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伟著的《王小波传(修订版)(精)》以王小波的生平经历为纵轴,以王小波对时代、文学创造和思想横向铺展开来,以点带面,以人带史,描述了王小波精神世界的心路历程,呈现了王小波幽默机敏,理性清澈、特立独行的人性特点,评价了王小波及其文学思想的价值与当代意义,是一部较为详尽、客观的个人传记。
房伟,1976年出生于山东滨州,文学博士,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届客座研究员,现就职于苏州大学文学院。
序言
第一章 见证荒诞:作家之死
第二章 顽童时代:孤独的“坏孩子”
第三章 少年时代:血与火的革命狂想
第四章 插队云南:热风瘴雾里的“野牛”
第五章 青虎山:“绿毛水怪”的魔幻家园
第六章 青年时代:从“后进青年”到“大学生”
第七章 留学经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第八章 文坛外高手:流星闪烁的光芒
第九章 震后余波:神话的诞生与反思
附录 王小波年谱
后记
中国人脸面观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人格(personality)英文一词的拉丁文本义是面具(persona),但西方人格上的诸多研究已越来越远离了它的原义。当我们重新把这一一脉相承的概念用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时,便可以发现它在中国还有一个更恰如其分的表达词——“脸面”。20 世纪初,鲁迅曾用这一概念概括过中国人的国民性格特征, 1 但这一词的确切含义却一直让人捉摸不透。
一、共识中的困惑
“面子”是任何一个在中国生活过的人或接触过中国人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这一重要现象自然会引发学者(主要是海外学者)的高度重视。19 世纪末,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Smith)在其轰动西方一时的《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中把它看作中国人性格上的第一特征,关于面子的研究可谓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鲁迅当时就因为受此书的影响而认为中国人的“重要的国民性所成的复合关键,便是这‘体面’”。310 年之后,林语堂在他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1935)一书中以极为相似的观点认为,“面子”是统治中国人的三位女神(three Muses)中最有力量的一个,中国人正是为它而活着云云。1 在西方学术界,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早已对此提出过重要见解,他在《儒教和道教》(1915)一书的结论中指出:儒家所强调的面子会导致人们缺乏普遍的信任感和所有的企业活动, 2 这一观点促使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认为,儒学只关心现世行为和一个好名声。320世纪70 年代以降,斯多弗(L. Stover)在《中国文明的文化生态学》中进一步体会到,“面子”是解释中国人诸多行为的关键。而美国社会学家赛林(M. Thelin)又在研究中指出,中国人的价值观包含六个方面,即家族主义、尊老、人情主义、礼貌、脸面、男性中心,他认为其中的脸面居于核心(the most central)。5 就连美国的心理学家多米诺(G. Domino)等在总结中国社区心理学发展历史和现状时也要指出,在控制中国社会的五种社会力量(扩大家庭、政府职能、孝、脸面和道)中,脸面规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及人际行为。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何友晖在提出亚洲文化特有的六个关键概念中,中国所占的三个概念里面就有一个是面子。近来,金耀基再次强调:“关系、人情、面子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性的社会—文化概念。”可见,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海外学者可能在许多看法上不甚一致,但在面子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之重要性的问题上却相当一致。雷丁(S. Redding)和恩格(M. Ng)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曾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在考虑东方社会和脸面相关的价值观时,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案都表明它是核心要素,通常也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什么边缘的或附带的对行为的影响”。
