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与《春秋》
晏子,名叫晏婴,春秋后期齐国人,任齐卿,先后相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长达半个多世纪,相齐景公时间最长。
《晏子春秋》主要记载的是他相齐景公时的事情,特别是他面对和处理一些事情时,对儒家理念的阐释和光大。
晏子长相不起眼,不仅个子矮小,而且身材比例和五官配置也不精致。如此一个其貌不扬之人,为何能相齐三君,且令当时诸侯国及后人景仰呢?《晏子春秋》读下来,冲击我意识最强烈的,是他高尚的民本思想,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民本智慧。
《晏子春秋》载,因劝谏而引起齐君“不悦”“忿然作色”近二十次,因此而辞相达十多次,还被罢相多次,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都罢过他的相位,最长一次被齐景公罢相七年。但三位罢过晏子相位的齐君,最终还是把他召回,继续听他直言无隐的劝谏。
齐灵公有个癖好,喜欢身边的嫔妃穿男人的服饰。这一来,齐国大街小巷见不到穿花衣裳、穿裙子的女人了,引起其他诸侯国的耻笑。齐灵公于是下令,禁止女子穿男装,否则,“裂其衣,断其带”。这一君令下去,满大街都是撕破的衣服和扯断的衣带,但女穿男装的人不仅不见减少,反而日渐增多。齐灵公不解,问计于晏子,晏子说:你宫内的女人穿男装,却禁止宫外的女人穿,这就好比挂牛头卖马肉,怎么能叫人信服呢?只有“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齐灵公听计,一个月后,大街小巷就见不到穿男装的女人了。
齐灵公之后,齐庄公继位,他尚武好斗,穷兵黩武,刚愎自用,听不得逆耳之言,坚持直言相谏的晏子不被齐庄公待见。但国家安危的关键时刻,又不得不仰仗晏子。一次,晏子出使离开齐国,齐庄公关起宫廷大门,谋划攻打莒国之事。没过两天,齐国都城发生动乱,人们以为发生了宫廷政变,纷纷操起兵器,冲向大街小巷。齐庄公慌了,急忙找人商议对策。商议出来的对策就是一句话:“孰谓国有乱者,晏子在焉。”这句话一传出,人们收起兵器,纷纷回到家中。
即便晏子在齐国有如此大的稳定作用,但他的直谏还是使得齐庄公对他很是讨厌。晏子不看齐庄公的眼色,每上朝都坦言直谏。结果是,谏一次,齐庄公收回一次分封给晏子的封邑和财物。几乎没有什么可收的时候,齐庄公与臣僚喝酒,见晏子不在,特地把他叫来。晏子一到,齐庄公令乐工演唱:“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说也,尔何来为?”翻译成白话即是,“算了吧算了吧!寡人不喜欢你,你来做什么呢?”晏子刚进宴会大厅,热热闹闹,没听清乐工演唱的是什么。齐庄公看晏子没听清,令乐工连唱了三遍。这下晏子听清了,从座席起身,面朝北一屁股坐在地上。齐庄公问他为何坐在地上,晏子回答说:打官司的人是坐在地上的,我坐在地上,就是要与你打官司。晏子的讼词是:“婴闻之,众而无义、强而无礼、好勇而恶贤者,祸必及其身。”最后补充一句,这大概就是说你!齐庄公当然受不得晏子的如此数落,晏子也知道他数落的后果是什么,于是回家,把家里所剩无几的财产全部还给朝廷,带着家人徒步向东走去,一直走到海边,在那里种田为生。
在脱下朝服时,晏子亮出了他为官的民本旗帜:“君子有力于民,则进爵禄,不辞富贵;无力于民而旅食,不恶贫贱。”
齐庄公把晏子赶跑后,更加肆无忌惮了,后宫一群美女他看不上,偏偏看上了宠臣崔抒之妻,并与之私通。为了羞辱崔抒,齐庄公跑到崔抒的府上与他妻子厮混时,特地把崔抒的帽子拿走送人,炫耀自己是从崔抒的床上拿来的。在齐庄公再来到崔抒的府上找他妻子时,崔抒与另一大夫庆封合谋,把他杀死了。
齐庄公被杀后,崔抒、庆封拥立齐景公。齐景公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登台,大权旁落。作为齐景公的左相和右相,崔抒、庆封即把齐国的大夫、将军、名人、庶士劫持到姜太公祠庙,以祭祀为名,杀牲口,饮血酒,逼迫大家歃血结盟。太公祠庙里设了一个三丈高的祭坛,里里外外被上千名全副武装的官兵包围。崔抒、庆封宣布,进入祠庙的人都必须解下佩剑,“有敢不结盟者,戟钩其颈,剑承其心”。并命令大家在用手指蘸血涂到嘴上时,要朗读誓词,即如有不与崔抒、庆封结盟而亲附王室的,就要遭殃。
