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低温王国拓荒人(洪朝生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秦金哲//冯丰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秦金哲、冯丰著的这本《低温王国拓荒人(洪朝生传)》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对传主一生的学术成长、学术成就、学术贡献进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国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战略均有较大的参考研究价值。

内容推荐

秦金哲、冯丰著的这本《低温王国拓荒人(洪朝生传)》介绍了,洪朝生是我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发现了半导体锗单晶低温电导与霍耳效应反常现象,并提出杂质能级导电唯象模型,成为国际上无序系统电子输运机制研究的开端。他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低温物理实验室,建造氢、氦液化系统,开始了低温、超导研究。负责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致力于低温工程技术与低温物理的综合研究与应用开发。传记生动展现了洪朝生致力于低温王国的学术生涯和他踏实而精彩的人生。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家世与家学

 父亲洪观涛

 外祖父高梦旦

 高、洪两门的助学风气

第二章 少年负志气

 无忧的童年

 难舍的育英中学

 “我的身体是从育英好起来的”

 崔先生和任太太的恸哭

 汇文中学的物理名师张佩瑚

 在“一二·九”运动的洪流中

第三章 国破大学在

 清华大学:选系与转系

 延安,未能成行的遗憾

 向昆明进发的“湘黔滇旅行团”

 烽火中的西南联大

 教学相长的助教生涯

 庚款留美和留英考试

 恩师任之恭和范绪筠

第四章 越洋苦砺磨

 赴麻省理工的艰难旅程

 深得诺丁汉姆教授喜爱的学生

 普渡大学:在哈洛维兹指导下从事低温电导研究

 “神秘”的“洪朝生现象”

 参加“北美中国学生会”和“留美科协”活动

 与邓稼先等人的友谊

 到欧洲学低温

 在超流氦中观察到低温临界速度的存在

 筹建低温物理实验室

第五章 回国拓低温

 建立低温物理实验室

 在国内首次实现氢的液化

 在国内首次实现氦的液化

 参加“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

 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低温物理专业

 推动低温物理与超导研究

第六章 协创半导体

 固体物理课程设计

 与黄昆、王守武、汤定元的密切合作

 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

 半导体联合科技攻关

 随中国科学院考察团赴苏联考察

第七章 风雨科研路

 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

 卫星空间的环境模拟装置——KM3、KM4低温氦制冷系统

 G-M型制冷机的研制

 筹建汉中低温与超导研究所

 “武汉会议”和“长沙会议”

第八章 建低温中心、

 “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的缘起和正式建立

 主持中科院“六五”超导攻关和超导技术十五年规划

 制定工作

 氦液化系统改进和液氦集中供应示范点的建立

 低温容器的研制

 中法合作建造北京重水堆冷中子源装置

 公共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建设

 温度测量与。He超流转变温度研究

第九章 促国际交流

 走出国门开展学术交流

 国外低温物理学家来所访问和讲学

 北京科学讨论会和第十三届国际低温工程大会

 荣获“门德尔松奖”和“科林斯奖”

