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萍著的这本《材料人生(涂铭旌传)》介绍了,涂铭旌(1928-),原籍四川省巴县,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及强度和稀土、钒钛、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指导或主持开展了“镧镨铈混合稀土在冶金和机械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贮氢合金规模生产关键技术”“无钕贮氢合金镍氢电池研究”“高耐候性与抗菌型纳米改性粉末涂料技术研究”“室温磁致冷材料开发”等重大项目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均在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书名 | 材料人生(涂铭旌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曹萍 |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曹萍著的这本《材料人生(涂铭旌传)》介绍了,涂铭旌(1928-),原籍四川省巴县,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及强度和稀土、钒钛、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指导或主持开展了“镧镨铈混合稀土在冶金和机械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贮氢合金规模生产关键技术”“无钕贮氢合金镍氢电池研究”“高耐候性与抗菌型纳米改性粉末涂料技术研究”“室温磁致冷材料开发”等重大项目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均在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内容推荐 曹萍著的这本《材料人生(涂铭旌传)》对涂铭旌一生的学术成长、学术成就、学术贡献进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国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战略均有较大的参考研究价值。 涂铭旌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及强度和稀土、钒钛、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越,硕果累累。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均在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 济 导言 第一章 青少年时期的启蒙 清苦的小商人家庭 温暖的亲人关怀 爱国情怀初萌发 要当“大先生” 求学同济大学附中 第二章 开启工程师之梦 沪上的逐梦岁月 第一部专著 为工程学大师当助教 两校读研受益匪浅 第三章 与金属材料同行 拓荒西安 在工厂“锤炼” “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研究 “金属材料强度、塑性、韧性合理配合”的提出 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主持研究所工作的日子 重返巴蜀,为研究步履不停 第四章 稀土研究新征程 花甲开新业 靠山吃山选定稀土研究方向 初探稀土永磁材料 突出重围研制“微特电机用复合塑料永磁体” 深研纳米复合永磁材料 研制无钕贮氢合金镍氢电池 研制不逊于立邦漆的纳米复合建筑涂料 积极组织室温磁致冷材料相关研究 第五章 服务地方与办学模式新探索 心中两夙愿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推动材料学科领域交流与合作 支援重庆文理学院 办学模式新探索 第六章 半生钻研科技谋略 科学的春天,弯路萌新思 谋略论著与科技竞争 探索科技与艺术之美 第七章 淡看名利 桃李芬芳 “当教师不亦说乎” 知足常乐自立规矩“五不做” 不畏病魔科研不辍 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相濡以沫 结语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附录一 涂铭旌年表 附录二 涂铭旌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材料科学作为一门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材料性能和应用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其发展水平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和创造材料的历史。今天,中国材料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前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大批材料领域的科学家长期执着追求、不懈奋斗的结果。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教授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 涂铭旌,生于1928年11月15日,四川巴县(今重庆市九龙坡区)圆明乡人。1951年,他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次年,其毕业论文《钢的热处理》经上海龙门书局出版发行,成为全国第一本关于钢的热处理研究的中文专著。涂铭旌二十岁出头便已崭露头角、初现锋芒。自1951年起,他先后担任过同济大学助教、交通大学助教;1952年11月被推荐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后转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回交通大学继续任教;在而立之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决定,随交通大学西迁至西安,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了三十年。在此期间,涂铭旌长期担任周惠久院士的学术助手,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先后参与了“低碳马氏体的运用研究”“液体金属对钢及耐热合金的强度、塑形影响”及“铁索体、耐热钢及其高温强度”等材料方面的课题。1970-1981年,他协助周惠久院士主持“论发挥金属材料的强度潜力——强度与塑、韧合理配合”科研项目的开展,并与周惠久、邓增杰、朱维斗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上分两期发表了题为“再论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问题——强度、塑性、韧度的合理配合”的论文。