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叔晖画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蒋力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叔晖画传》为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王叔晖先生之传记。她笔下的人物情浓意抒,优雅恬静,境韵悠长,通过她流畅、细密的线条,勾勒出传神的形态、动作、表情而充分表达出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形象,活现于画中,有沁人心脾的美感,读后久久不能忘怀。本书作者蒋力先生跟随王叔晖先生学画多年,了解王叔晖先生生平经历、创作思路等,辅以优美的文笔和深厚的情感,使得本书史料详实、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王叔晖,浙江绍兴人。人民美术出版社创社画家。毕生孜孜以求,探索工笔画艺,绘画题材以古代仕女为主,其代表性作品有连环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牌》《杨门女将》及单幅人物画王昭君、李清照、花木兰等。晚年创作以《红楼梦》人物为主。其代表作《西厢记》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关于她的身世、性格和从艺经历,见诸文字的并不多,已经刊布的文字中亦有疏漏或失实。《王叔晖画传》作者蒋力随先生左右二十余年,愿藉此书勾勒出她绘画生涯的一个轮廊,奉献给喜爱她作品的读者,亦慰先生在天之灵。

目录

自序

少年奇志

卖画谋生

发愤中年

《西厢》情愫

《红楼》未竟

余音绝响

先生与我

风格即人

经典长存

试读章节

这是一家南方人,准确地说,祖籍为浙江绍兴。绍兴古称山阴,历史上孕育了难以计数的文化名人。但王叔晖却一生从未去过祖地,她与绍兴唯一的缘分,就是在她的画上题书“山阴王叔晖”。清咸丰年间,一个王姓男子带着五个儿子离开绍兴北上,落脚京城。老头自己做玉工,儿子们的职业各有不同。大儿子在吏部当书吏,二儿子因故被父亲打了一顿,从此不再姓王,改成了姓玉。据说最有出息的三儿子,十七岁就在玉蝶馆写字。玉牒馆是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宗人府的下设机构,三儿子是那里的誊录官之一,专门负责黄绫裱折的誉写,字写得确实漂亮,也曾因这笔漂亮的字而飞黄腾达。他后来成为两江总督端方的门生,担任过银元局督办等职务。四儿子在一金姓人家当学徒,帮助主人锤金页子,一副金页子锤好,可得两个烧饼四两酱牛肉。后来发迹,担任过五河盐务等职务。其实最有出息的还是五儿子,他是王家几辈人中唯一开了洋荤的一个——远涉重洋,留学德国,与詹天佑同学,专学铁路建筑,回国后协助詹天佑,一起设计了著名的京张铁路。

民国初年,王家的三儿子和四儿子来到天津,开办了天津第一座浴池——华园大澡堂(类似于当今的洗浴中心),男部、女部、餐饮、棋牌应有尽有,老三做了经理。次年,老四又得一小女,这就是王叔晖。从出生之日起,她在天津住了九年。

生不逢时,动荡的岁月在王叔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民国六年夏天,一场有史以来罕见的大水淹了天津城。那天她正在日租界内自己家的院子里玩儿,忽而发现,地上的砖缝滋滋地往外冒水。她觉得很有趣儿,找了几个煤球,蹲在那里塞砖缝。塞了这一处,水从另一处又冒出来,她忙不迭地又去堵另一处,忽而发现几乎每条砖缝都在往外漾水了。这时,家里的厨师买菜回来,一见此状,夹起她就往屋里跑,径直奔上二楼。到了楼上,从窗户往外探头一看,水己淹没了地面。三天以后,三大爷派来的一条船直接划到窗前,把她接走,送到了华园。

也是在这年,王叔晖进了天津竞存小学开始当学生,开始了她此生中仅有的为时两年半的学生生涯。

按标准来说,不能说王叔晖是一个好学生,但几十年后成为画家的她,却时常回忆起那段当学生的岁月:

教室里的第一排有一把红椅子,最后一排有一把黑椅子,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坐红椅子,成绩最差的坐黑椅子。王叔晖曾因成绩突出而坐上了红椅子,她发现坐这里离老师很近,便于观察到老师的一举一动,于是就偷偷给老师画像。没想到被老师发觉,被罚到最后一排坐黑椅子去了。