第十章 倾心扶雏凤

 在科研实践中培养人才

 严苛的研究生导师

 为所外单位培养人才

 寄语青年一代

第十一章 为霞尚满天

 为科技发展建言献策

 科学卫道士

 学术活动与社会活动

 爱情、亲情和友情

 愿得此身长报国

结语 洪朝生学术成长、精神内核与特质浅析

附录一 洪朝生年表

附录二 洪朝生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父亲洪观涛

洪朝生的父亲洪观涛,号光昆,1885年出生于福建闽侯。其先世为福建南安英都镇的武荣翁山洪姓一派。南安英都是闽南著名侨乡。“翁山洪氏自一世始祖顺斋公,于宋末避元兵之乱入英山肇基拓业,繁衍生息”“据溪山之胜,拥沃土之美,辛勤开发,世代祖传,使英都成为远近闻名、物阜粮丰、士农工商英才辈出之宝地”。翁山洪氏有着重教兴学的传统,“其先世高瞻远瞩,黄公田兴学,毓才树人,以致明清两朝,科第蝉联,簪缨如云,族望远扬”。据成于清乾隆中叶的武荣翁山洪氏族谱载,明清两朝翁山洪氏登进士名录者达16人(后人考证明清两朝翁山洪氏进士数实为18人),杰出人物有万历进士、官至浙江总布政的洪启睿,万历进士、官至兵部侍郎的洪启初,万历进士、官至户部郎中、云南按察使副使、署云南左布政的洪启胤,其中声名最为显赫者当推明万历进士洪承畴。洪承畴明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冀辽总督,清顺治时官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督察院右都御史,授秘书院大学士,他是清朝首位汉人宰相。洪承畴故居位于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霞美自然村,2005年在故居遗址处辟得洪承畴纪念园。其幼时曾在南安市英都镇霞溪村读书,得洪启胤开蒙。该读书处初名溪益馆,又称英都学馆,现已更名为“洪承畴纪念馆”。据洪启胤乱所撰《重修家谱序》一文载,洪氏系宋室名臣后裔,自分支入闽以来,“徙福州、往宁邑、移古田、迁泉州”,由此可推断洪观涛前世系“徙福州”一分支。

洪观涛3岁时,父亲亡故,此后家道中落,时境益艰。迫于生计,十几岁时即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技工学校,时称“艺圃”。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同年,在船政大臣沈葆桢的主持下,“求是堂艺局”在福州设立,该名为左宗棠所取。首次录取考试第一名的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堂教习的严复。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船政学堂分为前后两学堂。前学堂为制造学堂,又称“法语学堂”,目的是培育船舶制造和设计人才,主设有造船专业。后学堂为驾驶学堂,亦称“英语学堂”,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以后增设了轮机专业。马尾船政前后两学堂共毕业学生629名,其中涌现出魏翰、刘步蟾、邓世昌、严复、林永升、萨镇冰、詹天佑等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官。

1868年,沈葆桢为了培养技术工人,又在前学堂内增设一所技工学校,即洪观涛后来所考入的艺圃。艺圃的艺徒半天上课半天学习,学习期限3年,毕业后择其优者随前学堂学生赴法国实习,其余分配于船政各厂。

1866年12月11日,左宗棠在上奏清廷《密陈船政机宜并拟艺局章程折》中,在阐述开设船政学堂必要性的同时,提出“选少年颖悟子弟习其语言、文字,诵其书,通其算学,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国”。又针对时人以登科及第为上之积弊,提出“艺局初开,人之愿习者少”,必须采取“非优给月廪不能严课程,非量予登进不能示鼓舞”措施。左宗棠在奏折中还提出《求是堂艺局章程》,章程规定了各子弟到局学习后的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同时制订了“各子弟饮食既由艺局供给,仍每月给银四两,俾赡其家,以昭体恤”的优惠政策。

洪观涛入船政学堂的时间当为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直接原因是“优给月廪”的吸引,而“少年颖悟、粗通文字”则成为顺利入读的必备条件。船政学堂技工学校的学习,使洪观涛接触了西方近代科技文化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同时为其奠定了较好的法文基础,为日后赴法深造创造了条件。

船政学堂技工学校毕业后,洪观涛遂入南京技工学校学习和工作,后在铁路上当技术员。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同盟会元老林森、张继等人,受到他们的赏识,遂投身到推翻清专制统治的浪潮中。1906年秋,经同为闽侯老乡、后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介绍,加入同盟会。约1907年,经师友帮助,前往法国学习铁路工程。在法期间鼓吹推翻帝制。1911年,洪观涛回国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同盟会上层政治与权势纷争日炽,导致组织不断分裂。遂心灰意冷,乃复返法国、比利时学习,直至学业结束,累时八年。回国后,一直在铁路部门从事技术工作,先后在平汉铁路、沧石铁路任工程师,并在北平道路管理学院教书。约1930年调陇海铁路局,从灵宝向西修到宝鸡,从工程师升到总工程师、工程局长。抗日战争开始后,陇海铁路停修,1938年被调到广西越南铁路工程处(在越南谅山);1940年日军侵入越南后,又调入桂林湘桂铁路工程;1944年在国民政府交通部技术委员会任技正。1949年交通部技术委员会迁逃柳州,他是技委会铁路组的负责人,奉命将铁路组的人员和资料送上去柳州的火车,自己脱离了技术委员会到上海去。著有《道路工程学》(1934,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关于铁路工程技术方面的专著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任铁道部教育局高级工程师。P8-10

