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编著的这本《义乌姓氏文化(区域文化)》以义乌姓氏为研究对象,选取义乌姓氏中人数最多的31个,按照人数多到少为序,进行科学系统的深入研究,力求解开义乌姓氏的密码,将源远流长的义乌姓氏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本书每章节的版块标题基本一致,分为姓氏源流介绍、人物介绍、姓氏故事传说、遗存、宗谱存目。如此布局十分便于阅读,也较易于理解。
| 书名 | 义乌姓氏文化(区域文化)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陈杰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杰编著的这本《义乌姓氏文化(区域文化)》以义乌姓氏为研究对象,选取义乌姓氏中人数最多的31个,按照人数多到少为序,进行科学系统的深入研究,力求解开义乌姓氏的密码,将源远流长的义乌姓氏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本书每章节的版块标题基本一致,分为姓氏源流介绍、人物介绍、姓氏故事传说、遗存、宗谱存目。如此布局十分便于阅读,也较易于理解。 内容推荐 陈杰编著的这本《义乌姓氏文化(区域文化)》以人数在五千人以上、约占全市总人口85%的31个姓氏为研究对象,尝试解开义乌姓氏文化的密码。该书以姓氏分章,每个姓氏文化的介绍由五部分组成:“姓氏源流”,介绍该姓氏的起源、迁入义乌的支派及人口数和所占比例;“姓氏人物”,以典型人物事迹为主展现该姓氏人才的总体面貌和性格特征;“姓氏故事”,收录该姓氏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的饶有趣味的旧事故事;“姓氏遗存”,介绍市域范围内该姓氏留存的古代建筑、典型村落等的遗迹;“宗谱存目”,以编纂时间为序收录现存宗谱的版本信息。 目录 总 序 绪 论 第一章 陈氏 陈氏源流 陈氏人物 陈氏故事 陈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章 王氏 王氏源流 王氏人物 王氏故事 王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三章 吴氏 吴氏源流 吴氏人物 吴氏故事 吴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四章 朱氏 朱氏源流 朱氏人物 朱氏故事 朱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五章 楼氏 楼氏源流 楼氏人物 楼氏故事 楼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六章 金氏 金氏源流 金氏人物 金氏故事 金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七章 何氏 何氏源流 何氏人物 何氏故事 何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八章 张氏 张氏源流 张氏人物 张氏故事 张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九章 黄氏 黄氏源流 黄氏人物 黄氏故事 黄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章 龚氏 龚氏源流 龚氏人物 龚氏故事 龚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一章 傅氏 傅氏源流 傅氏人物 傅氏故事 傅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二章 骆氏 骆氏源流 骆氏人物 骆氏故事 骆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三章 杨氏 杨氏源流 杨氏人物 杨氏故事 杨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四章 刘氏 刘氏源流 刘氏人物 刘氏故事 刘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五章 方氏 方氏源流 方氏人物 方氏故事 方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六章 丁氏 丁氏源流 丁氏人物 丁氏故事 丁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七章 叶氏 叶氏源流 叶氏人物 叶氏故事 叶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八章 蒋氏 蒋氏源流 蒋氏人物 蒋氏故事 蒋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十九章 周氏 周氏源流 周氏人物 周氏故事 周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章 赵氏 赵氏源流 赵氏人物 赵氏故事 赵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一章 李氏 李氏源流 李氏人物 李氏故事 李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二章 虞氏 虞氏源流 虞氏人物 虞氏故事 