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赶潮的人(蒋梦麟传)/马勇作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马勇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蒋梦麟,浙江余姚蒋村人。生于1886年1月20日,清光绪十一年乙酉,即旧历一八八五年十二月十六日。所以有的资料上笼统地说蒋梦麟生于1885年,有的笼统地说生于1886年,都对,也都有点不准确,盖因两种纪年或在年末,或在年初。

当蒋梦麟出生的时候,蒋家已有三个男孩,一个女孩。即长兄梦兰,次兄梦桃,三兄及姐姐名不详,待考。

据蒋梦麟后来回忆说,当他出生的前夜,他的父亲在梦中见到一只熊来到他家,按照当地风俗传说,那是生男孩的征兆。第二天这个吉兆应验了,托庇祖先在天之灵,蒋家又添了一个儿子,所以蒋父为其命名为梦熊。后来,蒋梦熊在浙江高等学堂因参加学潮闹事,梦熊的名字进入了黑名单,蒋梦熊由此改名蒋梦麟。梦麟有时也写作梦邻,或梦麈。蒋梦麟字兆贤、少贤,号孟邻,笔名有唯心等。

与蒋梦麟的命名非常相似,他的大哥、二哥的得名也是因为他们出生前夜,蒋父分别梦到了兰花、桃子,所以他们分别被命名为梦兰和梦桃。至于蒋梦麟的三哥、姐姐出生时,蒋父似乎什么也没有梦到,所以他们的名字也就没有什么特色可说了。一方水土

浙江余姚为浙东大邑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土地肥沃,民情朴厚,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宋明以来,文风鼎盛,学术昌明,为世所重,向称文献之邦。在明代,这里曾诞生过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三大学者,并启导清代浙东学派的诞生。他们的学说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而且直到今天仍在浙东这块热土上继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成为浙江特别是浙东地区社会经济进步的思想动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蒋梦麟继承浙东学派精思力践的精神传统,坚持不懈,奋力前行,立德立言立功,终于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学术领袖之一、一代名师、“当代儒家。”

当蒋梦麟出生时,中国正处在战乱频仍的特殊时期。在他出生的前一年,中法战争刚刚结束,由于清政府奉行和平外交路线,期待能够为刚刚开始不久的洋务新政赢得更多的和平时间,所以清政府采取不败而败的外交策略,将对越南的宗主权转让给了法国。中国在西方的压力下,终于放弃先前数百年奉行的王道政治路线,改从西方走上霸道政治,洁身自好,专心于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富强问题,周边国家先前与中华帝国之间的宗藩体制开始瓦解,朝贡体制逐步让位于中国与西方诸强国之间的条约体制。

由于外交路线的重大改变,清政府在南部中国周围的藩国逐步与之脱离。这一年,缅甸的宗主权转让给了英国,中国周边的天然屏障逐步成为列强踏上中国本土的桥头堡。

中国的宗主权之所以一再割让,这除了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正日趋下降外,实际上也意味着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本土的序幕已经拉开,因为中国之保有周边一些属国,完全是拿这些属国作为外国与中国接触的缓冲地带,而不是为了剥削这些属国。中国从来不干涉这些周边小国的内政,但当这些周边小国有求于中国的时候,中国总是尽力帮忙,主持公道,为东亚最负责任的大国,维持着远东的和平与稳定。在经济上,中华帝国对待这些属国除极个别的情况外,一般总是给得多,要得少,而且总是往往故意要吃点亏,以显示中华帝国的实力和威望。中国也确实从这些“小亏”中换来睦邻友好,边境安宁,赢得一些政治、外交上的好处。

中国在那些年里的变化是巨大的,只是这种变化并不表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乡村的老百姓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对政治,对外交几乎从来都是茫然不觉,周边藩国的丢失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遥远,太不可思议了,他们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也不愿知道。他们的日子一如既往地过下去,他们的精神生活还是乡间千百年来的谈狐说鬼,以此打发乏味的农闲时光和漫长的冬日。因为谈狐说鬼远比那些军国大事更能引起一般村民的兴趣。

当蒋梦麟慢慢懂得一些人情世故后,他也注意到村民中也有一些人先前参加过清军或参加过太平军,所以他们谈起几十年前的太平天国战争似乎比当前的国家大事更有兴致,因为这些往事毕竟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有着直观和难忘的感受。这些故事有的令人毛骨悚然,比如太平军掳掠杀戮、煮吃人肉的故事。但总的说来,这些具有经验主义特征的故事远比那些正在发生着的国家大事更吸引人,因为村民囿于见闻,实在不知道国际上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更不知道这些事情的真相,所以偶然有人谈论这些事情就很搞笑,总是在夸张中国军队的胜利,其实多年后蒋梦麟才知道,这些胜利都是讲故事的人杜撰的,真实的情况是中国军队在与列强的历次冲突中节节败退或者说是一败涂地。