晏子也站在被迫结盟者的行列,进入太公祠庙时,他不解佩剑,慑于他在齐国的影响力,崔、庆让步。但在蘸血涂到嘴上时,晏子不肯朗读他们规定的誓词,而是仰天长叹:“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在晏子前头,因为手指蘸血慢了一点儿,已有七个人头落地。见晏子不按规定的誓词朗读,崔抒愤而上前,用剑指着他说,你如果不改你说的话,“戟既在脰,剑既在心”。面对利剑指心时,晏子说的是:“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
恪守天地正道,即死不惧,这本就是人世间的巨大能量!崔抒剑指晏子的手发抖,不得不把利剑放下。
这之后,崔抒和庆封家族相互争权夺势,双双败亡。晏子重新走上历史舞台,相齐景公。P7-9
春秋,是中华民族思想、理论、文化宝库,距今虽近三千年,但这个宝库里的宝藏,取出一件来,仍金光闪闪,受用无穷。
读春秋,再凭借自己的理解,写一本书,是我今生的一大愿望。如今书成,即将付梓,却忐忑不安。
因为春秋之博大精深,不是我这等学识、悟性的人,所能完全把握的,挂一漏万难免,先贤们说话、办事的意蕴不能准确理解难免,甚至时间节点、人物出现差错也难免。但我做到了认真,还在笔端的取舍之间,倾注了我对炎黄祖宗深深的崇敬。
《春秋卦》的成书,给了我连贯的思考,接下来,读书写作的方向,便是《战国谣》;再接下来,便是《秦汉诀》。特地说明:写战国、秦汉的书尚未动笔,先把书名公布出去,不是做广告,而是以此约束自己,说话要算数,非不可抗拒之因素,必须兑现自己的承诺!
◎《春秋卦》导读
第一部分 大师之春秋
晏子与《春秋》
孔子与《春秋》
吕不韦与《春秋》
董仲舒与《春秋》
第二部分 争霸之春秋
“以力假仁者霸”的郑庄公
管仲撑起的齐桓公霸业
晋文公的苦难辉煌
秦穆公惜才而霸
“南蛮子”来兮
谁助吴越称霸
第三部分 布道之春秋
戏说孔子向老子“问礼”
孙子完善的春秋智慧
墨子,庶民愿景的代言人
孔子挺逗
气伟而采奇的列子寓言
郑伯对礼制的抗争与适应
季札阐释的儒家大智慧
夹缝中挤出的子产新政
孙叔敖为相的站立点
第四部分 素描之春秋
不学《诗》,无以言
史官的人格品位
石碚大义灭亲
老祖宗的法治理念
鲍叔牙的大度与远见
春秋的战争礼仪
晏子“造”的故事
列子“编”的故事
吕不韦“讲”的故事
诚之陋说
善之陋说
孝之陋说
占卜之陋说
宝之陋说
古人的见面礼
拒礼的最佳范本
民愤的正效应
试解“灭烛绝缨”之谜
范蠡的智者之隐
春秋上演“弑”的不同版本
齐僖公的靓女外交
夏姬流出的祸水
◎附录
在历史追问和思想嬗变中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答傅剑仁先生
黄河壶口——龙上水
后记
春秋,即历史。据说商代一年分春秋二季,之后的西周,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各诸侯国的史官,冠“春秋”之名而载历史。墨子说:“吾见百国《春秋》。”《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卦,并非等同占卜术。八卦,传说起源于人文始祖伏羲,用“——”代表阳,用“一一”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作八卦。每一卦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故说,卦,源于唯物现象,其深刻的意蕴,是变化无穷的唯物辩证法。
春秋时期,翻天覆地的变动,契合的是卦。
全书分四部分,分别作导读提示。
第一部分:大师之春秋
从春秋到战国,再到秦汉,是中华民族思想理论集大成的重要历史阶段,儒、墨、道、法、兵、卦等思想理论体系,在诸子百家的理论碰撞中,溅出全人类最绚丽的火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治国理政思潮,流传至今仍光彩耀世!
