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冷摊漫拾/开卷十五年精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开卷》已刊发的一百多期的约两千篇文章中,按书人书事、读书感悟、淘书趣谈、书评书话等四个专题各精选百数篇相关文章分别编为《书香人和》、《墨磨人生》、《冷滩漫拾》、《枕边所读》四本。蔡玉洗、董宁文主编的分册《冷摊漫拾》精心拣选了杨绛、绿原、屠岸、李文俊、杨宪益等名人和名人之间发生的爱书、淘书的趣闻逸事,再现了名人大家热爱读书,嗜书如命的美好品格。

内容推荐

《开卷》创刊十五周年纪念精选集。

蔡玉洗、董宁文主编的《冷摊漫拾》从《开卷》杂志已刊发的约文章及未刊稿中,精心拣选了杨绛、绿原、屠岸、李文俊、杨宪益等名人和名人之间发生的爱书、淘书的趣闻逸事,再现了名人大家热爱读书,嗜书如命的美好品格。文笔雅致,颇有趣味,可读性强。

目录

谷 林 老僧录存的居士诗

谢其章 好花时节不闲身

范 用 南京往事

金性尧 “泔脚文化”

曾 卓 一日得两“鹰”

姚以恩 我有一把好扇子

钟叔河 念楼的竹额

汪家熔 二三啤酒事

白化文 话说“题签”

黄永厚 铜雀台及其他

刘经富 三副对联的出处

朱 健 王国维这道题

庞 朴 字谜征解

韩石山 也谈郑成功忠于谁

邵绡红 邵洵美、项美丽与“抗日杂志”

姜德明 孙望与《中国诗艺》

徐重庆 谁还记得叶德均

吕 恩 小丁《花街》创作的原型

罗 飞 五十五年后谈《起点》

周退密 谈诗小札

唐吟方 余事作书人

周有光 “食衣住行信”

扬之水 笔名

邵燕祥 小蜂房杂诗

彭燕郊 程千帆先生和《诗帆》

王英志 钱仲老题签

来新夏 杂议广告文化

顾 农 鲁迅《祭书神文》之校勘

毛乐耕 老舍赠赵清阁嵌名联

辛丰年 中国诗人心目中的光色影

钟叔河 古人写书房

姜德明 吴奔星与《小雅》

朱 正 朱自清的一句诗

吕 剑 旧札偶检一一致孙犁

戈 革 “黄石诗”及其他

彭燕郊 绀弩遗简补缺

余立新 梁启超与《天演论》

韦 泱 旧著相赠情更增

如 筝 《南京血祭》及其作者阿垅

绿 原 回忆《诗垦地》

陈子善 张爱玲故居的喜和忧

罗 飞 也谈《不走正路的安得伦》

严晓星 王燕卿任教南京高师时间考

白 桦 战乱中的唱本

于光远 畅所

扬之水 《采蓝集》跋

邵 川 周退老为我题花笺

钱伯城 寿联两副

陈学勇 胡风案前夕舒芜的一封信

陈伯良 施蛰存先生的贺年柬和藏书票

李福眠 试乳法·乳媪十忌·君子不哭

眉 睫 又发现废名的三封佚信

柳和城 蔡元培为恽铁樵做广告

止 戈 有谁见过陆西星像?

毕克官 旧刊中的天桥“另类”叫卖声

邵 川 范培开、林散之的书画润例

古 剑 柯灵的信和诗

张允和 不须曲

董 桥 春台遗韵

许宏泉 章士钊押 孤桐不孤

止 庵 简择集(其二)

黄永厚 秋瑾画像并跋

徐重庆 由陈从周的一封信谈起

桑 农 吕碧城劝龙榆生学佛之原委

谷 林 简体字

杨建民 孙大雨自校本透露出的若干信息

叶嘉新 冀访的第一部诗集《跃动的夜》

李传新 化铁的第一本诗集

吴振武 记一张胡厚宣先生手迹

姜德明 《南京的五四周》

子 张 吕剑最初的诗集与诗

杨靖华 国立中正大学藏书签琐记

朱金顺 回忆我收集唐搜先生的书

何 频 日记本·《美术日记》

邵 川 林散之与夏冰流

赵 絪 被遗漏了的一段“师承”

试读章节

念楼的竹额

钟叔河

“念楼”二字为知堂老人一九六六年所书,刻竹者容园叶瑜荪也。

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竹子。少时寄居山村,住北屋中,丈外便是后山的竹林。从窗户中望去,虽不见全景,但几枝数竿,无论在什么光线下,都要比画图中的好看得多。湘北冬季严寒,“雪落竹子驼”,枝梢上的冰凌坠落发出音响,对于独坐中的我,往往是一种难得的惊喜。夏天风雨时行,这时竹林会奏鸣出丰富的和声,且多变化,让这种天籁伴随我入梦,回忆起来更加觉得愉快。

