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宋王朝(王国的命运)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何辉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国与国武力的对决、君与君谋略的博弈、臣与臣权谋的较量、善与恶人性的交锋、男与女情感的纠葛,犬牙交错、纵横交织。在人类创作活动的任何一个领域,严肃的作品一定是以探索未知和创造某种新的存在为目标的。何辉著的《大宋王朝(王国的命运)》长篇系列历史小说处处彰显着作者庄严的创作态度,这是一部承载中华文化基因、隐藏中华历史密码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和考验着读者的理解力。

内容推荐

《大宋王朝(王国的命运)》是何辉长篇系列历史小说《大宋王朝》的第五部。

宋建隆元年冬,宋太祖赵匡胤亲征扬州,迅速平定了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扬州被赵匡胤平定后,南唐国主李景迫于压力,派使者前往宋朝廷修好。赵匡胤借机派王承衍等人进入南唐,欲借机迫使李景尽快迁都南昌府,同时暗中干预南唐国的立储,以利于推进统一中原的战略计划。

南唐国使者唐丰回南唐国路上遇刺,虽侥幸得脱,却在回到南唐金陵城后再次遇刺身亡。南唐国主李景怀疑唐丰遇刺与六王子从嘉、七王子从善争夺太子之位有关,从而引发了南唐国内的一场立储风波。

宋初的华夏大地上,宋与南唐、南汉、吴越、后蜀、北汉、湖南、荆湖等割据王国的斗争逐渐升级,错综复杂的宏大历史画卷全面展开,各个国王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发生剧变……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后记

试读章节

人的内心,可能藏着另一个“自己”。有的人的内心,可能还藏着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更多个“自己”。有的人,能够发现另外的“自己”;有的人,却终其一生,也无法看到另外的“自己”。

瀑布从高高的山崖飞流而下,溪水河水奔流不息地注入大海,鸡蛋从桌子上滚落摔碎在地面,飞雪飘落在温暖的地面渐渐融化。飞流而下的瀑布不可能倒回到山崖之上,大海不可能回流到每条溪水河水的源头,摔碎的鸡蛋无法复原回本来的模样,在地面融化的飞雪不能再重新凝结为雪花反向往天空飞舞。发现了另外的“自己”的“我”,再也不可能是原来的那个“我”。命运沿着单向发展,不论悲伤还是欢喜,不论平平淡淡还是惊天动地,每一个人都被时间的箭牵引着,奔向不可能重来的任何一个时刻。

历史上很多事件看起来似乎很相似,有时历史似乎也给人轮回的印象,但是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时刻,都不可能再原样重来。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任何一个时刻,世界上竟然会同时发生无数的事件。每个人的某个时刻,都不同于他人的这一时刻。然而,正是不同人在同一时刻参与了所谓的“同一”的历史事件,才使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事件,都充满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多面性。真相是如此的多面。但是,从本质上说,每个人的某一时刻,都不同于他人的这一时刻。

宋建隆元年(960)十一月丁未,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系列特殊时刻的组合。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的一生,就在这天终结;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的余生,从此发生了巨变。

这天,扬州,天寒地冻。但是,扬州的城池却仿佛在炽热的熔炉中煅烧。征讨扬州的宋军,在皇帝赵匡胤的亲自督战下,发起了攻城战。此次出征,赵匡胤命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归德军节度使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王审琦为副行营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李处耘为都监,保信节度使宋延渥为都排阵使。赵匡胤与诸位将领所率部队,皆为宋军禁军精锐。

