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世界各地存在不同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方式。为什么西方人觉得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度,而中国人认为西方是块神奇的地方,背后的因素是对彼此不同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好奇,渴望进行了解,这就促进了中西人员交往。随着人员交往的扩大,文化交流也就水到渠成,双方都会思考中西差异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并通过亲身体验和相互学习,进而达到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目的。
欧洲国家因为人文传统和经济发展的相似性,相互融合得比较彻底,但是,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导致了欧洲各国间的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国家特色。中国因国土辽阔、民族众多以及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域间的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但因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相似性。褚君著的《和而不同——中西24种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比较》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中西方在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具体到西方某一国家或中国某一地域其民众的行为还是会有所不同。
褚君著的《和而不同——中西24种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比较》一书采用逐图解读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其大致体例编排为:每篇文章首先介绍作者相对该图在中国和爱尔兰的生活体验,其次就其差异从中西社会传统、文化习俗、经济条件等多方面进行剖析,然后就如何沟通中西差异提出建议。因此,本书对于了解中西方人民的生活行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具体指导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相比较而言,本书更适合初次出国去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人阅读。
各具风韵的春兰秋菊
中国女性自古就崇尚以白为美。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硕人》用“肤如凝脂”形容齐庄公之女庄姜的肌肤光滑细腻洁白,后世还用“肌肤若雪”、“冰肌玉骨”等美妙的词汇来形容女性洁白的肌肤。时隔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女性还是尊崇以白为美,甚至有“一白遮百丑”之说,可见文化传统观念在中国是多么地根深蒂固。
西方女性对肤色的追求可不像中国女性那样从一而终。西方古代乃至近代,女性也一直是以自为美的。只不过工业革命以后,随着西方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一部分人可以不用从事体力劳动,有钱的上层社会成员度假回来后,一身古铜色的皮肤就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于是,这股风气开始在西方中产阶层女性中蔓延。时至今日,部分西方女性不再以白为美,而是以小麦色皮肤为荣,甚至平时也用咖啡色的粉底。西方女性对潮流的追捧也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人一句“环肥燕瘦”道出了美的千姿百态,西方人一句“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指出了美的千人千面。这说明,美没有统一的标准,它随着时间而变化,随着地域而改变,随着民族而不同,随着传统而继承,随着社会而发展,随着文化而完善。但是,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却是中西方审美观的不同。
自从轴心时代以后,中西方分别走上了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国文化沿着天人合一的道路发展,西方文化沿着理性主义的道路前进。发展方向的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中西审美观上。
中国在评价美女时往往采用文学的感性手法进行描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小说家张潮在《幽梦影》中的一段评述:“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如果再进行具体的描述,一般也是这样:肤若凝脂、明眸善睐、云发丰艳、蛾眉青黛、杏脸桃腮、樱唇贝齿、杨柳细腰、纤纤素手、软玉温香等。
而西方在评价美女时,却采用数学的理性方法进行描述,古希腊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总结出了一套最美人体比例,包括脸部、身材、五官等,显示西方人重视人体的对称、比例、和谐之美。同时,西方人对美女的嘴唇、乳房、臀部更为青睐,西方绘画中,所有的美女无一例外的都是比例匀称、五官精致、丰乳肥臀。
