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呐喊(精)/中学图书馆文库
分类
作者 鲁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篇“日记”,召唤了多少人“救救孩子”;一种“胜利”,鞭挞了多少不争国民;一声呐喊,惊醒了多少仁人志士;一位伟人,挽救了多少炎黄子孙!《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录小说十四篇,其中《狂人日记》、《孔已己》、《阿Q正传》等文章都为鲁迅的代表作。小说贯穿着充沛的反封建热情,“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它以卓越的艺术语言,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形神俱似的艺术形象,巧妙的艺术构思,揭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

内容推荐

《呐喊》是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集中收有《狂人日记》、《药》、《明天》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生存的强烈关怀和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

目录

自序

狂人日记

孔乙己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试读章节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

“哼,老头子。”

“倒高兴……。”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象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口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P28-31

序言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入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包括了《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诸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狂人日记》,自此开始了他写作生涯中的《呐喊》、《彷徨》时期。在此之前,他曾搁笔七年之久,在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一座植有老槐树的院落里,抄古碑,校古籍,“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早年的鲁迅有一段不断追随中国的改革与革命的人生轨迹(进洋务学堂、赴日学医、弃医从文、办杂志、译文学……),然而在1912年至1918年,亦即写作《呐喊》之前,这个追随的轨迹似乎中断了。许多研究者认为,理解这段催生了《呐喊》的沉默时期,恰是理解鲁迅的一个关键。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招募,离开绍兴赴南京任职教育部。当年5月,即随中央政府转至北京。其后几年,鲁迅一直在教育部任职,先做“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后任“教育部佥事”,业余则寄身于古籍与古碑。而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在这几年间经历了“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鲁迅从未卷入这些事件,然而在他后来的《呐喊》、《彷徨》中,可以清晰地见出这些事件留给他的深刻烙印。

从沉默到“呐喊”,这一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历来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阐释。鲁迅自己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野草·希望》中,他又进一步叙说:“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无涯空虚中的希望的盾,这一意象,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呐喊》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本。

《呐喊》最初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1924年5月第三次印刷时起,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入鲁迅所编“乌合丛书”。1938年收入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上海复社出版的《鲁迅全集》。全书初收小说十五篇,1930年鲁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改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遂余十四篇。书前并有《自序》一篇,作于1922年12月,曾发表于1923年8月21日的北京《晨报·文学旬刊》;这篇纪实性的散文,也是理解鲁迅思想的一个关键文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

2014年3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0: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