序言

由中国科协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一项经国务院批准开展的弘扬老一辈科技专家崇高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我国科技界的共同责任。中国工程院作为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能够直接参与此项工作,深感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工作者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的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工程科技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两弹一星、三峡工程、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杂交水稻、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一项项重大工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祖国富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些伟大的重大工程成就,凝聚和倾注了以钱学森、朱光亚、周光召、侯祥麟、袁隆平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科技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攻克无数技术难关,潜心开展科技研究,致力推动创新发展,为实现我国工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和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自觉把个人事业融入到国家建设大局之中,为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断奋斗;他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用科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了辉煌;他们治学严谨,鞠躬尽瘁,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是我们后代学习的楷模。科学家们的一生是一本珍贵的教科书,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宝贵财富,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通过实施采集工程,把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重要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保存下来,把他们卓越的技术成就和可贵的精神品质记录下来,并编辑出版他们的学术传记,对于进一步宣传他们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的不朽功勋,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继承他们的可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推动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集中了一大批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老科技专家。以各种形式把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留存下来,为后人提供启迪,为社会提供借鉴,为共和国的科技发展留下一份珍贵资料。这是我们的愿望和责任,也是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后记

2013年8月,我们接受了洪朝生学术成长资料的采集任务。当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工作繁重,压力巨大。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洪朝生院士的资料不多且不系统。当时查阅了几乎所有可以查阅到的文献,大多为片段性记述,千把字已算“长篇”,更不消说长篇传记了;二是我们自身的能力、水平有限,以前与洪朝生院士的接触也很少,对于能否完成这样一个意义和责任都很大的任务,心中没有“底”。正因如此,“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从那时起,一直陪伴我们至今。

采集项目由我和冯丰具体承担。我是一名已然退休的职工,文史根基很浅,对低温专业更是一无所知。冯丰是毕业年头不长的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现任理化所综合处综合主管,事务繁忙,很难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后经本项目负责人、综合处处长刘世雄协调,在综合处同志的支持下,基本保证他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参加采集工作。所领导对这项工作很重视。在全所科研、办公用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为我们解决了一间办公室。从此,我和冯丰这两个年龄相差一倍的一老一少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采集工作的第一个突破点来自李来风研究员的鼎力支持。他是洪朝生院士当年指导的博士生和洪朝生院士关系所在的课题组负责人,也是采集小组的核心成员之一。他是一个知恩重义的人,晚年洪朝生院士工作中、生活中的许多琐碎之事,他一应承担下来,数十年如一日。他主动提出将洪朝生院士存放在办公室多年的资料、图书以及科研和生活用品全部交付我们,这些物品足足装了20多个大大小小的纸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开始了对已有资料的分类整理、编目以及大事年表内容的收集、甄别和资料长编的辑录工作。由于年久未动,纸箱内外积满了厚厚的灰尘,一经翻动,满屋迷漫。我们在“沙尘暴”环境中一直干了好几个月,初步完成了这些资料的分类、编目,大事年表和资料长编也初见模样。后经进一步的广泛采集,特别是经过近40次的对洪朝生院士及其同事、同学、亲友等人的采访,洪朝生院士的学术成长、思想成长脉络及其精神内核的轮廓,在我们头脑中逐渐清晰和丰满起来。