漫天的火箭从城楼下射上了城楼,伴随着火攻,宋军架设起了云梯,开始对扬州城楼进行强攻。城楼上木结构的楼台很快升腾起了浓烟,燃起了烈焰,炽热的火焰仿佛突然从地狱中喷薄而出,恐怖的利爪四处舞动,捕猎那些弱小的可怜的生命。死尸不断在城楼下堆积,如同一块巨大的烂肉上堆满灰色、黑色、红色的令人恶心的蛆虫,后面的士兵仿佛失去了理智,踩着它们发疯般往上攀爬。前面、上面是生是死,对于这些进攻的士兵已经失去了意义。他们只知道,向前爬,往上爬,所有挡在前面的生物,都要砍倒。他们发疯般嘶吼着,眼前没有完整的人形,只有晃动的血光,以及人与刀剑、羽箭混合而成的乱纷纷的影子。城楼上的守兵用箭弩射穿一批批爬上城楼垛口的士兵的身体,用刀剑砍断他们的手臂、手指。但是,攻城一方兵力明显占有优势,他们如蚂蚁一般,如蝗虫一般,一波波往城楼垛口涌去。扬州守兵在城楼上拼命抵抗着源源不断涌上城楼垛口的宋兵。在城楼上,对抗双方的战士发生了惨不忍睹的肉搏。

起兵叛宋的淮南节度使、兼中书令李重进久经战阵,此时看着宋军攻城的场面,知道扬州城已经不可能保住了。他在城楼上做好了最后抵抗的部署,便带着数百名亲信匆匆忙忙离开了城楼,赶往自己的府邸。他做出了一个可怕的决定。(P3-4)

序言

亲爱的读者,你完全可以跳过这篇序,直接去阅读这部小说的正文。

《大宋王朝》这部小说,我一共构思了八部。它们既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亦可分部阅读。自开始正式动笔写作第一部以来,已经过去了八年(其间,我还写作并出版、再版了几部学术作品),加上这部,目前已经完成了五部,第六至第八部,尚在创作之中。

长期投入地创作一部作品,常常会生发一种宿命感,仿佛完成这部作品,便是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其实不仅创作如此,长期坚持从事一项有价值的工作的人,一定也有类似的体验。在这种天赋使命的体验产生的同时,艰苦、寂寞也相伴相随。

天涯海角,四海八荒,繁华淡漠,思想怒放。每当进入创作状态时,喧嚣在周遭隐没,时光于身旁停顿,而故事则从无到有,神奇地诞生,慢慢地“成长”。当思想、故事以文字的形态呈现出来的时候,当一部好的作品诞生的时候,就有某种新的存在,默默地击败花开花落、沧海桑田的幻灭感。

我相信,好的作品,捍卫的是整个人类的尊严。

现在即将付梓的《大宋王朝·王国的命运》,是《大宋王朝》这部大作品的第五部。这部大作品中任何一部的故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但从结构方面看,它是大结构中的一个部分。就大结构而言,我尝试用一种交叉式、嵌套式的结构来叙事。这种结构设计,多少也是为了符合结构背后的历史本身。

我创作的这部《大宋王朝》,故事开端于公元960年的“陈桥兵变”,这是第一部《大宋王朝·沉重的黄袍》的核心故事。第二部《大宋王朝·大地棋局》重在讲述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如何纵横捭阖阻止昭义节度使李筠的叛乱。赵匡胤与李筠的斗争故事一直持续到第三部《大宋王朝·天下布武》、第四部《大宋王朝·鏖战潞泽》之中。其中,第三部主要讲赵匡胤为了阻止李筠叛乱,与周世宗柴荣去世后的柴氏集团之间的博弈;第四部则直接反映赵匡胤出兵平定李筠叛乱的战争过程。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大宋初年第一场平叛战争。读者通过小说,可以看到我所描述的这场战争的全貌与细节——其中有对真实历史的考证,也包含小说所必需的虚构部分。读者一定可以从这部小说中看到史料、历史学术作品之外的东西,生发更多的感想与感动。