站在这个历史流程中的思想理论大师众多,本书之所以选择晏子、孔子、吕不韦、董仲舒与春秋联系起来写,是因为这四位大师的著作,都以“春秋”冠名,且写的内容都是炎黄祖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彩故事。
虽然四位大师的思想理论,同出炎黄祖先一源,但论述的出发点、阐释的视角又各有见地。这对炎黄祖先的思想理论体系,无疑是极大的丰富、扩展。不仅使得炎黄子孙能更完整、更全面地学习、领悟,而且也能更深刻地认知四位大师各不相同的理论智慧。
第二部分:争霸之春秋
春秋,演绎的是争霸之春秋。
春秋有“五霸”之说。《荀子·王霸》的排序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风俗通·五伯》的排序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除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始终在霸主的序列外,秦穆公、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是不是霸主,史学家争论不休,质疑不断。
秦穆公虽未称霸中原,但他称霸西域,无可厚非,当是霸主。
吴王阖闾把强大的楚国打残了,帮中原诸国出了口气,他虽在霸主的平台没晃几下便下来了,但毕竟上去过。
越王勾践灭吴后,周王室送去了胙肉,被封赏为“侯伯”,也算有个正式的霸主注册。
至于宋襄公被称作霸主,难以令史学家信服。他在齐桓公去世后,觉得是个机会,摆出霸主的谱搞多国会盟,结果霸主没当成,还被楚军俘虏。这等霸主,历史的底气不足。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所写的“争霸之春秋”,舍下了宋襄公,加上了郑庄公。
郑庄公不被周王室认定为霸主,源于他与周王室的恩怨。郑庄公作为周王室的上卿,二十多年未履行“替天子讨不庭”的职责,周平王气不过,周桓王也气不过,虽然他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极力与周王室修好,但周王室不认账,周桓王还率诸多小国对郑国群殴。郑庄公忍了又忍,绝地反击,本可乘胜将周王朝灭掉,可他在关键时刻,让出道来,叫周桓王体体面面地回去。这一做法本身,便是霸主作为,符合“以力假仁者霸”的春秋大义。
第三部分:布道之春秋
春秋,是齐、晋、楚、秦等强国用武力争霸之春秋,也是儒、墨、道、法、卦、兵等百家用思想理论争鸣之春秋。争霸演绎的是众多诸侯国的消亡,争鸣演绎的是思想文化的百花齐放。
把各自创立的思想理论推广、传播,是春秋强国争霸天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老子骑着青牛,走出周朝的深宫大院,朝西域走去……
于是,孔子走下讲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于是,墨子昼夜兼程赶到楚国,与制造了云梯的鲁班演绎城池攻防决战……
于是,孙子斩吴王宠妃而列兵布阵,扬威中原……
于是,列子“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不仅在他乘风所到之处,枯木逢春,重现生机,而且带回了“愚公移山”“鲲鹏展翅”等大量恢奇怪诞、气伟而采奇的寓言故事……
炎黄祖先的诸多大师,为炎黄子孙贡献了各不相同的布道高招。
第四部分:素描之春秋
孔子说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为什么?
不只是鲁国有史官,各诸侯国都有史官,“君举必书”。他们敢秉笔直书,为后人记载真实的史实吗?孔子说,史官敢!齐国的史官,因为记载“崔抒弑君”,前赴后继,太史伯的脑袋落地,太史仲拿着写好的“崔抒弑君”来了,太史仲的脑袋落地,太史叔拿着写好的“崔抒弑君”来了,太史叔的脑袋落地,太史季拿着写好的“崔抒弑君”来了……
炎黄祖先“无罪推定”的法治理念,早于西方法治先进国家的年头,用手指扳着算不过来,得用计算机来算……
漫游在水里的鱼儿,见到西施浣纱,忘了游水,渐渐沉入水底;天空飞翔的大雁,见到西施浣纱,忘了展翅,掉落地上。华夏史上第一位美女西施,经历多少磨难,才跟范蠡跑的……
还有春秋的战争礼仪、炎黄祖先的见面礼、老祖宗对国宝的看法、拒收礼物的高招等等今天的我们看来稀罕的事情,春秋都用最原始的素描,作了最精彩、最灵动的诠释。
最后附录与春秋相关的二文。一篇是,我就《郑伯克段于鄢》发表过一篇文章,闫五一先生读后写的与我交流的文章。五一先生读了大量的古籍,他又擅长思改,且常把我国的某一历史事件,与古希腊、古印度,包括西方国家同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寻找历史发展的巧合,特别是这种“巧合”背后人类发展史的密码。五一先生在该文中,特地对孔子作的《春秋》,以及由此延伸并扩展的左氏、公羊、毂梁等人的《春秋》进行了比较分析,这对于加深理解《春秋卦》一书很有助益,故收入本书。另一篇是,我写的《黄河壶口——龙上水》。这是一篇即兴写的散文,读下来与《春秋卦》内涵吻合,故作为附文收入。
傅剑仁著的《春秋卦》是一部历史散文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军事斗争、思想争鸣、计谋较量等等,在该书中都有系统地阐述。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大师之春秋,选择晏子、孔子、吕不韦、董仲舒与春秋联系起来写炎黄祖先的精彩故事。第二部分争霸之春秋,讲述了春秋五霸纵横捭阖,沙场征伐的血腥与壮烈。第三部分布道之春秋,讲诸子百家用思想争鸣演绎的思想文化的百花齐放。第四部分素描之春秋,素描了春秋的文化沿袭。
《春秋卦》是一部历史散文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军事斗争、思想争鸣、计谋较量、逸闻趣事等等,在该书中都有系统的阐述。作者傅剑仁以直白晓畅却又不失历史厚重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这个战乱纷争的辉煌时代,这段波澜壮阔的争霸历史,做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从历史大结构入手,通过对基本问题、具体人物或著述的细致深入地梳理,呈现了春秋时期中华民族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过渡。简明扼要,言浅意深。用史笔著文,用文笔立史,他在笔端倾注的认真,是对炎黄祖宗深深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