在园林艺术上,中国讲究道法自然,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所以,中国园林呈现的都是艺术化的自然,走进中国园林你可以看到:小桥流水、亭台轩榭、假山池沼、洞壑溪泉、花草树木、匾额楹联、题刻碑记等,中国园林的高低错落、曲径通幽完全是一幅缩小的自然风光。中国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形容中国园林“如在画图中”。 而西方园林却以“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为基本信条。园林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追求整体对称和视野宽阔的效果。一座巨大的建筑物矗立在园林中轴线起点上构成园林的主轴。在主轴线上,延伸出几条副轴,两边是林荫道,园林中布置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花木也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形状,草坪、花圃则勾画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正如达·芬奇听说,园林的美应“完全建立在各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在美术绘画方面,中国画讲究意境,重视传神;西洋画重视写实,讲究形似。具体地说就是,绘画人物时,中国画注重人物的特点,夸张人物的性格,不重视人物的尺寸和比例;西洋画则讲究人体解剖,要求人物逼真。绘画风景时,中国画讲究神韵,留白较多,如同作诗一样,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西洋画则讲究用光和透视,背景繁复,如同照相机一样,把景物复制下来。
中西审美观的不同,还表现在建筑、诗歌、文艺等各个方面,因此,形威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和多样性的人文景观。
P27-30
一
我在初中阶段曾写过《异曲同工——中西80个文学历史典故的比较和探究》一书,书中通过中西典故比较的形式,说明中西方在道德观念上存在某种共性。但是,中西方之间的差异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进入高中后,我想再写一本有关中西差异方面的书。
中西差异言人人殊,有没有中西双方普遍认可的差异性呢?经过在网上搜寻,我发现留德华裔设计师刘扬女士曾经在2007年出版过《东西相遇》一书。该书以简洁的笔画,用24幅图简洁明了地向读者表现了中国与德国两个社会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都与中德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此书一经问世,立刻在中德两国引起巨大反响,并且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引起广大网友的共鸣。
但是,《东西相遇》这本书毕竟是刘扬女士对中德两国社会的观察,这种差异是否能扩展到整个西方社会呢?根据在爱尔兰与不同国家同学相处的体验,我认为西方国家的同学具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的共性。其次,我在爱尔兰广泛征求了来自欧洲不同国家同学的意见,他们普遍认为这些图片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西方人的生活习惯。然后,我又在网上查询西方不同国家网友的反映,网友们基本认同这些图片代表了西方人的行为方式。所以,我就以《东西相遇》一书为蓝本,逐图分析中西方之间的差异,用将近一年时间,最终写成《和而不同——中西24种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比较》一书。
二
欧洲国家因为人文传统和经济发展的相似性,相互融合得比较彻底,但是,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导致了欧洲各国间的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国家特色。中国因国土辽阔、民族众多以及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域间的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但因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相似性。本书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中西方在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具体到西方某一国家或中国某一地域其民众的行为还是会有所不同。
世界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世界各地存在不同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方式。为什么西方人觉得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度,而中国人认为西方是块神奇的地方,背后的因素是对彼此不同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好奇,渴望进行了解,这就促进了中西人员交往。随着人员交往的扩大,文化交流也就水到渠成,双方都会思考中西差异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并通过亲身体验和相互学习,进而达到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种民族文化自我发展的潜力是有限的。儒家文化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教条和僵化,基督文化发展到中世纪也呈现黑暗和残酷,伊斯兰文化自阿拉伯帝国崩溃后也日趋保守和分裂。一种民族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后,容易陷入停滞、教条乃至异化的境地。只有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前提下,顺应时代主动进行自我扬弃、自我孕育、自我发展,才能达到保持民族文化生命力,让民族文化始终与时俱进的目的。同时不断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髓,甚至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才能有所创新,才能浴火重生。中西两种文化已经交流了多个世纪,前期中华文化一直处于输出地位,无论是丝绸、茶叶、瓷器等器物文明。还是儒家思想、法律体系、科举制度等文化文明,无不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从十八世纪开始,西方文化一直处于扩张阶段。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后,西方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西方文化的扩张中保留自己的民族性呢?只有扬弃自身文化的糟粕,兼收并蓄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才能让中华文化凤凰涅槃,成为世界主流文化。
三
