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爱玲新传--始终没有感受团圆的一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俊杰编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2.天津,张爱玲印象中的第一个家

1922年,张爱玲两岁时,父亲张廷重托亲戚推荐,在天津津浦铁路局谋得一个英文秘书的职位,从此开始了在这座北方城市全新的生活。虽然张爱玲出生在上海,但成年后的她对那里没有任何原初印象,她关于家的记忆最早来自天津。

张家人搬到了天津英租界的一座宅院,当时,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也已经一岁了。同去天津的,还有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

夏天的日子显得格外地轻松,一到中午,张爱玲就会到后院里。她穿着白底小红桃短纱衫、大红裤子,搬上小板凳放在阴凉的院中坐着,喝着满满一小碗去暑的淡绿色的六一散,津津有味地翻看着谜语书。

每天早上,张爱玲都要被老女仆抱到母亲的铜床上去,小小的她趴在方格子的青棉被上,跟着睡眼惺忪的母亲背诵唐诗,与母亲逗乐一番。下午则是认字的时间,认得两个字就可以吃到两块绿豆糕作为奖励。多年后,张爱玲仍记得天津的庭院里有个大秋千架,一个高大的被她唤作“疤丫丫”的丫环经常陪她荡秋千,一荡就是大半天。

院里天井一角架着个青石砧,有个粗通文墨但胸有大志的男佣人,常用毛笔蘸水在那上面练习写字。这男佣人瘦小清秀,还常常讲《三国演义》给张爱玲听。张爱玲很喜欢他,也替他取了一个匪夷所思但很可爱的名字叫“毛物”。毛物有两个弟弟,自然就依着叫“二毛物”“三毛物”,于是毛物的妻子也就成了“毛物新娘子”,被简称为“毛娘”。毛娘倒是颇有姿色,有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红扑扑的鹅蛋脸,也经常给张爱玲讲孟丽君女扮男装中状元的故事。当然毛娘的机灵有时显得很工于心计,后来“疤丫丫”嫁给三毛物,就吃尽了她的苦头。再后来,毛物一家人都离开了张府,自己开起了杂货铺子,女佣们还经常带张爱玲姐弟去照顾他们的生意。

幼时的张爱玲生活里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跟保姆斗法,特别是跟弟弟的保姆张干斗法。每次唇齿之战,张干看着这个决不饶人的“小大人”,总是被她气得七窍生烟。有一次,张干被气坏了,恶狠狠地对小张爱玲说:“你这个脾气只好住独家村了!希望你将来嫁得远远的——弟弟也不要你回来!”

张干似乎能从抓筷子的手指所处位置预测她将来的命运,并且一脸严肃地说:“筷子抓得近,嫁得远。”小张爱玲听了便急了,连忙将手指移到筷子上端,慌张地问道:“那抓得远呢?”张干一脸得意地说:“抓得远当然嫁得更远了。”顿时,张爱玲被气得说不出话来。

张爱玲从小就有一种奇异的自尊心。有一次,张干买了个柿子回来,因为太生了,就把它放在抽屉里捂熟。张爱玲记在了心上,隔两天就打开抽屉看看柿子到底熟没熟。那时,柿子显得透红,张爱玲却疑心保姆是忘了拿出来分给姐弟俩吃。但她还在跟张干处于“冷战”时期,尽管很想吃,也不主动提醒张干拿出那透红的柿子。

再后来,可想而知,等张干想起来抽屉里的柿子,打开一瞧,早已都烂成了一泡水。成年后的张爱玲仍然记得这个生活中的小细节,懊恼不已。无论如何,这种旁人难以理解的自尊心,在以后的日子里伴随着张爱玲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她极少“送”人情,更加极不愿意“欠”他人人情。

与姐姐张爱玲相比,弟弟张子静倒显得单纯得多。他的乳名叫小魁,大眼睛,长睫毛,皮肤雪白,长得很漂亮。又由于是男孩,在家族中深得长辈喜欢。有一次,家里有人谈起一个女人真漂亮,张子静在一旁天真地问:“有我好看吗?”家中的大人们听后纷纷大笑起来。

童年的张子静除了有一副漂亮的长相外,其他什么都不行,还显得很没志气。这一点,张爱玲在其后的散文中多有感慨。那时张子静多病,吃东西都受节制,而他却非常馋嘴,即使看见人嘴动,也非让别人张开嘴看看有什么东西。生病了,他哭着要吃松子糖。大人在糖里加了黄连汁,喂他吃,想让他断了念想。张子静大哭起来,把一只小拳头塞到嘴里,仍然要吃。于是大人又在拳头上涂了黄连汁,张子静吮吸着拳头,哭得更厉害了。