在采集工作中,我和冯丰始终保持着左右手般的密切配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在资料采集方面,我主要负责对已有资料的分类整理,他负责到外面进行档案、资料和图书等方面的采集,先后到北京25中、汇文中学、清华大学、物理所和中科院档案馆查找和复制了一些非常宝贵的历史档案,到旧书市场和淘宝网上采集到洪院士50年代的两本译著,到中科院自然史所复印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项创举——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纪实》一书。在采访中,我作采访人,他则承担摄像、录音和采访记录的整理等;在向馆藏基地移交资料过程中,我们合理分工、密切合作,各自负责几类资料的排序、列表以及装盒、贴标签等。资料清单的所有表格以及资料数字化的所有工作是由冯丰完成的。

考虑到传记的总体把握和叙述风格的统一,本传记由我执笔撰写,从2014年9月一2015年5月,历时9个月完成初稿。从传记的结构设计、章节目录的拟定,到传记各组成部分的写作都下了一番功夫。由于我对计算机十分生疏,一直习惯于手书。传记、大事年表以及资料长编等加起来30余万字的录打工作全部由冯丰承担。为了保证进度,他经常将手写稿件拿回家中,利用周六日或节假日时间进行。他的孩子刚出生不久,住房面积又不大,能够以这样的精神对待工作,体现了年轻一代的责任意识和拼搏精神。此外,他还负责将传记中引用的几封英文信件翻译成中文。 在采集工作刚开始时,我们就明确了“高”“严”“细”“恒”的指导思想,即标准要高、要求要严、工作要细、态度要恒。我们将这一思想贯穿始终,并为之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值得高兴的是,将近两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组织的中期考评(2014年5月)和结题考评(2014年11月)中,我们小组均取得“采集”和“写作”双优的成绩,参加考评的领导和专家对我们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这也证明了“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道理。

感谢传主洪朝生院士,他不仅为世人留下厚重的人生经历和宝贵的科学精神,也为我们保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其中不乏长沙临大和西南联大军训胸标和湘黔滇旅行团臂章等文物级史料。为了找出珍藏的照片,他从所住的物科宾馆,历经几番轮椅一汽车一轮椅的周折,带我们到他家中翻找;他接受了我们30多次采访,尽管思维和记忆力都比较差了,但仍尽最大努力向我们介绍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内容;为了识别照片上的人物,他一时想不出姓名的,只要事后想起,便马上叫护工记下来,待下次采访时再告诉我们。我们真心希望他以欣慰的心情看到他的传记付梓。

感谢李来风研究员,他不仅为本传记的完成做了许多协调和提供资料的工作,而且利用到荷兰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联系参观了洪朝生院士曾经工作过的莱顿大学昂内斯实验室,在拍摄之余,还采访了当年与洪朝生院士一起工作的温克,这对我们写作传记有非常大的帮助。

感谢周远院士和赵忠贤院士,他们认真审阅了本传记的初稿,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感谢理化所党政领导,所长张丽萍对采集工作和对我本人予以很多关心和支持,党委书记黄勇在所党委组织的“七一”活动中,邀我汇报了相关采集成果,并介绍了洪朝生的先进事迹。会上同志们的发言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感谢吴大昌这位年届97岁高龄、与洪朝生有着近80年深交的老先生,他手持采访提纲,条理清晰地讲了一个小时,那真是难得的接受采访的范例。  感谢林鹏、龚领会、谢秀娟等许多曾经得到洪朝生指教的科研人员,他们热心提供了有关资料,并向我们做了许多关于洪朝生情况的介绍。

感谢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感谢张藜、樊洪业、吕瑞花、罗兴波、何素兴、张海新等采集工程的领导和专家,他们的指导和鼓励是我们孜孜前行的动力。

感谢对洪朝生采集项目给予关心、支持、帮助和鼓励的所有人。

最后作小诗一首,以此纪念采集工程所带给我们的艰辛、美好与感动:

百年踪迹实堪珍,一代科坛筑梦人。

当化精神为雨露,岂容功业蚀烟尘。

散珠细串裁存舍,黄卷频翻辨伪真。

莫道从来修史苦,文明圣火喜添薪。

秦金哲

2015年10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