《大宋王朝》的前四部,除了讲述赵匡胤与叛臣李筠之间的北宋内部斗争故事——这是故事的第一条主线——也反映了北宋与契丹、北汉、南唐等王国之间的斗争,展开了宋初历史画卷的一部分。其第二条故事主线,是在陈桥兵变中被杀的后周重臣韩通的儿子找赵匡胤复仇的故事。而第三条、第四条故事主线,则是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可以说,这部作品的叙事是多线索的。有些时候,这部作品还会通过倒叙,讲述五代十国的故事,甚至讲述在更为久远年代发生的故事,以此展现一些斗争的来龙去脉,揭示一些王国和人物的命运。

这部作品,不仅试图塑造一些真实历史人物的形象,也试图塑造一些半虚构和虚构的人物的形象,同时描绘出宋初的社会百态。所谓“半虚构”人物,指史籍中提到人名或“绰号”但略有或没有事迹的人物。真实历史人物、半虚构人物和虚构人物,在《大宋王朝》中都占有各自的位置。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以在场或不在场的形式,出现在整个系列的八部或其中的几部之中。

《大宋王朝·王国的命运》中,主要人物有北宋皇帝赵匡胤、南唐国主李景、赵匡胤私人信使王承衍、南唐的六皇子从嘉、七皇子从善、北宋第一谋臣赵普、南唐名臣韩熙载、南唐女窅娘等。我不能在序言中过多介绍小说中的人物,因为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任务,而不该是这篇序言的任务。至于人物塑造是否成功,他们能否穿越时光的隧道、跃出文字的“外壳”,以栩栩如生的面貌和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则完全在于每个读者自己的评判。

这部大作品,自第一部《大宋王朝·沉重的黄袍》问世以来,赢得了不少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青睐。有读者将这部小说誉为“新史家小说流”,认为这部小说开创了中国历史小说的新风格。最令我感到振奋的是,很多读者认为这部小说心理描写细致,有丰富的细节,故事感很强。读者通过阅读这部小说,不仅可以读到好故事,还可以接触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我希望,第五部《大宋王朝·王国的命运》能够继续赢得读者的喜爱。

何辉

2017年11月7日

后记

我想再借这个后记,谈一谈我的部分创作思想。我希望读者在读完小说正文之后再来读这篇后记。当然,作为小说阅读,读者也完全可以略过它。

在人类创作活动的任何一个领域,严肃的作品一定是以探索未知和创造某种新的存在为目标的,譬如,文学领域的作品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物理学领域的作品如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数理哲学领域的作品如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作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学界一般简称PM)、美术领域的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类作品,可能问世不久便极受欢迎,也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被人们接受。但是,它们都有个共同的特征,作者的创作态度都是极其庄严的,都在一定程度上或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人们的理解力。我想说,我在创作长篇系列历史小说《大宋王朝》时,亦抱着庄严之态度,希望这部作品能成为承载中华文化基因、隐藏中华历史密码的文本之一,因此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挑战读者的理解力。

有些读者对这部小说结构之复杂感到吃惊。所以我想先就这方面来谈一谈。在历史上,继承正统的中原王朝——宋,在其初创阶段(北宋初期)是与几个割据的王国或地区并存于世的。中国大地上,北宋与辽、北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荆湖、湖南等割据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长期争雄、相互博弈、此消彼长。如果把北宋与这些政权都视为项(或分子),那么这些项在一个关系中,呈现出的结构是极其复杂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关系发生着变化,关系域发生着变化,结构也发生着变化。创作这部小说的目标之一,就是将历史的复杂性,以故事的方式,通过关系域变化与结构变化的复杂性呈现出来。

上面这段文字中,我提到了几个名词(或者说概念):项(或分子)、关系、关系域、结构等。我还要再提到一个“类”的概念。这些概念,常常在数理哲学中被用到,因下文我想借用这些概念来更精确地说明我在设计小说结构和故事方面的思想,而这些概念又不被大众所熟悉,所以有必要就这几个概念做一个简单的、描述性的解释。