《和而不同——中西24种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比较》一书采用逐图解读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其大致体例编排为:每篇文章首先介绍本人相对该图在中国和爱尔兰的生活体验,其次就其差异从中西社会传统、文化习俗、经济条件等多方面进行剖析,然后就如何沟通中西差异提出建议。因此,本书对于了解中西方人民的生活行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具体指导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相比较而言,本书更适合初次出国去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人阅读。
我目前是高一的学生,在国外度过八年时间,书中图片所描绘的场景我几乎都经历过。正因为有国内外的生活体验,所以我才有决心和勇气完成这部作品。在写作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刘琛教授对本书的写作结构、写作重点和写作方法进行了精心指导,对一些论述和观点进行了细心修正。北京四中高中部英语教研室王晓宁老师对本书的体例编排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并对书中的一些文字表述进行了润色。班主任杨斌老师对我的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并就平衡学业与研究的关系给了我许多忠告。妈妈就多角度看待中西差异提出了许多意见,并在资料收集、打印以及文字编辑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节省了我大量时间。爸爸虽然在国外,但也在思考方法、资料查询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我的同学朱承旗为本书的封面设计提供了素材。在此,我深深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班主任、父母和同学,没有他们无私的指导和帮助,我几乎不可能完成本书的写作。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肯定存在不少错误,许多观点和结论可能还需商榷,诚恳希望读者给予指正。我相信,读者的批评是对我最大的关心和爱护,也是鞭策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褚君
2017年8月15日
《和而不同——中西24种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比较》一书终于完稿了,回首这一年的写作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当写到最后几篇的时候,由于感到思路枯竭、知识贫乏,以至于不知如何下笔,再加上课业较重,我真想停笔一段时间再写。这时候,妈妈也心疼我每天很晚才睡觉,怕影响身体和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没有逼着我马上完成。当我向远在驻阿富汗使馆的爸爸诉苦时,爸爸却鼓励我应该一鼓作气,不要留尾巴。我也实在不甘心就这么拖下去,所以,就硬着头皮写,终于完成了最后几篇的写作。我由此感到,当遇到困难时。只要咬紧牙关,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在写作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这一方面有利于加深理解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这些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相信这对提高考试成绩也是有帮助的。同时,我也注重从网上进行资料收集,特别是从百度学术上下载了许多论文作为参考,通过阅读理解从中提炼出观点,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从而提高了收集资料、运用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另外,我还有针对性地阅读了一些参考书籍,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思想。我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让自己看得更远。
相信很多看到《东西相遇》一书中24幅图片的读者都会会心一笑,因为这些图片将中西之间的差异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些图片背后所反映的中西方在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我遍寻无果,最后决定自己进行研究探讨。我的经历、学识和能力不足以研究中西比较中的宏大课题,只能从微观方面入手,而该课题也确实符合我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记得时任驻爱尔兰大使罗林泉伯伯曾经说过一句话:“大事做好,小事做精。”所以,现在把这个小课题做精,就是为了将来能把大课题做好,而这也符合目前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写作过程虽然很艰苦。但是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研究成果的快乐是无法比拟的。我没有天赋,只有勤奋。由于身受中西两种教育体制的熏陶,我喜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喜欢站在对方立场上看待事物,喜欢确定目标后按计划去实施。写完这本书后,我要搁笔一段时间,静下心来,投身于学业,争取登上更高、更广阔的平台。我会请指导老师推荐一些经典阅读书目,夯实研究基础,同时广泛涉猎有关中西比较方面的前沿知识,把握研究动向。
刘扬女士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娴熟老练的图案设计为我们贡献了一部呕心之作——《东西相遇》。没有这本书作蓝本,我还真无从下笔,在此非常感谢刘扬女士。书中所涉及的图片版权属于刘扬女士,因无法与其取得联系,希望刘扬女士看到此书后,尽快与我联系,我会支付图片版权费用。同时,在此一并感谢参考文献的作者们,没有你们的辛勤钻研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不会取得这些微薄的成绩。最后,感谢百度搜索引擎,感谢百度学术,你们提供了方便的搜索工具、搜索栏目,提供了海量的搜索内容,使我节省了大量的资料查阅时间。
褚君
2017年8月15日