虞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三章 胡氏 胡氏源流 胡氏人物 胡氏故事 胡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四章 毛氏 毛氏源流 毛氏人物 毛氏故事 毛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五章 徐氏 徐氏源流 徐氏人物 徐氏故事 徐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六章 季氏 季氏源流 季氏人物 季氏故事 季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七章 余氏 余氏源流 余氏人物 余氏故事 余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八章 郑氏 郑氏源流 郑氏人物 郑氏故事 郑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二十九章 冯氏 冯氏源流 冯氏人物 冯氏故事 冯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三十章 贾氏 贾氏源流 贾氏人物 贾氏故事 贾氏遗存 宗谱存目 第三十一章 鲍氏 鲍氏源流 鲍氏人物 鲍氏故事 鲍氏遗存 存目宗谱 附录一 1985年底义乌县姓氏人口一览表 附录二 2008年底义乌市姓氏人口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陈氏二隐:在廿三里街道范围内,有一座海拔198米的名山,因“两岩层级高下,类重楼复屋”,而名曰石楼山,又称白岩山或白鹤山。(崇祯)《义乌县志》称其“四面孤绝,两山对峙,远望若浮屠状。”早在宋代的地理名志中,就已被誉为景色如画的“胜绝之地”,也成为隐士们的理想居所。元代著名隐士陈樵曾在此隐居著书。陈樵(1278~1365),字君采,常着鹿皮衣,自号“鹿皮子”,东阳亭塘人。不入仕途,专意著述,所作文辞,精于状物写情,清新超逸,自成风格,被人喻为“挺立孤松”。所撰古赋十余篇,为国子监生徒竞相誊抄传诵。生平足迹未尝越出家乡,而声誉远达朝廷,知名人士多有投书咨访。著有《鹿皮子集》4卷及《飞花小稿》,收入《四库全书》传世。与义乌黄浯常有诗和,过世后,史官宋濂为他写墓志铭。至明初,义乌人陈洄效仿陈樵旧事,亦隐居于此。陈洄自号“竹溪逸民”,“幼治经,长通百家言。初欲以功名显,既而隐居。”宋濂曾为其写过《竹溪逸民传》。 陈大成抗倭:明嘉靖时,倍磊陈大成率军平倭寇,兵器常被锋利的倭刀削断。一日,大成登山观阵,不慎脚板被竹根尖扎进,顿悟,命士兵每人砍长三丈、留着竹梢头的竹竿一根,深夜冲进敌营,用竹梢头猛扫敌人。被惊醒的倭寇举刀就砍,竹梢被削成锋利的竹枪,明军顺势猛力刺进倭寇胸膛。倭寇死伤无数,大败。 八保山下倍磊街:倍磊街是个大村,早在清嘉庆、乾隆年间就有“吾倍磊烟居殆以数千”的盛况。它南倚八保山脉,北望称为“后畈”的千顷平畴,东临丘陵,西眺义乌江半月湾,村四周则有数不清的湖、塘、堰、砚镶嵌其间,景色秀美,人才辈出。地理上,倍磊历来是联结金华、兰溪、东阳、永康等地的交通要冲,来往学子文人和商贾旅客无不“登眺流连,形诸歌啸”,而其中最为人们所钟情的便是倍磊十景:屏南晴翠、东麓朝霞、仙山听梵、独山春色、双桥月影、莹坞樵歌、清湖渔唱、龙舌嘘云、八灶灯辉和永镇松涛。自宋代起,从东阳安文迁来倍磊的陈氏先祖和其他原住民,经过长期的辛勤开发和苦心经营,终于创造了明清时期的辉煌。一个重要的见证就是众多的古祠堂。倍磊的祠堂规模大、数量多,素有“十七祠堂十八庙”之称。明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戚继光率领义乌兵转战闽浙,挥师蓟门,一举荡平倭患,功勋彪炳。据有关史料和《倍磊陈氏宗谱》记载,当年戚家军中倍磊籍将校武官就有52人之多,其中有将军衔的9人,指挥使1人,都司1人,守备2人,把总17人,千总17人,中军官3人,巡司、校尉、指挥司各1人,其盛况可谓“簪缨代有”,“佩符拥旄者相望边镇”。 九豪脚一蹬,可以造栋厅:据传倍磊街有个大火腿商叫陈九豪,在杭州开了家特大的火腿商行。有一天,陈九豪正在与人搓麻将,账房先生进来向他请示,有个客商以某价位购买火腿若干。此时,陈九豪正好摸到一张臭牌,脚一蹬,“嗨”地一声,竞没有给账房先生回话。账房先生以为老板不肯卖,就回绝了那个客商。岂料两天后,火腿价大涨,与那客商要的那批货的差价,足够造一栋厅堂。 石鼓后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仙人用一把雨伞挑着他的两面鼓,腾云而来,见一小山村风景甚异,便纵下云端,化作路人,在林中边歌边行,身后跟着他的吠天犬。正当他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时,一不留神,脚下被绊,身体向一边倒去。仙人暗道不妙,马上张开双臂一扇,腾上云端,却不料原本用手扶着的一面鼓滑下了肩,落地成石,迎风变大。仙人见鼓已变成两丈多高的石鼓,马上飞身而下,用赤裸的大脚一脚踩住。吠天犬这时也来相助,一只爪子死命地抓着石鼓,这才稳住了石鼓。如今那石鼓上还留着一个脚印和一面爪子印。然而,原本用伞勾着的另一面鼓也落入“深水涧”,成了一个裂开的石鼓。仙人眼见损失了两面鼓,不由仰天长叹一声:“天意!”便绝尘而去。这两面鼓从此就留在了小村附近。后来,这个连仙人也曾驻足留恋的地方成了一个人丁兴旺的山村,人们便以石鼓为名,称之为石鼓后村。 西瓜坪的传说:相传南宋末年,黄山村陈氏太公在福州为官,目睹官场黑暗,遂辞官归隐,择龙凤呈祥之地定居。陈太公率众人建屋垦地,三五年后,村庄初具规模。