在天津,张家也有不少亲戚,被张爱玲唤作二大爷的这位张人骏,是清朝的最后一任两江总督,从辈分上看,是张爱玲祖父张佩纶的堂侄。女佣人经常带着她到张人骏家中串门。每次张爱玲都要先被带到一个光亮的小房子里,一个高大的老人坐在房中的藤椅上,拿着线装书默默地看着。

小张爱玲脆脆地叫一声“二大爷”,张人骏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认了多少字?”这时候,张人骏便会让张爱玲背诗,她就很愉快地背诵从母亲那里学来的一知半解的唐诗。而每次背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时候,张老爷子总会黯然流泪。而那时的小张爱玲并不知道,老人的眼泪为何而流,直到后来才慢慢了解。

张人骏的孙女,比张爱玲要大十几岁,长相清秀,戴着厚眼镜,张爱玲叫她妞大侄侄,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后来,妞大侄侄嫁给了一个患有肺病的穷亲戚,生下的孩子也患有肺病,生活很不顺利。P6-8

目录

第一章 世家之女,看似风光无限的童年

 1.降临没落贵族家庭的天使

 2.天津,张爱玲印象中的第一个家

 3.父亲出轨,母亲赴欧留学

 4.重返故土,到底是上海人

 5.短暂幸福之后家真正破碎

 6.十岁才入读新式学堂

 7.童年是什么

第二章 就读圣玛利亚女校,写作天赋露端倪

 1.并不愉快的中学生活

 2.文学路上第一位老师汪宏声

 3.肆意流淌的文学梦

 4.后母是一片挥之不去的阴云

 5.就这样毕业了

第三章 愤而反抗,逃离旧家庭的束缚

 1.后母引发的父母决裂

 2.被父亲囚禁的黑暗日子

 3.寻求遗失多年的母爱而未得

 4.前来投靠的弟弟被母亲拒绝

第四章 阴错阳差进入港大,幸得人生挚友

 1.为学习放弃小说的大学生活

 2.那些异于常人的同学

 3.与挚友炎樱的相遇

 4.经历香港的战乱岁月

第五章 重返上海,成名要趁早

 1.入读圣约翰大学中文系

 2.用英文写作小试牛刀

 3.震惊文坛的“两炉香”

 4.爱着奇装异服的个性女子

 5.文人未必都相轻

 6.越走越顺利的文学之路

第六章 所遇非良人,爱让她低到尘埃里

 1.缘起于《封锁》

 2.若人生只如初见

 3.再相遇已是芳心暗许

 4.那场不被人祝福的倾城之恋

 5.私定终生,唯愿岁月静好

 6.她的爱情,于他不过是一场游戏

 7.挥泪斩情思,至此两不欠

第七章 洗尽铅华,民国奇女子重出江湖

 1.那段被围攻的岁月

 2.涉足影视业,专心电影剧本写作

 3.爱情,终究是触不可及的奢侈品

 4.再次腾飞,张爱玲的华丽转身

第八章 离开故乡,辗转欲筑香港梦

 1.终究不是属于自己的时代

 2.重归香港,却四处碰壁

 3.天无绝人之路

 4.香港给了张爱玲第二次生命

 5.英文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

第九章 远赴美国,开启新生活

 1.远渡重洋,竟然遇到旧相识

 2.与胡适先生的会面

 3.旅居美国文艺营

 4.相遇在麦克道威尔

 5.惺惺相惜的第二次婚姻

 6.平凡中的幸福日子

 7.婚后再次迎来创作高峰

 8.母亲遗留的“宝藏”

第十章 相濡以沫,伴丈夫走过最后的时光

 1.为了文学梦想再度回国

 2.东方之行宣告失败

 3.重返美国,与赖雅久别重逢

 4.健康隋况每日愈下的丈夫

 5.弱女子独自撑起整个家庭重担

 6.他终是走了,带走张爱玲最后的温暖

第十一章 一座“孤岛”,只为写作而生

 1.加州离群索居的生活

 2.幽居洛杉矶,笔耕不辍

 3.与姑姑重新取得联系

 4.国内文坛掀起张氏风潮

 5.不希望被人打扰的晚年生活

 6.一代才女香消玉殒

附录

 附录1 张爱玲年表

 附录2 张爱玲经典语录

序言

2009年,张爱玲的遗作,带有纪传体色彩的小说《小团圆》出版,这部真实、细腻、热烈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强烈的关注,在华人世界又重新刮起了一股“张爱玲风潮”。人们从这部小说中能看到张爱玲一生的爱恨情仇,而她本身也是一个时代的传奇。

