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指的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国粹指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这本由夏阳编写的《武术知识》是“青少年读点国粹知识”系列之一,介绍了武术知识。
| 书名 | 武术知识/青少年读点国粹知识 |
| 分类 |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
| 作者 | |
| 出版社 | 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粹指的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国粹指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这本由夏阳编写的《武术知识》是“青少年读点国粹知识”系列之一,介绍了武术知识。 内容推荐 由夏阳编写的《武术知识》从中华武术的起源和简史、武术文化和哲理、武术器械和形式、武术传承和传播等多方面向青少年讲解中华武术知识,让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武术国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 目录 第一章 中华绝技:武术概念和特性 中国武术与中国功夫的概念 武术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 中国武术的实际作用 习武可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特征 武术具有身体教育的功能 中国武术具有可竞赛性 武术凝结着浓郁的传统文化 武术自身具备文化的特性 中国武术是一门科学 中国武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武术使用价值的多元化 技击性是武术的核心 武术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适应性是武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套路是中国武术的独特形式 武术技击讲究一攻一防 第二章 源远流长:武术起源和简史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夏商周时期出现武术形态 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理论形成 秦代民间十分盛行角抵搏斗 汉代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 两晋南北朝军事武术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武术重新崛起 两宋时期武术体系基本形成 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积极发展 明代十八般武艺体系形成 清代民间武术逐渐兴盛 民国时期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现代武术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章 博大精深:武术文化和哲理 传统武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易经》诞生最早的武术观念 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同根同源 舍身报国,忧国忧民的武术理想 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武术价值 武术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武术追求“以和为贵”的文化 武术追求“和合心灵”的境界 武术竞技带有浓厚的谋略色彩 武术“不凌弱、柔远人”的品质 重礼崇德的武术理想人格追求 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中国武术 武术是休闲娱乐的主要内容 中国武术乃是一种内练的技艺 中国武术不断内练的至高境界 中国武术强心才是目的 “武之教化”和“素质教育”的共识 武术是以“打”为基础的技术 武术是实现“打”的实效性技术 寓武以道,武术追求“不打” 武德是“不打”的道德戒律 “打”是武术习练的假象 “不打”是武术的终极追求 武术技击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武术是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武术悟练结合的哲学理念 习练者对武术的追求永无止境 第四章 锋芒闪耀:武术器械和形式 刀是武术中最常用的器械 枪被称为“百兵之王” 剑被称作“百刃之君” 戟的杀伤力比矛要强 斧演练起来较为笨重 君王用钺,象征王权 钩是由戈演变而来 又是古代长兵器的一种 鞭被认为是猛烈暗器 锏的杀伤力十分大 古代持锤者称为“金瓜武士” 抓的头形状像人的手 锐是由枪逐渐演变而成 棍有“百兵之首”的美誉 槊多用于马上作战 棒一般为马上骑战所用 拐是老人拄的拐杖演变而成 流星锤“状若秤锤,飞若流星” 武术器械的种类日益增多 武术服装越来越讲究 竞技武术中的护具分类 武术运动的场地设置 第五章 发扬光大:武术传承和传播 中国武术传承的主要形式 武术成为家族凝聚的基础 武术技艺发展的动力源泉- 中国武术浓郁的血缘传承色彩 武术地缘传承的家族模式 武术业缘传承最早在宋代 拳谱典籍是武术传承的载体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的特点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 武术家层出不穷,人才济济 对练是中国武术项目之一 集体演练要步调一致、整齐协调 现代武术套路列为竞赛项目 竞技武术以参加比赛为目的 武术界尚武崇德的优良传统 武术五戒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中华武林中的武术禁忌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优势 中国武术在国外的传播 试读章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 发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术,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竞技运动之内。总之,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功夫是各种搏斗技巧的统称,像跆拳道也可以叫做功夫。中国功夫则是指中国流传的独特的格斗体系,这不仅包括传统的武术套路、散手等,还有摔跤和现在流行的散打等。 武术是特指中国武术,别的国家的格斗技巧没有这个称呼。而中国武术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中国少林武术代表潘国静武术就和中国功夫是一个意思,是指中国流传的独特的格斗体系。 从狭义上讲,中国武术只是指中国传统的武术套路及散手,包括太极、少林等,而不包含摔跤和目前流行的散打。有句俗话说:“武术加掼跤,神仙也不怕。”(掼跤就是摔跤)这里面说的武术就是狭义的武术,很明显同摔跤区别开了。 所以,中国武术在广义上和中国功夫是一个意思,但是在狭义上却不一样,中国功夫包括中国武术。P1-3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