在此基础上,他与周惠久院士一起创立了以“从服役条件出发”为核心内容的金属材料强度理论,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还先后担任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室副主任、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为推动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科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1988年,为实现回报桑梓之夙愿,花甲老人几经周折,叶落归根,由西安交通大学调到成都科技大学,任成都科技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在这里,涂铭旌从27平方米空房起步,凭借自己深厚的知识积淀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因地制宜,重新确定了“利用四川丰富的稀土、钒钛资源,大力研究、开发功能材料”的研究方向。于是,他一手创建了稀土及纳米材料研究所,指导或主持开展了“镧镨铈混合稀土在冶金和机械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贮氢合金规模生产关键技术”“无钕贮氢合金镍氢电池研究”“高耐候性与抗菌型纳米改性粉末涂料技术研究”“室温磁致冷材料开发”等重大项目研究,逐步将本来基础薄弱的四川大学金属材料学科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功能材料研究重镇。在此基础上,涂铭旌面向四川经济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和方案,如“关于大力发展四川稀土产业的建议”“关于四川制定纳米稀土发展规划的建议”“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新材料产业打造四川新经济”“深度开发攀西钒钛资源,打造钢铁、钒钛产业‘航母’的思考和建议”等,得到相关部门的广泛采纳。 涂铭旌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及强度和稀土、钒钛、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越,硕果累累。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均在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84年,涂铭旌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8年,因“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研究”及“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新钢种15MnMoVNRe钢的强韧化机理研究及其生产应用”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1996年,因对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获得香港伯宁(中国)教育基金“孺子牛金球奖”;2007年,因完成项目“微特电机用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及其元器件研究与开发”获得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与此同时,涂铭旌院士执教六十载,培育了大批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优秀人才,为我国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建设和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涂铭旌的同事兼好友、材料科学家、石油管材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鹤林先生对涂铭旌的学术评价所说: 涂先生,十分重视科研为生产一线服务,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他的科研成果在这些企业应用后取得重大的效益,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涂铭旌院士学识渊博,高瞻远瞩。他的学术思想独树一帜,是对周惠久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涂先生既是杰出的材料科学家,又是优秀的战略科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许多学术观点经受了长期的工程实践考验,是我国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宝贵经验。P1-3 序言 由中国科协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一项经国务院批准开展的弘扬老一辈科技专家崇高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国科技界的共同责任。中国工程院作为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能够直接参与此项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的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工程科技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两弹一星、三峡工程、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杂交水稻、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一项项重大工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祖国富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些伟大的重大工程成就,凝聚和倾注了以钱学森、朱光亚、周光召、侯祥麟、袁隆平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技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潜心开展科技研究,致力推动创新发展,为实现我国工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和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自觉把个人事业融入到国家建设大局之中,为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断奋斗;他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用科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了辉煌;他们治学严谨,鞠躬尽瘁,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楷模。