屋主人的祖上做过学官,后代虽已破落,宅子中仍挂有不少旧的联额。对联多为漆地金书,也有的是用大竹一分为二,上面刻的文字用青绿色填出。有一副“细雨园林梅结子,春风篱落竹生孙”,落款“道州何绍基”。还有一副“文章千古事,花柳一园春”,隶书写得很好,落款是谁却记不清了。

也许因为喜欢竹子的缘故,我觉得用竹做联额也非常好:第一是南方多竹,取材不难;第二是易于奏刀,高手可以逼真地再现书法的神态和气韵;第三是竹材的纹理、色泽和质感,有一种木石所没有的“雅”,特别宜于文房。但不知怎的,进城以后便很少见到竹制的联额,近十几年更可说是完全绝迹了。“文革”前长沙和邵阳等地还残存着一种叫“翻黄竹刻”的手艺,那是在木胎板上贴一层薄薄的竹黄,做成茶叶盒一类小物件,上面也刻点字画做装饰,但全是成批生产的匠作,绝无“春风篱落”之雅致矣。

如今时行文化搭台,园林亭阁修得很多,刻上联额的地方亦不少,而竹制的仍未曾见到。岂非因为在竹上刻名家法书非匠人所能,没有文化修养的人便不行,而其人又得爱竹而精工竹艺,所以便十分难得的缘故么?

十年前,因笺释周作人作、丰子恺画《儿童杂事诗图》,得识丰氏女公子一吟先生,又由一吟先生得识桐乡叶瑜荪君。叶君是个文化人,有《分心堂随笔》《写意丰子恺》等书行世,又是个文化工作干部,历任市文化局、市文联、市政协负责职务,却在“插队落户”时即喜欢刻竹,尤喜摹刻郑板桥、丰子恺等名家的书画。从一九七九年起,刻竹逐渐成为其主要创作手段。他的用浅刻和留青法刻成的作品,已享誉国内外,被上海陈从周教授誉为当今“竹人之魁”。一九九五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这对一个学生出身不曾拜师学艺的人来说,可能比拿高级职称更不容易。

几年前,我请叶君为我制了一枚臂搁,上面刻的是周作人一九三八年写的一首诗。周氏不以书名,字却特具书卷气,绝不庸俗。刻得形神均肖,三方图章(“叔河珍赏”和“容园刻竹”两方是加刻的,位置经营得极好)尤其耐看。几年来我和老妻抢着用,已经快要用“熟”,变成老麻将牌背面那种颜色了。去年搬入新楼,在第二十层上,稍为宽敞,因而能有一间书房,可以眺望不远处的公园。园中绿色倒有很大一片,美中不足的便是不见有竹子。成都望江公园多竹,辟有“读竹苑”,是个好去处。湖湘植被与巴蜀相同,却不种竹,真不知何故,只能以煞风景视之。

有楼望竹,可以读书,一直是自己的梦想,现在总算实现了一半,也就应该知足了。室内无法种竹,便去乞叶君再为制一竹额,把楼名刻上去。前天叶君已将它寄来,“念楼”二字是从《儿童杂事诗》手迹中集得的,落款则本是知堂昔年写给我的,算是移用,却非伪造。二字虽然经过放大,看来仍神气生动,充分显示了叶君用刀如笔的功力。

大家知道,中国人在竹上作字的历史本来就长久,“杀青”“汗青”等词至今有时还在用,都是这件事留下的痕迹。但将名人法书刻到竹上作为艺术品欣赏始于何时,一时却说不上来。元末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说:

詹成者,宋高宗朝匠人,雕刻精妙无比。尝见所造鸟笼,四面花版,皆于竹片上刻成。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具备,而且玲珑活动。求之二百余年来,无复此一人矣。

可见南宋和元时竹刻还极稀罕,而且詹成也并不刻文字。《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竹部纪事引明人《居山杂志》,在叙述并山美竹后写道:

游人多爱刻名其上,题迹可经数年不坏,久之益若虫书古篆可观。

这是在竹上刻字的,但却是业余的一时乘兴。虽然能题刻出数年后“若虫书古篆可观”的字来的,绝不会是如今到处乱划乱刻“某某到此一游”之徒,但也还不是专业的“竹人”。P18-21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3: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