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作序推荐! 范曾、田黎明、何家英、邱振中、管峻、王家新等书画名家插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阅读和欣赏》经典赏析稿! 著名播音员夏青、葛兰、林如、铁城、方明等原声呈现! 46篇经典诗文+46幅精美书画+15首原声录音,扫码喜马拉雅即可在线收听! 作为赏析稿,《中国最美古诗文》作者王能宪力求语言通俗,文辞优美,让听众轻松愉悦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作者对中国文学史有着高屋建瓴的认识,所以赏析稿能够紧扣原文而又能不囿于原文的文字,而是将其置于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解读每篇文章时,作者还会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志趣、交游等,不仅要读其书,还要知其人。 内容推荐 《中国最美古诗文》为中国古代46篇最美、最动情的古诗文做了精湛的解读和赏析,其中大部分是作者王能宪早年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王牌节目《阅读与欣赏》撰写的赏析稿,该节目的特色是名人介绍名作,由名播音员播讲。本书则在此基础上再加“一名”——当代书画名家范曾等为诗文所创作的书画。以文字、书画、声音,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古典诗文的无穷魅力。 目录 袁序 如何读懂古人(原序) 壹 材与不材之间:庄子的处世哲学 《庄子·山木》(节选) 贰 独立不迁的人格颂歌 《楚辞·橘颂》 叁 修心养性,才能安身立命 蔡邕《女训》 肆 俯仰天地的生命哲学 王羲之《兰亭集序》 伍 回归自然,躬耕南野 陶渊明《归园田居》三首 陆 隐者之心,劳者之事 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柒 水碧山青画不成,最美不过富春江 吴均《与朱元思书》 捌 隐者情怀,佛家理趣 王维《山居秋暝》 玖 上穷碧落不为仙,俯视洛阳五内煎 李白《古风》其十九 拾 自由的心灵,自由的人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拾壹 从积极的“狂人”到消极的“狂人” 李白《留别广陵诸公》 拾贰 干戈离乱中,忧国忧民泪 杜甫《蜀相》 拾叁 妙笔传奇童 柳宗元《童区寄传》 拾肆 命之不存,钱将焉用 柳宗元《哀溺文》 拾伍 集忠奸于尺幅,显美刺于行间 薛用弱《集翠裘》 拾陆 浪漫而瑰丽的爱情诗 李商隐《碧城三首》 拾柒 为伊消得人憔悴 唐代闺怨诗三首 拾捌 一样春风一样柳,不同情志不同诗 唐人咏柳诗三首 拾玖 血泪铸就的辞章 李煜《虞美人》 贰拾 梦里不知身是客,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 贰拾壹 醉翁之意何在 欧阳修《醉翁亭记》 贰拾贰 悲秋而伤时 欧阳修《秋声赋》 贰拾叁 受之天不若受之人 王安石《伤仲永》 贰拾肆 明月清风,物我两忘 苏轼《前赤壁赋》 贰拾伍 一曲潇洒高雅的青春之歌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贰拾陆 农作之辛劳,农家之生趣 杨万里《插秧歌》 贰拾柒 莲叶荷花别样景 杨万里咏荷诗两首 贰拾捌 稻花香里说丰年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贰拾玖 伤心人别有怀抱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叁拾 神鬼也怕恶人 《艾子杂说·行水》 叁拾壹 人灵于物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叁拾贰 用智胜于用力,用人高于自用 刘基《说虎》 叁拾叁 宦官弄权,祸国殃民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叁拾肆 爱子有道,教子有方 郑板桥《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叁拾伍 欲速则不达,躁急者自败 周容《小港渡者》 叁拾陆 风华正茂,指点江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叁拾柒 气势磅礴的长征颂歌 毛泽东《七律·长征》 后记 试读章节 贰 独立不迁的人格颂歌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楚辞·橘颂》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文学的又一高峰。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即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屈原是楚辞的奠基者和主要作家,其代表作品有《九歌》《九章》《天问》《离骚》等,体现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橘颂》是《楚辞·九章》之一。《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作品,这些作品并非一时一地之作,是汉人刘向编辑《楚辞》时汇集而成,并冠以此名。一般认为,《橘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这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从内容上看,通篇咏物言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没有丝毫悲愤痛苦的情绪,可以看出是作于政治上失意之前;从形式上看,基本上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句法没有多少变化,不像后来成熟时期的作品那样句式参差,变化多端。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全诗以拟人化的手法颂橘抒怀,字面上歌颂橘树的品格,实则是在歌颂自己的理想人格,那就是“受命不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等高尚情操和坚贞品质。 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橘的形貌,即外在之美。第二部分写橘的本质,即内在之美。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这几句说橘树是一种只宜生长在南方楚地的皇天后土中的佳木,不能迁移到别处。后,是后土、大地的意思:皇,即皇天。这里所谓的皇天后土,诗人是用来形容和赞美自己祖国的。嘉树,则是对橘树的赞美和称颂。徕,同“来”;服,是适合、适宜的意思。兮,是楚地方言,也是楚辞中使用得最多的感叹词,用在句末以增强咏叹的语气和韵昧。“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两句说橘树生来就适宜在楚地这皇天后土中生长。“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是说橘树禀受自然的天性,只能在南方生长,不能迁移到别的地方。《周礼·考工记》上说:“橘逾淮而北为枳。”橘树只适宜在南方温和的土壤中生长,迁移到淮河以北就变种为枳了。“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这两句进一步强调橘树品性专一,坚贞不移的特征。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这几句描写橘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的美丽。“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是说橘树绿叶白花,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的样子,十分可爱。素荣,是白色的花。纷,指枝叶纷繁茂盛。“曾枝剡棘,圆果抟兮”,进一步描写橘树枝干上长着尖尖的刺,枝头挂着圆圆的果实。有人说这是形容橘树具有方圆统一、刚柔相济的品性,似乎有一定道理。曾,同“层”,重叠的意思。剡棘,锋利的刺。橘树的枝干上都长有尖锐的刺。抟,通“团”,描述橘子的形状,即“圆果”。