然而,对其重要性上达成的共识并不等于对其理解上的一致。面对这一如此关键的概念,中外学者一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最早企图解释这一概念的明恩溥,认为它很像南太平洋岛上的土著禁忌,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将之归结为中国人具有很强的表演天性(dramatic instinct)。2 鲁迅承续这一观点,认为它不愧为中国人的一种做戏的本领。3 轮到林语堂界定时,他却一再声称举例容易,下定义太难,只能说它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直至40 年代,中国早期留美的人类学家胡先缙(Hu, Hsien-Chin)才开始从学理上对脸面分别施予了学术上的定义,认为脸和面子应该指两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其中脸涉及的是中国人的道德品质,面子指的是由社会成就而获得的声誉。5 在此之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在《论面子的运作》一文中对这两种含义做了合并,认为胡氏等人所说的中国人的面子是人类一种共有的心理现象,它是指在某一特定的交往中,个人对他人也认可的一种共同行为准则的遵循。如果一个人遵循了这一原则,他就会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肯定,这时他就可以说有了面子。戈夫曼的这一定义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少西方社会心理学家都按照这一定义来设计他们的实证研究,也出现
了后来的印象整饰理论。时至20 世纪70年代,香港心理学家何友晖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论“面子”观》一文。作为一个对中国人的面子内涵深有体会的华人学者,他否认了上面的定义,例如他对胡先缙的定义提出的批评是,脸和面子不应该以有无道德来区分,也就是说脸和面子两者都含有道德和声誉。面子也不是行为准则,因为它的获得和失去不是能通过一致性的行为标准来衡量的,而带有较大的灵活性,为此他还否定了很多日常的说法,诸如面子不是人格、地位、尊严、荣誉及威望等。最后他提出面子是个人要求他人对自己表示尊重和顺从而得到的相应评价。2 本篇在此无法对上述定义做逐一评议,只想强调的是,从目前研究上看,已少有人再沿循胡先缙的思路在概念上对脸和面子做区分,只有金耀基在面子中区分了“道德面”和“社会面”。3 因此,尽管上述的研究对深入理解面子的含义具有重要意义,但从根本上看,把脸面合并,甚至混为一谈将会给理解中国人的脸面观带来误区。目前已有实证研究显示出中国人对脸和面子的理解上的区别,只是这些研究并没有解释清楚这种区别在哪里。
二、脸面观的同质性结构
我认为,要解释清楚脸面的内涵,得先从分析脸面的语义着手。其实,“脸面”不过是中国人对某一重要心理与行为的一种隐喻说法。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就可以发现中国人所谓的“脸”或“面子”的含义是从人的面孔意义上引申出来的,引申之后,它们已不再指人的面孔本身。由此,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先找出汉语中和脸面引申含义的相同表达法,以便能从侧面看出其中的含义。
众所周知,在日常表达中,“争脸”“争面子”和“争光”“争气”同义;“丢脸”“丢面子”和“丢人”“丢丑”“失体统”“失礼”等义相近;“看在……的面子上”和“看在……的分上”同义;“无脸见……”“无颜见……”和“羞见……”词义相同;脸面又可以说成“情面”和“情分”;“不要脸”等于说“无耻”;“赏脸”“给面子”等于说“抬举”或“捧场”。结果可以大致得出:中国人所谓的“脸”通“光”“气”“人”“丑”“体统”“羞”“耻”等;“面子”含有“分”“情”“捧”“举”之义。由此一来,“脸”和个体的行为关系较大,它所集中体现的是人自身的形象或表现;而“面子”和社会互动关系较大,它所偏向的是互动的双方所处的关系状况。这点正符合汉字“脸”和“面”本身的常用法。在汉语中,“脸”在字义上只表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而“面”除了此义外,还表示关系,即有当面或面对的意思。可以说,面在汉语中可以包含脸的含义,但脸不包含面的含义,这就是脸和面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实质。如果将这一语义分析带入心理与行为层次,脸和面子的关系正如同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关系一样,有社会行为,才会有社会互动,有了社会互动就包含了社会行为。但包含并不能取代,既然两
者之间有所区别,就应该对其分别加以界定,并深入理解这一区别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意义何在。
王小波很真情,不虚伪,用他的笔写出了一代人想说却说不出的想法,反映了他这一代人共同的经历。
——许倬云
王小波是当代中国最独特的公共知识分子、文化评论者,以及小说家,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为喧哗的“黄金时代”立传。彗星般的来去,留下光,留下热——王小波是我们最后的传奇!
——王德威
作者以不露声色的笔触,写出一个思想者的生命之迹。人的命运与其背后的历史,真切可感。无趣时代的有趣之人,艰难选择中的苦乐之音,指示着人性的深和生命的真。了解王小波,这是入门的向导,其间无尽之思与无边之想,漫于词语内外,让人遥思旧迹,近怀幽情,得教益于信史,受滋润于笔端。
——孙郁
王小波是当代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这部传记积作者十七年之功,在大量采访实录的基础上,以“革命北京”到“后革命北京”的时空过渡为背景,以饱满的激情、丰富的资料和别致的视角,全面展示了王小波的生命细节、文学特异性、精神成长历程,以及他与中国当代文化史的隐秘联系。
——吴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