科学家们的一生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通过实施采集工程,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重要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保存下来,把他们卓越的技术成就和可贵的精神品质记录下来,并编辑出版他们的学术传记,对于进一步宣传他们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的不朽功勋,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继承他们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推动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集中了一大批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老科技专家。以各种形式把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留存下来,为后人提供启迪,为社会提供借鉴,为共和国的科技发展留下一份珍贵资料。这是我们的愿望和责任,也是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后记 2013年,我们接受了涂铭旌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的任务,经过一年多的工作,今天终于画上了句号。 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涂铭旌院士。在了解我们的工作需求后,涂院士给予了采集小组极大的支持,一年多来,他老人家时常辗转于成渝两地,无数次配合我们进行了录音录像采访。每次访谈,涂院士总是提前审阅提纲,做好精心准备,对我们准备不足的部分,他还会事先补充标注,及时与我们沟通。记得开始正式访谈是在2014年3月,初春的成都,天气还有些微凉,地处一楼的四川大学教育电视台演播室的气温似乎更低,涂铭旌院士却常常在这里一坐就是一天,针对我们的提问反复回忆、认真解答。2014年10月,涂院士身在重庆,他想与采集小组当面交代年表和访谈稿的审核意见,但考虑到采集小组的同志工作都很忙,他为了不让我们再奔波,居然不顾年迈,让司机开车几百公里送他回到成都,回来后又不顾一路疲乏,利用午饭时间与我们边吃饭边交流情况,然后下午又赶回重庆。涂铭旌院士严谨求实的精神和真诚待人的态度,感染了采集小组每一位成员。当采集小组提出要收集珍贵的实物资料时,虽然最初很不舍,但经过多次交流,涂院士最后捐出了自己几乎所有的信件、手稿和证书,装了整整一麻袋。他的倾力支持,给予了采集小组莫大的动力。采集小组耗时一年多完成了采集工作,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涂铭旌院士一年多的言传身教,获益良多,无以详述。涂铭旌院士的夫人唐昭莼女士,也为采集小组提供了许多帮助,尤其是对时代背景和涂院士生活状态的描述,唐女士提供了许多重要线索。 除了涂铭旌院士及其家人的全力支持,一年多来,采集小组奔波于北京、西安、上海、重庆等地,也得到了江津几江中学(前身为旅宜四川中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和诸多人士的鼎力相助。由于涂铭旌院士早已年过八旬,他的朋友、同学、同事也大多年事已高,有的甚至还抱恙在家,但听说了我们的意图后,多数都爽快接受了我们的拜访,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口述或实物资料。比如,1958—1988年,涂院士曾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和生活了三十年,当采集小组向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提出采访和资料采集申请时,就得到了学院的全力配合。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同仁不仅代为联系了涂铭旌的多位老同事,还联系了学校档案馆,为采集小组查阅档案资料提供了便利。涂铭旌院士在西安期间的老同事邓增杰教授、金志浩教授、宋余九教授和周敬恩教授,得知采集小组已到西安,都主动前往学院接受采访,让我们大为感动。涂院士的挚友李鹤林院士,不但在西安接受了两次采访,还为课题组提供了对涂铭旌院士的学术评价,让学术成长资料的采集增添了重要的参考材料。为了保证口述的准确性,邓增杰教授、金志浩教授和宋余九教授在第二次采访时提议,采取同时采访的形式,便于大家相互提点和补充。类似的细节,采集过程中比比皆是。采集工程办公室和四川省科协也给予了我们很多具体的指导,特别是张藜老师和李梅老师为我们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正是依靠这些帮助,采集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一年多来,采集小组成员同时兼顾了繁重的日常工作和课题研究,工作量成倍增加,但是大家都毫无怨言,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使采集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四川大学研究生张闯、张欣、张小倩等也在资料编目和书稿校对上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采集小组取得的成果是团队的成绩,是每个成员辛勤劳动的结果,愿将此次课题研究的经验化为我们今后工作的动力。 最后再次感谢曾给予采集小组支持的所有同仁! 书评(媒体评论) 涂铭旌院士学识渊博、高瞻远瞩。他的学术思想独树一帜,是对周惠久院士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涂先生既是杰出的材料科学家,又是优秀的战略科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许多学术观点经受了长期的工程实践考验,是我国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宝贵的财富。 ——李鹤林(中国工程院院士) 有七分的技术,必须加上三分的竞争艺术,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因此,三分的竞争艺术是获取最后绝对胜利的根本保证。如果是有十分的技术,只有零分的艺术,必然会导致科技竞争的败北。20世纪70年代,我开始自学科学学、科学方法论、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和诸如突变论、耗散结构论等一类的横断科学,以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这两本古代“兵法双绝”。慢慢地,我领悟出“竞争艺术来自智慧、来自科学的计谋”。我将它们归纳为思维、思想与谋略,即“创新发明思维”“科技辩证思想”和“科技竞争谋略”。 ——涂铭旌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