“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接着描写果实的色彩:橘子未成熟时是青的,已成熟时是黄的,将熟未熟时,则是青黄杂糅,颜色十分鲜艳好看。文章,是形容橘子的色彩。灿,是灿烂艳丽。 P7-9 序言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文浩如烟海,其中有些名篇已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自从南朝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问世以来,历代编辑的诗文选本很多,各有千秋,功用不一,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恐怕要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了。 即便是这些读本,对我们今天的普通读者而言,也需要做一些注释、翻译、讲解之类的普及性工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和欣赏》节目就是这类普及工作的典范,自20世纪50年代开播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听众特别是古诗文爱好者的喜爱。因为这个节目讲解的大都是古典诗文名篇,为节目撰稿的作者多是学养深厚的古典文学专家,而播出这些赏析稿的又都是著名的播音员,收听这个节目的确能给人以精神的享受和养分。 多年前,我曾给这个节目写过稿,北大中文系的许多老先生也都是他们的作者。古诗文的赏析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与课堂教学或在报刊发表文章有所不同。不能重复某些重点,也没有板书等辅助形式,只能通过播音员一过性的朗诵,将一篇古典诗文讲解得深入浅出,并将其意蕴阐发得淋漓尽致,使听众心领神会,陶醉在古诗文的意境之中。这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王能宪在20世纪80年代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曾在江西师大中文系任教,那时就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阅读和欣赏》节目写稿,到北京后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仍孜孜不倦于普及工作,继续为《阅读和欣赏》写了三四十篇稿件。他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又长于分析和感悟,文笔亦佳,那些名作一经他讲解赏析,更加沁人心脾,因此他写的这些赏析稿播出后大受欢迎。十几年前结集出版,很快便销售一空。这次重新出版,配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些著名播音员的录音,以及书画名家创作的书画作品,更丰富了讲解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阅读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相信此书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希望能宪今后仍不舍弃普及工作,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 袁行霈 乙未(2015)新春 后记 这是二十多年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和欣赏》节目撰写的古诗文赏析稿,十几年前曾结集由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梓行,书名为《含咀编——中国古典诗文名篇赏析》。出版后不久,很快就告罄,这薄薄的一册书,现在网上书店居然炒到100多元,有人甚至干脆去图书馆借出来复印。当年送给同事和朋友的书,有的告诉我说,自己根本没看着,一拿到家就被读中学的孩子们抢了去,并在同学中互相传看。因此,朋友们建议我尽快再版。 趁着这次再版之机,我想给这本书“升级”。一是配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上次出版的书只有古诗文的原文和我撰写的赏析稿,不免单调;如能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些著名播音员声情并茂的录音附上,成为“有声读物”,岂不美妙。二是请书画名家为古诗文创作书画,既丰富了古诗文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又能使读者赏心悦目,进一步体味古诗文的意境和情趣。这样一来,原来的“三名”就成了“四名”了(关于“三名”,请参考书前原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和欣赏》节目的播音员,时隔二十多年,有的已经离世,有的早已退休,因而他们当年的录音显得愈加珍贵。我通过在广电总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朋友,找到台里资产管理中心版权处,刘振宇处长和方媛小姐热情帮助查找资料,录制光盘,办理版权协议。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过久,只找到了其中的15篇,也许还不到总数的一半。不过即便如此,现在还能听到复青、葛兰、林如、铁城、方明这些播音艺术家当年的声音,已是十分难得的享受了。您可以通过手机直接扫描本书封底的喜马拉雅二维码在线收听。 书中这些精美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绝不只是简单的插图,而是书画家们根据古诗文的内容精心创作的艺术品。这些书画家都是我的师长、同事和朋友,有的是当今书画界的泰斗,有的则是潜力无限的新秀,当我向他们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请求时,都慷慨应允,热忱支持,并精心创作,按时完成。范曾先生创作庄子的《山木》,我向他提出请求时,这位对《庄子》造诣精深的画坛巨擘当场就给我谈了他对画面的构思,十天后就告诉我画作已经完成。何家英先生本擅长画当代女性,懵懂无知的我却乱点鸳鸯谱,请他画屈原的《橘颂》,当我得知实情提出请他改画别题时,他却坚持不改,说是要挑战自己,有所突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令我感动不已。 恩师袁行霈教授、师母杨贺松教授都是北京大学的教师,他们的书法都有很深的功力,字里行间充溢着温雅的书卷之气,属于学者书法或日文人书法。但他们平时从不以书法示人,这次破例为本书各写了一幅书法作品,体现了浓厚的师生情谊。恩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为本书写序,给予奖掖和勉励。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余玲副总编对本书垂爱有加,对编辑和装帧设计的具体环节都亲自过问,配备了最强的编辑力量,力图做成一本尽可能完美的精品书。他们的敬业精神,促使我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必须共同努力做好此书,希望能够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借此机会,向所有为本书付出过心血和劳动的师长及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王能充 2015年1月30日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文化之传统中,诗歌之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诗歌可以从作者到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而活泼的不死的心灵。 ——叶嘉莹 王能宪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又长于分析和感悟,文笔亦佳,那些名作一经他讲解赏析,更加沁人心脾,因此他写的这些赏析稿播出后大受欢迎。 ——袁行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