显然,张爱玲的家庭背景,对她此后的人生与创作均至关重要。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而父亲后来成了位遗老氏的人物,张爱玲作品中浓重的没落贵族气息大都来源于此。父亲的狂暴,家庭的不幸,又使得她深深体会到人生阴暗与悲哀的一面。而母亲和姑姑的独立自主,又使她由此感受了一种自由意识。

事实上,张爱玲的文学才能很早就表现出来了。现在保存下来的她中学时代的几篇散文和短篇小说习作,可以略见她后来成就的端倪。而她十九岁时写的《我的天才梦》中深刻的自省意识,说明她已经完全成熟了。其中的名句是:“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几乎可以概括她的一生。

对于张爱玲的中文水准,迄今为止仍然是个谜。《我的天才梦》所表现的成熟,以及后来《传奇》《流言》等的突出成就,毫无疑问表明她是运用汉语的大师。然而二十二岁报考圣约翰大学时,她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幸而这样,她没有得到这个前往英国的机会,在沦陷的上海才有可能诞生一位二十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张爱玲在成为中文作者之前是一位英文作者:她用英文为《泰晤士报》和《二十世纪》写过不少文章,以后又都自行翻译为中文发表,构成散文集《流言》的重要篇章。

多年来,张爱玲因其小说和散文的成就,而获得了大量的“张迷”,包括读者和后来的一些小说、散文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模仿学习张爱玲者不无有成就者,但迄今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过她。她有一句话,对于晚辈的影响可能要更大,也更确实:“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至少对张爱玲自己来说是没错的,她创作的黄金时代一共只有两年,如果不“趁早”,中国文学史上恐怕就没有这么一个人了。

在张爱玲的生命历程中,身边有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她的姑姑,一个是她的锡兰朋友炎樱。她分别为她们写过语录。姑姑的特立独行,炎樱的天真浪漫,与张爱玲自己的性格有种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

张爱玲的作品与时代的关系,较之她的前辈、同辈和后辈笔下要疏远得多;然而张爱玲的创作生涯的荣枯兴衰,受到她所处时代的影响最大。“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首先就破坏了张爱玲。短短两年的繁华过去,张爱玲的创作困顿下来,虽然她仍有少量佳作问世,但是总的来说,中国文学史上再也没有一个属于张爱玲的时代了。

在晚年的最后岁月,除了一本由若干照片和似乎过分简洁的说明文字组成的《对照记》以及少数散文之外,张爱玲没有做多少事情。《对照记》中没有胡兰成和她后来的美国丈夫赖雅的位置,说明张爱玲宁肯大家和她一起把她的感情生活彻底遗忘。她的时间花在不断搬家上,而不断搬家的原因是她皮肤过敏,她总疑心有不知名的小虫子咬啮她,这让我们想起了几十年前她说过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难道真是谶语不成。

不过,张爱玲的生命的确是“华美”的,无论先前的显赫,还是后来的寂寞。时至今日,有关张爱玲的故事、传说,以及她的文字,都是人们争相品评、研读的对象。民国文坛是一个耀眼的时代,而张爱玲是璀璨光芒中一颗闪耀的恒星。

内容推荐

张俊杰编著的这本《张爱玲新传--始终没有感受团圆的一生》介绍了,张爱玲是个传奇,无论是她的身份背景,或者说是她的奇装异服,最传奇的也当属她的创作才华了。逃离父亲的魔掌后,张爱玲辗转去了香港求学,三年的香港生活为张爱玲今后的写作道路可谓是铺上了红地毯。学业未满她就又重返上海这座孤岛,成为了东方明珠。

大抵名人的爱情都是坎坷艰辛的,不是遭遇爱人的不忠背叛,就是饱受贫穷的折磨。张爱玲的两段爱情便将以上两者全涵盖了。在与胡兰成的“倾城之恋”中,屡遭背叛却不知;与赖雅的爱情,虽然跨越了年龄与国界,做到了“执子之手”,却被贫穷现实逼得经常分隔两地……而张爱玲仍旧坚强地陪伴着赖雅走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刻,这份情义最珍贵。

编辑推荐

张俊杰编著的这本《张爱玲新传--始终没有感受团圆的一生》是一本人物传记。

张爱玲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传奇、最绚烂、最孤寂、最真实的女人,在浓重的没落贵族气息中裹挟着强烈的自由意识,历经繁华后归于沉寂,其倾城往事永远令人沉醉。

张爱玲有绚烂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岁月,有华丽凄冷的香港故事,直到最后品尝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人生不过如此。经历了一切,就对得起这一辈子的年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2: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