按照伯特兰·罗素的说法,一关系的“外延”是一个有序的对子(x,y)的类,在对子中,x对y有所说的关系。那么,如果我们以一关系(它是足够简单的)为例,它的外延是这样几个对子:ab、ac、ad、bc、ce、dc、de,a、b、c、d、e为任意的五项(当用“项”这个概念时,我更强调它们各自的个体性)。如果将这个关系画一个图像,可以先在平面上取五点,再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这张图(见示意图1)所显示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关系的“结构”。

a、b、c、d、e共同构成关系域,它们每一个可以看成是关系域中的项,ab、ac、ad、bc、ce、dc、de都是对子,每一个对子是有两个分子(当用“分子”这个概念时,我更强调它们在类中的共存性)的类。所以,如果加上对子ae,我们没有增加关系域中的项,但是改变了由这些项所构成的关系域的结构,但是关系域却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我们增加了项f或者减少了项e,则关系域发生了变化。在增加项f的情况下,如a、b、c、d、e与f无关系,则说明关系域发生了变化,但关系域内的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类与关系不能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单一的类,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逻辑类型。

做好这样一个概念方面的准备,下面我想借用这些概念来说说《大宋王朝》(八部)这部大作品的结构和故事的构思。

《大宋王朝》(八部)这一系列小说中的所有王国(包括继承正统的中原王朝和其他割据政权)、部分王国(所有王国中的部分王国)以及所有人物,它们按不同逻辑类型,可以构成不同的类。我们来看常见的几种情况:(1)所有王国可以看成是一个类,各个王国可以看成是该类中的项或分子。(2)所包含不同的项的部分王国,可以视为不同的类。(3)所有王国中的所有人物可以构成一个类,也可以构成许多的类。(4)由确定的项构成的部分王国中的所有人,可以构成一个类,也可以构成许多的类。(5)每个王国中的人物,可以构成一个类,也可以构成许多的类。(6)部分王国构成的类可以看成是所有王国构成的类的子类。

……

这种尝试,有点类似于乔伊斯特意在《尤利西斯》的文本中设置了许多阅读障碍和“谜题”。比如,《大宋王朝·王国的命运》第一卷第十三节,穿插倒叙了荆南高氏政权的历史。我以荆南地区的历史作为当时几个割据政权历史的纽带。因为荆南地区是四战之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唐、后蜀、南汉、湖南以及代周而立的北宋等多个政权与它都有密切往来,它们之间利益瓜葛异常复杂。荆南也是赵匡胤在开创宋朝后走上统一天下之路的关键一步,是枢机所在。小说后来的重要角色与故事也都与此节有关。详细倒叙高家政权的历史,也是希望在读者心里建立一种历史延续、万事关联的印象,从而将历史的细节嵌入大历史之内,使小说的历史内涵更加丰富。

将故事、文献、结构等整合起来讨论,在该部历史小说所创造的、呈现的现象背后,在主观的时空背后,必然存在一个“客观的”复本(这便是小说所创造的世界),这个“客观的”复本,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文献中有记载的历史这一更加“客观的”复本。(即便是后者,也不能使我们从现象本身推论出“完全的真实性”。因为经由这种推论而得的“真实性”,与自现象经科学推论出纯粹客观的复本的“真实性”不同。)在有历史文献记载的历史与小说所创造的历史之间,便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产生了文学的趣味、美学的体验。

读者在探索趣味、体验美的过程中,更容易被激发出进一步的思索,意识到小说中的历史是带有主观的,是建构的,而这种建构,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的真实与人性的真实。

作为小说,不论是故事、文献、结构,还是所有的构思与经营,都服务于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塑造人物。

我相信,这部小说值得读者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读者都可能从中看到小说人物新的一面,发现新的意义。也许,这正是这部小说的趣味所在。

何辉

2017年12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道未形时,无有一物。形既有矣,万象纷出。一动一静,一出一没。运转无穷,到于今日。中有大道,则之者谁。

——(南唐)韩熙载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