这期间,父亲很少问及她的学业,因为他在家的时候本来就不多。民国五年,他就任甘肃皮毛局局长,民国九年,应江西省省长杨继高和督军陈光远之邀,任江西烟酒公卖局局长,三大爷则当上了江西统税局局长。哥儿俩一起南下,不久即带上了小女;把女儿带在身边,不过是略表一点亲情。其时,王叔晖的父亲已玩乐成性,又娶了一房年轻貌美的姨太太。他的官做了不到三年便被免职,随三哥来到北京。

到了京城的小叔晖没有因不能上学而感到痛苦,12岁的孩子看重的不是课堂和老师,更愿意无拘无束地玩儿。经常在一起玩儿的是她的弟弟和两个叔伯兄弟,那两个兄弟喜欢京剧,其中一个作为票友,曾为京剧老生名角余叔岩操过琴。他们影响着小叔晖也爱上了京剧,以至于有一段时间里她见到有眼儿的东西就想吹,见到有弦儿的东西就想拉,甚而动了报考戏班子的愿望。为此,她一人躲在家中后院独自练功,还挖了一个大坑,在腿上绑上了沙袋,从坑里往上跳。她幻想着将来能成为一个名角,也幻想着体轻如燕,出外劫富济贫。

家里的大人发现了她的动机,明确表示,不允许她去唱戏。那个练功的大坑也被填掉,彻底毁灭了她小小的心愿。

怕她外出淘气的大人,索性没收了她的鞋,给她剃了光头,让她在床上学女红。她困在床上,仅有的几本书翻来覆去地看,最后真可以倒背如流了。除了背书,她鼓捣个旧相机,竟学起照相来,对着人物和景物,她忽然想起了上学时的爱好:画画。于是,她看着窗外雪后的景致,饶有兴趣地摹画起来。家里来了客人,她便在一边偷偷描摹客人的服饰。家里人看到她的画,都觉得画得还挺像。一日,有位客人发现了正在画画的她,仔细审视了一番她的“作品”,郑重地向她父母建议:送这孩子去学画吧,或许将来会有出息。

就这样,十五岁的王叔晖由二姐夫吴镜汀的弟弟、日后也颇有名气的画家吴光宇介绍,进了中国画学研究会。入会时她带去的是一张临摹的作品。

中国画学研究会始创于1920年,是在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的支持下,用日本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创建的,研究会的会长和副会长分别是金北楼和周肇祥,会址设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东侧。王叔晖入会时,金北楼己逝,周先生升任会长。周肇祥,号养庵,清末举人,晚年担任北京古物研究所(现故宫博物院的一部分)所长,是京津画派的领袖人物。那时每个月有六次例会,届时,学员们带来画稿,请研究会的评议、讲师等先生们指教。周会长利用职务之便,时常从陈列所借出一些古画,让研究会的学员临摹。王叔晖从这时起开始看到一些历代名画珍品,并有幸带回家去认真临摹。

研究会汇集了身居京城的一批画家,众多文人聚于一处,切磋技艺者有之,相轻相蔑者亦有之,这种相轻相蔑对同辈中的佼佼者和后学者及女性尤甚。当然也有例外,我曾亲耳听过当年同在研究会的董寿平和刘凌沧两位老先生晚年的回忆,对王叔晖都是多有称赞。所幸,一位名叫孙诵昭的女画家对王叔晖格外赏识,才使她免遭更多的白眼。孙先生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读文史,亦通琴棋,曾在京城女子师范大学等数所高等学府任教,并在研究会任评议。解放后她任职于中央文史馆和北京画院,1968年去世,享年九十高龄。孙先生长于花卉和书法,但留下来的作品数量有限,我只见过各一,倒是所书内容给我印象更深:“虚室绝尘想,良晨入奇怀。”非凡人之语!