封闭的乡村没有吹来现代文明的风,因而这个乡村就依然像几百年前一样保守、原始和宁静。乡间的生活有着自己的节奏,男人们忙着耕耘、播种和收获;女人们总是忙着纺织缝补,生儿育女;渔民们忙着在运河里撒网捕鱼;工匠们忙着走村串户,制作各种精巧的成品;乡间的读书人则高声诵读,默记四书五经,然后参加科举考试,期待鲤鱼跳龙门,暮登天子堂,光宗耀祖,荣归故里。

像这样的乡村在中国有成千上万甚至更多,因为地形或者气候的关系,乡村生活习惯和村庄大小在南北各地可能有着很大不同,但是使他们聚居一起的传统、家族关系和行业却大致相同。共同的文字、共同的生活理想、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科举制度使整个中国结合成为一体,组成宁静、有序、稳定、和谐的中华帝国。P2-5

书评(媒体评论)

话说民国二十年一月,蒋梦麟先生受了政府的新任命,回到北大来做校长。他有中兴北大的决心,又得到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研究合作费国币一百万元的援助,所以他能放手做去。向全国去挑选教授与研究人才。他是一个理想的校长,有魄力、有担当,他对我们三个院长说:辞退旧人,我去做;选聘新人,你们去做。

——胡适

学问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

——傅斯年

蒋梦麟先生在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蔡元培。

——吴相湘

以儒立身,以道处世,以墨治学,以西办事。

——蒋复璁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科举路上

 一方水土

 小康之家

 童年教育

 结缘蔡元培

 求学上海

 在浙江高等学堂

 中秀才

第二章 大洋彼岸新生活

 向往西化

 初到美国

 寻找职业兴趣

 书本之外

 大学之外

 追随孙中山

 纽约印象

第三章 新文化与新教育

 又见上海

 衣锦还乡

 中国在转变中

 商务印书馆的小伙计

 江苏教育会理事

 中华职业教育社总书记

 知识分子的觉醒

 主编《新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的鼓吹者

第四章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调和

 救亡压倒启蒙

 蔡元培“引咎请辞”

 “挽蔡风波”

 一个聪明的“留蔡助蒋”方案

第五章 为北大辉煌奠定基础

 无招胜有招

 体制创新

 转型期的青年心理问题

 对于学生的期望

 知识阶级的责任

 北大之大

 大学之难

第六章 建构现代中国教育体制

 别了,马神庙

 投身“革命”

 大学区的尝试与失败

 “大臣之风”

第七章 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小舟

 “再作冯妇”

 重建北大新班底

 风雨飘摇中的舵手们

 和比战难

 郭子仪第二

第八章 亦官亦学亦丈夫

 到后方去

 奇迹是这样诞生的

 学而优则仕

 大丈夫仗义执言

 推不动的僵硬体制

第九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

 拯救农村

 耕者有其田

 以科学技术提升农业

 “台湾马寅初”

第十章 最后一个情种

 平凡婚姻中的寂寞

 爱屋及乌

 这个女人不寻常

尾声 世上已无蒋梦麟

序言

题记

大约在1993年,我接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宋恩荣先生委托,撰写《梁漱溟教育思想研究》,根本没有想到会由梁漱溟研究衍生出蒋梦麟研究,而且会在后来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写了那么多有关蒋梦麟的著作、文章。

我有一个相当不错的私人经验,就是在读书时期好好读书,最大限度扩大知识面,最大限度多读经典,读资料。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论是自己的事情,还是别人委托的事情,都应该竭尽全力去做好。在学术之类的问题上,不必钻营,不能取巧,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写梁漱溟时,我确实注意过蒋梦麟,因为梁漱溟的北大经历,多多少少会遇到蒋梦麟;梁漱溟后来投身乡村建设,又与蒋梦麟后来致力于中国农村复兴有极大相似性。写作梁漱溟,不注意相关人物不可能,但说对蒋梦麟有多了解,也不是事实。

将《梁漱溟教育思想研究》交稿时,宋先生的计划中还有传主没有人认领,宋先生以及辽宁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赵中男兄问我愿不愿意接着承担一本蒋梦麟。我那时对蒋梦麟只有非常肤浅的理解,表示看点资料再确定。

不看资料不知道,如此重要的蒋梦麟,在北大过去的校史上,竟然成为一个奇怪的失踪者。几本流行的北大校史,大书特书蔡元培、李大钊,以及北大学生运动,但对主持北大校务几十年的蒋梦麟却付诸阙如。再查大陆出版物,1949年之后再也没有出版过蒋梦麟的任何作品,唯一的例外就是一本规模不大的蒋梦麟教育文选,当时刚出版不久。由于我所在的近代史所图书馆藏有丰富的港台资料,检索后发现在港台也只有一本蒋梦麟逝世后的纪念文集,大致以《传记文学》当年纪念专号为基础扩充。这些调查一方面让我感到吃惊,另一方面坚定了我研究蒋梦麟的信心。这么重要的人物还没有人下工夫,这不正是我可以用功的地方吗?于是,我愉快地接受了宋先生、中男兄的委托,开始了从零起步的蒋梦麟研究。