某日,遇一过路人讨茶水,陈太公便到西瓜地摘了个西瓜给他。相谈中,两人很是投缘,便认了“同年”。此后,“同年”年年瓜熟时都来尝瓜。有一年,西瓜收成极差,只结了一个大西瓜。陈太公留到“同年”来时才剖开吃。“同年”惊道:“怎么可能只有一个,我来时看到满地是瓜。”陈太公不信,跑去一看,果然如此。“同年”临走时相告:“不久会有瘟疫,你的西瓜是最好的药,望好好为之。”不久果然瘟疫蔓延,但病人只要吃了陈太公的西瓜病就好了。消息一传开,陈太公的西瓜被一扫而光。没了西瓜,吃一段西瓜藤也能治好病。从此,西瓜坪的名声便传开了。后来,陈家从半山腰迁到山下,形成了一个大村庄,就是如今的黄山村。 《十五贯》与“原凳穿座”:义乌昆剧表演艺术家陈明钱表演风格幽默、风趣,善于以情动人,特别是在昆剧当家戏《十五贯》中饰演反面人物娄阿鼠,其表演更是出神人化,令人叹为观止。剧中,他创造了高难度动作“原凳穿座”,该动作是演员从长凳上后仰跌下去,身穿凳底而过,复归还坐。他把该动作用于《访鼠》一场中,把娄阿鼠做贼心虚的内心活动和刁钻油滑的性格、鼠窃狗盗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发挥得淋漓尽致。周恩来看了《十五贯》后,曾给予“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高度赞扬。 百岁寿星:据明崇祯《义乌县志》记载,义乌上下几千年,活了上百岁的人绝无仅有,直到明朝才出了一个“寿星”,名叫陈世恭。陈世恭,男,生于成化九年(1475)卒于万历六年(1578),享年104岁,是义乌最高寿者之一。陈世恭非官非商,是个农民,得此天年,四邻皆喜,大家祝贺他,赠送一副门联:“寿域天开眼见六朝盛事,老人星见躬逢百岁中秋”。志书上称其“尚义好施”,郡伯、御史均承诏奖以绢帛、肉、米、冠带。其子陈子迪,亦高寿,享年98岁。据骆华桂《义乌历代“百岁老人”觅踪》一文统计,2003年前义乌已故百岁老人有28位,至2003年10月,全市尚健在的百岁老人有17位。据其统计,义乌陈氏百岁老人还有1人名陈三,女,后宅街道东畈村人,生于1904年10月2日。 P15-17 序言 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义乌迄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古老的义乌大地,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义乌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在义乌大地上产生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她既是江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是义乌精神;“崇文,尚武,善贾”是义乌民俗;义乌的民风则是“博纳兼容,义利并重”。义乌精神及民风、民俗遂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泓泓一脉,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千百年来,义乌始终在传承着文明,演绎着辉煌,从而使义乌这座小城艳光四射,魅力无限。 自古以来,特别是唐代之后,义乌学风渐盛,至有“小邹鲁”之称。自宋以来,县学、社学、书院及私塾等讲学机构多有设立,而“莅兹土者,莫不以学校为先务”。故士生其间,勤奋好学,蔚成风气,学有成就,烨烨多名人。并且,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不仅本地名儒代有,在浩浩学海与宦海中大展宏图,而且还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从文人学者到书家画师,从能工巧匠到杏林名家,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绝的文化承续与传递,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域里独树一杆颇具特色的义乌文化之帜,在优雅千载的儒风中诞生了许多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英杰。也正是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义乌,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渊薮的鲜明形象而历久弥新。 历史,拒绝遗忘,总要把自己行进的每一步,烙在山川大地上。 时间逝而不返,它带走了壮景,淘尽了英雄,留下了无数文化胜迹和如峰的圣典。只有在经过无数教训和挫折之后的今天,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从过去传递下来的信息,而《义乌丛书》正是记录这些信息的真实载体。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许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我们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怎样继承古老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的文化格局,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任务。