼此通婚不绝、血脉相通。西周伐商时西戎是其重要盟友,西周王室先后曾有两位戎人王后,东周襄王又曾娶狄女为王后。晋襄公时,瓜州之戎就称自己是晋国“不侵不叛之臣”。晋悼公曾派魏绛“和戎狄”,让很多戎狄部落“遂服于晋”。 值得一提的是,晋国公室与戎狄的通婚特别频繁。晋献公的夫人骊姬、大戎狐姬(晋文公的母亲)、小戎子都是戎狄女子。晋文公流亡时,狄人将一对姐妹献给他,文公娶了季隗为妻,将叔隗给赵衰为妻(后生下赵盾)。秦国的先祖也多次与西戎结亲,戎胥轩、大骆都曾娶戎女为妻。与之相比,战国后期之前,中原诸国和东胡、匈奴、月氏、丁零等草原民族接触甚少。 到了司马迁所处的西汉中期,离匈奴出现于中原视野的战国后期不过两百年时间,却已经不清楚匈奴的历史(“其传世不可得而次云”),何况其他了。 当然戎狄和匈奴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构成了匈奴的重要族源(详见后文)。 虽然匈奴起源于草原游牧民族之说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但是其具体的形成过程依旧充满疑团。我们只能综合拉铁摩尔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狄宇宙的《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杨建新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和《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武沐的《匈奴史研究》、乌恩的《论匈奴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以及马利清的《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等研究成果,尝试着对匈奴的起源做一个推测。 公元前1000年左右(西周前期),受气候的干冷化、人口的增长、骑马技术的成熟和冶金技术的进步等因素的影响,亚欧大草原的农牧混合人群普遍向游牧生活过渡。为了追逐丰美的草场,不断有游牧部落从寒冷的北亚地区呼啸南下。在西辽河流域和鄂尔多斯高地,龙山时代遗留下来的农业群落逐渐消亡或南迁,千年间当地人迹罕至,残存的居民生活也走向游牧化。约公元前600年(春秋晚期),来自今蒙古国和西伯利亚的游牧部落也迁徙到这一地区,征服(或融合)了当地居民,形成了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部族。尤其是前者,创造了辉煌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其特征为随葬动物纹饰的青铜装饰品和大量青铜武器、马具,并有大量的牛马羊殉葬,而罕见陶器和农业工具。 同一时期,由于政治集权化、精耕灌溉农业的兴起和华夏民族意识的勃兴,实现部分统一的华夏诸国,尤其是秦、赵、燕三国,不断向北扩张。大批戎狄小国、部落被消灭,其民众不是融于华夏族,就是北逃到农牧交错地带。在长途逃亡中,他们无法带走房屋、农田和大部分家具,唯一能带走的财产就是牲畜和武器。这些北逃者虽然曾经从事农业并建筑城邑,但此时他们只能依赖畜牧和掠夺为生。几代人之后,他们已经丧失祖先原本有的农业定居生活技能和意识,而和蒙古高原南下的游牧部落无异。至迟到战国中期,戎狄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消亡,融入华夏和胡人中。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直接走向接触和对抗。这也是战国中期燕、赵、秦三国与胡人交战和建设长城的大背景。 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原本生活在今蒙古国中部偏北杭爱山一带的匈奴本部也从蒙古草原南下。他们在转变为游牧民族之后,属于石板墓文化的一部分。因为某种原因(可能是追寻温暖肥沃的牧场或是被邻近的游牧部落打败),他们于春秋战国之交南下,抵达阴山地带。由于林胡和楼烦在与秦国、赵国的战争中遭受重创,更为强悍的匈奴部落趁机征服了林胡和楼烦,并吸纳了当地的胡人及北逃的戎狄,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匈奴的统治部族虽然来自漠北,但其主要文化却传承了林胡、楼烦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并且吸纳了戎狄乃至一部分华夏族的文化因素。虽然后来这些原本血统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文化不同的部族都被称作匈奴,但是其在种族和文化方面始终存在很大的差异。之后南匈奴和北匈奴的分裂也与此有关:南匈奴人种中有较多的东亚蒙古人种成分,与以北亚蒙古人种为主的北匈奴不同。 P7-8 序言 关于匈奴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这些纵横大漠草原的“天之骄子”到底来自何处?又是如何建立了辽阔强大的匈奴帝国的?其与汉帝国的冲突真是无法避免的吗?《并立于东亚大陆的狼与龙——匈奴的崛起与汉帝国的征服者时代》将解答所有这些疑问。 “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大名,对于很多历史爱好者来说可能是如雷贯耳。而《继业者血泊里走出的埃及女王——托勒密王朝首任女法老阿西诺二世传奇》所要讲述的,则是这位“埃及艳后”的先辈、希腊化时代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第一位女王——阿西诺二世·爱弟者在继业者战争里的恩怨情仇和传奇一生。 提及镇南关之役,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有一定印象,毕竟历史课本上曾提到过。如果想知道镇南关之役的前因后果和具体情况到底如何,可以一览《转折点,还是无足轻重?——详解中法战争之镇南关大捷》一文。 曾有人戏称,关原合战是用不到6小时就决定了日本此后的200年的命运。然而,实际上决定会战胜负的不光是一线的对决与拼杀,更有之前长期的布局与准备、前哨战的激烈较量。决定日本未来命运也不会是那短短的6小时,而是自丰臣秀吉死后的政治博弈与利益纷争。这也是《德川幕府的前奏曲——关原合战前东西军的明争暗斗》所要讲述的。 盔甲作为古代战士们的重要防护装备,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已经相当遥远了。大多数人只是从影视作品或游戏中获得对古代盔甲的概念,也许存在很多的误解与想当然。《好盔甲要满足哪些条件?——谈谈古代战场军人防护要素》将从实战的角度,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盔甲是古代战场上的好盔甲,或者说好盔甲的几大要素。 土木堡之变后,明帝国对蒙古的战略转向防御。在明代中后期最重要的九边防御体系中,明军遭遇的最大难题就是在没有电话电报等现代联系工具的条件下,要守卫漫长的边境线。其结果就是明军面对蒙古骑兵的入侵,往往陷入兵力与机动的双重劣势。然而就是在如此困境下,却涌现出大量以寡击众、誓死捍卫边疆的勇武之士。《以寡击众、死战不退——说说大明帝国嘉靖朝的悍勇武人》一文讲述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烽火工仆室主编:原廓 2017年10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