孙先生发现,这个小姑娘的功底不错,肯用功,便特意告诫王叔晖:书画同源,想画好画,须先练好字,多写斗方大字,腕力练到家,勾线才会流畅自如。王叔晖照此练去,笔下功夫出现了明显的长进。入会三年间,她几乎年年得到研究会颁发的奖品。周养庵会长看到她临摹的一张古代仕女画后,赞赏之余,特意在画上挥毫题道:“闺秀中近百年无此笔墨”,还聘请她担任了研究会的助教。后来广济寺大悲殿的三十二观音应身,皆由中国画学研究会出人绘制,周养庵所点的几个人中,唯一的女性便是王叔晖。

短短三年,王叔晖从临摹入手,苦练基本功,继而开始尝试创作。三年之后,十八岁的王叔晖开始了以卖画谋生的独立生涯,严酷的环境逼着她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P7-13

序言

画家王叔晖(1912~1985)与我家四代交往,母亲和我都曾随叔晖先生习画有年,然我们母子都未成画家。母亲是中学数学老师,我则在多个文化单位中转来转去,最后退休于中央歌剧院。但无论自身的工作如何变化,叔晖先生给予我的影响都是让我受用终身的。画不成,却不妨碍我去写。文章亦可比丹青,是我写作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追求。

1988年,我写出《丹青赋——王叔晖传略》的初稿。1993年短暂赋闲期间,做了一次修改后,收入我的纪实文学作品集《变革中的文化潮》(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1997年,我在做了第二次修订后,将此文交《文艺报》,发表时的题目是《洁来洁去岂常人乎?——一代画师王叔晖传略》,发表的内容则不及原文的三分之一。现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基本都是这个版本的缩编,标题则只保留了后一半。此标题是报社编辑定的,前一半出自一副挽联,后一半中的“一代画师”不是我的提法。同年,我又将此文中的“西厢情愫”一章投寄给天津的《艺术家》杂志,1998年第三期发表时题为《一套震撼邮市的邮票》。

前些年看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某位女性美术理论家的一本评述中国现代女画家的专著,涉及王叔晖时,几乎通篇引用的都是我在《文艺报》上发表的文字。可见在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先生的人并不多,抄我者,从好的方面想,一是对我文章中的事例和观点的肯定,二亦对传扬先生的人品画风有好处,所以我均未追究。

2008年9月,接到素不相识的《读库》主编张立宪先生的约稿电话。他也是征询行家意见后,认定我为传主作文的最佳人选。由此,引出我在旧作基础上第三次修订而成的《丹青赋》。我很乐意做这件事,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对先生的一次新的再认识。所幸,走进《读库》(0806,即2008年第6本)的是一个未做任何删节的版本。版本这个词,我当时写为全本,今觉不妥,甚不妥。盖因先生虽已盖棺三十年有余,传记尚处于“略”的阶段,“论”则难以“全”定。

2012年之后,我辗转得到一批与先生有关的资料,基本出自先生的工作单位——人民美术出版社(今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这批资料使我的研究又向纵深迈进了一步,也是对“传略”的有力补充。该社当今的当家人林阳,是我的大学同窗,我试探性地问他:可否看看王叔晖先生的档案?他的回答很干脆:不行。作为人美社老人的后代,林阳写了不少人美社的老画家。照说他是有可能、有资格调阅那些档案的吧,然在他的文章中也未看到档案的痕迹,窃以为倒是从拙作中受到了一些启发。就我的所闻、所见、所感写成的一部字数不算太多、但绝不会掺水分的传记,现全部呈现于此。感谢东方出版中心及责任编辑朱荣所君给了我这样一个纪念先生的机会。

时在2016年5月20日,记于上海绿茵苑灯下。

书评(媒体评论)

王叔晖是老一辈著名的女画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以工笔重彩形式从事连环画创作、对连环画艺术的提高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位。她的<西厢记》是—部划时代的杰作,是可以和王实甫的名剧百世并传的。中国连环画史将永远记载她的创辟之功和这部代表作品。

——工笔画家、美术理论家 潘絮兹

王叔晖生人品高洁、以身殉艺的虔诚,正是中国艺术家最宝贵的健骨。她的成就与不足都打着时空与性格的双重印痕。为了绘画,她放弃了包括爱情在内的全部个人幸福。画品是人品的延伸,这缕悲剧性的妙光激动着用赤子眼看圣母情的蒋力,这是传主与作家之间最稀有最相知的诗心悸动,是亲人间也未必能体味到的美。

——美术理论家 柯文辉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