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失落的家园。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源头的追寻迫在眉睫,鉴于此,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概而言之,有三大作用: 文化典籍的传承保护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文化典籍中的善本古籍,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极富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义乌也同样,历代文士迭出,著述充栋。这些历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国之重宝”,或则出于保护的需要,基本封存于深阁大库,利用率甚低;或则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战乱,面临圮毁,因此,亟待抢救。如今,《义乌丛书》编纂工作的启动,为古籍的保护与使用找到结合点,通过影印整理,皇皇巨著掸除世纪风尘,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同时,原本也可以得到保护。真可谓是两全之策,是为民族文化续命,是为地方文化续脉。 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在义乌历史上,有许多人文典故值得挖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值得记载。拨浪鼓文化需要传承,孝义文化值得发扬,义乌兵文化应予光大。但由于历史上的义乌是个农业县,文化底蕴虽然深厚,载人史册的却寥若晨星。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孕育和产生强大的文化力,能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重要基础,这种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而,《义乌丛书》编纂者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兼顾,创作出义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系列丛书,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发展经验的文化阐释义乌经济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定有其源。”义乌发展的文化之源,义乌商业的源流之根,义乌文化圈的形成特质包括宋代事功学说对义乌“义利并重,无信不立”文化精神的影响,明代“义乌兵”对义乌“勇于开拓,敢冒风险”文化精神的影响,清代“敲糖帮”对义乌“善于经营,富于机变”文化精神的影响等。因而,如何用文化来解读义乌,也成了《义乌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基本限于观念形态领域。从以上包含的内容可看出,《义乌丛书》对“文化”的界定,似乎介于广、狭之间,凡学术思想、哲学原理、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多个类别与层次,均在修编范围之内。 几千年岁月蕴蓄了丰赡富饶的文化积淀。面对多姿多彩、浩瀚博大的义乌文化形态,我们感受到了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律动。 保存历史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如今,守望岁月的长河,我们不能不呼吁,不要让义乌失去记忆。 这也正是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的主旨与意义所在。 《义乌丛书》卷帙浩繁,她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题材、新颖的编排,全景式地再现了江南“小邹鲁”的清新佳景和礼仪之邦精深的内涵。走进她,就是走进时间的深处,走进澎湃着历史的向往和时代的潮音的宝地,去领略一个时代的结束,去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宏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曾经是,也将永远是义乌区域文化赓续绵延的基石,也是义乌继续前进乃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力量。在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进程中,抢救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掌握借鉴先哲遗留的丰硕成果,是全市文化学术界的共同期盼。因而,编纂这套丛书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时势的需要。 谨为序。 