我用一段时间集中翻阅蒋梦麟可能会涉及的报刊,比如《北大日刊》,以及北平时期的地方小报。稍后有机会去香港、台湾,在那里又集中翻检了蒋梦麟1949年后的史料,比如农复会的一些文献。

蒋梦麟的著作在1949年前也有出版,但在大陆一直没有再版,即便藏在几个有限的图书馆里,也因各种原因不让复制。记得有一次去武汉开会,我知道一所大学图书馆藏有蒋梦麟的《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这是蒋梦麟早年教育文章结集。如果有了这本书,不仅可以减少许多翻检之劳,更重要的,会找出新的线索,扩大史料搜索范围。可是这家图书馆无论如何不愿让复制,后来找了各种关系,花一千元钱复制了两本,我带走一本,给他们留下一本,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的写作比较顺利,但等到这本书出版时,中国的出版环境大变,销路不畅,据中男兄说,仅印了一千本也卖不出去。这是那个时代的尴尬,而对于我来说,扩大了视野,熟悉了一个全新的人物,毕竟没有人系统做过蒋梦麟研究,我的写作总算为蒋梦麟搭起了一个比较像样的框架。

我从来相信工夫不会白费。《蒋梦麟教育思想研究》出版不久,沈卫威兄为河南文艺出版社编辑近代文化名人丛书,邀我撰写蒋梦麟,于是我顺势重写蒋梦麟,这套书的发行量不错,也使蒋梦麟在大陆为更多的人所知。此后不久,蒋梦麟的《西潮》、《新潮》相继引进,蒋梦麟的形象也日趋正面。

2007年,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一套近代名人图传,主事者邀请我撰写蒋梦麟。因此机会,我又尽量收集了一些蒋梦麟的图片,图文并茂,让蒋梦麟的形象更加立体、完整、清晰。

又过了两年,2009年,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此时正在红旗出版社任社长的蒋建农兄主持一套五四名人传记丛书,蒋梦麟成为不可或缺的备选人物,我有幸再次承担蒋梦麟传记的写作。

蒋梦麟在近代中国有两大贡献,一是长时期主持北京大学,并为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为北大后来的繁荣贡献了心智,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做出巨大贡献。二是蒋梦麟在抗战后期渐渐追随蒋介石、宋子文从事现实政治,后半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接受蒋介石的委任,出任中美合作的“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中方主委。这个简称“农复会”的机构在大陆工作时间非常短暂,也没有什么成绩可言。但到了台湾,特别是在朝鲜战争后,远东格局大变,农复会在台湾积极帮助政府从事土地改革,促进农村复兴,为台湾后来跻身“亚洲四小龙”奠定了基础,蒋梦麟的后半生也因此赋予新的意义。

为蒋梦麟作传得到各方面的帮助,蒋梦麟的风格、情趣,以及他的交游圈也令人神往。我曾为《传记文学》写过一篇《最后一个情种蒋梦麟》,主要揭示蒋梦麟的情感生活,原来也想以此为题写一本蒋梦麟大传,看看民国高级知识分子究竟怎样处理自己的精神、情感生活。后来总觉得如此处理稍失庄重,因而此书改题《赶潮的人:蒋梦麟传》。

蒋梦麟的《西潮》,记录了欧风美雨进人中国带来的变化,既有家国情怀、历史变迁,也有他的经历、事功、思想。是蒋梦麟前半生的回忆录,也是中国自传作品中最具文学意味、最具史料价值的作品。

在台湾,蒋梦麟晚年试图仿照《西潮》写作《新潮》,接续《西潮》记录20世纪中国变迁,由于各种因素,蒋梦麟并没有将《新潮》写完。这很可惜,也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西潮》、《新潮》,都是蒋梦麟的回忆录,合在一起阅读,我觉得蒋梦麟毕生就是一个“赶潮的人”,他清楚意识到近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知道中国应该去的方向,他为此奋斗了毕生,也留下了无数种子。这个蒋校长虽然不同于那个蒋校长(蒋介石),但在北大,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在20世纪中国政治史、社会史上,蒋梦麟绝对是一个伟大人物。

马勇

2015年2月17日

内容推荐

马勇编著的《赶潮的人(蒋梦麟传)》以详实的资料,纪实的手法,介绍了蒋梦麟的生平及他的学术成就。蒋梦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服务北大二十余年,谨守蔡元培余绪,把学术自由的风气维持不堕,为北大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其间又任或兼任浙江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教育部部长等,对现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建立贡献巨大。后半生致力于中国农村复兴,为中国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编辑推荐

蒋梦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服务北大二十余年,谨守蔡元培余绪,把学术自由的风气维持不堕,为北大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其间又任或兼任浙江大学校长、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教育部部长等,对现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建立贡献良多。其后半生致力于中国农村复兴,担任中美合组的“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近二十年,为中国台湾的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得出了不同的经验。马勇编著的《赶潮的人(蒋梦麟传)》是关于蒋梦麟先生的传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