中共义乌市委书记 李一飞 义乌市人民政府市长 盛秋平 后记 2009年暑假,刚回义乌工作两年,一位在北京大学读博的浙大校友联系我说要来义乌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当时她正在做义乌市志办《义乌丛书》的一个项目《凝香阁诗稿》的勘校。其间我陪同她在义乌图书馆和江东街道大元村开展资料整理等工作。临走前与义乌市志编辑部有一个交流。当时考博失利,心里有一些郁结,也有一些迷茫,想找一份事情,既能排解心头的这份情绪,又能让内心的科研冲动有一个宣泄的出口。经慎重考虑并咨询了我的导师王建华教授的意见,同时考虑到刚完成《义乌地名的命名理据》课题,遂向义乌市志编辑部表达了希望开展《义乌姓氏文化》研究,参与义乌地方文化建设的想法。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历经四年的资料收集和文稿写作,《义乌姓氏文化》终于得以定稿。在暑气渐消,秋意未浓的江南九月,再次回顾整个写作过程,感触颇多。试举一二。 其一,义乌绝非“文化沙漠”。课题写作期间,我邀请了一位学摄影的非义乌籍学生陪同我采集“姓氏遗存”部分的图片,在完成这部分工作的过程中,学生由衷地跟我说:“原来义乌有这么多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不仅在他,连我自己,也在课题的不断进展中感受并领悟着义乌姓氏文化的熏陶。义乌绝非“文化沙漠”,只是在世界最大小商品市场和高度发达的地方经济光环下,义乌的文化色彩被隐没了,急需地方文化部门和地方文化研究者们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将之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地方文化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地方文化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其二,义乌姓氏家族文化各有特点,也有共性。共性上,举其一例,都高度重视“学”,集中固化在宗谱上的“家规助学”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义乌派溪赵氏。嘉庆九年修《义乌派溪赵氏宗谱·续修凡例家规》的内容大致与其他姓氏一致,涉及孝父母、敬长上、议贤能、崇祭礼等家族、祠堂管理条例,其特色之处在于制定有比较详细可操作的奖学规定,明确学子考试到哪一阶段家族给予多少财力支持,以解其后顾之忧,如“乡试中式赴会场者,文武一体,按名给发进京盘费二十两。如文生,另给刻朱卷费八两。若有志迭次赴会场者,每次照例给发。会试中试者,一经闻报,即给花红钱三十二两。至殿试三及第并入祠林题仕籍者,给发随役、夫、马等钱四十两。至旗匾一项,不论文武,每名概给工资十二两。务俟建立之后处给,毋得藉势先支。”可见义乌赵氏家族对子孙教育和科举的高度重视,是各家可学习的地方。 其三,义乌姓氏文化中,充满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社会动乱的恐惧。义乌地处浙中要冲,四面辐轴,任何一次大的社会变故都会席卷义乌,给义乌人民带来血与泪的冲击。义乌地方志书和各姓氏的宗谱中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义乌人民的遭遇多有详细记载。比如,苏溪镇双溪村1949年初修《陈氏宗谱》收录有清朝末年秀才陈亦田写的《倭寇侵略中国纪略》、《防兵十一点》和《乱世经过痛苦打油诗》;义乌《钟墟傅氏宗谱》详细记载了太平军掳去大批人丁的史实。普遍存在的这些信息,不仅是对社会动乱的如实记录,更是义乌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 其四,应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书房”问题。在杭州师范大学工作的同学之前更新了他的微信:“如果有一天我频繁更新说说和微信,有事没事给你打电话,或者蓬头垢面胡言乱语,你就应该知道:我在写论文。”读后了然。此虽戏言,由此,我却想到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生态问题。书稿的写作,原先一直在青岩刘40平方米的“蜗居”中进行,席地而坐,以床的一角为桌,当需要一手资料时,就去义乌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查阅,也去义乌各个角落的乡村做实地调研。一个自由自在的“书房”一直是知识分子最大的向往。 其五,感谢在书稿写作和修改过程中给予我莫大支持、帮助和鼓励的人们。他们是浙江科技学院的王建华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周明强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王一胜副研究员和吴寒老师,义乌地方文化研究者陈江彬先生,以及我的家人。在此,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 《义乌姓氏文化》是在多年的积累和广泛吸收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所限,也由于本人的才疏学浅,书中难免存在不少疏漏和不当,尚祈学者方家和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以期不断完善。 陈杰 2014年9月2日 于义乌江东群英湖畔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